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中的遭遇与危机 | 网师学习

何刚 新网师 2022-04-17

作者 | 何刚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杨茜



一、什么是遭遇


什么是遭遇?当你走到一树旁,馨香扑鼻,满树丹桂,星星点点,你陶醉在芳香之中,你遭遇了美丽的花吗?当你走进教室,五十个生命静静地等候你的到来,你的眼睛与那五十双充满渴求的眼神有了联系时,你遭遇了青春的生命吗?当你手捧一本书,文字涌入你的内心,你遭遇了精神的导师了吗?
从博尔诺夫的角度来看——答案不肯定!准确的说,充其量算作“遇见”,而非“遭遇”。为什么呢?博尔诺夫说:“只有少数重大的特定的经验称作遭遇,它们闯入人的生活,突然地、往往令人痛苦地中断人们的活动,使之转向一个新的方向,导致生活发生重大改变(干预人的生活)。”

丹桂飘香给你的只是片刻的满足感;你走进教室,只代表与学生的生命故事才开始;手捧一本书,可能你的心还在书外,读完后,你还在原地。所以,都不是遭遇。

遭遇是生命“遇见”的进行到底,是不可提前预设的,是你猝不及防的突然闯来,它将强烈地打破你惯常的生命秩序与平衡,使你内心震颤,痛苦、惊觉、纠结,精神断裂、矛盾、冲突,你将失去以前可靠的稳定,面临着艰难的第二次抉择,必须舍弃故我,重建新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正如郝晓东老师所说:“遭遇是指与伟大的事物、人物的相遇,是根本的生存意义上的相遇,那种伟大的事物、人物的伟大性,迫使人对自己的平庸存在进行省察。”就像狮子王遭遇了拉飞奇,狒狒拉飞奇让辛巴找回自信,指着湖水对他说:“它活在你的心中”,辛巴在天空上看到了木法沙,木法沙告诉辛巴:“你是我的儿子,也是唯一的国王,不然你就是忘了我!”最后辛巴听了木法沙的话,成为了狮子王!就像孙悟空遭遇了观音菩萨,从此跳出了五行山,踏上了成佛的取经之路,最后成为斗战胜佛。

郝晓东老师曾说:“遭遇可能是一本经典的书籍,可能是一位名师,可能是听一场讲座,可能是参加一个共同体,甚至是一篇招聘启事。”这些遭遇会让生命有了更好的走向,有了更高的发展。遭遇会不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呢?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郝晓东老师曾说,他遇到魏智渊老师就是一场遭遇,从今天在江苏读博士的郝老师的成就来看,他的确用他的精彩生命演绎了什么叫遭遇。

我也遇到了魏老师,在十年前就知其人了,在前几年的深度语文研讨会上并与魏老师合影留念,现在还常常在“老魏的咖啡馆”里聆听他的教诲,也偶尔发微信请教骚扰他,但是,我为什么还是原来那个油腻男呢?

我们再来看看郝晓东遭遇魏老师时,是一种怎么的状况。“当我专业发展遇到瓶颈时,偶然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则招生启事。……宛如一束光,突然投射到我身上,撞击到了内心。”原来,你遭遇前,必须全身心作好准备,在苦苦地寻觅而不得时,在踏破铁鞋无觅处时,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遭遇的对象才会蓦然回首,出现在灯火阑珊处。内心中没有长期的渴望,没有清晰的努力方向,你如何遇到呢?就像一群如花似玉的少女到寺庙烧香拜佛,对于一个不近女色的僧人来说,永远是络绎不绝的香客,僧人绝对不可能遭遇爱情。对于一名不求进取的懒人来说,讲台上每天来一名科学家、数学家上课,也无法遭遇学习的成功。对于坐在台下听讲座的老师来说,为什么听了几十年还在当听众呢?因为内心没有成长的渴求,遇见名师也就像天天在街上与无数的陌生人擦肩而过。

郝晓东老师说:“遭遇产生的前提,一方面与提供的机会有关,一方面也与人全面和谐发展有关。一个没有接受系统教育的人,没有形成良好教养的人,他的遭遇,只是偶然巧合的,没有体现自觉性,依然是不自由的。只有不断拓展文化知识,阐明理解范围,才有充分的遭遇。”所以,要有美好的遭遇,我们必须心有所向,竭力付出,时刻准备着美丽的邂逅。否则,遭遇来临,猝不及防,你被撞翻在地。


