新网师暑期深度共读简报【6】
——汝阳暑期深度共读简报——
【第六期】
2019年7月21日
目录
共读回放
02/新网师暑期共读第六日综述……殷德静
思维导图
11/第九章 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周娟
11/第十章 兴趣和训练……周娟
12/第十一章 经验和思维……周娟
12/教育中的思维……周娟
学员心声
13/对话经典……杨百凌
18/追求心灵的自由……苏天平
19/读出自己……184227冯姗姗
20/做有责任心的老师……198075赵兴乐
21/学习杜威做好教育……184061周娟
22/摈弃枝节问题 提高学习效率……赵会品
23/从杜威的《方法的性质》反思我的一节课…… 张延勤
25/“痴人”郝院长……183978 刘玉香
27/教材与方法……184298徐晓彤
28/如何让“教材”与“方法”相统一……173187 王辉霞
29/朗读 经验……184227冯姗姗
30/创设情境新思考……198473 张明坤
共读回放
新网师暑期共读第六天课程综述
整理:殷德静
共读进入第五天,学员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我们的读书状态也渐入佳境。今天共读了三章内容,分别是第十三章《方法和性质》、第十四章《教材的性质》和第十五章《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
在今天共读之前,郝老师先向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杜威说,在经验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假如在一节地理课上,我们怎么带着学生在经验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如果是学习一首诗歌,如何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情境中学习?研学和旅行与课堂有什么差异?
在大家的激烈讨论后,郝老师给出了他的见解:一是有情景,有经验。二是基于谁的问题,从哪里产生的问题?杜威说的真实情境包括了:一是到现场的情景中。二是创设一个情景(因为我们不可能带学生到每一个真实的情景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进入场景后必须要有思考,给予学生对情景的接触引发的思考,不能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由学生来回答,这里还要注意交集点,随意记忆和不随意记忆的问题。
最后郝老师抛出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引起暗示,在假定验证分析后得出结论,找出新的联系。需要注意提防的是没有情境,或者是有了情境没有思考,或者没有挑战性的思考的课堂。
下面,根据郝老师的解释和大家的讨论,把这三章内容做以下综述:
第十三章《方法的性质》
(P180--196)
一、教材和方法的统一
二、一般的方法和个人和方法
三、个人方法的特征
一、教材和方法的统一
在关于第一节“教材和方法的统一”中,郝老师重点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1、什么是忽视经验的具体情景?
(杜威)如果没有提供研究的事例,就不能发现方法,方法是从观察实际发生的事物衍生出来的,目的在于使这件事以后发生时结果更好。是在教学和训练中,儿童和青年很少有足够机会获得直接的,正常的经验,使老师能从这些经验中引申出方法,或最佳发展的秩序的观念。确定的方法将引人而异,因为每个人肯定都有他特有的做事情的方法。
(郝老师的解读):选择方法要考虑到所在的情境,考虑儿童与教材的关系,不要做脱离情境的方法,如儿童读诗歌,遇见生词,要放在上下文中,还有还原字的字源,字就有了更大的魅力,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如果用其他的方法,可能记住了,字却不了解字的本源,对学习字并没有本质的理解。
2、脱离教材的方法的表现有哪些?
一是利用兴奋快乐的冲击和迎合学生的口味,二是不注意学生感到痛苦,用伤害来威胁学生,促使他关心不相干的教材。
3、如何更好的使用直观教学法呢?
直观教学法恰恰是为了摆脱直观,艺术比生活更真实,要让事物与儿童的当下产生联系,学习方法要与教材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理解文本,方法是要为目的服务,方法要打通学生与文本连接的通道,课堂上学生学的不是知识,而是通往知识的道路,要让儿童学会如何思维,经验如何改造,要让人类已有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惊险发生融合,让儿童经验进行建构,进行经验的扩充和经验的更新。
4、怎样使学习活动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和有意识的目的?
这是很难的,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了意识,学习走路或谈话,那是因为他们有探索与别人交流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教学当中“目的是哪里来”,是教师给的?还是通过材料,学生因为产生了困惑,自然而然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因此,我们教学当中只考虑教学方法,而没有学科知识的探索,永远是不会成功的。
郝老师说,不要把教学模式固化。尽管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教学模式来规范我们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有步骤、有流程的教学模式是会推进我们的教学的。但是我们也不要“一模到底”,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杜威说,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是把方法看成运用材料得到一个结论的途径的思想的特征。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教学方法的固化。
二、一般的方法和个人的方法
1.怎样理解一般的方法与个人的方法?
所有关于过去的知识,现行的方法的知识,所用材料的知识,以及关于艺术家保证可以取得最好成绩的各种方法的知识都为所谓一般的方法提供材料。一般的方法包含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优秀教师实践出来的教学流程、方法等等。
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形成的做事的方法则是个人方法。通常情况下,一般方法强化了个人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是很有力量的,但是一定要根据个人分析判断,形成联结。就是要结合当下的问题,灵活运用一般方法,复活自己的认知。
2.怎样理解“扼杀多数人的特异品质。而除少数例外,我们又用不健康的品质去影响少数天才?”
这指的是在教学当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常识,不了解学生的经验情境,这些方法比没有还要糟。如果教师把一个所谓统一的,一般的方法强加给每一个人,那么,除了最杰出的人以外,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碌碌庸才。如果用不同于大众这一点来衡量创造性,就会使他们成为怪癖之辈。
三、个人方法的特征
1.个人方法的特征。
个人方法的特征,也是反省思维的情景的特征。它们是:问题,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暗示或观念的提出和说明,实验应用和检验,结论或判断。
2.可以有效的、理智的、处理教材的几个态度是什么?
