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改传统培训模式,探索构筑理想课堂 | 榆林线下培训侧记(2)

陈翠清 新网师 2024-01-09

作者 | 陈翠清

编辑 | 杨茜


新教育实验网络教师学习中心主办,榆林市教育局承办的“构筑理想课堂.共读教育经典”新网师线下研修活动于6月25日正式启动。

参加本次研修班的有榆林市各县市区教体局分管局长、教育股长,榆林中心城区中小学校长,榆林市新网师学员代表、榆林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学科教师代表,榆林市自愿报名参加本次活动的部分校长、教师,还有不远几千里,将近万里驱车前来的湖北省黄华斌校长,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槐芽镇初中梁鸿校长一行十一人的新教育实验者,共计400余人。

本次活动设有四个会场,分别是榆林市高新一小,榆林九小,榆林七中和榆林中学,分别承担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和经典共读四个研修项目。


此次线下研修活动以新教育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为依托,一改传统培训“专家讲,教师听”的模式,采用了与传统培训极其不同的方式,具体如下:

1. 提前发放研修资料自学

2. 讲师指定课题分组备课

3. 以小组为单位说课研讨

4. 研修教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5. 随机抽签选代表上课

6. 讲师结合“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点评

7. 讲师同课异构

 

早7点30,榆林市教育局安排的接送专家的司机准时等在了宾馆外面,新网师专家组各位老师乘着不同的车赶往各自的“主阵地”,我和郭小琴老师跟着刘广文老师来到了高新一小参加小学语文研修。

构筑理想课堂(小学语文)


刘广文老师授课片段
进入会场,参加研修的老师们已经按着座签入座完毕,冯班连校长在致辞中深情款款地讲述着他们学校如何践行新教育理念,之后刘广文老师开始组织研讨。他没有入座,没有客套,没有寒暄,甚至都没有介绍自己,而是直接走到了学员们中间。

“老师们提前都看到学习群里发的学习资料了吧?备课用的新教育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备课纸拿到了吧?那我们直接开始。首先请大家谈一谈你对于新教育理想课堂三重境界是怎么理解的?”会场瞬间冷了下来。“就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就行”,“没有关系,说说你看到它后的直觉,比如......”刘老师一直引导,也没有老师说话,还是高新一小的副校长起身说了几句,刘老师对于此次发言进行了点评并继续不断引导,还是没什么老师发言,我在旁边真替他着急,心里想:“刘老师啊,您快自己讲吧!这场面有点冷啊!”谁知,刘广文老师直接抛出了一段话:“期望中的研修,不是单向讲座,不是公开课表演,也不是灌输某种武林密招,而是‘工作坊’,大家围坐一起,放下身段,放下面子,平等交流,真诚相待,相互切磋,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高质量的研修班是一个求真共同体,能激荡思维,引发思辨,让知识这一伟大事物显现,让所有参与者都有收获。”渐渐地,来自于老师们的声音多了起来,有一部分老师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了。 

接下来,刘老师以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白鹭》为例,指导老师们如何落实新教育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仍然沿用这种方式,但不同的是,老师们跃跃欲试,积极发言,以致于由于时间关系,刘老师不得不几次叫停。

在此期间,最感染我的地方是刘老师的“忘我”,让我感到了他就是“语文”,他就是“课文”,他是老师,他是学生,他甚至是“白鹭”,我能看到他眼中的光,心中的火!更令我感叹的是刘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他能抓住老师们抓不住的点,不断追问,引导老师们不断前进,促使“精彩观念的诞生”。

“下面我们进行的是分组备课环节,请根据我们刚才的解读,小组合作按照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将这一课时备出来”,刘老师说。底下一片哗然,学员们窃窃私语。我虽然没有听到大家具体说什么,但不外乎他们感受到了这次研修不同于以往的培训,不是光带着耳朵过来就行,需要“真刀真枪”去实践,去体验,让学到的用起来,让这节课活出来.....这不就是“有效课堂”吗?刘老师这不就是搭建了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框架吗?刘老师通过他自己“工作坊”式的授课方式,将一节活生生的课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啊!

老师们纷纷行动起来,因为大家知道,刘老师不好应付,这关不好过,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被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征服!

