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2)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米永丰 新网师 2024-01-09

整理 | 米永丰

审核 | 常利菊

编辑 | 杨茜


共读主题:第七章《基尔凯戈尔》 第十章《海德格尔》
时间: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导读者:郝晓东
主持人:何刚
领读人:周娟、洪月
共读整理:米永丰

如他所是的显现

——新网师暑期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共读综述


摘要:7月16日上午8点30分,一群理想主义者相聚在川大附中报告厅。他们带着自己的基尔凯戈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带着《非理性的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场精神的皈依和灵魂的洗礼。今天,导读人郝晓东老师带领大家完成了有关基尔凯戈尔、海德格尔的章节共读,重点就基尔凯戈尔的三层次理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存在者,紧密结合教育实际进行了深刻解读。现就共读要点综述如下。关键词:三层次理论 二原理 存在与存在者


基尔凯戈尔的三层次理论和二原理


(上午8:30—11:30

一、三层次理论
基尔凯戈尔煞费苦心地制定了存在三层次的理论,即美学层次、伦理层次和宗教层次;而他对这三个层次的阐述也是他对哲学最有意义的贡献之一。(《非理性的人P214》)
(一)美学层次
这些直接反应的人有时看起来也挺美,因为他们在反应某个单纯美丽对象的瞬间,总闪现出自己本性和热血的全部魅力。(《非理性的人P214》)
1.基尔凯戈尔没有给美学层次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根据本真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来确定这一内容。宰予问“仁”时,孔子也非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比附,让宰予体会到什么是仁,进而改变宰予对守丧意味着什么的领悟,他们不做思辨的根源就在于存在本身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名词。
一个人在审美时刻,这个人本身的行为或者动作也就充满了一种美感。黛玉葬花,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花瓣凋零的凄美,还有黛玉感同身受到生命逝去的巨大虚无而表现出来的对自我存在的真切体会。黛玉葬花美的重点在黛玉,而不在所葬之花。
2.美丽单纯的对象总是在我之外,是我观察和理解的对象,我与外界之间的距离感无法消除,从而也就无法达到我对他者的深刻体悟。对象从眼耳鼻舌身进入我们的意思领域,经过加工呈现给我们一种我以为的镜像,这种不真实感是对象带给我们的虚幻。
3.审美的人的美就在审美的同时展现出来的自己的本性和热血,也就是基尔凯戈尔所谓的热情。审美本身是非常个性化的个人行为,而符合个人审美的对象就有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加剧热情的瞬间消失,即苦乐的终极消失。
4.正因为这种苦乐的瞬间性、偶然性,决定了审美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但参与艺术创造的人不同于此,如果他们足够真诚,那么也就信仰了艺术背后的真理,这个真理仍然属于个人真理,毕竟没有哪一个艺术家对绘画颜料、笛子等产生根本的兴趣,除非颜料和笛子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5.还有一种是科学理性式的审美,这种审美的特质是要在艺术品的背后找到一种客观真理,可以拿来进行科学理性分析的概念定理,这个过程其实是对艺术的一个异化过程。看起来好像精准的审美其实与最真实的审美差之万里。另外,科学理性式的审美也有其批判的功能,但批判结束之后的选择却走上了两个道路,一是受某种感召,全情投入;二是思与行的相互分裂。
(二)伦理层次
传统的伦理学里,哲学家关心的是分析好、坏、是、非这样一些概念,并且决定这些属性可以归附于哪些哪类事物。(《非理性的人P217》)
这样的归附容易形成纯粹的语言分析,也就是分析哲学中的概念辨析。自己的生命始终不参与其中,或者说拒绝伦理本身和自我融合,或者以伦理的方式赋予存在以本质和意义。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规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规则去生存,因此,一个人的价值可以这样全部写在纸上,但他的实际生活却可以一如既往,但他的实际生活却可以一如既往,仿佛伦理不曾存在似的。(《非理性的人》)
