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大树”,让生命更辉煌 | 校长成长史
作者 | 冯班连
审核 | 李勇 任思颖
编辑 | 张明坤
编者按:
本月24.25两日,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共读教育经典”榆林市线下研修班将如期而至。新教育实验在榆林市全面展开,新网师学员的数量在榆林市达千余人。
新网师公众号将连续推出协办此次研修班分会场的榆林市第九小学,榆林市高新小学,榆林市第七中学,榆林市中学校长们的新教育实验历程与实验效果,以飨读者。
“你不是神话里缥缈的梦幻\你是现实中一团燃烧的火焰\当你在茫茫夜海里闪现\便是对我的无声召唤…… ”每当读到汪国真的《致理想》这首诗,就想起了我无悔的青春年华,虽然自己不曾成长为苍天大树,但始终以“大树”为标杆,沿着“大树理论”在一步步追寻中,生命不断成长。
成为大树的第一个条件
时间
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了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
成为大树的第二个条件
不动
1991年我调到县城的一所重点小学后,真是应了雷夫.艾斯奎斯的一句话“未来的日子充满了艰辛”。刚来到这个学校带的是六年级一班,遇到的第一个“艰辛”是接收了一位“不要命"的转学生,最惊心动魄的是拉了几个“小跟班”,一下课就打开三楼的窗户,两腿叉开骑在上面,稍一失去平衡就摔下去了。可以说给了我这个新班主任一个“下马威”,当时的那种失望,沮丧,伤心,欲哭无泪的感觉难以言表。尽管我课前精心备写教案,教学方法深思熟虑,自认为准备得完美无缺,但是课堂上仍然让他们搅得天昏地暗、一塌糊涂。于是一方面向老教师请教,另一方面费尽心机,试图在书本中寻找“秘诀”。终于安安全全把他们送进初中的大门,学习方面也尽我所能让他们有所收获。在那一年的“艰辛”中磨练了我的意志,也让我明白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同时,也领悟到:爱和信任的神奇力量。1993年学校开设两个实验班,我有幸被选中,从此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语文提前读写实验,于是大量的训练和倾心指导占据了我本该有的休闲娱乐时间,孩子们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遥遥领先于平行班,同年级语文质量检测稳居全县榜首,为此得到了家长和校领导的一致认可。1999年进入管理层,继续带领老师们行走在崭新的阅读探索路上。机会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2004年我有幸调到一所市直学校——榆林实验小学,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挑战一:语言关
成为大树的第三个条件
向阳
阳光,是树木生长的希望所在,大树知道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阳光,才有希望长得更高。
新教育像一缕阳光,温暖了每一个生命,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向着阳光拔节成长。朱永新教授说过:“不掉队就是成功”“只要坚持,就有收获”。自从踏上新教育的探索之路,朱老师的话激励我不断向上、向前。
2016年我通过公开竞聘来到了榆林高新第一小学。我时刻提醒自己,既然选择了,哪怕是刀山火海也要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更何况自己还有责任探寻更宽阔的康庄大道。
走在教育的路上,我们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育风景”。我总是在思考:如何为学校寻找出路,如何以文化人,如何让教师们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如何让师生幸福地成长?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我。值得庆幸的是2019年9月,“新教育实验”在榆林正式启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了朱永新等专家的报告后,更加点燃了我们追梦新教育的热情。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梦吗?在这里我找到了“文化立校”的生长点。尤其听了孙薛利老师的讲座后,我就想:我们的一些骨干教师完全可以做到,完全可以做好,完全可以带着孩子们在教室演绎生命的精彩。心动不如行动!我们马上行动起来,采取“小处着手、分层实施、逐步推进”的办法,首先开始了师生共读共写活动。教师共读一本书——《新教育》,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读书分享,具体落实到章节中,便于资源共享。然后,启动了学生“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做到晨诵、午读、暮省,那我们的教育也事半功倍了。我们相信,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向着远方一路前行。
2020年2月,以“疫情”的危机为契机,开启了渴望已久的新网师学习旅程。我带领全体行政成员共选了冯美娣老师主讲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在线阅读,在线写作,在线交流,在线聆听专家报告,线下自主啃读,坚持写打卡日记。说实话,开始懵懵懂懂,无从下手,于是每天阅读新网师学员的置顶日记,认真聆听学员分享,积极参加老师的讲座互动。上学期从2月5日起坚持读书打卡,完成8次预习作业和1次过关作业,从第一次作业2200多字的“合格”,到最后一次作业的7800多字的“优秀”,8次作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以“良好”的等级取得了荣誉证书。我在新网师学习的征程上蹒跚前行,在学习的艰辛中找到了自信,收获着阅读、写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尤其是讲师的敬业、热心,学员的好学、努力,让我感受到比自己强100倍的人还比自己努力100倍。