二、什么是危机


什么是危机?比如,今年的新冠肺炎对于全人类来说,就是危机;美国的对华政策对华为公司来说,就是危机;苹果的产品销量锐减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就是危机。

博尔诺夫说:“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且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才可称为危机。郝晓东老师提出了危机的三个特点

1、与遭遇相同,具有“突然”“痛苦”的共性,但危机带来往往是痛苦,或身体的,或生活的,或精神的。

2、危机是必然的,是不可以避免的。这与我们的认识不同,一般人们认为危机是偶然的,只要注意就可以避免。但从人类学角度来看,人只要生存着,任何时候都可能处于危机之中。

3、危机总会和人的新起点联系在一起。人始终不断地需要一个新的起点,以便摆脱这种衰退状态,危机的出现有可能使人察觉到失控,于是很吃惊,马上“鼓起劲来”,以更大的热情重新投入。

对于教育呢?仿佛不会发生像新冠肺炎般的危机。非也,新冠肺炎的爆发也不是突然从地里冒出来的,此病毒已养精蓄锐很久,窥见了机会,立即向人类发起猛攻,而人类被击中的那一刹那才猛然醒悟:我们遭受了危机。

教育的危机与任何危机相同,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突然而至的暴风雨是酝酿了几天闷热的天气才出现的。一所学校在今年开学因招生严重不足,面临关门的危机,问题在哪儿?可能是学校近几年因管理松散导致教师专业水平持续下降和师德败坏,从而导致成绩下滑,家长与学生失望,在社会的负面因素越积越多,学校出现的招生危机实则是学校发展持续下坡的必然。一个老师突然面临被解聘的危机,也不是偶然,是自己长期不求进取,不认真负责种下的恶果,突然在某一天,恶果子摆在面前,自己必须吞下。
危机往往带来的是毁灭,但也具有双重性,要么把你置于死地,要么让你绝境奋起,就像一粒种子被丢弃在荒野,可能被腐烂,也可能在春天发出绿芽。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对危机的认识。

危机打破了我们原先生活的平衡,连续性被中断,我们突然失去了安全感,变得焦虑、恐惧、无助。比如,教了二十年的书,突然感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进入了死胡同,是继续混到退休,还是加入新网师改变自己呢?加入新网师,是让生命遭遇重大事件,但同时也要面临危机,你将打破旧我,推翻前见,可以轻松混到退休的持续性被中断,一切重头来,知天命的年龄能承受住这份孤独与煎熬吗?有没有第二个生命呢?怀疑、惊觉、彷徨……教育生命遇到了危机。

我们怎么办?我们要首先知道“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形式的统一,才是教育过程的真正本质。”那么非连续性是必然的规律,我们不必慌张。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清醒地面对自己。这时候做什么?郝晓东老师告诉我们:“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真面目,才有可能决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这将对我们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危机是唤醒自我、转变自我的契机,是开创新起点的机会。博尔诺夫说:“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

有时候,危机不是避之不及的灾难,而是实现新的自我的条件。所以,人生中的关键性事件、关键人物非常重要,可能成就我们更高的发展。

如果一生平淡无奇,生活就是一潭死水。


三、中年的遭遇与危机


生命是混沌未开时,是不知遭遇与危机是何物的。

生命步入中年时,在灵魂深处追问自己:有何遭遇与危机?非常窘迫与惭愧,仿佛以前自己是一只地鼠,为了安全和温饱,一直在“地下”忙忙碌碌不停地打洞,且心满意足,自豪地称谓:我有我的工作与生活。有的还常常传送或制造许多无中生有的八卦,对于天上翱翔的雄鹰,至多成为自己艳羡的谈资。心想,那是别人的生活,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地鼠才是生命的本职工作,这是父辈的人生经验,也是周遭的生存法则。

