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新学员培训 | 课程那么多,我该如何选择?
课程那么多,我该如何选择?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王辉霞,17年加入新网师的学员。
首先祝贺大家加入“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从我们加入新网师学习共同体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很骄傲的名字——“新网师学员”。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新网师”在我心中的意义,我会选择“心灵的灯塔”,“灯”为光亮,“塔”为高度与方向,“心灵”直击灵魂深处,改变思维模式,明确行走路径。毫不夸张地说,加入新网师两年半,我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模式,改善了课堂设计,增强了阅读力与写作力,从而让我的生命意义有了深度和广度,也让我慢慢体味开挂的人生滋味。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句话是:遇见新网师,活出了全新的自己,加入新网师,是我前半生最大的幸事。
好,下面,我们切入正题。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课程那么多,我该如何选择》。
加入新网师,最重要的是课程选择,尤其对于新学员,最迫切了解“如何选课学习”的问题。看着课程表里呈现的网师课程,是不是感觉来到了淘宝店,玲琅满目的商品,看着哪个都很喜欢,究竟选择哪一个呢?大家会不会出现选课犹豫症?会不会凭着感觉选课呢?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新网师课程表,有一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兴奋与不知所措,丰富的课程安排让我觉得每门课程都想学。一起加入的好友每学期选择四门课,我深知自己的能力限制,只好减半。按照自己心之向往,忍痛割爱,选择自己当时最需要的那门课。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新网师选课和学习的经历给大家一些建议。
一、 学会学习重要文件,明确新网师课程构架以及课程意义。
(一)新网师整体课程构架
请大家一定关注新网师教务处发放的公告和文件,比如“新网师选课指南”“新网师新学员学习一册通”“新网师课程表”等文件材料,对新网师课程以及时间安排都有很好的描述。看到厚厚的一本“一册通”,也许大家没有耐心读下去,或者有“感觉很难”的想法。其实,认真学习这些文件资料,也是大家进入新网师需要直面“如何学习”的第一个小挑战。会学习文件资料的学员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新网师课程文化,不会看文件或者不看文件的学员则找不到方向,甚至对网师学习颇有微词,不仅影响情绪,还会阻碍自己快速进入“网师学习模式”。
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入新网师时的小心翼翼,对文件上的每一条要求,都要反复读,对每一个流程,都要再次核对,对将要参与的学习QQ群号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对照,保证万无一失。为什么如此谨小慎微?因为新网师学习机会珍贵,更怕失去。为了有更好的历练,又申请了组长一职,现在回想,所有经历都是财富,如果大家觉得这是空话,尝试一下就知道真假了。
学习任何一个文件,都应该明晰内容,不能走马观花。相信我们很多学员也学习了课程选择的相关材料,了解了“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课程构架:新网师基本课程为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学科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毕业课程三大类。
在学习文件后,我通常会用图表或记录关键词的方式,整理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展示在清晰可见的地方。比如有关2020年春季课程类型与名称,可以整理如下: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与讲师 | 备注 |
公共必修课 | 01.《新教育通识》(朱永新) 02.《教育与写作》(李镇西) 03.《人是如何学习的》(郝晓东) 04.《发展心理学》(丁敬耘) 05.《给教师的建议》(冯美娣) 06.《第56号教室》(刘丽赏) | 公共必修课程以根本书籍研读为主,也包括一些实践类书籍研读,涵盖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理论及实践等领域,适合所有学员。 |
专业(学科)必修课 | 07.《听读绘说》(顾舟群) 08.《语文研课》(孙静) 09.《玩游戏学数学》(宋亚男 ) 10.《构建初中英语理想课堂》(王辉霞 贾颖) | 学科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本学科的根本书籍、实践类书籍研读,以及课例研讨等。 |
选修课 | 11.《新教育小学班本课程设计》(王兮) 12.《中小学电影课程开发》(刘丽赏) | 结合课程要求学习。 |
(备注:明确了课程开设情况,再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选课,选好课程之后,在手机日历上添加课程学习提醒,通常情况手机提醒设置在每次开课前一天。这样有助于自己提前做准备,避免临时有事情耽误学习,还可以提醒自己完成预习任务,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
(二)新网师课程学习体系
每一门新网师课程,都有其自身特点,或属于实战课程,或者是共读探究的课程,课程如何学习,需要结合课程讲师做决定,但是所有课程有以下相同的学习体系:
