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二)| 王小龙:​只是假行僧

200705王小龙 新网师 2022-04-17

作者 | 王小龙

审核 | 毕寒 任思颖

编辑 | 杨茜


新年后,寒假将至,又有疫情阴影笼罩,身处外地的我回家不再随意。那天,正好有个空档,我可以回家见家人。

回到家里,一如往常,孩子始终在写那永远写不完的作业,妻子忙前忙后做家务。午饭后,我正要收拾,妻子突然拉住我,示意我坐下。好久没见到她如此郑重其事地要和我说些什么,我带着诧异坐下来。接下来的一番话,如同当头棒喝,惊醒迷途之人。
她说:
如今的你啊你,忘了为什么要离开去远方。你心心念念的远方是学术追求、课程实践、专业成长,所以你一定不能陷入那些鸡零狗碎、东长西短之中啊。走向管理也罢,做一个项目也罢,作为负责人,是要什么也懂最好,但你必须明白这个项目在你手上要弄成什么样子。如果你拿不出像样的项目,你如何确定自己的价值?
冷汗涔涔,无地自容。没曾想到,她竟如此地敏锐,如此地直击我心底。原本我不打算写今年的年度叙事了,没什么好写的。琐碎地拎不起来的一年,大概也写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写出来也不过徒增笑柄,但这一席长谈,却让我一声长叹。内心都被如此洞悉了,哪还有好隐藏的,剥开吧,剖开吧,直面才能找到再出发的力量,以及那最为重要的——方向 


01
确实,那时决定出发,是为了创造,同时希望籍由自己的创造,带给相遇的生命以舒展、蓬勃。无论自己是否有如此的能力,但至少当时的愿望是这样的。于是,在肆虐的疫情中,在呼啸的寒风中,在团聚的正月里,迈步,启程,向远方。
一头扎进新的空间,没有陌生,却有着某种奇妙地宁静感。这种宁静感对于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我心即世界,一旦心乱,世界就整个乱了。
上手的第一个任务是指导老师们迅速进入线上教学。校方的确是先行一步,早在放假前就给学生配备了学习平板,给全校教师开通了钉钉,这为学校开展线上教学赢得了先机。我需要考虑的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模型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教学模型是否可以移植到线上?哪些部分可以,哪些部分不可以?不可以的部分需要做哪些改变?
完成这项任务时,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当时选修的新网师课程《人是如何学习的》。这门功课既是我入网师选修的第一门课程,又是晓东兄长作讲师,所以学得特别努力。尤其是其中有关学习的三条原则(先有知识、理解性学习、元认知)成为了我构造线上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

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反馈后进行反思,知行融合是非常容易产生心流的。
经过不断打磨,反复修订,我编制了第一份线上课堂模型。现在看来,这份课堂模型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至少每一步的设计都基于学理的,是经得起解释的。当然,它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进行迭代,那就是课程模型的2.0版本了。

将线上教学模型发到老师们手上并不意味着“落实”,还需要向老师们进行解释、交流、对话,以确保老师完全理解设计的原理以及最终达成的目标。所以,紧接着我以此教学模型备课,在全校进行了第一次示范课和第一次教学研讨。课后与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收获了正反馈,也确认老师们理解了这个模型的意义与操作。其实要是跟进一个全员问卷调查就更好了,能全面调研,扩大样本量。
我想剩下的就交给老师们在每天的课堂上去实践了,我的任务算是完成了。现在看来这是极其错误的。对于“线上教学模型”这个任务而言,设计、布置都做到了,但是监督与反馈被忽视了。换句话说,备课了,讲课了,但没有布置作业,也没有反馈,那学习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落实没有得到保证。
初次做项目,没有达成闭环,自己打分:不合格。


