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孩子】红枫似火:天真是生命的饱满 | 新网师晨诵【第381期】

红枫似火 新网师 2024-01-09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作者 | 红枫似火

播音 | 涂能吉

整理 | 罗震西

审核 | 于宁

编辑 | 任思颖


播音:涂能吉

江西南昌高新区艾溪湖一小教师,江西省朗诵协会员、市优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原作回放


 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译文



人老了,也学着年青人摘下艳丽的牡丹往头发上插,还不感觉羞愧,反倒让那么娇媚的牡丹花不好意思,羞于被戴在我这样的老人头上。

赏完花后,我醉醺醺东倒西歪摸着路回家,这个样子一定让别人感觉好笑,要不然怎么会有十里街的居民(百姓)都争着把屋内珠帘挂起,跑出来看着我。


作品赏析


塞缪.尔厄尔曼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鲜花太美,可以簪上华发不怕露丑,一醉方休扶路而归,这难道不是一种生命的热力,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吗?
面对吉祥寺盛开的牡丹之美丽,作者不从正面直接描写花美、花多和观花盛况,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一位插花老人身上。插花是当时的习俗,一般是青年男女或妇人插戴。但老人也像他们一样,插花在闹市行走,可心中总觉得不合适,一二句就写出插花的老人“不自羞”,可是“花应羞”。三四句更进一层,老人不仅插花于头,还喝得醉醺醺东倒西歪的,摸着路走,诗人担心“人应笑”。最后一句给人留下无穷思考的空间,“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的人们都跑出来赏花插花,没有出来的人们也会站在窗子边赏景观人。老人插花本就格格不入,再加上如此醉态,岂不是在众人面前露丑?即便这样,谁又会笑呢?满城人心思或许都在盛开的牡丹花上,又有谁会在意呢?由刚开始的顾虑、猜测、忐忑到最后释怀、放松、坦然,作者思想变化的脉落便很清晰地显露出来。
1072年,熙宁变法后,苏轼抱着远离权力中心,远离是非之地的心态,初到杭州任通判,做地方官。根据苏轼《牡丹记叙》,此诗是他陪沈太守观花,见随行队伍浩荡,观花者数万人,有感而发。
盛景图中逍遥自在的老人,或许就是苏轼当时的内心写照,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用去担心世俗眼光。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苏轼乐而忘忧的人生态度,不论命运把他抛向哪里,他都能微笑着调整自己以适应境遇,随缘自适,笑对生活。但苏轼此时的内心与《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处世态度相比,还缺乏在黄州经过生活历练出来的那种无畏无惧,洞穿世事,笑对人生的豪迈。
生活经历是最好的教科书,然而更可贵的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苏轼诗中流露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率性而为让身处红尘俗世的我们嫣然一笑,羡慕不已。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回顾

【给孩子】刘文生:在农村大地上寻找精神慰藉 | 新网师晨诵【第380期】

【给孩子】孙振港:童年,一片纯真| 新网师晨诵【第379期】

【给孩子】王珍:像孩子那样生活 | 新网师晨诵【第378期】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