1.预习:新网师课程不是让你学会什么知识,而是让你学会如何获得知识。选课成功之后,最要紧的是购书预习。没有授课前的自主预习,仅靠授课时讲师的讲解,不会让学习真正发生。通常情况下,我拿到书之后,会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框架结构,明确作者要给我们什么内容。然后自主阅读,并在书上圈点批注,写出疑惑和心得,最后把这些疑惑或新的感悟发到小打卡群里,与同伴交流。
2.小打卡:微信小打卡程序,也是新网师学习最为重要的部分,有些老师加入课程一学期,也不明白小打卡的含义。比如,在一些课程群里,经常会看到一些学友发的打卡日记只有两个字:“打卡”,这说明这些老师没有理解小打卡的意义。新网师特别强调在“小打卡”中的每日打卡。当然打卡只是提倡,不作为过关考核。以前曾经针对一些学友的提议,我写了一篇《如何能坚持天天打卡》的打卡日记,和大家分享:《如何能坚持天天打卡》
做一件事容易,坚持天天做同一件事就不容易了。但是,但凡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把一件事做到精致的人。如何能坚持天天打卡?首先我们应该理解“小打卡”的意义。黑格尔认为“存在皆合理”,同样适合“小打卡”学习。更重要的一点是只有理解了,才能好好相处。曾经记得郝老师再一次授课中问到:“小打卡是任务还是目标?是阶梯型课程,还是登山型课程?”(在郝老师问这个问题之前,我是不太理解的,当时只是一味的坚持,坚持过程中,“将要坚持不下却又继续坚持”时,是最大的成长,因为真正的成长都是有痛感的。)如果不明白郝老师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好好的理解小打卡的意义。新网师设置“小打卡”程序就是一个任务,通过这个任务,促使自己记录平常的学习轨迹,放在“小打卡”公共平台,分享学习成果。根据同一个主题,构成一个润泽的“对话环境”——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个相互尊重、自由的平台,任何一个想要学习、想要改善自己认知的人,都会通过阅读他人日记(也是倾听他人,与他人应对的一种方式),从而优化自己的思维假定,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现在,很感动于课程组长和志愿点评学员,通过他们潜心阅读,会给我们筛选一些文章置顶,通过阅读这些置顶文章,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让我们对课程的理解也有了新的高度。当然,收获最大的是这些点评员,因为在阅读与筛选过程中,他们通过多维度的学习、甄别,对课程有更深的理解。这也是“承担任务是最好的学习”的诠释。
其次,只理解了小打卡的要义,没有内容与方法,也不行。小打卡内容不仅仅要与我们的课程学习相关联,更应该与生活实际、工作实践相结合。把“课程学习+工作实践+小打卡反思”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即学以致用,还可以实践反馈,其中的困惑又促进学习。当我们把这三者完全打通的时候,就有很多东西可写了。
有内容没时间怎么办?通常情况下这只是借口。没有特殊的事情,一天总能抽出来几十分钟或一个小时来整理。倘若真的有特殊情况,没时间不要熬时间,也不要强逼自己,因为做任何事情,过犹不及。通常情况下,没有大时间,我会利用零碎时间记录关键词,一旦有了合适的时间,便能一气呵成。这样坚持下来,小打卡就不再成为困扰。
坚持小打卡,还可以磨练意志。任何人都有惰性,很难开启“英雄”之旅,在小打卡群里,有导师引领,学友陪伴,坚持下去不会很难。
每日坚持小打卡,如果坚持一个学期,就会看见自己的改变。好像能听到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尽管有痛感,却是一种很享受的感觉,尤其是完成打卡,点击“发表”二字的时候,成就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小打卡比较好的文章,通常会被推送到“新网师公众号”,因此,每次打卡学习,都是一次梳理与学习的机会。也为上课的发言做好准备。
3. 上课:大多数课程,半月一次授课,一学期一般授课8次。
郝晓东老师在“学员学习须知”中这样说:尽量参加每次的授课,参与对话。如果因为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可阅读《授课综述》以弥补。但阅读《授课综述》替代不了参与对话的价值。此外,在授课中,认真聆听,谨慎发言。聆听比言说重要。反对草率的发言、只言片语的发言、不加聆听而自以为是的发言、简单无实质意义的应答(如“好的”“知道了”等)和重复他人内容的发言。提倡深思熟虑的发言,完整的发言。研讨后,提倡将感受心得及时发在“小打卡”中,提倡在“小打卡”留言点。
每门学科都有其固定的授课群,以前大多是选择“学习通”和QQ群授课,从本学期开始,部分课程选择“钉钉群”授课,比如《人是如何学习的》课程、《构建英语理想课堂》课程等,都会选择钉钉授课。当然,对于初进新网师的老师,会觉得流程繁琐,有点不着方向,其实,大家可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即按照课程组长的提示与要求,进群即可。若有不理解的个人问题,尽量小框私聊组长或讲师,这样比发到大群里更快被解决,也能体现我们“不影响他人”的基本素养。一次课程学习,并不能彻底理解,我们还要反复看回播、看实录,才能保证做作业时的从容与淡定。
4.作业:大多数课程每学期8次授课,每次需要提交预习作业,最后提交过关大作业。课程考核主要内容是日常预习作业和过关大作业。讲师一般会提前一周发布预习作业。网师允许学得慢,理解基础弱,但不原谅抄袭,一旦作业抄袭,将留下不良学习记录。作业中凡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作业格式一定参照组长发布的网师作业统一要求,养成严于律己的习惯。如果作业不规范,还要重新提交,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还是上边讲得那句话:把认为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按照要求做,就是最简单的方法。