02
春暖花开,疫情消退,老师们开始陆续返校了。期待已久的集体教研、开发课程的想法可以开动了。正在这时,收到了第二项重要任务:带领老师们在20天内完成40讲中高考备考案。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老师白天有着负荷极大的线上教学与辅导任务,而且之前没有做过相应的任务。当校长问我能否完成任务时,我一口答应。可能是我答应的速度有些太快,校长又加了一句,“要是20天后的早上,我的桌子上没有放着各科的备考案,你将承担一切责任。”我仍然不假思考地答应了。
我的底气源于编备考案(其实就是练习题)的流程对我自身而言是非常明晰的。其实我在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就已经在将任务进行拆解了,其中的要素不过是:参与者、参考资料、时间节点、进度监督与反馈、应急预案。
作为项目负责人,我首先需要保证人力、物力、技术、模板全部到位。这既是给予项目执行人极大的支持,也是彼此在浇灌“坚决完成”的信心。
然后与教备组长确认进程中的各个时间节点,将节点列表交给专人负责,截止时间前48小时进行提醒,并了解遇到的困难,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能否保证完成。
任务安排下去之后,我不能再高坐办公室,需要不断地深入各备课组了解进度,帮助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确保任务顺利推进。
20天在忙碌紧张中转瞬即逝。那天早上,我将印好的导学案放在了校长的办公桌上。完成这个项目,相当于带领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集团化作战并取得了胜利,我感觉自己力量满满。

 

03 
五一过后,学生要返校了,教研要开始新的工作了。
高层次的抓教研应该是从课程开始,但学期中间不可能突然空降课程,所以就要转向抓课堂。我的学术背景是新教育的,课堂的模型必然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但前车之鉴,我知道不能采用灌输或行政命令的手段去强推某种模式。晓东兄长的建议是“用理想课堂的模式去给老师讲清理想课堂”。
那就又需要明白老师们如今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子的,通过与现有的教学模式对话,探讨其中的优劣,寻找改进的方向,为理想课堂的实现进行必要的思维、心理、情感等铺垫。
于是,当校园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之后,我也做好课堂教学推进计划:
1. 听评课(了解教师现有课堂)
2. 密集讲座培训(理想课堂模型的解释、落实)
3. 开展集体备课 (以理想课堂模型为备课、研讨方向,增进实践性理解)
4. 年底开展教师课堂风采展示(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5. 带领优秀教师参加省市级教学技能大赛 (与高手过招,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同时提高学校知名度)
老师们对成长充满渴望,对教研也期盼已久,参与听评课的两位老主任经验丰富,对教学理解深刻,计划推进起来很顺利。
我将全校分成五大教研组,语数外文理综,每天教研一个学科,上午听公开课,下午集体评课议课,讨论课堂的框架、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思维的挑战与训练等。大家相互倾听,相互交流,常常能碰撞出许多教学的灵感。我同样在借助大家的问题激活大脑当中储备着的各种理解。许多理解虽然之前在大脑当中,却是惰性的,随着和老师们一起交流,在彼此对话之中被激活了,所以,我也在教研当中得到极大的提升。
那是一段忙碌而惬意的日子,自己在成长,伙伴们在成长,每周的集体听评课成了好多老师们期待的时刻,许多见解、妙招、精选习题、特别解法,甚至思维模式、知识体系都不断地在教研时汇聚,更新,大家都在贪婪地吸收着成长的营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实践,我带领团队形成了“我负责精准抓点,两位主任负责整体抓面”的点面结合,有覆盖,有深入的教研行动方式。

 

04 
令我难忘的是这段时间里,我初次尝试了语文老师的角色。
我进行了《苏武传》的微课程设计,从引入“句读-训诂-义理”的古文阅读训练,到审辨“苏武是大义还是愚忠”,再到知识、生活、生命共鸣的“苏武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我再度在课堂上实践理想课堂三重境界,不仅如此,我还大胆地往前又推进了半步,从课堂走向了课程。我提出了上演《苏武传》的想法,同学们兴奋地同意了。

