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个新教育教师的生命叙事——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守望新教育 Author 苏静 刘铁芳
一个新教育教师的生命叙事
——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
作者|苏静|2015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新教育实验,简称“新教育”,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十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的教育实验。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即教师的生命叙事。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先生认为:“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从事教师职业就是把教育作为自己故事的主旨,并用生命最大段的篇幅来展开与书写。”新教育实验强调生命应“保持一种思与诗的状态”,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叙事”。01
新教育榜样教师生命叙事的动因审理
面对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和职业生涯危机,新教育认为:“应对这场危机,最终将取决于每个教育者对自己生命及其意义的体悟,对自己使命(职业之天命)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构成教师生命叙事的逻辑起点,对职业天命的省察,则构成贯穿叙事始终的基本姿态。1.意义追索下的本领恐慌2008年11月,郭明晓在成都“邂逅”新教育,新教育榜样教师的卓越表现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与沮丧中:“当全场的听众跟随着常丽华(常丽华是当时的一名新教育榜样教师)的讲述,一起朗诵起那些诗歌时,我犹如白痴一样只能睁大眼睛张望而张不了嘴,我无地自容。”“白痴”“傻子”“自卑”“绝望”这些自我效能感极低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她当时的生命叙事中,她甚至想放弃语文教学,觉得自己浅薄得已经没有资格再做教师。而事实上,当时的她早已是远近闻名的语文名师了。一位叱咤教坛30多年的优秀老教师在聆听了一场报告后,为何会陷入极度的焦灼与不安中,这种体验构成此时郭明晓生命叙事的关键节点。新教育认为,教师职业意义的最高境界为“志业”,即视教师职业为信仰,为自身生命意义之所归,将职业与生命融为一体,视学生的生命成长、卓越发展为己任,在对伟大事物和美好情感的共同穿越与理解中与学生产生深刻共鸣、丰盈生命。所以,郭明晓的自卑与焦灼实际上源自于她对生命意义感的叩问与追索,源自她视教师职业为志业而产生的“本领恐慌”,这成为她“知耻而后勇”的动力。“遭遇”新教育之前,郭明晓的“不痛不慌”并非麻木而是浑然不知,是被日常事务性工作和惯性思维支配下的忙碌与满足。但她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声音于幽微处提醒着她,这种声音便是她对教师天命、人生意义的深度渴求和终极关怀。所以,她的生命始终在场、蓄势待发。最好的教育都抵不过内力的觉醒,当教师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自我教育生命的更深层面,对自己亲历的教育细节进行反思与关照时,看似平凡的教育生活也将凸显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02
新教育榜样教师生命叙事的要素阐析
新教育认为,生命叙事应包含元语言、生命原型、生命遭遇、叙事风格、叙事体裁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生命叙事的朝向、风格和内在意蕴。新教育基于“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为解读郭明晓的生命叙事赋予了特定的空间和意义。其中,专业阅读被喻为“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旨在通过阅读优秀书籍与伟大人物和高尚灵魂对话,汲取智慧与力量。专业写作被喻为“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旨在真实地记录教育生活,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价,不断发现问题的本质并着力解决问题,以提升教师的思辨力。“专业发展共同体”被喻为“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旨在打破教师间的隔阂,形成对话传统,以促成教师团队的共同专业发展。所以,在选取郭明晓生命叙事的元语言、生命原型和生命遭遇这三个核心要素进行阐析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凸显“三专理论”对其生命叙事的潜在影响。1.元语言:生命叙事的价值守护在语言学研究中,通常把谈论事物的语言称为对象语言,把谈论语言的语言称为元语言。广义的元语言具有鲜明的工具性特征,一方面体现在普通人日常交际中对语言本身进行解释或核对,另一方面体现在语言学家对语言学研究本身进行描述和解释。新教育认为,教师的生命叙事首先应基于对元语言的选择与认同。新教育一直把“以汉语为主体的汉语文字以及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文化”作为中国人应有的元语言,并视之为生命存在与灵魂栖息的家园。而时下中国教育的最大危机,便是对元语言、对传统文化的遗忘和异化。诚如哲学家阿伦特(Hannah Arendt)所说的,“从一种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类所面临的崭新现实中所包含的危险在于:这种建立在技术化的沟通手段和暴力之上的人类的一体化,摧毁了所有的民族传统,埋葬了所有人生存的本真起源”。因此,新教育特别强调,教师应在生命叙事中对元语言加以精心选择和守护,将一直以来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化作师生生命叙事共同的元语言。五年间,郭明晓以实际行动对抗着元语言异化的危机,她以自身的专业阅读和师生共读为主要方式,带领孩子们共同穿越在晨诵、共读、童话剧、生日诗、农历天空等儿童课程中。