突然一天,读到了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或郝晓东老师的《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一下子惊觉,自己内心深处隐居着一个好人,他渴望成为一名学生喜爱敬仰的师者,在讲台上是一个专业自由、事业幸福的教育人。这种隐秘的想往一在都在,在遭遇了新网师后,就变得明晰了,仿佛还看到自己本身并非一只地鼠,而是一只鸟儿,甚至发现自己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还等什么,刻意练习飞翔吧!所以,每晚十点过,身心疲惫,眼皮耷拉着,也会坐在书房的巢里,用书籍与文字来洗礼沾满了灰尘的羽毛。

回溯生命的流里,有多少遭遇与危机的浪呢?忙碌不再掩埋自己,灵魂永不屈服世俗与琐屑。但是,现实与理想永远碰撞,不然人生哪来火花呢?开学一月,肩上事务更加繁杂,从早上五点惊醒,到夜深人静,没有一秒荒废,无论是专业内,还是专业外,自己变成三头六臂也无法完成,于是,天天变成了一个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这诠释的是“能者多劳”吗?但心中一直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这是遭遇,还是危机呢?天天日理万机,练就自己秘书本领,突然发现自己能同时处理五六件事,或者面对复杂的事务不惧不虑或自信完胜,这是遭遇行政岗位后,能力练就的机会吗?应该是此长彼消,时间给了鸡毛与蒜皮,哪儿来时间经营自己的专业:读书、写作、研究教育?黄庭坚的一句话:“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告诫我陷入严重的专业危机:专业书籍束之高阁,网师作业时断时结,打卡写作失去方向,这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吗?往往是荒了别人的田,也废了自己的地。有没有良策将二者融合呢?郝晓东院长的遭遇告诉我们答案。教授不做了,狠心把自己归零,辞去职务,全身心投入到苏州大学读博士。他将在未来两三年心无旁骛、勇猛精进地读博,这样的遭遇又让他的生命如一树一树地花开。


四、教育中要善于创造遭遇


不是所有相遇能够给你带来影响,只有遭遇或许能够改变你。因为“遭遇是指与伟大的事物、人物的相遇,是根本的生存意义上的相遇,那种伟大的事物、人物的伟大性,迫使人对自己的平庸存在进行省察。”

我们在教育中如何创造遭遇,让教师能与伟大的事物和人物相遇,从而让教师的专业走得更高更远呢?

1、加入优秀团队

现在的学校几乎都有教师发展中心,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可是收效甚微,为什么呢?如果学校的教育科研领导力等同于学校教师的平均水平,就说明学校无法让老师与伟大的事物相遇,如果学校的校长或行政天天匍匐在事务中,羞谈或不谈教育科研,甚至连教育书籍也从不阅读,同样无法让教师与伟大的人物相遇。
其实,有好的办法,我们的视野可以跳出学校一个平庸的圈子,比如让教师加入新网师或新教育实验,组织教师进入蒲公英大学一项课程组学习,总之,让教师进入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高质量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参与到伟大的事业之中,亲眼目睹团队中优秀卓越的人是如何从平凡超越,如何成就卓越,让教师们看到美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同时,在团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找寻、发现、求索、追逐,渐渐地,就会发现自己的潜质与才能,唤醒自己的教育梦想,激活自己创造的智慧。干国祥老师曾说:“何以‘成为自己’,一种是把一项技艺做到炉火纯青,独一无二;一种是加入伟大的团队,找到合适的位置,在取得真经之时,自己也修炼成佛。”干国祥、魏智渊、郝晓东、孙影、孙静、冯美娣、王晓琳……都是从新网师这个优秀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成长起来的。他们现在已成为教育界的旗手,成为了我们教师最尊敬的智者与教练,引领着一批优秀的老师不断成长。

