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如何让学生迷上语文课?——我追求成为这样的语文教师
转载 | 镇西茶馆
作者 | 李镇西
审核 | 刘凤娟 杨茜
编辑 | 任思颖
语文教改搞了这么多年,我们的课堂依然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是我最近一次网上小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当然,所谓“吸引力”并不是评判一堂语文课唯一的标准。但无论如何,如果孩子们连语文课都不爱听,这课还有什么意义?
让语文课堂对孩子有吸引力,甚至让他们迷上语文课,这对语文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有学问,有思想,有情趣,有才气,有胸襟。
有学问
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而教师的魅力主要就是学识的魅力。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要让学生感到你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更多的来自阅读。
我有一个不一定严谨的说法:只要教师肚子里真的有学问,那他无论怎么教,甚至哪怕他“满堂灌”,都叫“素质教育”,都叫“新课改”!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俯视古今,联通中外……这样的课不但吸引了学生,而且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创造.比如钱梦龙老师,只有初中文凭,但因为钱老师善于自学,读了很多书,所以成了学问大家,他的课自然就有一种超出一般教师的境界。你们看他八十年代的课堂实录,那不是“素质教育”是什么,不是“新课改”是什么?虽然那时候并没有“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说法。如果老师肚子里空荡荡的,只会根据教参来备课上课,课堂上必然捉襟见肘。
我又想到几年前去世的我的老岳父。他年轻时学的是法律,后来改行当老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虽然不是师范院校中文系出身,但自小打下的私塾功底,让儒家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化作他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他的旧学功底相当深厚,二十四史是读通了的,文史哲融会贯通,好书法,擅长写古典诗词。因此,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直到最近,他的一个已经八十岁的学生还说起他当年讲《鸿门宴》的情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眉飞色舞,精彩得很!”而老岳父之所以能够这样,自然得益于他广博的阅读。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读什么书呢?教育经典,专业读物,都是应该读的,我就不多说了。我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多读人文书籍: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经济的,人物传记,长篇小说,等等,都应该在我们的视野之内。我们阅读,不要有“明确的”功利色彩,不是说为了备课找资料才去阅读什么书。不是的。我们阅读是为了充实我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为了让我们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地俯瞰我们的每一堂课。
有思想
这里的“思想”既是动词也是名词——指能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通俗地说,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准确把握领悟其中思想情感,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只会复述教参,人云亦云。学生思考的火焰只有用教师思考的火种去点燃。
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那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我认为,教师也应拥有这样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我们实在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参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应该说,现在还有不少语文教师离开了教材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而“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能够不依赖教参而对课文有自己理性的分析,并带着学生一起思考。与其教给学生以现成的思想,不如以思考的习惯去带动学生一起思考。我想到了深圳中学已故的马小平老师。讲授课本时,他总是有着不同于教参的解读。他的一个学生至今记得他讲《孔乙己》,他始终关注着在一旁冷冷讲述故事的、年仅12岁的小伙计。按照常规解读,小伙计贯穿始终,“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以喜写悲,使悲更悲”。但谈起那个孩子时,马老师却在讲台上深深叹了口气:“他还只是个孩子,却与成人社会的视角没什么不同。失去了天性的悲悯,真是悲哀。”
马小平没有任何荣誉和头衔,钱理群却这样评价他:“马老师以其全球教育眼光,高瞻远瞩,思想深邃,而让我格外关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讲台,呼唤着更多这样“思想深邃”的“马小平”。
有情趣
有的语文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知识准确,但就是枯燥沉闷,学生依然不喜欢。这样的课让人说不出什么问题,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细想起来,是因为这样的课少了一点情趣。
多年来,我们研究思考教育教学,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或者说站在教师的角度,而忘记了“儿童立场”——即要符合儿童的特点,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设计我们的教学。
我曾经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有过通俗的解说,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所谓“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造精神……所谓“有意思”,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说的:情趣,浪漫,好玩儿,其乐融融,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心灵激荡,泪流满面……
顺着这个逻辑,我对“什么是好课”也有过通俗的理解,就是“有效”加“有趣”。有效,就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们有收获。有趣,就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上课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没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如何才能达到“有趣”?语言的风趣机智,让课堂活泼和谐;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课堂的情趣取决于教师的情趣。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特别有情趣的人——热爱生活,爱好广泛,激情澎湃,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潇洒浪漫……在他的课堂上,或开怀大笑,或热泪盈眶,或古典雅致,或新潮时尚,总之让学生既受益又好玩,不仅喜欢语文而且也喜欢甚至迷上语文课。
有才气
我经常对我校语文组的老师说:“如果放在过去,你们都是文人,而文人就应该有文人的才气。现在我们喜欢说某位会写文章的人是‘才子’,或‘才女’。其实,语文教师人人都是应该是才子或才女。”
我现在依然坚持这个说法。在我的心目中,语文教师就是应该是才华横溢的人。我说这个话的时候,想到的是我中学时代的喻仲昆老师。那时是“文革”,语文书上多是大批判文章,毫无文才可言,但喻老师依然把这些枯燥的文章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特别是他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还有一副好口才,让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喻老师去世很多年了,可我至今还珍藏着他四十多年前给我批改过的作文。
语文老师应该写的一手好文章。我们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我们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我们也不一定是作家,但我们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而这里的“气质”和“情怀”都应该体现在自己得心应手的文字中。现在,究竟有多少语文教师能够写好文章?没有语文能力或者语文能力不强的教师,是很难培养起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的。在这里,“培养”同样首先意味着教师本人语文能力的示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的去“化”学生。
语文教师还应该有一副好口才。课堂上,或丝丝入扣,或诙谐幽默,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或令人开怀,或催人泪下……总之,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语文教师还应该是讲故事的高手,无论多么深刻的道理,他都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他还能够根据需要,恰当地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化作教学资源甚至课程资源,以故事的方式注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多年以后,学生也许忘记了一篇完整的课文,但课堂上老师的几句特别的话语,或一段有趣的故事,却一直印在记忆中。
语文教师的才气当然还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但出色的写作水平与高超的演讲或讲述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标配”。
有胸襟
这里说的“胸襟”,是一种尊重、平等、宽容的气度。也就是说,所谓“有胸襟”,指的是语文教师应有的民主教育的情怀。
毫无疑问,民主教育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因此,“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而教师是否真正有民主的胸襟,就是看他能否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自由的论坛:面对课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尤其应该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并且提倡学生与教师开展观点争鸣。还应该鼓励学生公开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错误,教师应该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指正。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由精神当然不是语文教育所独有的内核,而且也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没有自由精神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只有尊重能够培养尊重,只有平等能够造就平等,只有自由能够放飞自由。今天我们怎么民主地对待学生,明天学生就会怎么民主地对待他人。未来的公民,正诞生于今天的课堂中。
2015年12月25日
其他好文
明早五点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