以共读课程为例,新教育始终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亦然。人类最伟大的智慧不是遗传于父母,而是传承于先哲,是通过书籍与高尚灵魂对话而获得的心灵力量。对于化解不同语言产生的认知隔阂,新教育提出了“共读”的主张,即用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方式去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体验共同的精神生活。几年间,郭明晓带领学生共读了百余本中外优秀童书,并在每学期都编排和表演童话剧。所以,在郭明晓的生命叙事里,充满了她与学生共读后产生的语言密码,如“奥芝国”“夏洛织字”“犟龟”“飞猴”等等,这些语言密码只有参与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人才能心领神会。因为它们都是来自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项目推荐童书中的人物或意象,分别代表着诸如“理想”“奉献”“信仰”“自助”等人类的美好情感,通过师生间的默契传递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而这些存在于郭明晓与孩子生命中的神奇语言密码,正是根植于新教育特有的语言系统中,是基于叙事元语言的价值体认下自然创生的语言现象,亦构成了师生生命叙事独特的表达方式。郭明晓的生命叙事,既是对中华民族元语言的守护与传承,也是对人类所有优秀文化用本民族元语言进行的转译与承载。
在生命叙事的理论中,“叙事主体对待痛苦的态度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Viktor EmilFrankl)曾经说过,当一个人置身苦难并担当苦难时,他的人格将趋向更为深邃精微的世界。所以,当郭明晓痛苦着学生的痛苦,将其生命遭遇视为自己的生命遭遇时,便有了“一种参与、体验、感同身受的‘在场’”。这种“在场”,不仅仅是亲身经历的在场,还有精神参与、心灵共鸣、置身其中的在场。所以,对学生生命遭遇的深切同情,激发了她一系列的“唤醒行动”,用新教育“说你行你就行”的激励策略,完成了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双重修复,最终使师生在生命遭遇中寻找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将生命叙事的风格趋向崇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生命遭遇激发了郭明晓自身更加巨大的潜力,唤醒了她对教师职业更深层次的崇高感与使命感,继而提升了她作为师者的人格尊严与价值,并能够移情于学生,共同应对生命遭遇下的危机与挑战。朱永新先生说过,教室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是为生命而存在的。对于郭明晓而言,教室就是她教育生命的全部。“我的天命在教室里,我的天命是把我的53个孩子带向卓越,我要去敬儿童课程之事,我要在教室里去立己立人。”作为新教育的榜样教师,这句话既承载了郭明晓对新教育事业的信仰,也承载了她对生命的庄严承诺,更承载了新教育教师成长的期许与追索。对郭明晓生命叙事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引发教育者对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的朝向探讨和内涵析因,探寻新教育榜样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特质及成因。因此,我们选择了对教师生命叙事本身的分析,而不是传统对教师行为的分析。(本文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九期。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改变自我,改变世界
——郭明晓老师的自我改变解读
作者|刘铁芳|2015湖南师大教科院教授 刘铁芳当离退休不远的郭明晓第一次接触“新教育”,这个有近40年教龄的骨干语文教师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了”。但正是这一看似偶然的接触刺痛、唤醒、改变了她,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如今,她每年要给班上每个学生写“生命叙事”,代替传统的教师评语。几乎每月,她会给过生日的学生写一封生日信或者送一首诗歌,去赞美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封信的落款都是“爱你的郭老师”。她不知道,在学生心理撒下的美好种子,将来会面临着怎样的风雨。她安慰自己,“不管以后会怎样,但至少他们曾经美好过”。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后期,从自我平凡的生命之中活出“大西洋来的飓风”的能量。郭明晓老师的教师人生转变,给出了今日教师自我改变的经典案例,让我们思考教师自我改变的内涵、意义及其可能性。01
为何改变