(1)直接性。所谓直接性,用反面的话比用正面的话更容易说清楚。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关注知识本身,而是关注教师的评价,这样则不能全身贯注于课堂。杜威这样说,例如,打高尔夫球的人,弹钢琴者等,他们偶尔必须特别注意他们的姿势和动作,但是这种需要是偶然的和暂时的。如果一个人想自己应该怎么做一件事?作为达到他的目的的一个手段,这种态度就是有效的。就像一个打网球的人,先练习练习,体验一下打法。这是正常的。
(2)虚心
虚心就是对,有助于了解需要解决的情境和决定行动结果的任何考虑,都能够接受。保持生长的能力,就是虚心接受意见的一种报酬,顽固不化抱有成见最大的坏处就是抑制发展,使心灵没有接受刺激的机会。所谓虚心,就是保持孩子般天真的态度。虚心和心中空虚不同。如果所有教师认识到教育成长的标准,是学生心理过程的质量,而不是提出一些正确的答案,那么教学上的变化不亚于一场革命。
(3)专心
专心就是心智完整,如果能够全神贯注全心全意的学习材料,就能养成专心的习惯。如果学习时分心,不集中注意就要破坏专心的习惯。比如说我们一起读杜威,而没有想着不能告诉他人的欲望,一心一意想通过杜威的观点打通自己的经验,指导以后教学当中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读书就是一种专心的表现。
(4)责任心
责任心作为理智的态度的一个要素,指的是事先考虑任何计划中的步骤的可能后果,并且有一承受这些后果的倾向。所谓承受这些后果,意思是考虑这些后果。在行动中承认这些后果,而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同意。责任心来源于要有探究的接受、坚定性和实践。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材料进行探究,给选择的自由,而不是指定某些材料。教师的责任心就是需要承担一切后果,有学生学不好的后果,信念很重要。对事情本身的探究,从责任心角度看,是为学生好,还是为了减少麻烦呢?一定是从学生的成长意义出发。通过一步步的探究所理解的事物的意义,并根据这些实践,才能树立起责任心。
第十四章 教材的性质
(P197-210)
一、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教材。
二、学生的教材的发展。
三、科学或合理化的知识。
四、教材的社会性。
一、在这一章中,郝老师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的知识要远远大于学生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实的注意点,不应该在教材上,而应该在于学生的反应来确定上课的方法。
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材的组成与学生学习,应该还原到学生学习,知识发生困惑的难点在哪里。
3、要了解儿童,要了解儿童的经验和生长的规律。
4、要在课堂上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发掘知识的创生之初。
5、教师要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二、“今天我们怎么拥有杜威这本书”?
知识是一个动词,知识的记录本是探索的结果和进一步探索的资源,人们不能不顾知识积累所处的这种机会,把他看作就是知识,人们的心灵成为他先前战胜环境的战利品和俘虏,他们不把这些战利品作为战争,而战争未知,是我的武器,却用来固定知识事物和真理的意义。
3、知识的三大部分有哪些?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杜威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它是静态的,我们要把它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关注此时此刻此地。
4、如何通过科研,重构大脑?
未经训练的大脑,不喜欢悬而不决和理智上的犹豫,它倾向于断言。未经训练的大脑喜欢事物不受干扰,固定不变,并且没有适当的根据,就把他们视为已经确定的事物。熟悉、大家称赞与欲望相投,很容易被用来测量真理的标准。无知使人易犯固执己见的和流行的错误,这种错误对于学习来说是比无知本身更大的敌人。重构大脑,最好的方法是科研,另外,写作提高我们语言的精确、细腻和丰富,取决于我们阅读的高度,所以我们要讲知识而不要讲道理。
5、关于十四章的道理:
教育上的教材,首先有供给现在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意义所构成,所谓社会生活的连续性,就是说,在这些意义中有许多是过去的经验,集体经验贡献给现在的活动。由于社会活动发展得更为复杂,这些因素在数量上和意义上也随之增加,对这些材料需要加以特别的选择、表述和组织,使它能够适当的传授给新的一代。但是,正是这种过程往往提出一种新的教材,以为离开教材,促使青年人认识他们现有经验中所含意义的作用,教材自身就有价值,特别是教育者易受诱惑,以为他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能掌握和复述指定的教材,不考虑把教材组织到作为发展中的社会成员的学生的活动当中去,如果学生开始学习的东西,是有社会根源和应用的主动的作业,通过把更有经验的人所传授的观念和事实,吸收到他自己更为直接的经验当中去,然后尽早所包含的教材和法则中的科学的洞察力,这样我们所主张的积极的原理就得到维护了。
第十五章《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
(P211–223)
一、主动的作业在教育上的地位。
二、可用的作业。
三、工作与游戏。
一、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使得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一件乐事,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但是有些老师认为,儿童在校外一般总是在游戏和工作,课堂上就应该做不同的事情。在有些社会条件下,这个理由是有力量的。但是不要忘记在大多数校外环境里,教育的结果不过是游戏和工作的一个副产物,因此,所得到的教育发展也是偶然的。因此,学校的任务就是设置一个环境,让学生在游戏和工作当中进行促进,他们智力和道德的发展。
二、可用的作业
有关作业的整体性的论述:
对于我们老师来讲,主动的作业首先应该注意全体,这是同一个原则的另一种提法。但是,教育的目的的注意整体,而不是物质的事情。从心理方面说学生能注意整体依赖于他对作业有兴趣,整体是指性质而言,是说作业的情境具有完整的感染力。
学生作业情境的发展是他了解其中的作用,对目的来说,就构成一个整体,由于不了解这一点,在关于简单和复杂的教学中常常发现错误的见解。在研究一门学科的人看来,简单的东西是他的目的,无论执行的过程多么复杂,他都要利用材料,工具或技术过程有了统一的目的和集中注意作业的细节,在活动过程中,所以考虑的许多要素也就觉得是简单的事情了。
三、工作与游戏
通过努力获得成就,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游戏就是利用这一观念,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当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有时候游戏可以获得我们教学的辅助的东西,工作和游戏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思维导图】
【学员心声】
对话经典
——2019年暑期深度共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叙事
杨百凌
心怀膜拜,捧起《民主主义与教育》,恭读。抬额,似乎看到杜威先生站在百年前的光阴深处,捋着他可爱的小胡子,用深邃智慧的双眸望向我们,满含期待,似在沉吟。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教育无目的”的观点。他鼓励“知行合一”“做中学”,鼓励探究与创新教育思想。关于教育本质和目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
炎炎伏热时,草木无晶光。我在手机日历上标注了2019年7月16日--7月22日“重要的日子:新网师专家首届‘深度共读’活动(河南汝阳)”。我们这样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精神尺码相同的新网师人,围坐在河南汝阳实验小学的会议室里,深度共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初读经典,很受伤
初读,经典生涩难懂,很受伤。翻开《民主主义与教育》,亲密触摸其中的文字,一字一句轻声细读,自认对文字感悟力较强的我,接收不到打通的信息,一种浓烈的挫败感,让我很受伤。这些文字,似乎只是一个一个的独体字或单个词连缀成的句、段、篇。读一遍,一头雾水;再读一遍,依然不得要领。我的脑混沌,心收不到文字所传递的完整准确信息。经典生涩难懂,与经典对话不容易,需要有与其匹配的素养和底蕴。显然,我是有所缺乏的。
共读,解读,渐拨迷雾。从共读第一天起,导师郝晓东先生首先请负责领读的老师朗读每一部分的每一个要点,把原文逐字逐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朗读完该章的一个要点后,他提出问题,大家围绕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接着,他解读。最后,大家再质疑再补充再互动交流。这样方式的共读是有效的。
自读时,我茫然无获。共读的一开始,眼中的经典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到了如“镜中花,水中月”——似乎捕捉到了点点滴滴的意味或影像,却是虽很美可飘渺不定,想抓抓不住,无法确切成思。
郝老师这样解读:
“杜威的教育本体论中谈到:教育是什么?学校应怎么样?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提到了与传统不同的教育概念。他说人类与一般动物不同,是社会性动物,是社会的组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处一地,而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情感。今年是新教育实验第19个年会,为什么发展势头好,就是因为新教育人有着共同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有着共同的语言密码。新教育共读共写,就是把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讲出来。”
