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建业:在承受苦难中让灵魂觉醒 | 新网师2022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新网师 2024-01-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逍遥行者读书坊 Author 郑建业

「新网师2023春季招生开始,1月30日截止,点击“招生”不再错过。」

临近岁末,我一直在反复咀嚼泰戈尔先生的一句话:所有的苦难,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觉醒。这句话正验证了我今年在新网师成长之后的深刻感悟。

2022年12月31日晚8:30,我聆听了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第八届跨年度演讲。

在深圳市龙华区的深圳书城,罗胖为我们分享了22个好故事,以及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与思考。

第一个故事《电动车与书店》,罗胖的启发是:当我们的人生遭遇困难时,往往有三种结果:除去被困难打倒,最好的结果是战胜困难;还有一种更糟糕的结果,就是被困难定义。

“被困难定义”的含义就是,人的潜意识中会形成一种困难不可战胜的认知,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对学习与生活的观念。

勇于战胜困难,突破原来的固定认知,促进灵魂的觉醒,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态度。

相比于一路高歌、突飞猛进的2021年,我的2022年却进入了一个召回困难、承受重压的艰苦成长阶段。

回顾2022年,我经历了三大关键事件,承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中五次授课的磨练、承担教师成长学术带头人组织教材研发的煎熬、参与教师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课程的坚忍,让自己在54岁的这一年品尝了人生成长的另一种滋味,那就是苦难的滋味。

苦难对于人生的成长有什么意义?陈嘉映先生在他的新作《价值的理由》中说过:“苦难只是对成功对抗了苦难的人的人生给予生活深度,苦难让成功对抗了苦难的人成为英雄。”

在反复品味新网师学习中遭遇的种种苦难后,我的灵魂也慢慢开始走向觉醒,也启程走向一条英雄之路。




最简单的音调

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不是通过安逸,通过享受,而是通过舍弃,通过馈赠,通过修行,通过受苦,我们才能深切地获得灵魂。除了受苦,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了解自己的力量。

——泰戈尔

2021年春季加入新网师学习后,虽然也经历了短期内不愿改变的心理矛盾,但我的学习之路还算是一帆风顺的。两学期课程的学习,均以总成绩第一名被评为榜样学员。从承担打卡点评员开始,到作业评分员、作业评分组长,到课程助教,还参与了新网师组织的一系列重大活动。仅用一年时间,我就实现了从普通学员到课程讲师的完美蜕变。

2021年底,我接到新网师管理团队邀请,担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讲师。经过短暂的兴奋之后,我的担心来了:自己加入新网师仅有一年时间,只听过三位讲师的课,如何设计课程、进行备课和组织教学,没有一点经验,而且自己从教35年来,基本没有培训教师的经历和经验;更何况,讲课和语言表达一直是我专业成长的弱点。

怎么办?此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学习和请教。于是我向原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讲师冯美娣老师请教。她把自己原来的授课材料和授课录音全部发给我,我马上打印后认真学习。

当初郝晓东和冯美娣老师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以魏智渊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教材为主,根据管理团队的建议和当下教育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国家近期提出的“双减”大背景和加强中小学德育、体育、美育、劳动与家庭教育的要求,我们决定调整授课内容,在智育方面设置3节课,主要依据魏智渊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的核心内容;而另外5 节课分别对应开发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内容。

正好冯美娣老师也想承担部分授课内容,于是我们作了分工,冯老师讲三节,我讲五节。本想让冯老师先讲第一节,我跟在后面学习,但冯老师当初正有事,让我讲第一节,我只好承担下来。

第一节课是讲师登场的第一次授课,马虎不得。经过长期而精心地准备,2022年3月2日晚,我的第一次授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授课正式开始。

本来认为在授课前作了精心准备,但在授课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讲到中间时信号出现故障,在调整讲课地点时忙得手忙脚乱;而且最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准备的材料过多,光PPT课件内容达到90页,没有控制好内容和时间,到规定的两个小时结束时,我的授课进展还不到三分之二,于是后面的内容只能草草收场。

面对自己出现的种种失误,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授课结束后,课程观察员王晓娟老师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我的问题:讲授内容过多而不精练,与学员沟通交流少,临场应变能力不强等。我也征求了助教和部分学员的意见,他们都委婉地提出了建议。

于是我马上复盘自己的授课过程:明明知道授课的要求是“少而精”,自己却反而“多而杂”?明明知道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打通,自己却联系实际很少?明明知道要加强与学员的沟通与反馈,而自己却只顾讲、几乎忘记了云端听课的学员?