我们要排剧了。首先,那得有剧本,没问题,分幕开创。之后各幕负责人选演员,背台词,排练。PPT组开动了,在海量图片中寻找最适合的那一幅,甚至那半幅,在海量音乐中寻找最适合的那一首,甚至那一段。海报组将美术专业淋漓地展现了出来。最为难的是道具组,无法外出,也没有任何经费,只能满校园搜刮纸箱、木条、布片。凭着几位同学的巧手,硬生生地“无中生有”弄出了汉服、头饰、兵器。

▲《苏武传》海报

▲《苏武传》道具准备01

▲《苏武传》道具准备02  

▲《苏武传》排练中

《苏武传》如期上演。
它有太多的不完美,来不及细讲了,唯愿这一段课程之旅,能带给参与的同学以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处的力量。通过深度感受,将这种文化力量转换为自身成长的力量,让今天的自己接续到民族流淌的血脉,从此可以挺立于世,不再沉沦。

▲《苏武传》剧照01

▲《苏武传》剧照02

▲《苏武传》剧照03
我将《苏武传》全部的课程资料留给了语文组,后来者可以不断地修改完善。这些资料记录了创造者的思路与灵感,后来者可以从中理解理想课堂三重境界。从此学校有了第一个可以展示的课程,学生一届一届演下去,校园文化得以形成,校园文化得以传承。
虽然现在这个课程已经淡出了大家的记忆,课程资料也早已埋在尘土中,但我相信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存在于将来会有一天当年参演过的某个学生回忆起来的感慨里。那是课程真正的种子,真正的意义。

 

05 
一个学期结束了,学生在用考试成绩总结自己一学期所学,我也到了该提交作业的时候了。
这个学期我在网师选修了两门课程,一是郝晓东老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另一是王辉霞老师的《英语研课》。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未能全力投入的课程学习,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最后两门课程评定都仅止步于“良好”,我也必将以此为鞭策,争取下次选修力达更好。
虽然结果未能优秀,但我仍然能感受到自己所发生的变化。《人是如何学习的》帮我构筑了关于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基本原理,英语研课则帮我深度理解与实践了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框架。就此,我写下了自己的蜕变。

暑假来临,我又勇敢地(实在是有些心虚地)承担新网师“清凉一夏”共读组织活动。虽然仅仅五天,却完全沉浸在知识中,查阅资料,反复啃读、批注,逼迫自己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和海波老师一起优化流程,和老师们对话、研读,书中所描述的一些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现在想起来,那确实是第一次承担如此智力密集的任务,很多细节欠缺打磨,尤其是全面覆盖老师们的提问做得还是不够。好在老师们宽容了我的经验不足,多数是在鼓励,希望下次和大家一起读书时能够优化。

 

06 
再到开学时,校长为教研提出了方向:要全面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这是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江苏洋思中学,然后全国多地进行推广的教学模式,其中自有合理之处,但要形成相应的教学实践,则需要帮老师们弄清楚其背后的学习原理和认知规律。于是,在新学期的教研集训中,我再次用《人是如何学习的》中的三条原则对“先学后教”进行了解释与实践指导。
先学后教或者先教后学的争论只在教学的起点,毫无疑问,学生学习的起点只能是自己的已有知识。真正的理解性学习,是对已有知识的更新、修正乃至于颠覆。先学不是放手任由学生在书本中闲逛,而是借助导学案、预习单甚至是过关作业,使学生直接面对最终的学习目标,如同照在知识的镜子上,看到自己的“知道”与“不知道”。
而后教,应注重理解性学习,但我们希望学生进行的思考并不能总是如愿,因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这是个令人沮丧的信息,好在后面还有更多的信息给人以信心:除非环境合适。所以,教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应该走向学习环境的创设,包括:情境、组织、问题。
至于当堂训练,背后的逻辑是全局感和闭环。