“读和写都是一种表达。写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一次书写,是无数次表达,比如写了一本书,一个人读就是一次表达,许多人读就是许多次表达。”
“榜样就是力量,榜样就是自我镜像,以什么人为自我镜像,以什么人为榜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具体情境中运用现有的工具、材料等解决问题”。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魅力就是复活知识。知识是图表,是程序式。”
儒雅博学、沉静谦和的导师不疾不徐、款款而谈,他眉目生辉,口吐莲花,字字珠玑。他把《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具体文本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与新教育结合,他的解读让我们如沐夏日凉风,如饮清醇甘泉,直抵心源,润泽心田;其魔力慧语,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悟。
通过郝老师的解读,我的灵性渐进回归,思维活跃起来,书中文字在复活,貌似释然了这部经典中一些关键文字要表达的重要观点,但还不是全部。经典的神秘面纱在书页的来回翻动中、在通过咀嚼文字的耐心对话中缓缓地缓缓地揭开。
回读,逐渐走向澄明,逐渐有所融通。吃完晚饭,回到房间,拿出书回读读过的章节,文字愈来愈亲和与敞亮,且渐放神采,它背后包蕴的智慧之光一寸一寸闪耀而出。我的理解由迷瞪逐渐走向澄明。边读边回看各章节,慢慢有所融通。虽然还显碎片化,但杜威的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已经脑留痕,心有印。
经典需要百回读。与经典对话,在品读与研读中,从文本吸纳先哲的理论要点,聚焦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反思总结提炼,形成自我观点。我想有这次共读的营养,假以时日,我不只会准确而深度地理解杜威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而且要汲取其精髓结合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教育实践,内化、提纯,化为自己精神的血肉,向内孕育,向外生长,生长出富有活力,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之芽,生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是我对自己的期望。
对话经典,采撷思哲光芒
杜威先生站在远处看着我们,拿着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典散发着光芒。他在微笑。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里,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儿童为中心”的基本观点。
他在第四章“教育即生长”里说:“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他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他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他在书中引用了美国教育家爱默生的话:“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不要侵犯儿童的孤单生活……尊重儿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关于儿童训练,有两点要注意:保存儿童的天性,除了儿童的天性以外,别的都要通过锻炼搞掉;保存儿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扰乱、干蠢事和胡闹;保存儿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以此,论证他的“儿童为中心”的观点。
杜威提出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是中心。他说: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所以,他批判“把生长看作有一个目的,而不是看作就是目的”的思想。在书中他具体批判了三种思想:一,把未成熟的状态仅仅看作缺乏发展;二,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的静止的适应;三,关于习惯的僵硬性。这三种思想都和生长或发展的错误观点有关。都认为生长或发展乃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的运动。书中写到:“这三种错误思想在教育上相应的错误就是:第一,不考虑儿童的本能或先天的能力;第二,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第三,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已养成机械的技能。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环境作为儿童的标准,使儿童成长到这个标准。”这就是杜威通过批判这三种思想来论述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儿童为中心”。
这一观点,警醒我们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以儿童为本”,把儿童当作平等的活生生的生命,为他生命的生根、发芽、拔节、开花、结果选择适宜的土壤,开设丰富的课程,创设广阔的的空间,提供适时地帮助。而不是把儿童当成一个容器,没有甄别地去灌输;当成一张白纸,肆意去描画;当成一个没有情感的玩具,随意去摆弄;当成一个没有思想的草木,任意去呵斥。
还有,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他说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以简化的雏形状态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从而呈现儿童现在的活动。这就要求: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相得益彰。
这就提醒我们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生在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毕业,未来要走向社会,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学校教育培养的就是能在社会上生存的、适应社会的社会人。所以,学校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打通校内外隔阂,校内和校外建立链接。就如我们新教育实验的“聆听窗外声音”,引领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学力,丰富综合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章“教育是社会的职能”里杜威说到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他指出: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是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这种无意识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是有价值的:第一,语言习惯;第二,仪表。他说榜样的力量比格言大的多;第三,美感和美的欣赏。在这里,他强调“一个俗气的、没有秩序的和装潢过度的环境会败坏美感。正如贫乏而荒芜的环境会饿死美的愿望一样。”“学校当然总是明确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在学校环境的创设中,有三点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我简述为:第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秩序;第二,学校应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第三,学校应创设充满生气,更加开放、更加广阔、更加平衡、更加美好的环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当前,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在环境创设和校园视觉文化创设方面存在误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面墙壁都要说话,所以有的学校“重金打造”,把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装饰的花花绿绿的,繁、多、杂,视觉上给人以不舒适的刺激。那些装饰,没有学生作品、学生的活动,更反映不出学生的创造和参与,只是起装饰作用,只是给成人看看而已。
学校环境的创设就应像杜威指出的这样,是简化的、净化的;是书香浓郁的、优美雅致的;是富有空间、健康而有活力的。而且,能通过视觉文化的创设,和行为文化做好链接,通过课程文化来具体实施,充分的发挥学校环境的教育功能。
经典在解读中光照终生
经典需要解读。经典在解读中走向众生。当然,解读也应该是经典的。解读人应是德艺双馨的,其气质和学识应与经典所内含的思想相匹配。
我们的导师郝晓东先生就是这样的解读者。他说:
“教育的过程就是尽量排除外在的东西,让儿童自由自在在成长。”