带着一种深深的愧疚之心,我认真聆听后面冯美娣老师的两节课,慢慢悟出了上课的要领与艺术。于是在后面的授课中,我压缩了授课内容,加强了与实践的联系,强化了与学员的沟通,并在授课前进行演练准备,授课的质量才慢慢有所提升。

为了弥补我在授课过程中的不足,我在课程管理上加大了精力的投入:及时认真批阅学员作业,指导学员进行课程学习和打卡,并组织打卡点评员和作业评分员进行培训,从课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增强课程吸引力。我还在授课结束前,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学员介绍我的成长经历和专业阅读的经验,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在种种忐忑与不安中,我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授课结束了。

为了了解授课过程中的问题,我专门设计了学员调查问卷,针对课程设计、讲师授课、课程管理各方面进行了全面地调查了解,特别是将课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之后,结合自己的反思与打算,写出了详细的课程调查报告。呈报郝晓东老师后,郝老师给我的鼓励是:直面问题,坚持学习,开放心态,持续进化。我想,这四句话也将是我今后在新网师内专业成长的座右铭。

经历三个多月的课程授课与课程管理的磨练,我对个人专业成长的认知又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来认为讲师的授课,跟我们给学生讲课一样,并没有多大的难度。经过自己的实践,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从未遇到过的艰难,深知学习和成长并不能完全凭热情和信心,唯有从自我实际出发,依靠团队的力量,在点滴进步中才能收获理想的效果,实现自我的改变。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我也深刻认识到,凡是给予我痛苦的,也必然使我变得更加强大。




经历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演唱的一首歌,未达到最高音阶,未结束时,确实不是一首完整的歌。但同这首歌不是对立的,每个部分中涌动着这首完整的歌曲的快乐。

——泰戈尔

2022年4月20日,为加强课程研发和学术研究,新网师发布公告,公开招募学术带头人。

看到招募条件中如此优秀的要求,我的心动了,准备申报一项学术带头人。但又看到如此苛刻的条件和严格的人数限制,我又退缩了。自己加入新网师学习时间短,各方面条件都达不到学术带头人的要求。而且,本学期承担的课程讲师,还没有完全进入熟练的状态。但又一想,如果不申报,是否会像2004年遭遇新教育而没有加入那样,再次错失一次成长的机会?或许,新网师学术带头人就是对我专业成长的召唤,如果能够加入,可能会引领我的学习进入新的天地。还是试试看吧,于是申报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术带头人。

为什么申报教师专业成长的带头人?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多年不在教学第一线,跟团队里各学科授课的讲师不能相比,而且课题研究、家校共育、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等方面也都不是我的研究专长。但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新网师是一个强大的学习团队,只要勇于承担和付出,就一定能够促进自己的快速成长,于是只好选择了教师成长。其实教师成长的研究任务,我也不太清楚。在结束报名的前一天,我填写完申报表发到指定邮箱。

5月底,我分别收到郭小琴和王小龙两位老师的通知,我被确定为新网师教师成长的学术带头人。我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的申报获得通过;担忧的是如何组织教师成长研究,心中没有一点底气,可能会遭遇到一条经历痛苦的成长之路。

5月30日晚,新网师管理团队召开会议。郝晓东老师在会议上郑重宣布:让我再负责新网师13个学术团队的管理工作。面对管理团队和郝晓东老师的信任,我怎么能退缩呢?于是抱着“把背包扔过墙”的想法,没有经过详细思考,就答应下来。但内心加重了自己如何开展好工作的担忧和焦虑。

当时郝晓东老师给我的管理要求是:组建学术团队后,定期召开学术带头人会议,重点抓好课程教材研发、教师培训和团队共读3项工作。

开弓没有回头箭。于是在其他管理人员的协助下,我一边准备苏霍姆林斯基的课程授课,一边马不停蹄地开展学术团队的工作:讨论制订学术团队管理办法、落实各团队工作计划、核对各团队成员名单、筹备学术团队成立大会……