同时我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因为多少年来读书少得可怜,意识到校长不读书的可怕。走近新网师,真的是与一群学霸为伍,但是这里没有功利,没有年龄、级别之分,有的只是一群热爱读书的教育追梦人。自从加入新网师读书,尽管忙忙碌碌,但收获了无与伦比的每一天。从任务驱动下读书,到枕边无书难入眠,再到引领全校老师共读,这个从思想到行动的蜕变,得益于“一群尺码相同的人”的激励。虽然新网师每次上课自己都因学校工作忙而错过,不能按时学习交流,但我都会利用晚上和双休日整理老师的讲座,再梳理相关知识,就这样渐渐爱上了阅读,也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同行,调节心情,解决疑难,有时让人心静如水,有时让人心旷神怡,有时让人心潮澎湃,有时让人心驰神往……无论多忙,总要挤出时间,克服困难坚持读书打卡,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渐渐地日记的篇幅长了,内容也充实多了,时常有阅读的欲望和写作的热情,也养成了每天坚持阅读1小时的良好习惯。
在新网师学习,名家著作刚开始读起来枯燥乏味,为了方便读懂,我们10个人利用手机分任务录音频,发送到共读群里,随时聆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这样在一天天的"啃"读中,在一次次的反复“咀嚼"中,品出了其中的美“味"。于是以点带面,辐射全校,带领全校教师共读《给教师的建议》。在语文教研组的读书交流会上,我欣喜地看到了老师们的兴趣和热情。与其说是读书交流会,不如说是一场教育辩论会、教育故事分享会和教学技能研讨会,那种余味无穷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2020年4月20日开学后,学校全体教师开始了每日读书打卡。每周五例会上安排1-2名老师进行本周读书打卡点评,渐渐地我发现这时是教师最投入、最激动、最幸福的时刻。学校的读书打卡群成了培训教师的“基地”,成了教师读书分享的场所,专业成长的练兵场。我利用这个平台育人、引领;管理团队利用这个平台交流、指导;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反思、研讨。从此,在我的带领下在全校范围内开始新教育实验,初期阶段重点落实的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读共写”、“构建理想课堂”“缔造完美教室”四项行动。就这样,虽然步履蹒跚,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就有奇迹,只要出发,就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近。
2020年下学期,我一方面紧跟新网师阅读、聆听、写作,另一方面引领师生、家长共读共写共同分享读书感受,并以读书节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读书工程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教师读书形成常态化,每天读书打卡,每周读书点评,每月读书分享。一年来教师共读并分享了《新教育》《给教师的建议》《成功赢在心态》《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教育的目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正面管教》7本书。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增强了全体师生的读书意识,提高了读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读书逐渐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11名加入“新网师”学习的教师,5人被评为优秀学员和“榜样学员”。培养4名榆林市新教育骨干教师,本人被评为榆林市新教育实验智慧校长,3位副校长被评为榆林市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11月学校承办了办了300多人参加的榆林市新教育实验专题培训现场会,我做了专题交流发言,得到了新教育实验专家林忠玲、许卫国老师的一致肯定。
家长也参与了《正面管教》的共读活动,积极参与读书打卡,在学习中转变观念,在改变中密切配合。只要心有所属,就没有任何困难阻挡前进的脚步,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奋力追赶,向着幸福这方前进。
这学期,新教育十项行动在我校不但生根发芽,可喜的是新教育之花已开始绽放。营造书香校园、探索理想课堂、实施“一家一课程”、深耕每月一事、聆听窗外的声音……原来碎片化的工作得到了有效整合,老师们已经在“完满教室”里书写着生命的传奇。看到每天师生洋溢着笑容,我感到莫大的幸福。结缘新网师,真正开启我的“真”读书旅程,而且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每天坚持读书,可以说是风雨无阻。这是在之前从未有过的状态,这也许就是新网师的魅力吧。每当因为种种原因想放弃的时候,就想起朱老师的话“不放弃就是成功”。再说教师们每天都关注着我的打卡日记,看着我的行动,我怎能因为自己而影响全校的学习呢,更何况读书确实改变了老师,改变了他们的行走方式,也为我的管理指明了方向。正如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所说“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我坚信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学习新教育,加入新网师,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家校协同更密切了,校园的一切不再那么“僵硬”,尤其是孩子们,不再因为恐惧而疏远老师,老师更是以爱和信任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在朝向远方不断追求。
启示:要想成功,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鲜活的生命才能更加辉煌。
往期回顾
明早五点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