伦理学层次的存在可能导致三个方向发展:一是被规则强迫,盲目认同、盲目行动;二是内心认同,却不行动;三是自我认同也去行动,但始终不信仰。这三种方向的存在都不是真正的存在,很容易导致自我的丧失,一切的抉择都不是来自与内心对自我存在的确认和理解,也就很少去持续不断地思考为什么,容易在词语的丛林中迷失自我。孔子为什么对颜渊褒赞,原因是颜渊把安贫乐道给活了出来,所以才“一箪食一瓢饮,而回也不改其乐”。
(三)审美层次和伦理层次的区别
审美层次和伦理层次都面对的是他者;审美层次得到的是关于美的体悟的瞬间苦乐,伦理层次得到的是关于是否行动的良心选择;审美层次涉及不到自我抉择,伦理层次能够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抉择,然后感受到责任的意义。
审美层次和伦理层次之间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道德判断,在伦理层次一定允许审美层次的存在,在审美层次也不是没有伦理层次的参与。问题在于,我们仅仅停留在审美层次和伦理层次,容易导致自我的分裂,找不到可以“活出来”的存在自我。
(四)宗教层次
宗教旨在于信仰,对《攻击基督教世界》还未出世的基尔凯戈尔来说,宗教是真实的自我,当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宗教就以一种象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以其比喻义来说明存在的含义。
基于信仰的人,他需要伴随着痛苦和某种召唤来完成自我的觉醒和抉择。这样的抉择不是来自外界的强迫和感染,是处于某某环境下的所有人都应当去做某某事情。但宗教的人却可以受召来做某些违反这种普遍规则的事情。(《非理性的人P218》)这种对规则的违反不是消极的对抗,而是遵从内心的我愿。
1.宗教信仰中的存在是宗教本身的,是我所是的真理,也就是主观真理。
2.信仰的前提是内心的召唤,要靠近这样的召唤就意味着抉择,就意味着痛苦。就像基尔凯戈尔面对上帝的召唤,要和自己心爱的丽琪娜解除婚约一样,带给他的痛苦是从他开始背上十字架就一直存在着,永不消失。
3.宗教层次的抉择是与代价密切相关的,抉择本身就意味着代价的出现。当我们把抉择之后的存在活成信仰本来的模样的时候,就会有相应的弥补出现,这样的弥补也许很快会到来,也许会遥遥无期。
4.宗教的存在在抉择之后,将面临着自由,而自由的背后恰是承担和责任,承担和责任就意味着风险。实际上,突破伦理层次走向宗教层次的存在,就是在面对风险做出抉择,这个风险会像死亡一样直逼人心,也正因为这样的深刻才反向地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存在的可能和意义,并试图赋予其价值。
5.宗教的召唤其实是宗教良心的召唤,因此,只要有条统摄着某些行为的抽象规范反对我的最深层的自我,我们就出于良心,出于一种优越于伦理良心的宗教良心,觉得非超越那条规范不可。(《非理性的人P219》)但是这种宗教的人不能同他的同胞所赞同的普通道德法则决裂。(《非理性的人218》)
审美层次、伦理层次和宗教层次之间既有着明确的界限,也有着相互的交汇融通。这三者之间不是割裂开来的,审美层次可以在伦理层次和宗教层次出现,而其他二者也会在审美层次发挥作用。这三者之所以区别开来,目的是要明确一个人的存在,如果仅仅停留在审美层次或者伦理层次,是无法完成自我存在的实现。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三个层次并且在三个层次之间取得平衡,人的存在感才会更加强烈。这正如理性和非理性,当一个人偏向某一个极端的时候,都不会呈现出存在最本真的价值,只有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取得平衡,人才会感受到幸福。但这三个层次并非是一个静止的道路,他们会在不同的阶段相互包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二个原理
第一条是:绝望归根到底,绝不是对于外在事物,而始终是对于我们自己的。
第二条是:我们所谓某些人生病的状况,就其中心点而言,是一种罪恶。(《非理性的人P222—223》)
这里的绝望是绝望自己的虚弱与无助,不完全寄托于对方,而是实现自我圆满,与外界无关;罪恶是一种原罪,是无法成为自我的罪恶感。
三、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
客观真理是理性主义利用概念、逻辑判断等方式对世界认知得到的普遍性;而主观真理不是我所掌握的概念,而是我的存在状态。
四、攻击基督教世界
宗教负责对存在的终极意义进行解释,就是对死亡解释,宗教就以其严肃的面孔呈现真理。宗教层面的抉择是置于当下对死亡意义的理解上。基尔凯戈尔对宗教的对抗源于基督信徒把基督教当成了自己的代号,而不是成为宗教的个人,来听从真理的召唤。
1.个人与大众的关系。
个人是大众中的个人,要成为个人,不是对大众无意义的对抗,而是在观念上超出大众,经过理性思辨,让我成为我所是,进而成就自我。
2.一个悖论。基尔凯戈尔从一个彻底的基督徒到对抗基督教世界,这个悖论的根基是经他思考过的基督教使他成为了宗教的他。但后来他却最先提出了宗教完全制度化的可能性,他的目的是要求普通人也信仰一种郑重其事须全力以赴的基督教,跟他自己的一模一样。