6月5日晚,新网师学术团队建设启动大会顺利召开,新网师管理团体全体成员、全体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成员,共计130余人参加会议。随后,我所具体负责的教师成长团队和其他12个学术团队,相继展开各自的研究工作。根据郝老师建议,我们的教师成长团队重点进行教师专业写作的教材研发工作。

既承担教师成长学术团队的任务,又承担13个学术团队的管理任务,如何做到两者兼顾,齐头并进?我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我召集了教师成长团队其他6位伙伴了解情况,原来他们对加入教师成长团队的任务也不清楚。经过研究,我们于6月21日召开会议,确定了教师专业写作教材的编写提纲,主要分教育文体写作、教育写作项目训练和新网师专业写作三大部分内容。每部分又设计了5-6个章节。于是从第一部分开始,我在先拟定了第一章节的写作提纲与要求之后,把第一部分各章节的内容分工给各6位成员,分头进行编写。为了加强学术团队力量,我又邀请了新网师的两位优秀学员加入团队。

在接下来组织编写的时间里,我还推荐了刘军强的《写作是门手艺》和刘祥的《改变,从写作开始》两本书进行共读,以改变大家对教育写作的认知,提升教育写作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个月后,我们召开团队成员会议,汇报写作进展情况,结果令人很不满意:要么进展不大,没有写出实质性的内容;要么勉强写出的几千字内容,基本不符合我心目中的写作标准。

看到这个结果,我心中涌起阵阵酸楚:能责怪老师吗?他们本来工作都很忙,而且还参加了新网师的课程学习和其他义工工作,自然不会把这个写作任务放在重要位置;何况,写作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也并不是只凭热情就能写出好文章的。看来,研发专业写作教材的任务只能靠自己了。

于是在准备课程授课和新网师工作与学习之余,我也抓紧时间进行教材的编写,先丰富第一部分的写作内容,撰写了书稿序章《走进教师专业写作》近两万字的内容,然后又对第一章节中《叙事写作》编写了一个近两千字的写作样章,在团队会议上再次安排大家进行丰富和充实。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忙里抽空,尽快搜集写作资料,继续充实第一部分各章节的内容,并积累了大量第二、三部分的写作资料,至今已经完成了15万字的写作初稿,总算在年终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

在组织自己团队工作开展的同时,我还认真准备,定期组织学术团队的管理活动。

从7月份开始,每月的10日晚上,我主持召开新网师学术带头人例会,与王小龙教师一起,汇总各团队课程与教材开发、团队共读进展情况,研究解决课程开发中的问题。每次会议我都精心准备,自己或聘请别人共读学术文章,提升带头人编写培训教材的素养,促进教材研发的进展。虽然各位带头人都积极参加会议,但看得出,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课程授课上。教材研发的主要效果怎么样?一直是我非常担心的问题。于是决定在2023年元月10日的例会上,组织一次教材研发的成果展示活动。

从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课程的艰难授课,再到承担教师成长学术带头人的共读与教材研发,还有整个学术带头人团队的管理,在应对种种煎熬的过程中,我走上了一条被逼上路的英雄旅程。这种痛苦的经历,也让我似乎体会到了歌德的那句话:“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只有经历长夜般苦难的磨砺,才能真正收获自己的成长。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

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只有痛苦能体现人世间的一切事物的价值。人创造的一切,是用痛苦创造的。不是以痛苦创造的东西,不全是他自己的。

——泰戈尔

在学术团队成立还不到一个月,管理团队又决定依托各学术带头人,成立13门新网师课程的研究中心。在郝晓东老师亲自指导下,各团队制订各学科培训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内容,制订课程计划……

在讲师经验不足、学术团队工作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我又开始了对教师成长课程的研发与研究工作,从6月底到7月底一个月时间,在落实教师成长课程计划中,又做了大量的工作。

经过反复协商和研究,我们2022年下半年的教师成长课程,主要安排教师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的授课内容,邀请李镇西老师进行5节的经典重读与教育写作音频授课,马增信老师进行两节专业阅读授课,我进行两节专业写作授课。

到7月底,我们的课程计划确定好之后,新的困难与问题又摆在面前:李镇西老师的5节课只是音频授课,不参与课程管理。那么李老师授课期间的打卡、作业与授课管理怎么组织?李老师音频授课的效果怎么样?以上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无论对于李镇西老师本人,对于新网师的课程品质,还是参与学习的全体学员来说,都不好交待。

