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合格到优秀,鬼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 网师学习

新网师 2024-01-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轻竹 Author 郭筠筠

参加新网师学习两年,本学期选修的是郝晓东老师主讲的《人是如何学习的》。近期,经过组长的细心统计(八次预习作业+过关大作业的均分),选修成绩结果出来了,我的成绩是:优秀。
看到这个结果,我心里五味杂陈:惊喜中有种付出之后的释然。
要知道,上学期,我选修郝老师的《静悄悄的革命》,只得了个合格。 

一、我被表象遮蔽了双眼


我是个爱网上冲浪的人,李镇西老师的“镇西茶馆”是我喜欢的一个公众号,因为关注李镇西老师的公众号,关联到新网师和郝晓东老师的公众号。2018年暑期,看到新网师的招生启事,没有丝毫犹豫就报名参加。

8月底,凭着3000+的阅读史这张门票,看到自己的名字入选,我没有太多激动,毕竟,咱也是一近30年教龄的老教师,大风大浪都见识过,无非是另一个场地的另一场学习。

选择了“教育写作”和绘本课程,原因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并且正在实践中的,所以轻松过关,期末获得一个优秀,一个良好的成绩,让我产生一个错觉:新网师的学习,真轻松。

于是,我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继续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文,走自己的路。

事后,我才由衷理解郝老师对于学员成绩等地划分要求的用心:新网师的成绩很多达不到优秀。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真正晚的是你从未开始。


二、被好成绩“撞”了一大跤


原想在这个舒适区继续沉醉,遭遇新网师的一条规定:不能重复再选相同的课程。这是逼人跳出舒适区啊。

后来,我要非常感谢这个规定。

因为这个规定,2019年秋季,我犹豫不决,这么多好课,选哪一门?

从公众号中感受到郝老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同时也知道郝老师的课程难,有没有勇气选?

在选课结束的最后几天,我咬牙选择了郝老师的《静悄悄的革命》。原因是《静悄悄的革命》多年前学校组织共读过,应该也不算太难。(梳理至此,我忽然发现,我一直深居舒适区,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失去了对周围的敏感度而不自知,甚至洋洋自得。学习的内驱力没有激活、点燃;采用取巧、偷懒的方式,粗枝大叶、蜻蜓点水,又能有多少收获?)

19年秋的学习开始了,我继续保持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第一次听课感觉一个字:难!两个字:真难!

像魏老师所说:

“没有经过阅读训练的阅读者,会更倾向于按照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好恶去接收和过滤信息,会不自觉地收到浅层愉悦感的控制。”

我感受到郝老师课程中的知识丰满而博大,但是我的认知水平达不到,吸收能力极其有限。新网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两周一次的授课有时候没有直接参与听课,课后看课程综述,缺少课堂上沉思、互动、对话的过程,所得可想而知。

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

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期末考核,我得了个可想而知的——合格。这个合格的成绩让我郁闷了差不多一个月:同样的学友,同样的学习,别人可以优秀、良好,我却得到一个合格的成绩,甚至这个合格大约也是导师看我字数还过得去给的一个同情分。

读了郝老师发在群里的优秀作业,对比自己,我看到了差距,并且深深地愧疚:为什么别人就有本事将知识吸收、内化再呈现?

学习的道路上,我遇见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我被先前的好成绩蒙蔽了双眼,狠狠地跌了一大跤。说到底,还是对新网师的文化认识不足。

我是一只成长很慢的乌龟,总是慢人一截,公众号里的个性签名中有一句:“晚熟的70后。”感谢新网师文化的另一重含义“只要出发,总能遇上庆典。”代表物竟然还是那只慢腾腾的犟龟,新网师五百年前就预测到学习中有我这号的存在?这让我为自己的慢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出发的勇气。

促使我心生出强烈学习动机的,还有2月底阅读2019年50篇生命叙事的经历。

那天,我被组长拉入一个群,懵懂中得知自己的生命叙事进入50强。按顺序只读了前面3份,我就默默地将自己的文章拉入优秀奖行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付出就没有获得,没有在深夜里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既然选择了出发,就只管风雨兼程,我要紧紧追随新网师的步伐。