“是各种各样的误解,让我们模糊了教育本来的样子,这就要清空大脑中无用的东西,修心正思。”
“一个纯度足够的人就是教育的环境、是优化的方法、是美好的模样。所以,新教育实验认为:站在教室讲台前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
在讨论“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章时,大家谈到“社会、共同体的涵义”时,他说:“在一个社会、一个团体如果缺乏交流,也就无法共享意义,就会带来人的发展程度不高”,延伸谈到新网师时,他总结说:“新网师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观,内部有自由的交流,能平等对话”,在谈到对外交流时他说:“新网师与外界的交流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是无限的无地域的交流,会渗入到每个学校、每个教室、每个家庭,与外界融合是无障碍的。”其丰富、诗意、富有理性和正能量的解读,振奋和鼓舞着我们,引领着我们热情饱满走进经典深处,度日如飞,满怀憧憬。
我梳理郝老师的解读有以下特点:
一、立足文本,站在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的大理论背景下,挖掘文字背后包蕴的那些亮如珍珠的魅力知识和伟大思想。
二、从文本漫溯到以下几方面:
1.与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结合。
2.与新教育实验结合。
3.与其他教育思想家的理论结合。如:在解读“兴趣和训练”一章时,他由文中的“打字机写作”的例子,拓展到“高度自动化”,引述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自动化读写”,谈了小学高中低段学生的读写特点,并且结合了怀特海教育思想“浪漫——精确——综合”运用三阶段理论加以说明。同时也诠释了书中的这句话:学习和阅读不同的教育经典著作,与经典对话,不同的教育会有不同的启发。
郝老师的解读让我们较快地触摸并把握到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经典的精髓,并能实现通过这部经典与伟大的教育家杜威有一些对话。
经典在解读中回归质朴。经典因解释“飞入寻常百姓家”,光照众生,闪现哲思的光辉。
对话经典——《民主主义与教育》,面向当下,极目未来,我们能做什么?
修正自己,丰盈自己,明亮自己,强壮自己;打破经验,改变和重建认知;行动,知行合一,开始生活和教育中的下一场修行和修炼。
杜威先生来到了我们身边,他弯下腰,微微笑着,指着书中的批注,轻轻地说:不错,我的孩子们,你们越来越懂我了……
先生声音轻轻地,轻轻地声音穿越时空,飞越太平洋,飞入寻常百姓家。
追求心灵的自由
苏天平
所谓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一种权力,一种”我自己可以去选择什么值得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该做“的权利;自由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分辨,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孩子只有经历了基于感兴趣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模式才能真正获得这份自由---学会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自我导向的学习者。教师通过提升自我,在日常教学中践行教育经典中的理论,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
一、学生学习的自由
学生学习的自由不是对学生学习的放任不管,而是给学生提供理解并思考现实中错综复杂的材料的机会,不局限单学科的内容,这样的学习帮助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全方位思考问题,全面的发展学生整体能力。
(一)学习场所的自由
学生在自己所关心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的空间便是自由的,学生的学习不局限在教室当中,学生学习的环境会根据需要灵活的选择,只要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学生学习的场所可能在超市、咖啡馆,也可能在农场、百花园,还可能在体育馆、博物馆……学习由内生,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二)学生分组的自由
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伙伴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同龄孩子,可以是混龄的小组合作,高年级孩子可以领导低年级孩子,也可以向低年级孩子学习,混龄教学中更有利于孩子间的相互学习,学习效果很有可能更高效。
(三)学习状态的自由
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安全的、自由的。学生不必为出现的错误担心受到指责,学生在主动作业中自由的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尝试,生发疑惑,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建构经验,新的经验成为再次探索的开始。也就是说,学生在吸引他的问题探索活动中生发出一系列的真问题,这种真问题,是目的得以实现的催化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经验改造,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二、教师教学的自由
这里的自由是一种源于理解意义的自律,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理解了教学行为的意义,才能给学生提供有思考性的材料,引发孩子探索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的自由
教师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不局限于一本教材。教师找准学生想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还要能设计规划学生学习的主题架构,什么环境、场景有利于学生学习,在学生学习中哪些工具需要使用?哪些方式可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作为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证据,从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自由
“方法和胡乱的考虑不周的行动是对立的,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各种条件上”。教师要有教练的素养。
(三)教学心灵的自由
教师为了更加自由享受“休闲”的快乐,会在知与行中训练自己的大脑,不盲从、不偏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智慧。只有在阅读、写作和实践中重构心灵,才有可能达到师生心灵的自由。
(四川省成都万汇学府)
读出自己
184227 冯姗姗
一天的学习又结束了,不知不觉我已经参与共读五天了(由于济南会议晚到一天),每天的信息量都很大,但是自己这几天的精力特别集中,认真听课、每天录音做笔记、写感悟,虽然有很多听不懂,但是已经走在路上,我现在需要努力做得就是好好把握教师的一般的方法(经典理论),让个人方法丰盈起来。
今天学习印象最深的是个人方法的特征。杜威说“个人方法最重要的态度是:直接性、虚心、专心和责任心”,通过今天的朗读、交流和解释,我觉得这四个方面跟我们平时理解的这四个词语含义不同。
直接性中提到“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方面想他自己的问题,一方面想别人怎样看待他的工作。精力分散意味着丧失能力和思想混乱。”首先自我意识这个词在我的理解中是个贬义词,指的是自以为是,而这里却是指非常纠结没有信心、精力不集中,自信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自信在这里变成了贬义词,而我的认知中至少它是一个中性词。
虚心一词,一直是一个褒义词,是人自己的一种态度,非常内敛的状态。而杜威说“虚心是对于有助于了解需要解决的情境和决定行动结果的任何考虑都能接受。就是保持孩子天真的态度。”杜威的解释非常明白,就是做老师一定要尊重差异、尊重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特点,这就要看领导的决策和教师的执行状态了。
专心,杜威说是心智完整。杜威说“一方面,他的社会本能强烈希望讨好别人并得到他们赞许;另一方面他所受的社会训练,他的责任感和权威观念,以及担心受罚,这一切又都使他半心半意地努力服务教师的命令,注意学校的功课以及学校的任何要求”。学生身上有这样的现象可能感觉比较正常,毕竟孩子还在成长期,但是成人也有这样的现象,特别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不到认可或者自身成长稍快一些时会更明显。
责任心,杜威说“作为理智的态度的一个要素,指的是事先考虑任何计划中的步骤的可能后果,并且有意承受这些后果的倾向。”这里“事先”一词就表达出了跟我们平时理解的不同之处。
郝老师说“杜威已经拿着火炬照亮了前方的路,而一百年后的人还在黑夜里自行摸索。即使阅读杜威,也受阅读水平与经验限制,导致误读,或者停留在概念上,行为还是被旧观念根深蒂固束缚控制。杜威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晰,但真正领会还是太难了。
杜威在寂寞,“专家”在热闹。经典在沉浸,培训在开花。
然而,一个个概念、新词犹如洗衣服的肥皂泡破灭后,智者的洞见依然犹如灯塔,散发光芒,照亮未来。杜威说得都是常识,为什么读懂却如此难?”
读、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经典就是经典,通过经典努力改造自己的经验吧!
2019.7.21
(山东潍坊新纪元学校)
做有责任心的老师
198075 赵兴乐
