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学”是汇聚,“习”就是呼吸,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并通过运用知识增加新的能力。这里强调的,是不断地清空自己,粉碎见障、固执、自以为是,包括已有的成就,不让自己固化,也不让自己迷失于成功。此即儒家所言“君子不器”,即君子不固定地成为某种器具,而是让自己保持在一种生生不息的开放的状态。”上面这段文字是郝晓东老师“早安新网师 ”第103天的分享。学校里,老师谆谆教诲学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工作后,自我反思与告诫“学习、再学习、要终身学习”。一言以蔽之,人一生都在谈学习,什么是“学习”?究竟有几人会学习?按照“课堂三重对话”理论组织课程学习,授课前,教务处都会精选课程预习材料,前几讲还提供预习作业题目。预习材料批注,预习作业思考与完成,属于第一重对话,是有个人思维假定的前拥理解,也是学习者前概念形成的重要过程。每周六确定内容的课程分享,是新网师学员围绕在知识篝火旁对话的盛宴。理想的状态是主讲老师提出对话议题(问题),也可由学员提出,大家都能分享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这种分享一定要基于他人发言,否则就是自说自话,“学”没有真正发生,认知观念也难被改变。我在《论对话》与《静悄悄的革命》课程分享时,有一种特别深的感受: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好比发一个“球”,大家争着接球,不管抢没有抢到球,都会朝向我“回球”:四面八方的球,我应接不暇,恨不得变成千手观音,一手一个球,方能好好端详一下球的质量。我很想告诉大家,缓下“发球”的节奏,看看他人的球,是否可以得到启发与思考。这种只与授课老师的“单向对话”,是中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延续,很难改变。最主要的特征是“相互说”,不是“相互学”,在已有认知领域反复翻跟头,很难跳出固有的思维假定。我们的课堂呢,想想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情景,能真正“相互学”的学生有多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下次听课,在思考回应讲师提出的问题时,能否也关注一下其他学员的应答?哪些应答是自己有的,哪些是缺失的?《说文解字·习部》:"习,数(shuò)飞也。"所谓"数飞"就是"屡飞",即为反复飞来飞去的意思。 本意指“小鸟练飞”。新网师课程学习,“小打卡”可谓 “习”的最好修炼场。批注学习打卡,学习感悟打卡,实践心得打卡,阅读同伴打卡,等等都是“习”。因为有分享课程分享任务,前几周对小打卡关注比较多,从中也获得了些许感悟。为数不多的一些学员能够按照新网师教务处的课程要求,坚持打卡日记。这些学员的文章常常被置顶,但获得的关注与“点赞”并不理想。这些老师,能够按照自己的主题坚持打卡,尽管打卡主题与课程学习关系不大,却也能发现可借鉴处。这类文章也经常被置顶,得到的关注与“点赞”也不太多。这类打卡,如果为了凑够打卡日记数量,是有效的。论其他,则无话可说了。打卡群相当于课程交流群,每个人的文字表达只有基于相同的“语言密码”,才能促使“对话” 展开。否则,同群不同频,更无共振效应。郝老师说“习”就是呼吸,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并通过运用知识增加新的能力。这里强调的,是不断地清空自己,粉碎见障、固执、自以为是,包括已有的成就,不让自己固化,也不让自己迷失于成功。打卡点评员是很辛苦的,每日需要把所有打卡文章筛选过目,从中遴选质量较好的文章置顶。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习”的最好路径。比如12月17日展播的“百名榜样学员——周娟老师”,一直担任课程打卡点评任务,尤其是《静悄悄的革命》与《人是如何学习的》两门课程,参与打卡的学员多,需要阅读的文章也很多。对任何学友的文章的概括与总结,也促进点评者精彩观念的提取与诞生。周娟老师不忙吗?作为幼儿园负责人,一定不比他人更轻松,但她对新网师的学习与工作,经受的是“化蛹成蝶”般的痛苦,经历的是折磨与自虐,“真正的榜样”是修炼而成。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点评员,如果大家能抽出一点时间,每天20分钟、10分钟,读读置顶文章,写写评论,定会有很大益处。否则,每日待在舒适区,如何粉碎见障、固执、自以为是?如何突破固话的思维模式?人总有理由“忘记打卡”。做任何事情都一样,有了“不去做”的第一次借口,必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借口。我就是这样。本学期初的时候,我坚持的很好,每天一篇“千字文”,雷打不动。中间不知道因为什么事,耽误了打卡,一次没有打卡,后来就有更多“更充分的理由”不打卡。尤其是“理由”多了,任何事情都能拿来做不打卡的“借口”。认真打卡记录,还可以整理为系统的课程材料。比如,这几次课程分享,我把以前学习《静悄悄的革命》时相关打卡文章、作业汇总整理,打印出来再阅读,回顾自己学习这门课程之初的状态——哪些地方有困惑,哪些地方很透彻。借助这些材料,设计课件,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课程分享时能提出大家关心的问题,从而促进学员对话的重要原因。总之,无论任何职业,都需要“学”“习”相融与结合。学,要积极倾听应对;习,要反复训练反思。学,重要;习,更重要。 空杯心态 “学”, 静定内心 “习”。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