▲20200817教师培训

这时对教师的密集培训也正好是我之前课堂教学推进计划的第二阶段,虽然内容上有些差异,但宏观方向上有重合。何况校长下了决心要推动这一课堂改革,那就一起努力吧。
此时我又接了高一的英语。经过上半年的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一个比较明显的情况是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英语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同学一字不识,有的同学脱口而出。这种巨大的差异面前,如果一味迁就差学生,好学生势必受到压制,无法得到提升;如果一味适应好学生,差学生就如同听天书了,所以,我建议对英语学习进行分级授课。此外,我还设计出了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进阶方案。
无论是分级走班授课,还是进行“生涯式”的学段课程规划,早已是教育先进地区的常规之举,但在此依然遭遇了不小的质疑与阻碍。在通过反复解释,并保证由我来承担课程改革带来的后果之后,校长同意了我的方案。之前制定的课堂教学推进计划也到了第三阶段:开启集体备课、研读学科教学重难点的阶段了。
一切都在变化着,当你向着太阳奔跑的时候,你的影子越拉越长。你越是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课程,专注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越会忽视周围的风吹草动。当危险一步步靠近,专注的你根本不会察觉。
我多么希望年度叙事的回忆就停留在这里,至少到此刻为止,我的心是平静安宁的。我奋斗了,努力了,我拿出了能证明自己的作品。再给一点点时间,我一定能带领老师们冲击省市教学赛,并有信心载誉而归。

 

07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那是个毫无征兆的日子。我换了岗位,被安排到政教处。新的岗位也是一份历练,那就重新开始吧,在哪不是教书育人,革命工作不挑肥拣瘦。
我再次激情满怀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和新的团队行动起来,开始了全校日检通报工作,及时发现校园各种违纪现象。在巡检校园时也注意发现校园中那些美好的人与事,传播正能量。我开设了“今日最美”栏目,和大家一起分享每天的感人瞬间。

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工作所依凭的制度不够完善,于是着手起草各项制度。生平起草的第一个制度是《学校请假制度》。完全新手啊,那继续当作一个项目来思考吧。
首先思考请假条的意义:一是知情,保证请假相关人对请假一事的知情,不能产生信息盲区;二是责任,接着就需要列出请假一事涉及到的人,学生(请假人)、家长(接送人,校区位置特殊,不允许自行离校)、班主任(第一责任人,确认请假事由)、学部政教/校政教处(批准人,时间短由学部审批,效率优先,时间长由校部审批,重要性优先)、生活老师(留宿情况知情)、校医(疫情防护报备)、门卫(监督人,确保之前流程全部履行);再然后就是流程设计了。当罗列出事件的全部参与者之后,流程设计的基本框架也就浮现出来了。
之后开始设计更多的制度,制定更多的活动方案,在任务驱动下不断打磨自己的项目式思维。回忆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这样的思维也许与之前曾经醉心于编程有关吧。哈,那个激情又纯粹的日子。
只想一心做事情的我果然在接下来的事情面前显示出了稚嫩与天真。
学校的管理思路是学部自治,所以各学部也有自己的政教,而且学生与班主任的管理均归属各学部自行管理。本来这样的设置可以发挥它的长处,学生置于双重管理之下,可以避免太过于直面强硬的管理而产生情绪上的抵触,两级政教可以一方面处罚管理,一方面劝诫教育。而我一来到这个岗位就与各学部的部长、政教主任就此认识进行了沟通。
只是事与愿违。一项工作,可以不配合,各自完成;也可以不沟通,结果说话,但不可以不执行。如果不执行,冲突在所难免。
起风了,天冷了,夜长了。可能我对温度比较敏感吧,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08
这样的工作也可以带给我一份历练,我只是心疼时间,但我会接受这一切。
有人说我格局不够,不能容人;有人说我沟通不善,言语尖刻。我不去争辩,我只讲,我始终没有跳出工作的逻辑。如果为了一团和气而逃避工作,我不能苟同,同样为了工作而讨好或整治别人,我也不能合流。对工作而言,我先讲责任,明确我该做些什么,再讲结果,做了没有,做好了没有,至于动机、想法、过程、态度等都不必拿出来讨论。工作之外的内容,我没有兴趣,更不愿意去投入哪怕一点的时间和精力。格局之类的大话,更不必讲。至于别人的成长,如果可以,我愿意成全,但根本处,我没有义务。
在那段杂草丛生的时间里,幸好还有新网师的温暖。听着各位专家级讲师精彩地梳理着一本又一本的根本书籍,分享着深度啃读而得的洞见,虽然有时未能做到全程认真听讲,但汲取到的点点滴滴都受用。
期末,我分享了《新教育年度主报告》,终于真正地走入了一次新教育的主殿,近距离地触摸到了殿堂中那些挺立高耸的柱子。我努力地理解着上面的铭文,用自己的灵魂聆听着那伟大的召唤,也在努力用自己的聆听召唤更多的灵魂。这又是一次蜕变,一次新教育之路上的重要提升。如果之前只是在殿堂之外听着传出来的片言只语的话,这次算是推开了那扇本就虚掩着静待有心人的门。