在暗夜里蜗行摸索的人,站起来,向着明亮那方而去。

我用全部的力量发出生命的呐喊:我要飞,我要飞……


三、爬起来,艰难前行


改变,就从列计划、从寒假开始啃读:

阅读时间:

1.每天阅读至少1小时。

2.每天写作打卡。
 
阅读范围:

1.郝老师授课书目、以及郝老师公号文章、2本著作

2.画思维导图助理解。

阅读方法:

主题式阅读。

当我写下2020年的学习计划时,正巧在朋友圈读到郝老师的两段文字,坚定了我必须如此的原因,并成为我接下来的阅读、写作纲领:

“找对真正的学术高人,长期向他学习,尽可能把他的书籍、文章全部读完,把他的报告全部听完。学习他的学习方法乃至生活方式,直至把他的全部思想、学问基本领会,才算扎下根基,才能一通百通。
这儿听一点,那儿看一些,以为见多识广,自以为学了很多,但很难在大脑中搭建起吸收、转化的知识框架,很难有真正的提升!”

我删除了无关的公众号,减少刷微博的时间,将阅读的焦点聚焦于郝老师的公号文章、书籍、讲座和他主讲的课程,“亲其师,信其道”,开始了追“星”之旅。

2019年冬天,一场席卷全国的疫情将我们出行的道路阻隔,我刚好可以用来进行寒假预习《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

1.啃读之艰

对于一个只会如蜜蜂般广泛采蜜、在浪漫期长期浸润的我而言,啃读之艰立马显现。难度系数为4的《静悄悄的革命》我尚且只得一个合格的成绩,《人是如何学习的》难度系数为7的课程,我如何学习、学会、学通?

阅读之始就遭遇读不懂的困境:打开书本阅读,很多生僻概念阻碍了理解,“新学习科学”和“新学习学科”被我弄混了好久,甚至在完成第一次预习作业时,才能将“新学习科学”这个概念书写正确。

后来,我在“咖啡馆群”看到有老师说,《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读起来很费劲,我想,难就对了,否则,哪里值得魏老师花费十个课时讲授此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方法,往往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所谓“大道至简”是也。我采取了郝老师文中最实际的啃读法。埋首于书中,一点一点地啃,将感触最深的内容摘抄下来,进行批注式阅读。

到新学期郝老师上课之前,我初读完第一遍。

除此之外,郝老师公众号上关于阅读、写作的文章也是我阅读的重点,为了理清文章结构,弄明白逻辑联系,每读一篇都画思维导图,至此画出36张。

《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是郝老师对《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儿童的人格教育》教育解读,因为没有阅读过相关书籍,所得印象不深刻。

今年暑期,在阅读了《童年的人格》之后再去阅读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才能真正读懂。由此也给我启示,浪漫期的阅读不可少,每一次阅读都有其独特之处,为精确期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地基。

2.写作之难

在我打卡到第36天时,发现自己小打卡质量存在一个问题,在发布打卡时,我会学习学友的打卡,发现有的学友能够将导师的讲义完全糅合,消化,用一种全新的理解表达。
对比自己,基本是理解导师的讲义,摘取重点内容,将自己的思考分装不同的框架里。主体是导师的,自己只是起到添枝加叶的作用。
刚好看到郝老师说:

“前几天边吃饭边看了一个小视频,几天来视频内容不时在大脑浮现。视频内容是老梁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的记忆力为什么那么好,感觉什么东西都懂,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大意如此)
老梁的回答触动了我,他说:‘你们一般关注的是a和c,却忽略了b。a是输入,c是输出,而重要的是中间的b,b就是‘化’。虽然我看的和大家一样,但只要经过我一‘化’,说出去就不一样了。同样的故事,赵本山说出去,就是乡下人的味道,而我一‘化’,说出去就是知识分子的味道。’

这话解开了我的写作问题:一味照抄讲师或书本内容,而缺少自己的内化,没有内化的东西,只会短时记忆而不能长时留存,这不是真实有效的学习。

《刻意练习》的作者说:


“不管什么障碍,越过它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这也是这种方法需要导师或教练的一个原因。有些人已经熟悉了你可能遇到的障碍,于是,可以为你提供克服障碍的方法。”

郝老师的文章是我提升的方法,通过分析老师的文章,对比自己,找到差距,我的问题有二:一是语言贫乏,有骨无肉,缺乏新鲜,没有自己的风格;二是思维不清晰,深度不够。我当从这两方面着力。

3.艰难完成预习作业

2月12日,围绕书本的第一章内容,郝老师布置了第一次预习作业,时间是2周:

1.认真阅读第一章,画出思维导图。

2.新学习科学与旧学习科学相比,主要有哪些差异?请简述。

3.请运用本章有关教学、教学环境的理论谈一谈你对疫情期间教师在线直播网课的认识。(关键是运用理论)

4.请将佐藤学三重对话理论与本章关于教学的三个原则打通,分析。(新学员可以不做)

拿到题目的当天,我先开始画思维导图,以求对本章有整体把握。

之后,再来回答后面的题目。借鉴以往优秀作业,他们基本能够将几道题目融会贯通,以论文的形式写就。特别是之后阅读了组长方娇艳的第一次预习作业后发现,她的脑洞更大,灵活性更强,完成第一章的内容时,能够将后面章节的内容整合其中,为其所用。

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完成预习作业,从构思,到百度、知网查找资料,到打草稿、完稿,基本花去了2周时间。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写写改改,在规定时间之前1、2天提交作业。

之后的预习作业,基本都会花费2周时间完成。

也正是这样反反复复地思考、写作,对于郝老师出题目的用意更为明确:题目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需要结合书本,甚至是之前所学,结合工作实践,灵活回答。

第一次预习作业,得分80,良好。

总算摆脱了及格线。

学习的步伐依然不止。 


四、在授课中成长


1.第一次授课后的震撼

3月4号晚上7:00,第一次授课如期而至。

这次授课,郝老师讲了学习的发生与五个因素相关,除开外因,主要从内因来说,关涉五个方面: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自我管理。

重点从行为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阐述了学习是怎么发生的。之前,关于这两个概念总是不断地看到、听到,但其中内涵却难以得知。

这次授课中,明白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原理的短视,更是获得了本书的三条建构主义核心观念,也是被郝老师在今后的授课中反复提及以及我在之后完成预习作业时不断深刻体悟到的:


“第一,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

第二,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具有事实性知识的深入基础,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观念,和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

第三,教学的“元认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定义学习目标和监控,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

第一条原理,引入了“表征”这一概念以及《刻意练习》的书籍阅读;第二条原理,让我们厘清教授知识当“少而透”,需在大概念框架下进行;第三条“元认知”方法,对于调整自己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在疫情期间刚好被我适宜地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那一晚,听完课之后,我内心里激动得久久不能平复,知识的博大精深又紧贴大地,无论从哪个内容看去,都启发人写出一篇篇文章来。

于是,我老老实实从授课综述开始阅读起,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写下了不少课后反思。有两篇文章后来分获罗湖区论文评比一、三等奖。

2.第一次获得90分

之后,每两周1次,几乎每次超越2小时的授课时间,成了我期待的学习。我想借助听课检阅自己阅读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导师解惑?

因为疫情不能出门,刚好有大块时间阅读、思考与写作。每天早上8点早餐后,就坐在桌前阅读。下午2点,继续坐在桌前阅读。所花的时间远远超过当初制定计划时的每天阅读1小时。

记得在听完第二次关于“表征”的授课之后,我完全沉浸于这个全新的重要概念中,借助思维导图整理,足足画了4个小时才梳理完毕。将近中午12点,起身的那一刻,内心的满足无以言表,我想,我体会到了“知识的伟大魅力”,并且之后有意识地在语境下理解相关概念。

也是从第一次授课之后,啃读越来越有感觉,越来越喜欢当初这本根本啃不动的书。

也正是因为全身心的浸润其中,完成第二次预习作业竟然获得了90分,还被组长安排跟大家分享收获。这次作业,也被组长方老师推荐到新网师公众号发表。

这些额外的被看见的奖赏激励我越来越沉浸于学习当中。我更愿意相信,这些附属的奖励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在知识上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3.在承担任务中成长