今天上午共读第十三章:方法的性质。重新认识了“方法”的含义。方法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的运用某种材料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方法分为一般的方法和个人的方法。一般的方法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普遍性的方法。个人的方法是指根据自己个人的理解,结合当时的情境和特定的目的,将一般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方法。
个人方法最重要的态度是:直接性、虚心、专心和责任心。郝晓东院长指出师爱的第一层是责任心。责任心意味着要承担后果,学生发展的好与坏都要勇于承担。其次意味着我们要对事情本身意义的探究。还要主动践行这种意义。
由此,我也想到我们平时所谓的“责任心”——有一种老师课堂上苦口婆心地一遍遍讲解,下课后若没讲完,拉课也要将“讲授”进行到底!若遇上期末考试,就占用其他综合科的时间拼命努力复习……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大家都认为这种教师就是“有责任心”的好老师。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反观这种“责任心”,以戕害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代价,从来不去思考学生的成长问题,更不可能去理解教书育人的深刻意义,真的是教师越努力,对学生的迫害就越深!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审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责任心——一定要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要死盯着学生的成绩。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的魅力,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知识的意义。课堂上减少对学生的学习控制,让学习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轻松和谐中发生!
如此,方是真正的有责任心!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学习杜威 做好教育
184061周娟
这几天与伙伴们共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教育经典。基于幼教工作,杜威理论的重要方面包括: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做中学;课程要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合作和问题解决应成为课程的重要成分。杜威认为儿童必须在真实的任务中进行探索学习。主动学习应该是在主动的实验探索中发生的,而不是在别人的权威中被动地接受学习。儿童在实践探索中就可以积极地随着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而不是一味地练习和背诵。他还认为环境为儿童提供了与材料、工具和他人进行互动的背景并对儿童习得知识起到关键作用。
他对儿童的“本能”做了很宽广的定义,他认为这种本能会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例如,儿童在探索中的兴趣,艺术地表达,交流、建构,获取知识,社会化和实践。
他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行动的产物而不是单纯的接受,学习就是在直接的经验中建构意义,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用来动手做的材料和经历。例如,如果我们教师单纯给孩子读有关“吸收”的知识,他们或许很难理解这个过程,但是如果能够给孩子们提供海绵和水让孩子们玩弄、游戏,他们就会亲身体会到这个过程并很容易理解“吸收”这个概念。
杜威反对机械“被动的态度,机械地给儿童传授知识”,这意味着了解儿童,发现他们的兴趣,为儿童设置一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来促使他们进一步的思考。
学习杜威的理论给我的教育启示就是创造一种激励儿童学习的环境,尊重儿童的兴趣,追随儿童的想法并做出积极地回应。并在有意义的真实的环境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习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有意义的和民主的环境,以便孩子能自由地探索和学习。
(江苏省泗阳县幼儿园)
摈弃枝节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赵会品
今天的学习我继续收获着,其中在学到十三章《方法的性质》中个人方法的特征中说道“有些东西介入他和材料之间的直接关系,使他把注意力转向枝节问题。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方面想他自己的问题,一方面想别人怎样看待他的工作。精力分散意味着丧失能力和思想混乱。一个人对他做的事持一种态度,并不一定要他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前一种态度是自发的、朴素的、简单的。这是一个人和他所处理的事情之间全神贯注的关系的标志。后一种态度并不是必然异常。有时这种态度是纠正错误的方法和提高他所采用的手段的效率的最简易的途径。”
经过郝老师的解读这段文字就变得浅显易懂了。细想我们所遇到的学生都不是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只是他们学习的途径不一样罢了。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们专心听讲,但缺少思考。只要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们立马就给出来答案,他们也不管答案的正确与否。细想想,我们成年人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打扮穿漂亮的衣服,难道仅仅是为了遮羞,为了取暖。我们是让别人来关注自己。而孩子们是为了让老师关注自己,哪怕老师的一句“回答的很不错”的评价,也会对他很大的误导,下次他会更加积极。但是老师还得让他注意自己回答问题的全面性。
就拿我们讲公开课时如果领导在评课时一句普通话标准,读书时感情处理的好。对自己肯定也是一个提示,自己肯定就关注在普通话上的精力就多了。从而影响自己对讲课内容的关注。这其实并不是我们将这节公开课的目的。但这些东西(普通话)介入讲课和材料之间的直接关系,使自己把注意力转向枝节问题。
细想想还有,我喜欢打太极拳。其实我打太极的目的不是让别人看的。但在训练的过程中总是会加入自己的动作在别人看来是不是很难看?自己的接受能力是不是不如别人这样那样的使自己把注意力转向枝节的问题。从而使自己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摈弃这些枝节问题,让我们的学习效率更快更好。
又听了郝老师的《休闲比工作重要》很有感触。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中最可悲的一面是,我们所有人总是在拒绝享受现实生活。我们都在梦想着在地平线上奇迹般地冒出一座玫瑰庄园——而不是享受窗外今天正在盛开的那些玫瑰。”这也是我平时在学生中说的最多的也适合自己的一句话“专心干好自己现在干的这件事。哪怕你是在上厕所也要专心。”只有干好现在干的这件事,你才能有真正的休闲,真正的轻松工作。成人通常认为娱乐,学习和工作是分开的,而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成长总是伴随着玩耍的。所以才有幼儿园老师说自己的幼儿园是如何在玩耍中让孩子学习知识。
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收获。虽然还很浅显。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从杜威的《方法的性质》反思我的一节课
161540张延勤
学习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十三章《方法的性质》,想到了我曾经讲过的《动物儿歌》一课。这是当时我们级部五个班同课异构,展示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讲的,是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对照杜威的观点,反思整节课,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我在上课之处设计了游戏,并且提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在黑板上设计了语文本相关的有关动物的图案,让学生辨认,然后引导识字。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吸引了学生。我自认为这是我这节课上成功的一点。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的这节课是上午第四节课上的,这节课相对来说是学生学习的疲劳期,因为已经上完三节课,加上早读就是第五节课了,所以很容易学习经历不那么充足,但是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了游戏闯关的形式,一年级小学生,初生牛犊,喜欢挑战,所以这节课上的很顺利,整节课上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气氛浓厚。我觉得是我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当中研究学习。学生能从整节课的设计和学生学习状况来说,还算是满意的一节课。这真是验证了那就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分不开的。学生在各教学环节都表现得很踊跃,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在设计教学的四个环节中都设计了看似简单的小疑问。第一环节“你能听出来是哪种动物吗?”第二环节“你还能认识他们吗?”第三环节“你还敢挑战吗?”第四环节“我来问,你来答,你好想挑战吗?”每个环节开始前的疑问一步步引导学生身处课堂学习环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到第四个环节时,难度加大,学生也顺利的完成了。