再者,这次课程内容多(涉及经典重读、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等)、学员人数多(最终达到846人)、授课次数多(9次授课),如何进行课程管理,及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问题,让学员通过学习真正有所收获,不辜负大家对课程的期望,确实也是一大难题。

但我没有犹豫,马上把负责各项管理的任务承担下来。为了落实好课程的组织工作,我有好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跟原来李镇西老师授课的助教王晓娟老师联系,反复了解李老师授课管理的细节。幸好有马增信老师的参与,还有上学期跟我一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的卢雪松和郭筠筠两位老师担任助教,后来又有王晓娟、徐艳红和蔚然三位老师加入助教,壮大了我们的课程管理队伍,我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在我的统一协调下,我们的管理团队马上开展了课程准备工作。

为了组织好课程学习,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程建设,特别是为落实好前五节课李镇西老师的视频授课,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9月7日晚,李镇西老师进行第一次授课开始,虽然在授课前他有一段与我们交流的视频,但正式授课后,李老师用事先录制的音频进行讲课,声音有点低,有些学员反映听不清楚;课件的内容少,与李老师的授课内容也不同步。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否再请技术高手对李镇西老师的视频和课件进行处理?当我们在授课结束后进行复盘讨论时,卢雪松老师主动提出尝试一下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在焦虑中拭目以待。

果然,第二次授课,卢雪松老师担任主持,亲自演示自己制作的李镇西老师的授课材料,无论李老师讲课的声音、还是课件的丰富性、对学员的指导性等,都有了大大提升,受到了全体学员的好评。后来我们才知道,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卢雪松老师运用了绘声绘影软件进行了处理,整整花费了一周的时间,解决了我们授课中的一大难题,也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品质。

为了能够体现本课程专业写作指导的优势,我们还特别要求:要将学员的日常打卡情况计入总成绩(占10%,要求学员在本学期打卡至少30次);对每位学员的每次作业,在点评员评出分数的情况下,还要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让学员明白自己作业中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引导学员在学习中逐步提升。

有的学员反映:能不能不把打卡计入成绩的核算?有的义工老师也反映:我们的学员800多人,在批阅时是否只判个分数,而不写出评语?而我认为,坚持要求学员进行打卡、对作业评分员写出具体评语等,这样做虽然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与管理的难度,但也正是我们课程专业写作训练的基本体现。

为了防止出现问题,从课程一开始,我就深度参与管理的全过程:从确定打卡要求与打卡指导,到每次预习作业内容,制订作业评分标准,再到作业评分与书写评语要求,都进行具体详细地指导。每次作业评分,我的作业批阅量都是普通义工的两倍,而且还承担了所有义工作业的批阅任务,以及对所有优秀作业、授课前优秀作业分享与作业点评材料的把关审核工作。连续9次预习作业,我的示范批阅、确定作业标准、审核优秀作业等,一直走在义工前面,从没有滞后一次。

承担20多位助教与作业评分员的作业批阅,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每次都耗费我至少两天的精力。他们的作业质量普遍较高,他们加入义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具体的指导。我在批阅他们作业的时候,格外用心,在给出恰当分数之后,我都要思虑再三,认真写出中肯的评语。不仅总结出他们作业中的优点,还要指出他们作业提升与改进的地方,有的评语达到300字左右。要让义工老师本人和全体学员在读后信服,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为确保课程的质量,我还亲自组织召开学员打卡指导会议、作业评分组会议、打卡点评员经验交流会,在会议上一方面解决各项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同时还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引领全体学员与义工老师的专业成长。我还及时关注课程钉钉群、学员微信群、微信打卡群的信息,及时回复或解决学员与义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我们还及时召开管理团队成员视频会,复盘当次授课基本情况,总结课程过程中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对于问题及时采取解决的措施,我对管理团队的工作要求是“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特别是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信号不好、设备连接等可能出现的影响效果的问题,至少要做好两种解决突发问题的方案。

参与课程的全程管理和深度融入,感觉非常辛苦和劳累。妻子见我每天晚上都忙到深夜,常常心疼地对我说:“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像小青年一样如此努力呢?到底是为了什么?”有时候在我的内心中深处也会有这样一种声音:算了吧,何必这样劳累呢?付出这么多的精力和心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但责任心驱使我,在寂静的深夜,又打开电脑,继续批阅还没有完成的作业,安排好明天必须完成的课程任务……