▲《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授课记录

09
道路艰难,但坚持走着。有些情绪被妻子捕捉到了,她想和我说道,但她又在等待契机。新的一年来了,她觉得可以说了。
必须承认,最好的新年礼物就是妻子这番振聋发聩的警醒之语。
她懂我,她一直说我就是那个不停地换着地方挖井的人,不够专注,没有耐心。我承认,这是事实。
前行的途中,还是会被诱惑,还是会充满恐惧,成为更专业,还是成为更全面,依然是不时地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打妖怪久了很容易自身也成为妖怪,来自亲人、朋友、师长的提醒特别重要,让你明白此行的目的是去灵山求取真经,不是打怪的。
过去的一年走了很久,却也可能并没有走了很远。要紧的是道(真理、神性)尚未在心中涌现,因此既不能对付外界的喧嚣,也不能对付内心的躁动。
还需要静下来,再静下来,更静下来,留在一处深深地挖掘,直到井水涌出。这才是真正的磨炼吧!
人生四十,可以不惑么?
王小龙,座标太原,16年一线教学,市级教学能手,性格内向,好奇心强,做事靠激情,所以来新网师学深潜。希望通过参与学习共同体,为自己的终身志业添把柴火。

 




刘丽赏点评

什么是“假行僧”,且不管崔健的摇滚,从字面意思看“假行僧”——假的苦行僧,苦行僧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是为了实践某种信仰而自我节制,自我磨炼的人。假行僧呢?真或假能做出评定的不是他人,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评判,所谓“假”亦或是一种行而不得的自嘲。

小龙老师以此为题,是不是要表明一种心态,一种自我评判?相信看到的老师自有答案。

对我来说,读小龙老师的叙事是一种学习,不能妄称“评”,能评的只是文字,文后的人是需要我低下头来认真学习的。

认识小龙老师是四月的时候,在宁强听他讲理想课堂,清晰明了,代入感强。就各自所讲复盘时,我又看到了他逻辑的强大。读叙事,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这不是英语老师,而应该是编程老师或者理科老师。做事高效的前提是逻辑清晰,拆解完成目标,所以我们看到了小龙老师是如何两个月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的。做事需要这样的魄力与方法。

对待所有的事情,用做科研的方式去研究,这是学者的风范,也是教育这个行业“行僧”的特点,求创造求发展,所以这是真行僧。

但管理是另一门学问,作为管理的“门边汉”如此言说有些妄议的嫌疑,亦或者只是一个大姐的一点心得分享。站在学校管理层面,做事必得全方位考虑,如同课题的研究,学情(师情)要知,学校的整体规划要知,社会舆论环境要知,一个复杂的体系,仅用科研的方法是不够的。这也是修行,真修行。愿我们的小龙老师继续且思且行,读书亦读人,得人心致高远。



作者其他好文

网师阅读 | 面对直播教学,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

王小龙:在网师,学习并幸福着 | 在2020—2021学年新网师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个在看贺新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