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新网师晨诵【第284期】

199287孙振港 新网师 2024-01-09


作者 | 孙振港

播音 | 张杰

审核 | 陈天天

编辑 | 杨茜



张杰,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道北路小学语文教师。2019年8月加入新网师,教育箴言:心为火种,生生不息。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原作回放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词句注解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诗词赏析


这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期的一首诗,大家知道杜甫的诗深沉、凝重,而这首诗还透着一股悲凉,其中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有兄弟分散的担忧与哀伤,流露出其忧君忧亲的独特情感。
题目是“月夜忆舍弟”,提到月亮,我们会想到很多的诗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亮在诗歌中超脱了自然之月的束缚,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代表着家乡、团圆、美好,月亮也就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寄情抒情的所在。而杜甫就是在这样的月圆之夜想到了兄弟,想到了战争中的百姓。
这首诗前两联呈现出一幅边塞秋夜图,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鼓声、燕声应该是有活力的,但鼓是“戍鼓”、雁是孤雁,所以生气全无,反而让人觉得凄凉。边塞、冷月、孤雁这是诗中写到的,我们还能想到,这时还应该有战士的生死挣扎之声,还有将帅的殚精竭虑之声,更有百姓的困苦颠连之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让人遍体生寒。这孤雁好似杜甫自己,离群失散,周围只剩肃杀凄景,此情此景更是触发杜甫念第之情。
颔联写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千古名句,被人经久传诵。这一句好在哪里呢?孙绍振先生提到“情感错位”的概念,这一句诗就是一个好的说明。露为何今夜白,明天就不白吗?月为何是故乡明,其他地方不明亮吗?非也!此乃诗人情之所至,“白”和“明”两个字不仅是露和月的颜色,更是诗人情感的色彩:今夜思念兄弟的情感更“明”了,想到思而不见的现状,内心的凄凉更“白”了。
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就是抒情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是何等的悲凉啊!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朝拥有而又被迫失去。杜甫的兄弟在战争中生死不知,怎能不令人彷徨呢?战争年代就是这样啊,还有多少的百姓遭受这妻离子散、颠沛流离之苦呢?这样的情况下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呢!从这里我们才能了解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的深刻含义,多么的无奈和彷徨啊!
整首诗抑扬顿挫、情真意切,让我我们感受到古代战争年代来自于百姓的无奈和彷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有亲人相伴左右,是不是习以为常,有时甚至厌烦呢?那我们就再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诗人背井离乡、亲人分散的彷徨、无奈和凄凉: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孙振港,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郭家屯镇漠河沟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三级心理咨询师,承德市心理协会会员。爱好散文、剧本写作,喜欢诗词、京剧等传统文化。2019年9月加入新网师学习。感想:网师学习为我打开一扇求知的大门,网师学习充实快乐,让我一次次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往期回顾

心在高处,万里横行 | 新网师晨诵【第283期】

藏在一匹马里的梦想 | 新网师晨诵【第282期】

万里悲秋常作客 | 新网师晨诵【第281期】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