学习的收获源于导师无私的分享,当我收获很多时,付出也成了自然而然。

当组长招募课程综述人员时,我勇敢地报名了第四次授课课程综述。就是将导师讲述、学友高质发言的实录整理出来,以供学友后期温习。

4月15日晚上7点,第四次授课,郝老师采取的是语音讲授。

顶着肩颈的病痛,听课那天晚上,我一边听,一边用讯飞语记转化为文字。之后,又反复阅读3遍,去除口语化词语,将句子整理得尽量干净、规范,整理出21页,20127个字的内容。第二天又整理了一天,晚上发给组长,以期让其他学友尽早拿到综述内容学习。

我因为反复阅读,对于这次授课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新网师名言“承担任务是最好的成长”,再次得到很好的诠释。

5月,学生线上学习结束,返校后,阅读、写作的热情渐渐低落。

及至组长招募6月小打卡点评员时,为了激励自己再次用心学习,我报名点评员,被组长安排在周日,同时进行一周点评。这就更需要全面阅读其他学友的文章,并且全面评价,知道别人在思考什么、写什么,这对于自己的阅读、写作帮助极大。

一鼓作气,我又报名了7月小打卡点评。

逼自己走出舒适区,阅读与思考中,每一个活泼泼的生命都在告诉我:生命,唯有谦卑,唯有贴身大地,才能有更好的绽放。

浪漫期的感性阅读让我一直保有对教育的热情,经由上学期的合格成绩这一遭遇,在重要他人的带领下,促使我采用知性阅读的方式,步入专业发展的精确期。

《人是如何学习的》课程落下帷幕,何尝不是新学习的开启。这本书成为我专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并且成为我学习其他书籍的前概念。知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修正、丰富。

经由这学期的专业阅读与写作穿越,再读之前读过的书籍时,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并且能够比较快地理清书的整体结构,把握住主要概念。同时在阅读中,思维方式也在悄然改变,能够让我旁涉到经历过的教育教学实践,与过往书籍打通对话,与自我生命对话。


五、英雄的旅程


新学期,新网师的课程发生重大改革,由以往的选修制变为现在的通识课程,即:按照学习发生的规律,为我们打造了一份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全息学习地图”:基于知性阅读-教育三节奏-遭遇与危机-人格的形成-教育学循环论-学习的三原则-对话与思维-静悄悄的革命-教学的勇气-构筑理想课堂-专业化书写。

通过这样一份打通教育学、心理学、阅读、写作的课程,构筑一个专业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
之前的打卡群也随之变成四个:2018级和之前的一个群,2019年一个群,2020年随着学员大增,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入学的两个群。
课程的改革带来的是学习时间的调整,由之前的两周一次学习变成了每周一次的学习,预习作业由两周一次变成每周一次,意味着组长收作业邮件、批阅作业的任务增加……
暑期,有几次晚上八九点,跟组长周娟交流时,她还在单位加班,作为主管教学的园长,工作实在忙碌。
就在此时,接到周老师的邀请,邀请我和她共同负责2018级学友的学习。
接到这个任务,内心里诚惶诚恐,下学期,面对摇号入学的全新一年级,师生都将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我有精力吗?我能做好吗?
可是,不去试一把,又怎么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人生短短几个秋啊,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我愿意再次跳出舒适区,踏上英雄的旅程,去挑战未知。
“在职业发展生涯时期,遇到真正的高人、高师指引,是一个人的造化和命运。”
在新网师的学习,如果不选择郝老师的课,将永远无法窥见学习的真面目,永远游离于学习之外而不自知。
何其不幸,人生半百才认识到这群人;
何其幸运,在早失去奋斗劲头的此时还能重新再来。
俄国诗人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我说,“为了新网师,我来到世上。”新网师,给了我明亮的眼睛,让我看到阳光。

欢迎读者朋友加入
进行深度交流,以文会友

作者:郭筠筠

编辑:张明坤

审核:孙中兵  李勇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