参会老师实战开始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白鹭》第二课时备课紧张进行中

备好课后,榆林两位老师代表就现场研讨内容进行授课,之后由刘广文老师介绍自己的设计,新网师学员宋俊慧老师说:“在两位老师讲授这一课时的时候,我觉得讲得很精彩,都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白鹭诗情画意的美,这是刘老师解读文本时反复提到的,但是当刘广文老师介绍了自己的设计后,立马让我们感到之前的两位老师的分析没能准确把握住关键处,只徘徊在了文字的边缘。在这里,不难让我们感受到教师解读教材的高度决定了一节课的高度。教师想要去增加这种高度就需要自己天长日久地去阅读,思考,实践中不断去积淀。”









榆林两位老师代表就现场研讨内容进行授课
在这里,我想补充一下对刘广文老师的介绍:刘广文,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名师,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人间词话》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讲师,钻研《人间词话》十余年。

构筑理想课堂(初中英语)


王辉霞老师授课片段
到了榆林七中的时候,老师们已经进入到了紧张有序的分组备课的环节,王辉霞老师正在其中一个小组跟前进行指导,我走近了他们,发现无论讲师还是学员都沉浸其中,进行着激烈的思想碰撞,全然没注意到一个“局外人”的存在。等王辉霞老师稍微“闲”下来的时候,我采访了她,她说:“本次研讨结合“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和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的课堂三重对话理念,在任务型语言教学基础上,课前运用“预习单”作为先学后教的支架,洞察学生前概念(第一重对话);课上,针对学生学困点,展开师生、生生对话,刻意练习,突破学生学困点,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第二重对话);课后,通过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学生元认知和学习策略等能力(第三重对话)。
课程设计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组织以“主题、语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六要素为基础的课堂活动,实现以立德树人课程目标,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它还是理论支撑下的课堂实践。通过研读课标等英语理论书目,进行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说课分享、二次备课、课堂实践、观课议课、再次上课、总结初中英语“听说课”课型结构,明确听说课清晰教学框架。”

渐渐地,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备课任务,王辉霞老师随机抽取了七组老师进行说课分享,其他组把成果发到群里进行分享。七组由来自不同县区的“精英骨干构成”,组长领导力强、说课任务人人参与,她们全程用流利的英语解说的过程震撼到了大家,板书设计利用图画让人眼前一亮。大家踊跃点评、各抒己见,王老师肯定了这个设计的优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教材解读太过粗略,没有大单元概念,文本解读停留在表面。”接着大家根据建议修改了自己的备课稿,并抽取了下午上课的第六组老师。  
被抽到的六组老师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们牺牲了午休时间,全组八人齐心协力,最后确定由吉艳老师展示,吉艳老师的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活动层层深入,展示了一节成功的示范课,吉老师感慨:“这是集体的智慧。”然后大家按照王老师布置的听课任务进行点评,一组老师的点评直击要点:“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一语惊醒梦中人,把大家带入了沉思,沿途的风光是很精彩,但是我们最后要去哪里却不知道,迷失了方向。
王老师的展示课由课前的指令培训开始,从学生的预习单入手,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润物细无声,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解读文本深入,所以目标明确,看似“平淡”实为“润泽”,这里有问题的出现、思维的碰撞,真正的学习在这堂课发生着,学生经历了从不会到会,这是一节真正意义的示范课。大家都认真地听着,被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吸引着。
最后王老师又做了总结报告,梳理了英语听说课常见问题及困惑,给出合理的建议。王老师告诉大家英语理想课堂的打造要伴随深度的阅读。建议大家阅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等必读书目。
新网师《英语研课》学员王小梅老师发表感言:“一天的研修在落日的余晖中落下帷幕,大家意犹未尽,整整一天的研修没有平时培训的枯燥乏味,无人打瞌睡,大家一直在思考、在展示。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深深吸引了大家。教材分析、文本解读、大单元概念,这些声音在我们的耳边回荡,新教育是什么?新网师是什么?王辉霞老师身体力行地表达出了新网师讲师、义工的学习精神,求真态度,而我们榆林教师也从此开启了追求理想课堂、追求完整教育生活的新征程。”








王辉霞老师展示课

构筑理想课堂(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会场片段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榆林九小停留的时间较少,于是我委托网师《玩游戏学数学》优秀学员王小英老师进行报导。