教师的改变当然是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为了让我们唯一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哪怕你50岁才开始也不迟,每一刻都是改变的起点。我们是为了自己,我们进入新教育大家庭,寻求自我教育实践方式的转变,其实并不仅仅是让我们变得很累,当然也会增加我们生命的负担,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生命更有价值,让我们此时此刻获得更有意义,这是为什么而改变。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的改变带来的是教师生命的勃发,新教育带给我们这样一种年轻人的姿态。我在台下听郭老师讲课,和上台有一点不一样,真的感觉很年轻。是什么让她年轻呢?思考让人年轻,亲近孩子让人年轻,创造让人年轻。跟孩子在一起的过程中每时每刻让我们达到一种生命的充实,一种温暖,这一种感动比吃补药、比气功等都要好。生命的教育就是滋养生命的教育,首先是滋养我们自己的生命。教师的改变乃是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不是渐次燃烧的蜡烛,而是不断充实中的生命。教师的改变不是让人负担更重,而是让生命更充实。我们要在教师生命的创造与不断超越中开启自我生命的解放之路。02
因何改变
我们改变的缘起是什么?当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庸庸碌碌,我们需要改变的机缘,一个人需要不断有精神的出离,我们要不断找到精神出逃的方式。改变郭明晓老师的就是跟新教育的相遇,一个人的转变需要外在的资源,不断地走出去。有机会一定要出去,出去其实并不是为了学多少知识,而是寻求一种从日常工作与生活习惯中精神逸出的契机,以超越个体平庸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性,我们要善于寻找契机。不断地寻求自我突破,教育实践就有会有另一种可能性。不断地寻求个人教育实践转变的可能性,其实质就是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寻求个体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选择不同的人生样式。03
改变什么
很显然,教师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改变的中心,或者说灵魂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我们所有的行动,阅读也好,日记也好,戏剧也好,创造也好,都是让孩子们从小获得一种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只不过我们要尽可能地让他体验更深,更持久,更悠长,更深远的进入到个人长久的生命历程之中,成为个体人生的基础,真正地引导个体立于美之中,以美为基础,这就是改变学生。改变的路径是什么,或者说行动的路径是什么?根本路径就是交往,让我们师生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一起,不是居高临下。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时刻想着学生,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考虑到学生会怎么看,他会怎么接受,我投下这个石子,在学生的心目中会有什么样的涟漪。教师真诚地朝向学生,开启自我向着学生的意向姿态,同时激励学生向着教师以及教师所代表的精神价值的开放性,也即形成学生朝向教师以及教育事物的意向性。要让学生追求美好,教师要成为美好事物的代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教师,你就是你所教的事物,教师自身就是教育实践的根本依据,你自己就是教育的方法与路径。04
改变的意义
郭明晓老师的自我改变,其意义首先就是自己过的很充实,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却依然保持着积极的教育热情与实践状态。其次受益的是学生,她曾经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周遭一拨一拨的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孩子的父母,换言之就是改变了周围的世界。她还通过各种讲课、交流,让她的改变影响更多的教师。她就是以自己的改变,改变着周遭的人们,一点点改变着中国的教育实践。世界是由我们一个个的个体构成,每一个人都是世界无数的微中心,世界的改变就是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改变开始,每个人的自我改变都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郭明晓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典型的范例,就是改变自我,改变学生,改变世界。05
进一步改变的方向
教师改变进一步深化的基本方向首先是人的自觉,人性的自觉。从郭老师的实践可以看到,教育的高度,或者说个人教育实践的高度,就是一个人对人性自觉的高度。郭明晓老师们已经走出了可贵的一步,并且走的比较深入,但还可以走得更远,继续深化我们人性的自觉,践行人性自觉的教育理念。目前我们对人性之柔美这一方面的理解比较多,但是对人性之粗糙、幽暗的一面还基本缺乏,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以扩展孩子们的人性体验,以尽可能地提升他们生命发展所能达的境界。教师改变的另一个向度就是文化精神的开启,也即如何切实地立足本土,拓展视野,提升文化的襟怀。郭明晓老师自诩为“来自大西洋的飓风”,这个隐喻很有意思,所谓“大西洋的飓风”,体现了一种自然,一种力量,一种野性,我们中国人的力量发挥的不充分,要有一点野性。但是我更希望听到的是来自成都的风暴,就是卷起我们平静生活之中的一种风暴,一种野性力量,这种力量植根于中华大地,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渊源。提升教育实践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襟怀,无疑是教师发展的深度意蕴所在。“新网师2021年度生命叙事”进行中
欢迎评论区交流
转载:守望新教育
编辑:任思颖
审核:刘凤娟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