(温馨提醒:我们一定在授课群、小打卡群、作业提交、邮件发送等把自己的备注修改为“学好+姓名”的形式,这样有助于后期学习情况的汇总,也是网师学习的基本要求。)
二、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最优选择。
(一)选择最需要的课程。
首先,了解一下我们教师需要什么课程知识。魏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指出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约占50%)、专业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职业知识,约占30%)、人类基本知识(约占20%)那么,我们可以自我诊断一下,甄别自己急需提升哪方面的知识,是“学科专业知识”,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是“人类常识”?从而确定自己要选择的方向。
我在网师的第一个学期,因为有“想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的私心,我选择了郝晓东老师主讲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和蓝玫老师主讲的《家校共育》两门课程。此外,还担任了《家校共育》课程的组长。一月两次的授课,我非常珍惜,因为这是平日自修学习达不到的一种高度与深度,这次有导师引导讲解,感受就不一样。尤其是郝晓东老师,要求甚严,我们也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下,学会了“批注性”阅读,并且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其实,在每一次批注、提出自己新见解的时候,都是思维的飞跃。最为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因为慢慢懂得儿童的性格特征,明确了不同时期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懂得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我也开始尝试用更科学的态度组织教学。
《家校共育》课,我们选择共读的书目是童喜喜老师的《新父母孕育新世界》,因为是组长,每次作业,我要批阅将近100篇文章,尽管很累,却是收获最多的时刻。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作业,我常常从学员门的独特视角、认真梳理而感动。学习了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进行家校沟通,如何通过家校合力,培育幸福孩子。可以从成长的视角改变自己,尽力做一个新时代的妈妈。成长中的我,慢慢改变了以前自己父母留下的影子,而尝试用全新的态度对待亲子关系,尽管是刚刚起步,却也品尝了“新父母”的幸福。
我连续三个学期选择了“心理学”相关课程:除了郝晓东老师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接着选修了丁敬耘老师的《发展心理学》、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通过这样的选课学习,能够构造一个课程体系,改善自己“心理学”领域的认知结构。
再比如,这两个学期跟着郝晓东老师围绕“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的根本问题,选修了《静悄悄的革命》与《人是如何学习的》两门课程,明确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
(二)选择与所教学科相匹配的课程。
结合自己实际所教学科选择新网师的学科必修课程,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比如选择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和大家共读专业经典书目、研讨学科知识、探究课堂规律,与我们的实际工作相辅相成,让学科教学有了理论支撑,可以优化教学设计,了解学科教学特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师生教与学地和谐发展。这种专业课程学习,与平时的教研活动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我们学校的教研工作,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成果辐射影响到更多教师。比如,上个学期选修的《静悄悄的革命》,其中有关“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的学习,作为学部业务管理者,在自己负责的备课组推行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教研效果。
(三)选择与自己工作时间不冲突的课程。
“新网师课程”分为单双周,时间是确定的,没有特殊原因,不会调整。因此,一旦选课成功,一定要保证有效的上课时间。以前经常看到一些学员授课之后“因为上晚自习,爬楼梯学习”的留言,我很想对他们说,“爬楼梯学习”是一种“单向输入式”的学习,没有课堂直播时“对话式学习”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根本的经验改造。课堂上,导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你的思考力,当思维混沌时,导师的点拨、学友之间的互动,又能够产生一种“拨云见天日”的豁亮心理体验,这是参加课程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因此,选课的时候一定注意所选课程的时间,是学习有保证的时间。
