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邂逅:那些美好的书店

青年电影人的 开拍学院 2020-09-23

2017年7月18日,台湾诚品书店董事长吴清友先生不幸离世,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实体书店的关注。以诚品书店为代表的现代独立书店,更加强调空间、活动与人的结合,强调设计的美感,强调多种业态的复合,日益成为城市人繁忙工作后的精神栖息处。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曾说过:“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话用在书店上,应该也没有不妥之处。 


文艺作品中的书店


文艺作品中的书店,大多规模不大,但有独特的历史,充满爱与关怀,上演着无数温暖与被温暖、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


在《夜莺书店》中,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朱丽叶斯·南丁格尔在一家书店打工时,遇到了一生挚爱。之后,他开了一家书店,这家店不大,却成为小镇上人人都觉得温暖的心灵港湾,而他也成为了大家最受爱戴和喜欢的人。朱丽叶斯·南丁格尔去世后,女儿艾米莉亚·南丁格尔怀着沉重的心情继承了这一承载了父亲心血和爱的书店,她努力维持着书店的运转,并把它经营得有声有色。同时她也在书店里找到了一个又一个温暖的秘密。她还继承了父亲那种让人温暖的魅力,经常帮助人生不顺利的人梳理情感,也帮父亲送出那个珍藏已久的礼物。最让人觉得愉悦的是,她也找到了一生所爱。

《岛上书店》也是如此。这个位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的书店是间维多利亚风格的小屋,门廊上挂着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书店的经营者叫A. J.费克里,他人近中年,命运非常坎坷,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内心沦为荒岛。然而在这窘迫的人生低谷中,A. J.与阿米莉亚的相识并相爱了,而A. J.爱上阿米莉亚的导火线,是爱上了阿米莉亚给他推荐的一本书;拯救A. J.走出心灵困境的小生命玛雅,是被她妈妈丢弃在书店里的(原因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在有书的环境中成长);更是因为对喜欢的作家的盲目崇拜,玛雅的母亲,这位哈佛大学的大学生才未婚先孕走投无路丢弃孩子并且自杀;而贯穿始终的收藏珍本《帖木儿》,不仅给A. J.带来了玛雅,还救赎了伊斯梅,延长了A. J.一年的生命。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本书自成一个世界。



还有一部关于书店的小说,充满了温情与浪漫,这就是著名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书中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即使没有那么多的情感,书店也是一个人放下世俗生活、发现精神自我的一个好去处。在《非普通读者》中,英国女王在某一天追着她的狗儿来到白金汉宫后门,邂逅了停泊在那里的伦敦图书馆流动借书站。阴差阳错,政务繁忙的她竟然由一个厨房小厮诺曼引领着,培养出读书的爱好,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书虫。这引起了首相和她的私人秘书的不安,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把诺曼打发走,但依然无法终止女王的阅读旅程。领略过哈代、詹姆斯、麦克尤恩等人笔底波澜的女王变得细察深思,富于感觉力,并看清了每日例行公事的政务生涯中的禁锢与局限,最终,这位不寻常的读者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现实中的书店


现实中的书店与文艺作品中的书店并无太大区别,每一个书店都寄托着创办者的情怀和梦想,都吸引着志趣相投的读者驻足。


“本屋”是日本人对书店的昵称,《东京本屋》的作者吉井忍喜欢拜访各种各样的书店,他挑选了不同风格的东京书店,进行了六年的实地观察和追踪采访。所选择的十家书店中有著名人士开办、关注度极高的,有坚持“昭和”小书店的人情和亲切感的,有追求自己认定的社会正义反被边缘化的人和店,还有店主一人支撑的移动书店(或者如作者所说是“一个人的出版社”)。六年中,店主本身和书店都有了不少变化,有些书店在这段时间里诞生又消失,作者不得不从书稿中删去。其实,无论商业上的成败,对于每一位书店的经营者,将美好的事物和思想带给别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理想的书店》的作者清水玲奈则是周游世界,向读者介绍了北欧、墨西哥、葡萄牙等地的三十一家世界上美丽而有个性的书店,并与三十一位店家谈论“书店理想”。书中收录店主写下的亲笔信,更表达出他们对书的爱意和对理想的坚守。翻阅这样一本书,即使没有置身这些美丽的书店,也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中国的独立书店,在经历了网络销售的冲击后,正在以崭新的生命力和复合经营的业态重新兴起,或许这正是精神不灭的最好注解。《北京书店印象》带你遍览北京的独立书店,有充满知识分子气息的万圣书园、涵芬楼,有女性主题的雨枫书馆,有偏重于艺术的库布里克,有24小时不熄灯的三联,有走向连锁经营的单向街、字里行间。书中还有沈昌文、俞晓群等出版业前辈关于书店的文章,有著名书迷的逛书店小史,更有万圣书园、涵芬楼、三联书店、豆瓣书店这样京城文化地标式的书店经营者的访谈录。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之灯,这些坚守实体书店的经营者,就是点灯的人。



我们的书店


开一家书店和开一个咖啡馆一样,保存在很多人的梦想清单中,但真正开一家书店却并没那么容易。菲茨杰拉德有一本关于书店的小说,名字就叫《书店》,书中的女主人公一心想开一家书店,但种种波折之后,这家书店最终还是关门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当火车开出车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下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当书店成为一种生意,仅仅有情怀是不够的,还得懂经营。


但有什么能够阻止理想主义的任性呢?

 

我们在北京CBD的郎园觅得一个好处所,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小书店——荟读书馆。跟所有的独立书店一样,这里有咖啡、有沙龙、有艺术放映、有黑胶音乐。但与大部分书店不同的是:我们并不卖书,只提供借阅。既然实体书店在成本上永远拼不过网上销售,又何必强迫读者为情怀买单呢?



我们还搭建了一个线上的读书社群,致力于推广经典阅读,推广“有高度、有态度,亦有温度”的阅读文化。“荟读”每周都精选好书,并邀请相关领域内专研精深的领读者,与万千书友共读共分享。我们的Slogan是“有思享,不孤读”。如果你读了那么多实用主义的书,都没有成功,也不快乐,那不如跟我们一起读点“没用”的书。



我们在北京CBD,郎家园6号郎园5号楼。

有思享  不孤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