2、推荐专业书籍

一本经典的专业书籍就是伟大的恋人,她不仅给你填补感情空白,还引领你朝向精神的高贵和灵魂的充盈。如果教师与某本教育经典在某一个时机相遇,就可能与伟大的教育事业一见钟情,逐渐热恋,并相爱一生,成就你教育生活中伟大的爱情。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从何获得灵感,他的教育故事感动了天下所有老师,他曾说:“我教育的第一缕阳光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他走进教师岗位就遭遇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迷住了他,他潜心阅读,并将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书买来啃读研究,并将苏氏的教育理念种植在自己的教室中,于是李镇西老师也学苏霍姆林斯基天天写日记,与孩子们永远在一起,成就了李老师美好的教育梦想。我们可以问一问成千上万的优秀教师,你是什么时候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我想,百分之八十的老师都会说:“我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后,就发誓要把自己身心奉献给教育梦想。”我是李老师的忠实粉丝,每次接班之时,我都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新教育班级建设理念——“建设完美教室幸福班级”,大力建设班级文化,每个班有班名、班训、班级理想,培养大批优秀班干部及学习榜样,建设书香班级,规划读书计划,制定详尽的班级制度,落实有效的班级活动和建设措施,建设新型的家校关系。我建设的“蓝海之家”(2007级1班)、“阳光家园”(2010级1班)、“致远轩”(2013级8班)已成为学生永远的美好回忆和初中生活的精神家园,让每个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后永远铭记“让人们因我而幸福,让世界因我而精彩!”

3、生发关键事件

人的本性是倾向于安逸懒散的,看到草原上悠闲吃草的牛马,往往心生羡慕,但生而为人,必须寻求精神的成长与灵魂的丰盈,才能超越人的生物层面。教师进入职业疲倦期,往往成了教师成长的分水岭,有的抱怨环境、埋怨家长、指责学生,把所有的问题指向家长,寻求自己平庸的温床,睡在这安全的自我麻醉中渡过一生,但许多教师极高的天赋,比如善于沟通、表达能力强、喜爱读书、热爱音乐,但在专业发展方面裹足不前,然后平庸一生,在自己的职业发展方面没有成就感,也没有精神幸福可言。有时我们不能责怪教师,而是学校没有担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学校也可能组织教师培训,也可能推荐教师阅读专业书籍,但是,教师听讲座时人在心不在,或者没有读书习惯,怎么办?我们可以搭建一些平台,生发一些关键事件,让教师被迫遭遇教育事件,用任务驱动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团队的建设。学校可以生发哪些教育事件呢?

(1)教学比赛展风采

学校应该每年举办一次教学大赛,详细科学制定大赛方案,方案必须有大赛主题,有有序的组织形式,有严谨科学人文的评价标准,有比赛对象的条件要求,有比赛的操作流程,有各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委团队,有学校各方面的支持服务系统,目标指向教师的教学技艺锤炼与专业水平的提升。方案一宣,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每个教研组的教师会紧张地组织起来,把全组的教师的教育研究积极性调动起来,大家慷慨解囊,倾其所有智慧,参赛老师一次试教,改教学设计,二次试教,再改,又翻阅相关书籍与教学资料,三次试教,苦苦地磨一月,在大赛的舞台上演绎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展示自己的真实的教学技艺。全校教师为他鼓掌,专家评委为他点赞,指出他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他专业的优点与不足。当红红的奖状发给他时,台上所有教师给予他雷鸣般的掌声,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许多老师遭遇了这种比赛后,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像昨年种在土里的麦粒变成今年丰收的新麦粒。这名教师可能趁势而上,又参加区级比赛,市级比赛,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到国家级舞台一展风采,于是成为了一名某一学科的特级教师或教学专家,比如王君、王开东老师,都是遭遇了这一关键事件成就了他们教育的辉煌。

(2)开设学校讲坛

央视有百家讲坛,学校也可开设讲坛,如成都石室中学,每月开设文翁讲坛,既遍邀名家讲学,又推荐学校教师走上讲坛。学校的教师可以分享教育心得,可以交流自己教学经验,可以晒晒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推广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可以展示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比如一次长途的徒步旅行、摄影作品展示及摄影方法介绍等。教师会积极准备,认真写讲稿,精心设计PPT,都希望自己闪亮登场,不负听众。于是,承担一个任务,就遭遇一个成长的机会,借讲坛打开教师的一扇窗户,让教师走向研究,走向自信,走进生命的敞亮。魏老师在山西运城国际学校当校长时,每周除了开展一次学生的“少年演说家”,还要开展教师的微演讲活动,让全校教师都能一一登台演讲。去年5月29日该校的曹晓丽教师演讲的主题为《在运城国际,他们这样做教研》,她从“理想的教研组标准”、“理想的教研组应该怎么做”、“关于共同尺码”三个大方面展开,从她的演讲中,能发现一个教研组是因为梦想与热爱而汇聚在一起团队,共读共写共研是他们生活常态。曹晓丽老师通过演讲,对教研组的建设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她成为了运城国际语文教学的代言人之一。