其次,学为基点。我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目标是正确认识儿歌中的生字,学会运用而各种的句式说几个句子。班上的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而且有这是几个绳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中有的已经早认识了,识字并不是困难,主要是学习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喜欢上识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学生要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要能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在这节课上,我努力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这节40分钟的课,总的来说容量还是不小的。但是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引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课中要求会认识的字是12个,会写的7个字也需要认识,还有我们在去掉虫字旁之后初步认识了12个表音的字。除次之外,还有学生课下查阅的虫字旁的字,一节课大约40个字左右。学生之所以能顺利地认识与我们在课堂上的建立的生活链接有关系。文中这些昆虫的名字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但是到底怎么写学生需要确认,我把这些昆虫的图画和名字对照着引导学生认识,减小了难度,让学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记忆起来不感到陌生。这就是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教会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
归类识字法,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本课借助虫字旁部首识字的归类识字法,学生在课堂上有生成了新资源,他们想到了三点水旁,草字头,走之旁等等部首归类识字法。还联想到了第一个识字单元中的“青”字族,第五单元识字加油站的“包”字族等偏旁归类识字。还有在学习“网”时,联想起在上册学习的“日、月、水、火”等等象形字。我相机利用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等生字记忆法,为学生认识新字提供方便。
本学期学生的识字量是400个,要求会写的是200个。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比上册多出了100个字。而学习的生字较之上学期难度加大,但是,这些生字也大多是生活中常见的或者经常用到或者说到的。只要唤起学生生活的记忆,这些生字的学习是补充学生以往生活识字的模糊之处,所以学习起来应该不是难事。
第三,教材内容学生熟悉,这就链接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我选的这篇课文是学生特别熟悉的小动物题材,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一些小动物,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性。学生面对这样一篇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被唤起,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就建立起了连接。当然,学生的语文经验是受到自身的限制的,这节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如果,只是认识了生字,或者只是会背诵课文,那么,这种提升是就很小。学生的学习提升到什么高度,这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课堂上学生的经验生成的不同决定的了,学生的学习不会那么容易上升到一定高度。在这节课上,我自主识字、归类识字、形声字、象形字的构造特点等的教学,启发学生复习了就得识字方法,又学会了新的识字方法,这个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主动地,这就为学生继续学习接下来的新生字提供了情感的动力支持;对课文句子共同点的分析,学生学会了一种新句式。课文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些小动物的可爱,利用学生对这些动物的了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保护小动物产生了责任感。整节课,学生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都得以丰富和扩展,学生的学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相呼应,随着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的语文整体经验得以提升。
说起生活连接点,我们部编本教材处处透露着这个特点。就一年级下册来说,第一个识字单元《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题材。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要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并且逐步递进的学习,这些素材都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提供了方便。像这样的归类识字内容还有很多,每个单元的教学都在为学生提供各种识字方法,识字方法引导贯穿整个教材。这就是整册课本内容受学生欢迎的原因。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教学重点。学习了《方法的性质》我基于个人经验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因为学习的不够透彻,反思中肯定有许多没有读透彻的内容。我会继续研读这章的内容,并依据我所教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结合对教材的把握,注意“教什么”“用什么教”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设计适合我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百川小学)
“痴人”郝院长
183978 刘玉香
汝阳《民主与教育》共读第六天,大家早早来到汝阳实验小学的会议室。不巧的很,可能是学校周边用电负荷较大,大热的天竟然停电了。会议室太闷热,老师们有的在校园的长廊里读书,有的在操场上活动一下身体,有的在操场里进行临别前留影纪念……。这时候我们发现郝老师满头大汗的走进学校,我们问他,走这么近的路,怎么出了一头的汗?郝老师一边擦着满头的大汗,一面带淳朴、憨厚地笑容着说:“我刚才来的路上,因为在思考一个问题,路过校门口竟然没有觉察。当我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了,多亏了这个手机导航,我怕耽误大家的共读,所以跑着过来的。”炎热的夏天,不走路都出汗,为了不耽误给大家领读,他竟然跑步来了,难怪热成这样。我安慰他说:“一点都不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看今天因为你迷路,虽然多走了路,但是锻炼了身体呀。你不来,你看吓得电都不敢来。”大家被我的积极心理暗示都逗笑了。这时候大家开始谈论没有电天热并且光线也不好,该怎样共读?要不我们来操场围个圈共读吧;有的人说,要不回宾馆吧,宾馆有电。郝老师略做思考,面带微笑的说:“我们不耽误时间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打开屋门和窗户,一楼也不会太热。大家快进去共读开始。”说完,他带头大步走进会议室。共读过程中,屋里40多个人,天气太热,我们不说话都闷热的流汗。但是郝老师始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用他睿智的大脑积极的思考,为我们大家进行精辟解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我发现,大颗大颗的汗珠从他的头上流了下来,身上的出汗水和脸上留下的汗水一起浸透了他的衣服。当一个领读人真的不容易,他的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维,他的行动感染着我们所有共读者。上午的共读气氛非常活跃,大家在愉快的气氛里分享彼此的心得。有时也会为一个观点而查阅经典或据理力争,学习气氛非常的浓厚。郝老师笑着对大家说:“这才是真正的共读氛围 。”
下午共读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向我们分享了他的一篇文章《休闲比工作重要》,文章里面写到:教师与教师的主要区别形成于八小时之外。八小时之内的工作大多是相同的,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而八小时之外,有的被琐碎的家务、人情杂务等缠绕,有的消磨于电视、电脑、打牌等玩耍中,而有的沉浸在阅读、书法、摄影等休闲活动中。久而久之,人与人的差别就显现了。前两者生命被限制容易沦为教书匠,而后者逐渐走向自由,在教育中享受人生的乐趣。