由于李镇西和马增信老师高水平的授课,我对课程管理的深度参与与具体指导,还有其他义工老师的积极工作,我们的课程一直受到学员的好评,作业提交率都在50%以上,听课参与率都在41%以上。

稻盛和夫说过:“真正看透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难修行。”经历课程的全程管理,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遭遇的所有困难和痛苦,都将成为我们人生成长的财富。而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经受苦难的修行之后脱胎换骨的过程。




来自山谷与心间的回声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奋斗以痛苦的形式在世界上存在着。我们的一切诞生,全经历阵痛,一切收获全从舍弃之路走来,一切永生全踩着死亡之梯攀登。

——泰戈尔

反思一年来在新网师的成长旅程,我走过了一条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笔下的英雄成长之路。

从春季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的授课开始,我的成长遭遇挫折,在经历授课的阵痛之后,我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深入反思。在新网师学术带头人召唤下,我勇于申报,成为教师成长学术带头人和新网师学术团队管理负责人,走上新的成长之路;后经课程研发与教材编写活动中痛苦的磨砺,再到下半年全身心地投入教师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课程的管理,终于战胜遭遇的种种困难,在年终迎来了涅槃重生般的改变。

经历一年来的忙碌与辛劳,正像泰戈尔所说的,“用寂寞的镰刀”收割和扫除了我心灵的空虚,在承担种种苦难中让灵魂觉醒起来。

思考一年来的繁忙与劳累,我有哪些收获呢?

——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建设与管理经验。

自己加入新网师的时间短,经由普通学员成长为课程讲师,虽然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智慧,但缺乏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经验。借助一年来参加新网师学术带头人的课程建设活动,以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和教师专业成长课程的管理与授课,在团队研讨和深度参与课程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形成了基本的学术团队管理的能力,又在如何进行开课、及时解决课程中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以及对学员学习过程的全程指导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受到了管理团队、课程团队和全体学员的好评。

比如,下半年的新网师专业读写课程,我积极协商与调度,充分发挥了各位讲师与助教老师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马增信老师对学员高水平专业阅读的指导,卢雪松老师对李镇西老师音频授课课件与音频效果的制作,以及每次作业批阅后优秀作业集的制作,体现了对课程高质量地付出;郭筠筠老师重点负责对学员的管理与交流,审核课程管理的各项材料,全力为学员做好服务;徐艳红老师具体负责打卡点评员工作,确保打卡点评工作任务顺利而圆满地完成。

——淬炼了自己在新网师管理与学习的专业性。

郝晓东老师在《教师为何要提升专业性》一文中告诉我们,真正的专业性体现在规范而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上,可以有效杜绝工作中的业余性和随意性。

一年来,在参与学术团队建设与两次课程授课活动中,特别是下半年教师成长课程的九次授课,我都是全力参与,不仅历练积累了自己讲师的各项经验,还淬炼了自己管理与学习的专业性。

一方面,在本学期的课程组织中,我与义工老师们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而严密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主要包括:一是助教与义工分工及工作流程;二是学员管理与学习流程;三是具体详细而有操作性的作业评分标准;四是优秀作业分享标准和作业点评标准;五是每次授课后编写的优秀预习作业作品集,等等。

另一方面,我还建立了严格规范的各层次的把关审核制度:包括优秀作业分享与作业点评材料的把关审核;对每次预习作业评分中的优秀作业把关审核;每次课程综述中的把关审核等,都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这样有效杜绝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提升了自己专业写作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年来,结合学术团队对专业写作的理论研究与下半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我分别总结提炼出了教师专业写作与新网师专业写作的层级训练体系,以及结合自己专业写作成长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教师专业写作的“浪漫—精确—综合”的三阶段发展理论,为自己主持编写新网师专业写作教材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升了自己对专业写作的研究水平。

在参与本学期课程管理与专业写作授课的基础上,我详细了解了学员对专业写作的需求与基本情况,在研究与指导学员成长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写作水平。本年度我有20篇文章在新网师公众号上发表。下半年课程中,我在微信打卡群里发布示范打卡文章45篇。我还坚持以“行者微言”的微信写作分享方式,总结自己专业成长经验,引领学员的成长与发展,至今已经撰写317篇。今年,我还分别在《中国教师报》和《教师博览》上发表4篇文章。