王老师说:“在这即将迎来祖国建党百年的盛大庆典时期,我们迎来了与网师大咖面对面的研课教学,让我们真正触碰到理想课堂该有的样子。”
一、教师的定位决定课堂的定位
新教育提出,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是我怎么设计让这个知识进入到孩子头脑中,这一节课我们先设计出测量的多样性方法就是本节课的重点,从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到测量的基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就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组织学生该怎么测、需要注意什么。我们害怕学生在测量中出现误差,事先让学生说出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一节课看似顺顺利利完成了,但是究竟带给了孩子什么?是多种测量技能?还是只是为理解基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这个道理?
我们看到毛俊娜老师设计带领孩子们回归到远古时代经历长度测量工具的创造,让学生在不断地操作活动中产生重重认知冲突,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出测量的基准,及被测物体与基准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挖掘知识的伟大魅力。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挖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我们平时教学把能引导孩子说出或者是通过让孩子们去操作能总结出我们心中想要的“标准答案”认为是挖掘知识的伟大魅力;认为我们把相关的数学拓展知识以别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这也算挖掘知识的伟大魅力了。
例如,我们平时教学中会把“寸、尺、丈”作为课堂延伸知识直接告诉孩子我们的古人很聪明发明了这样的测量基准,至于这样的基准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发明出来的,具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不曾想过,孩子们也只是听听而已。
从毛俊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真正领会了什么是数学文化,什么是有数学味的数学课。毛老师带领孩子们经历古人打猎工具的改良引出测量的必要性;在讨论测量工具时引出便捷的“身体的尺子”;在引导测量时发现这“身体的尺子”标准不同,所以导致结果不同,引出统一基准的必要性;古人发明了测量基准“寸、尺、丈”从甲骨文的文化中了解原来这些基准是与“身体的尺子”有一定的关系;(这些是我们不曾想过的)在引导孩子们用寸、尺、丈进行对不同物体的测量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文化道理;在拓展延伸时孩子们自然会对测量仍然处于极高的兴趣,面对急速发展的今天身边太多很短很短的物体、或很长很长的物体该有哪些测量基准?在每一个孩子手中所熟悉的“尺子”这又是以什么为基准的……
这一堂数学课不是四十分钟后孩子们带着满足感结束了,而是孩子们有了想更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毛俊娜老师展示课
三、有效的课堂对话,得以让知识散发出文化的魅力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我们知道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理解得更好、更有利、更不会偏离。我们靠课堂上的讨论、合作等方式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是怎样的对话才能让孩子们与知识深刻对话,让课堂与社会生活、人类命运共鸣?我以前认为数学学科他不同于语文学科,没有语文学科的优势,语文学科教师那激情的讲解、配上高大上的音乐,孩子们能不引起情感的共鸣吗?数学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工具学科,就那干巴巴的知识怎么能引起共鸣?
在毛俊娜老师的课堂上,我认识到我太落伍了,由于我不理解数学文化的魅力,所以达不到让学生挖掘数学文化的魅力,更谈不上人与知识的深刻共鸣。我们在课堂上太害怕学生的学习历程上有太多的“绊脚石”,总是事先将预设到的“绊脚石”先通通帮学生解决掉,让孩子们朝着教师预设好的道路上完成,难怪孩子们课堂上坐不住。
例如在本节课中,我们知道孩子们会在测量时遇到没有按边线测量、会在测量时不会一段一段紧挨着、不会做标记;怎么办?事先安排讨论测量应注意的问题。想一想低年级孩子他们没有测量的经验能讨论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吗?当然也有,只是个别学生的意见。只能老师在那强调该怎样怎样。
而毛老师就是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在操作时发现这样不够精准,如何改进?让孩子们在操作经验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测量方法。毛老师课堂上处处展示着与学生深刻地对话,让学生从测量工具的选择、测量过程的优化、测量基准的合理运用让孩子们不断地去思考、去实践。孩子们这一节课中将以一维测量的观念慢慢建构起来,这一颗种子真正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