是不是休闲,并不单纯取决做什么,同样是旅游,大多数人仅仅是感官的享受——饱览美景,赏心悦目,忘记烦忧,而余秋雨却览今思古,思绪飞扬,写出了《文化苦旅》。
是不是休闲,主要取决于是否能促进心智的成长。大多数现代人混淆了休息(玩耍)与休闲的差别,误认为休闲就是娱乐,娱乐就是休闲。这和市场经济社会有一定关系,在工业革命之前,社会主要分为劳动阶层和有闲阶层,大部分劳动者忙于生产而没有休闲的概念。而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量出现,许多原本由人来完成的工作被其替代完成,加之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大多数人拥有了更多的空暇时间,另一方面,人们把物质的增加片面地理解为生活的全部目的。大多数人在紧张的工作之后,主要把空暇时间用来消遣和娱乐,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其实,攫取物质只是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文如其人,穿越在他的文笔之间,心灵瞬间净化。一个热爱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休闲,把休闲当工作的“痴人”活出了真实的幸福和快乐。他是我们新网师人学习的榜样。有这样的“痴人”领路,想不进步都难。
2019/7/21
教材与方法
184298 徐晓彤
今天读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十三章,其中第一部分是“教材和方法的统一”。
教材这个概念我们平时都不陌生,在书中是这样阐述的: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及的种种概念。
什么是方法呢?《民主主义与教育》181页中指出:方法不是外在的东西。方法不过是是材料的有效的处理——有效就是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利用材料达到一个目的。方法就是使教材达到各种目的的有指导的运动。方法不过使为了某种目的运用某种材料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杜威认为教材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二者是统一的。任何把教材和方法割裂开来的看法都是根本错误的。
但是在教育上存在着几种把方法和教材孤立起来而产生的弊端,分别是以下几点:一是忽视经验的具体情境,二是脱离教材的方法,三是使学习活动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和有意识的目的,四是方法成为枯燥的常规,机械地沿袭指定的步骤。
其中第一、第二种情况,我在昨天的感悟中已经提到。今天重点说说我对以上第三、四点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种弊端说的是不能把学习活动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和有意识的目的,学生从直接活动的结果中学习。学生并没有想着必须学习的一些东西,而是在从事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学生专心功课,必须有真正的理由或目的,而不是把所学的功课作为专供人学习的东西。我的理解是,教师不能把目的直接强加给儿童,这样的目的过于直接,不会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只会让他把教材看作学习的资料,而应该是在直接的活动中学习,自然而然地达到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在过程中,应该使方法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到对教材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学习自然发生,结果自然实现。
第四种说的是方法成为枯燥的常规,机械地沿袭指定的步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提供方法的可能性,更没有让学生辨别方法的意义和价值,而是把自认为固定的方法传递给学生,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导致学生陷入枯燥与机械。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追寻教学上可以遵循的配方和模式,否则就把学生的心理和活动割裂开来了,自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和方法是统一的,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而是要时刻警惕容易出现的几个弊端,在教材与方法的统一作用下,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实验二小)
如何让“教材”与“方法”相统一
173187 王辉霞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教材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方法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两者都是我们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教材与方法的统一。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里,杜威告诉我们教材和方法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则是哲学上的二元论。杜威说任何把教材和方法割裂的看法都是根本错误的,任何一门科学的材料总是有组织的,说明是方法化的。方法是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方法,从来不是教材以外的东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教材与方法统一呢?根据杜威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创设学生经验的具体情境。
选择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经验的具体情境,考虑学生与材料的关系。这里面的经验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经验不同,主要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以及生活经验。郝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特别好:如何通过诗歌教学生字?首先是让孩子在诗歌上下文去理解字的含义,然后用“字源法”让学生了解字的本源。比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的“采”字,如果引导学生“木”的含义(植物),“木”上面是一个“手”字的变形,这样,学生就会记得这个字,并对中国汉字本身产生兴趣。这样的方法,就能让教材与学生的当下发生关联,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含义,并复活学生内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第二、让教材与方法相融合。
以教材为基础,教材依托方法呈现。要让学习方法与教材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首先要理解文本,方法是打通学生与文本连接的通道。在课堂上学生学的不是知识,而是通过知识让儿童学会思维,并进行经验改造。我们必须记住任何方法都是基于内容和目的的。
我们需要谨记的是,在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误区,首先是利用奖赏带来的兴奋、快乐的冲击,迎合学生的胃口;二是利用惩罚,使不注意的学生感到痛苦,用伤害来威胁学生,促使他关心不相干的教材。或者是直接投其所好使他不说明任何理由,就努力工作。这三种情况都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学习,是因为,这些方法是脱离教材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无意识的参与活动,并且沉浸其中。
这是很难的,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了意识,学习走路或谈话,那是因为他们有探索与别人交流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教学当中“目的是哪里来”,是教师给的?还是通过材料,学生因为产生了困惑,自然而然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因此,我们教学当中只考虑教学方法,而没有学科知识的探索,永远是不会成功的。
第四、不要把教学模式固化。
尽管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教学模式来规范我们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有步骤、有流程的教学模式是会推进我们的教学的。但是我们也不要“一模到底”,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杜威说,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是把方法看成运用材料得到一个结论的途径的思想的特征。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教学方法的固化。
方法就是经验材料最有效的和最有成果的发展的途径,让教材相融,促使学生沉浸知识之中,进行经验改造,提升认知水平。尽管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难,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任何成长都会经历痛苦,然后才能破茧成蝶,华丽转身!