持续高质量的写作,也提升了我在新网师内的影响力。我曾经两次接受郭小琴老师临时安排的“一周观察”写作任务,在交稿后得到过郭老师这样的评价:“高效优质的火线突击,上帝派来的天使!”2022年12月9日晚,在阅读我的文章《对新网师学术性的认识与思考》后,郭小琴老师给予这样的评价:“浏览后又认真品,您作为新网师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组织人当之无愧,太难得的人才。站得高,思考得深。”甚至临近年终时,郭小琴老师曾动员我承担新网师2023年一年的“一周观察”写作任务,但我不想再承担新的任务,于是婉言谢绝。我在自己公众号上撰写的文章,新网师塞上杏坛读书会负责人许钰梅老师每篇必定转发在学习群里,并且这样评价我:“郑老师发文,必是精品!”

——真正感悟到了生命成长的价值与意义。

在加入新网师之前,原本我已经摆出了躺平的架势,坐等退休来临。但在去年加入新网师后学习的精进成长中,我铸就了自己强大的成长型思维能力。除非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只要承担了,就要义无反顾地尽全力做好。这在加入新网师学习之前,承担如此多的学习任务,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经常反思:这种在重压之下的承担,对于人生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现在我已经深刻意识到:所有的艰辛和痛苦都是有其自身的价值,任何苦难都不只是简单的经历,它会为你积累走向成功所必需的信心及勇气,形成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这正是生命成长的价值与意义。正是有了对苦难的深刻认识,我才敢于挑战个人专业成长的极限。正像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所说的:“一个人要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在清水里洗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在盐水里腌三次。”经历过这样反复的磨练,还有什么人生的困难不能克服呢?

有得必有失,那么一年来在学习中我又有哪些遗憾呢?

——未能加入新网师专业课程进行深入学习。由于自己在上半年和下半年两个课程中投入过多的管理精力,导致自己没有时间再进入其他课程进行深度学习。特别是在上半年,错过了自己非常需要学习的中国哲学课程。

——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专业写作课程教材的研发。课程教材的研发是新网师学术带头人的核心工作,自己作为学术团队的管理者,更应该走在各大团队的前面。本来想依靠学术团队的力量,来推进研发进程,但大家都特别忙,暂时能力也达不到,看来今后要调整工作任务,在这方面要投入一定精力。

——没有足够的时间啃读哲学与教育经典。本来想在今年参与新网师专业啃读会,在团队带领下,阅读一定量的教育教学经典书籍和哲学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专业阅读水平,但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阅读任务。

我们的课程助教郭筠筠老师曾经在一次学术团队会议上说:郑老师本人就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厉害,一个人再强大也大不过一个优质团队。我所能做的,只是尽我微薄的力量,为自己所信赖的新网师团队的发展作出一份贡献而已。

在晚上不能入睡时,我常常反思自己:我为什么要加入新网师?为什么要自寻召回困难、经历痛苦的烦恼?在距离退休不到5年的年份,自己还如此全身心地投入新网师学习,是否还值得?这样的承受重压的学习生活还能够坚持多久?于是在年终复盘自己一年的学习生活时,我决定在新的一年里,适当做些减法,暂停自己的讲师授课,集中精力投入到学术团队活动和个人学习中去,通过沉潜学习,来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今天,我用自己的心灵之笔,借用泰戈尔先生的话,记录下自己一年来成长的心声——

“我请求我的笔:别叫我感到愧疚。让你的贡献像河水浸出堤岸;让我的哀伤因你的赐予而被遮掩;让我哀伤的哭泣融进世界千万种乐曲。”

作者简介



郑建业:

山东省寿光市文家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教育经典阅读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取得显著成绩。致力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20余年,现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核心成员、新网师教师成长课程讲师兼教师成长学术带头人。

先后有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班主任之友》《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所著《探索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读与实践》一书入选《中国教育报》“2018年最受教师喜爱的100本好书”。

重磅 | 新网师2022年度生命叙事评选隆重揭晓

新网师年度生命叙事 | 合辑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编辑:张明坤审核:李勇  孙中兵

新网师成立于2009年,全称为“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名“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是新教育实验旗下的教师培训机构,是面向全国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

“新网师”秉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实验理念,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以汇聚“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热爱学习、真正热爱生命”的尺码相同者为感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践行教师专业成长理论,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