我们现在很难理解存在,原因是当今社会让我们缺乏体察存在的机会,问题并不在于我们自身。那么,我们一起学习基尔凯戈尔的意义,正在于去体验自己的存在,以启发我们对与存在的感知。



海德格尔的存在和非存在


(下午14:30:—17:30)
在基尔凯戈尔那里,存在是宗教世界的存在,一旦上帝死去,人们的信仰崩塌,就迫使人们在宇宙中重新确立人的地位和价值。基尔凯戈尔的人是宗教的人,海德格尔的人是本真的人。
一、存在
1.存在与处境有关系,是一定的情境中的存在,这个情境与就是当下的时空,它是过去和未来在当下的交融,过去是成就了现在的存在的因缘,而未来是存在的指向,也是生命力的表现。
2.存在即使有也是无。有是能够显现存在者,存在者替代不了存在,这便是无。这里的无不代表不存在,而是佛教中的空,因为空所以能够吸纳外界赋予的本质。
二、存在者
存在者是此在,是集纳了存在的显现。不同境遇中的存在成就了不同的存在者,存在者对存在是显现的,则这个人就是我所是;如果存在者对存在是遮蔽的,则这个人就是沉沦的。强调生命如其所是,就是用解释学的原理还原出存在的本真,而如其所是是需要能够让如其所是的能力作支撑的。
存在者对存在的遗忘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论题,这种遗忘,其实是看不到自己的存在,也就是看不到我之所以是当下的我的各种因缘际会,更看不到成为另一个存在的希望和可能性。
三、海德格尔的真理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真理观,他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观。存在的真理是世界中的存在,是在我的世界中认识我自己,在对方的世界里认识对方。这里的世界不同于自然科学定义的世界,这里的世界是我能操心的世界,也就是在我操心范围内的人和事,溢出我的操心范围的世界都不利于认知我的真理。
而我的真理的显现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呈现出来的,不是我是谁,而是作品就是我,是在有作品的世界场域里认识我或者认知对方,这里的场域便是存在的世界,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缘起缘灭发生着改变。因此认知一个人,不是认知构成这个人的存在者,而是走进你所操心的世界去看他的作品,你才能准确的把握属于他的存在和真理。
海德格尔他运用理性但不是极端的理性主义者,他也体察非理性,但也不是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者;他既非有神论者,也非无神论者,海德格尔所说的神,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植根与于存在的一部分。
附:共读思维导图(由周娟老师绘制)


结语


在本次共读开始,郝晓东老师紧密结合教育实际,将哲学解读灵活又深刻的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这给了我们共读者一个明显的启示,那就是:我们以教师为业,就是在新网师的世界里,等于我们给未来和自己许下了承诺,去兑现一场此生无憾的相约。这条路上也许有太多的痛苦和抉择,恰好是痛苦和抉择成了支撑我们飞翔的营养,这样的存在才是真实的。
【后台回复成都共读,查看此次活动所有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1)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简报 【第三期】

你来么?| 直播观看路径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点击查看)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