榆林市第九小学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小学数学)”榆林市线下研修班与会现场掠影

四、知道自己不知道,更能明确前进的方向
新教育提出教师发展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我们今天站在团队的肩膀上看到了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东西。知道自己不知道就需要我们通过专业阅读去提升,通过专业写作去反思自己的实践。我想这也是网师对我们的期望吧。阅读不仅仅是提高自己的有效办法,更是作为教师的责任,是教师的第一修炼。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效果。
五、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参加研训后我们所有人都信心十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是真正付出行动并能坚持不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习就像郝晓东老师说的那样是一场马拉松过程,也是与自身本能、习惯、偏见斗争的过程,也是与自我处境、环境抗争的过程。愿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向“知更鸟”一样坚持自己神圣的信念,学习“海豚”的创新精神,学习“云雀、猫头鹰、蚂蚁”等的智慧。向着明亮那方砥砺前行,做一个幸福完整的新教育人。

九小会场:学员展课


共读教育经典


王小龙老师领读片段
最后一站是榆林中学,新网师郝晓东院长、郭小琴老师、榆林市教育局樊军茂科长一行走进了共读的会议室,上午的共读已经接近尾声,本次共读的书目是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许钰梅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朗读文本,郝老师坐到了王小龙老师身边,而我也立刻拿出书籍参与共读。学员们此时已经熟悉共读模式了,朗读者读完后,老师们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困惑,王老师答疑解惑的同时,对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澄清和解读。

郝晓东老师也针对问题做了指导:“我们理解文本概念,总是用原有的知识去理解,这是同化,因为人不能离开他的经验去理解世界,于是就产生‘那不就是什么吗’这种说法,把它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而这就会产生错误的同化,即你以为理解了,而实际上并没有理解。在提出问题的层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网师的学习特别强调回到底层逻辑,这恰恰是我们专业学习的起点。”

共读结束后,网师学员们纷纷分析了自己的学习情况,新网师《教师阅读地图》学员李杰老师说,“平时工作很忙,所以没有很好地跟着课程学习,读书,打卡,今天参与了这场线下共读,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我决定了,以后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读书”。靖边县教研室许建峰主任也参加了整场共读,他说:“我很爱好读书和写作,一直犹豫要不要加入新网师,今天参加了这次共读,坚定了我的决心,我一定要加入”!新网师榆林线下“塞下杏坛”读书会会长许钰梅老师也表示:“一定不辜负网师厚望,尽心竭力将读书会办好,争取影响到更多人,让更多人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还有一位将为许老师提供共读场所的社会人士贺先生也参与了共读,他一直沉默不语,以致于我都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共读进行到高潮部分时,他也忍不住举手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说几句......”并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许,这就是共读的魅力吧!

晚上,郝晓东老师组织了内部会议,让老师们对当日活动进行复盘。刘广文老师说:“我们活动设置的方式很好,就是让每一个老师都被看见,这种活动是主动参与式的,参训的老师是活动的主体,去思考,去辨析,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每个人发言,都有不同的视角,这么多人在一起,思维相互碰撞交流,相互启发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效果。”老师们还说了很多感到不满意的地方,纷纷表示,如果再有线下活动,一定会更好。

总的来说,今天的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对于新网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们从线上转到了线下,从理论走向了实践,这在新网师的发展上是一个里程碑。这离不开榆林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从参与培训的人员选定到学员手册研修内容的拟定,座位名牌的张贴,会场的布置,一个个细节无不彰显着教育局领导对这次活动的重视。

樊军茂科长说:“我们教育局自上到下都对教育很重视,教育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都已经形成一种共识,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校长和教师都处在一个孤岛之中,第一,视野比较狭窄;第二,很少读书;第三,靠经验,而经验往往不一定正确。所以新网师是很好的一个平台,能帮助我们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而改变行走方式就需要教师拥有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是教师成长的根本问题,另外,解决学校的问题就要解决学校的课程问题,学校有了课程才能有特色,有了课程才能有文化,如果没有课程,学校就没有任何专业的支撑,所以,教师的专业的发展的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对课程的建设和对课程的研发,只有把课程研发出来,课堂才能活,如果没有课程,课堂永远是死的。”多么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相信在这样富有理念的领导的领导下,榆林市的教育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期待明天更多精彩!

相关推荐

构筑理想课堂•共读教育经典 | 新网师教师研修班工作方案为着同一目标,共赴精神盛宴 | 榆林线下培训侧记(1)
活动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新网师视频号↓↓↓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