(3)承担一个研究项目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那么,我们可以引导教师承担一个研究项目,比如对教研组的课题研究让每个成员承担一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比如让教师根据特长执教一门学校的校本课程,都可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遭遇关键事件,在生发的事件中孕育教师成长的可能性。比如语文组共四五名老师,可以分工,让各位教师分别承担散文、诗歌、小说、文言文、实用文类的教学的内容如何确定,并如何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每位教师阅读王荣生教授或其他语文特级教师的相关书籍、写交流汇报的文案、设计课例、展示课堂、分享交流、总结反思、修改完善。老师们穿越了这个过程后,专业水平提升了,成果也物化出来了,学校把教师撰写的研究的文案推荐去参加比赛、去发表,然后把奖状发给教师,教师的成就感有了,教育教学的热情点燃了,教师成长的动力倍增,职业幸福值不断提高。如果一名教师对自己的教育信仰笃定执著,还担心什么呢?最好的成长正如李镇西老师的一本书的名字《自己培养自己》。

4、穿越校本课程

当我们读到郝晓东老师的《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魏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和《教师阅读地图》、常丽华的《农历的天空下》、王晓琳的《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小初高三本)》时,可能想到:这些著作一定是他们像作家一样经过三年五载才完成的鸿篇巨制。实则不然,这些教育书籍,都是他们遭遇了一门课程之后的成果。郝晓东院长、魏校长、常丽华老师、王晓琳老师都是新网师的讲师,郝院长曾讲授多门课程,比如《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自卑与超越》,他每次授课前反复研读原著,查阅大量资源,课上完了,将授课的讲稿修改,于是成就了《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魏老师曾经在新网师承担《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专业阅读》的课程,于是成就了他的著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此书已是教师啃读研究苏氏作品的必读书籍。常丽华老师研发了二十四节气的课程,于是成就了《农历的天空下》,王晓琳老师承担了新网师的电影课程,于是成就了她的三本《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小初高三本)》。

对于普通教师,不要说出书,就是写篇论文去获奖,去发表,都比登天还难,但这不能成为教师不作为的借口,学校也更不能因此而任教师自生自灭。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作为,鼓励或要求教师承担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比如热爱诗歌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开设一门诗歌鉴赏的课程,热爱科学的教师可以开发一门科学创新课程或承担STEM课程,擅长篮球的教师可以承担篮球课程,热爱与擅长摄影或围棋的教师也可承担摄影或围棋课程。学校一个年级三百人可以开设二十门课程,三个年级就有六十门课程,九个年级就有近200门课程,那么,就一定有200名老师承担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

学校的课程中心不能当甩手掌柜,把课程表一发,就不闻不问了,这是不负责任的,必须提供服务与支持工作。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深入理解学校校本课程的体系,教会他们制定课程计划,要求他们精心设计每门课程的内容,提供一些课程实施的案例与方法,然后长期跟踪、持续帮助。教师一学期结束后,将一期的课程实施方案修改物化,编辑成册,印刷出版。教师遭遇校本课程后一定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成果可以成为研究的课题,可以作为教育科研成果推荐去评比,可以将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推广,让其他学校或教师受益。教师承担校本课程就是穿越专业成长的丛林,就是攀登专业成长的山峰,从美好的启程,到煎熬孤独的开发过程,再到课程结束时结出硕果,无论是一本发着墨香的专著,还是一叠简朴的打印文稿,都是教师成长的见证。教师遭遇校本课程,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在成长的跑道上飞奔。

生命就是一本故事,每天都要书写一页,总有一页书写遭遇,总有一页书写危机。如果都是白纸,都是四平八稳的,可能连自己也不愿意署名吧!




相关推荐

英雄的历程,在新网师 |网师学习一次作业竟然超2万字——真正的学习是一种自我超越 | 网师学习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已发其他公众号的文章请注明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