朗读 经验
184227 冯姗姗
自从前天领读过一次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朗读时全身心都是紧张的,精力是最集中的,当然收获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今天马老师问谁能领读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但是这次跟上次不同,上次是提前知晓,我整体进行了朗读,而这次却是报完名接着就开始读,虽然之前也进行了预习,可那是默读,那就读吧。
这次我朗读的内容是《经验的性质》,这也是我今天感悟最深的几点内容。
从这部分内容中,我知道了原来经验用专业术语说就是行动和行动后果结合起来,这与我的想法是一致的。
书中说“有了生长的积累,经验才具有生命力”,新教育中倡导的是所有活动都要和孩子的生命编织在一起,一起度过的时间便成了岁月,便有了意义。对接我自己自我感觉的经验,反思一下便是有积累,但是没生长,便没有生命力,这让我找到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书中说“学生的身体活动,并没有用来从事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的作业,却被视为令人蹙额的东西。学生应该专心做功课,身体活动却引导学生远离功课,它们是学生调皮淘气的根源。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当我朗读到这段内容时,内心特别激动,是那种有些愤怒的激动。我作为一名一年级的班主任,跟孩子们一年来的共同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是被领导这样批评的,之前我的理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就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但是也不得不用很多方法引导孩子能够轻声慢步,引导孩子安静,也会有惩罚措施,现在看来是我们没有让孩子了解到出现这些现象的意义,也就是我之前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没有生长。
今天是深度共读的第五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杜威的认识已经上升到神的境界,一百多年前的他的这些观点,就已经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做了完整全面的诠释,之前没读到,读也不能理解,此时此刻却感到非常幸运,遇到了新网师,还能在郝老师的专业指导下认识杜威,解开了我很多所谓经验中的困惑。
郝老师说“读杜威收获了什么?感觉有但又不能完全说清楚。说不清不等于没收获。今日之共读会成为未来学习的智力背景。当再次自读这本书时,当在其他语境读到杜威(及其观点)时,就不再是一个孤立而无意义的概念,仿佛按了一个密码,大脑中就自动涌现一大堆隐性的知识,与新知识产生链接,既增加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也重新巩固了对杜威的理解。而更重要的理解是,主动用杜威不断解释自己的经验、遇到的问题。”这段话深深地激励了我,我一定要把读书这件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坚持下去!
(山东潍坊新纪元学校)
创设情境新思考
198473张明坤
今天共读了杜威的《教材与方法》一节,在郝晓东老师的问题指引下,回头看到了我们现在课堂的弊端。
去学校每次听老师的课,我看到老师们的课堂热热闹闹,特别是导入生动有趣,又是音乐,又是游戏,每次都是大力表扬他们这种做法,让更多的老师去学习借鉴,今天杜威的观点真是啪啪打脸啊,毫无含金量的热闹竟然感动了听课者,也误导了一批老师。
杜威说:课堂要有情境,我们就热热闹闹地搞情境,却没有看到杜威说的情境与材料的联系,很多老师的情境是脱离材料的,有些只是跟材料稍微搭了个边,有些干脆就是应付听课的情境。有些音乐只是歌词跟材料搭了个边,让学生的焦点关注到歌手去了,有些图片的堆积只是老师出示出来展示的道具,学生也是卖力的配合老师,却不知道这些究竟要干什么,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没有让学生的个人经验得到改变,这些导入原来都是失败的,我们却在大肆表扬,误导一批老师去模仿,却不知道情境要为教材服务,不是服务老师!
杜威一百年前就阐明了这个观点,可我们还在黑暗中摸索,还在黑暗中没有走出来,为什么?
原来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高质量的阅读与学习,没有领会先哲的理论,只是自我经验的陶醉与虚幻的成就感。
郝老师说:杜威在寂寞,“专家”在热闹,经典在沉浸,培训在开花。
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啃读吧!啃读这些先哲的经典,虽然过程痛苦,可是痛然后知爱,痛然后提升了。
这种高质量的快乐你享受了吗?我们新网师的学员们在享受着!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教师进修学校)
《新网师周报》编辑委员会:
李镇西 郝晓东 郭良锁 孙 红 豆小静 于 宁 马增信
王振强 王振铭 卢雪松 苏翠珍 智 静 陈 娥 张海英
本期编辑:殷德静(特邀) 马增信 郭良锁
2019年07月21日
投稿邮箱:xwszbbwh@163.com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