(四)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课程。
有些课程需要其他课程基础,否则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跟上大家的节奏。比如上学期,我选择了郝晓东老师的《静悄悄的革命》课程,感觉是毕生最有感触的学习,起初完全是“跟不上节奏”的差生感受,因为之前没有选修郝老师的《教育经典解读》课程。在课程学习讨论时,当学友谈到怀特海、维果斯基、博尔诺夫时,我茫然失措,感觉很懵。为了跟上节奏,我上网所搜相关信息,并再次细读郝晓东老师的《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做批注、写感受,通过郝老师的解读与自己的反刍体验,后来在坚持中慢慢开悟,并成为大家眼中的优秀学员。这些刻骨铭心地默默努力,是一段思维遭遇劫难的经历,只有体验的人才明白其中的含义。
在课程数量上,建议大家每个学期选择一门课程,原则不超过两门课程。 也许有的老师说,好不容易加入新网师,感觉哪一门课程都是自己需要的,一次多选两门课程吧,建议大家慎重考虑。首先,新网师课程学习强度升级,不仅有日常的预习作业、书目啃读,还有日常小打卡活动,另外,我们平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大多很忙。既要保证学习质量,又要保证不影响日常教学,还要保证我们日常作息不受打干扰,很难调适。
三、沉潜课程,获得成长。
(一)认真,才能有获。
我曾经很多次说过,我的成长源于新网师,新网师是我成长的灯塔,没有半点夸张。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新网师课程学习,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学会了如何“啃读”,如何做批注,如何“遇见问题找百度”。作业从1000多字、3000多字,再到现在的一万多字,数字增加伴随着写思维蜕变。
比如上个学期,七次作业,近3万字。打卡152天,20多万字。这些数字的存在,也让我一个普通的学员有机会走进高研班分享的舞台、进入新网师专家库,再到如今的英语课程讲师。最能表达心迹的词是“沉潜学习”。就像郝晓东老师的评价一样“努力的本质是行动,所有成就与成功的背后,都是人类精力的去处。”学习与阅读需要沉潜下来,老老实实进行,不允许夹带半点虚假。
新网师执行院长郝晓东老师曾多次提到新网师学习的特殊性,“新网师与其他学习平台相比,除了传授知识,提升能力,更注重培养学员主动学习、日常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和习惯,在新网师学习,主要依靠自己,而不要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讲师。”
(二)承担任务,是最好的学习。
在新网师课程学习中,另一个促进成长的机会是“选择承担任务”,两年多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两次担任课程组长的经历,每次批阅一百多份作业是学习,整理课堂实录也是学习。此外,承担课程综述、批阅新学员阅读史等等。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真正理解了“承担任务是最好的学习”的意义。也许这就是新网师的课程文化,获得成长,不仅从选修的课程中,从广义的“义工”课程,收获更多。
(三)在新网师文化浸润下,跟着导师做“导”师。
自从加入新网师,感受到的不仅仅新网师的公益与爱心,更有导师们精益求精、严于律己、顽强执着的学习力,以及对待学员孜孜不倦、乐于指导的义工精神。我们都知道新网师一直坚持着公益的初心,从未改变。新网师的讲师、教务处、组长等人员全是义工,朱永新老师、李镇西老师多次捐出自己的稿费支持新网师的运行,郝晓东老师在《为什么要收取学习保证金》中,说“新网师是一锅石头汤,只有每个人拿出自己的‘食材’,汤才能更鲜美。” 是的,任何一个浸润在新网师文化熏陶下的学员,都是幸运的,尚不说课程免费,新网师的学习资源与环境是独一无二的,若能沉潜其中,自有感受。
新网师文化是大家共同缔造的,尤其是导师们对学员以身示范。因为做课程组长,我第一个熟识的新网师老师是“志在书里”——郭良锁老师,他的谦和与不厌其烦的有问必答,除了敬佩,我还很好奇郭良锁老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太原初次见面,一眼识别郭老师,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纯粹、低调、新网师人独特的气质。接着是课程导师郝晓东、蓝玫、丁敬耘、郭明晓、李镇西、陶新华等,无论从哪一个导师身上,都能有颇丰的收获,都让我从心底膜拜与潜心学习。
在众多导师中,郝晓东老师对我影响最大,也许是两次选郝老师课的原因,对郝老师有更多的了解。课程学习时郝老师是严师,更是人生导师,通过郝老师“啃读者”公众号,明白了郝老师在行走中的坚实步伐与潜心研究教学的诚恳之心,更重要的是他有普度众生的菩萨心,一直在为新网师的发展行走奔波,每到一处,带去的不仅仅是希望,更有实用的阅读方法与教学指导,激活了一所又一所学校。在郝老师的鼓励下,很多老师通过专业阅读学习,开始探索“道器合一”的教学,无论走到哪里,心中增添了莫名的底气与自信。
亲爱的学员们,请相信,跟着新网师讲师们一个学期的勇猛精进,胜过十年的自我修炼。在这里,大家是“在根基上着力,在经典上用功”。网师课程学习,犹如一顿顿大餐,需要坚持在实践中躬行,反刍学习,不断验证,方可获得其精华。
总之,选择什么课程一定要“量体裁衣”——从自身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课程。就像谈恋爱一样,一旦选中了对象,就要好好的处,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最后祝大家都能选择“最适合”的课程,然后在新网师“高端大气而又纯粹”的文化浸润下,收获幸福学习体验,助力自我专业成长!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编辑:杨茜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