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身:1964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88年至2018任职于北京青年报社,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艺术家王友身曾经参与过众多国内国际重要的双年展和机构展览,包括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展览:“中国现代艺术展”、“新生代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等,他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参与人与见证人之一。同时,王友身自1988年至2018年在北京青年报社工作30年,曾担任过美术编辑、艺术总监等职务,一直以来,王友身兼具双重身份,在艺术界与传媒界两个领域间工作,致力于考察和松动艺术/生活、创作/日常间僵化的边界。王友身对官方/民间、职业/业余、艺术/现实等等二元性的分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介入方式,这让他可以动用两个不同系统的资源,开创和塑造一些认识自己和认识周遭的可能性。王友身呈现给我们一个艺术家实践的强度、持续性和丰富的层面。这一实践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作品或者产品层面之上,而是不断重新观看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挖掘艺术与自我和世界对话的可能形态。管陶然:北京中间美术馆研究与策展部副主管,《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览画册执行编辑。法从例出
自2017年起,中间美术馆开启了一系列重访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工作。我们从当代的立场出发,以连续的视角回看当代艺术的历程,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回到今天现场时的知识视野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反复地把当代艺术放在文化、思想和政治的多重坐标下考察,这一方法也体现在我们的数个展览和由此引发的学术讨论之中。八九十年代之交,亚洲各国和地区共处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加速兴起的背景下,创作实践到艺术体制建设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转折,这个转折期所产生的的范式和框架在后来的二十多年中持续在场,不断界定和塑造艺术创作、展览、评论、艺术史写作和艺术机构发展的边界和实践。基于对这激荡十年的持续研究,我们策划了一系列群展和个展,如平行呈现亚洲区域艺术现象的“失调的和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亚艺术观察”展(2017年);对准二次元文化、网络互动游戏等新兴亚文化现象的“想象·主流价值”展览(2018年);在1990年代成长起来的当代舞者个展“文慧:舞蹈即存在”展(2019年);近期的王友身事业中期回顾展“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2022年);以及通过艺术家、策展人与学者的档案作品等建造思想声场的“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展(2022年)。这些回顾和梳理,不仅有助于重新梳理中国当代文化与思想脉络,松动乃至颠覆既有印象与叙述,更可为自我审视和回应当下问题提供支撑。此次活动将以王友身个案研究为例带大家重访1990年代,走进上述展览的研究成果。“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由艺术史学者、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策划,首次全面地梳理并呈现当代艺术家王友身跨越30余年的艺术实验与实践。王友身出生于1964年,自1989年以来,他一直活跃在带有观念性的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前沿地带。他的创作涉及多种媒介,展览通过呈现他的30多组作品,充分地展现始终贯穿其创作中的社会议题与个人关切,以及艺术家围绕这些议题而进行的丰富且开阔的媒介和形式探索。展览通过“从去意义到无意义”与“从图像处理到图像消失”这两个角度切入,旨在对其艺术生涯进行深描与细读。此次展览是在艺术家事业中期对于其过往旅程的一次必要回溯。
自1990年代起,王友身的创作生涯与此时中国艺术进一步全球化的历程多有重合之处,他多次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展出作品。尽管他所参与的多为以中国为聚焦的群展,但因为立足于具体的议题与个人的经历,其创作有别于在1990年代初期反复被后冷战意识形态化投射所固化的一些表面符号,也因此不易被艺术市场和大众传播所识别与消费。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认知与书写,王友身的案例因为紧贴时代脉络又顽强地生长出灵动且充盈的形态而成为我们严肃的艺术史学者和机构应该尤为关注的对象。经过一年的精心编辑,“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览画册终于在本月初付印出版。该画册不仅通过从不同角度呈现展出的作品与展厅图景,以及展期内组织的多场论坛、工作坊、纪录片放映等公共教育活动,还原近6个月的展览现场;更力求通过展览设计手稿、深度访谈、连通不同时期的创作,完整传递艺术家的思考与反思。展览筹备期间,王友身的多年好友——张自立导演用镜头捕捉下艺术家与策展人反复沟通作品选择与展览呈现的过程,并剪辑成纪录片《旅程》,将与展览画册一同与大家见面。相信此次活动不仅可以带大家穿越回九十年代蓬勃的艺术现场,也将向大家展示艺术家与策展人间一种高度信任的合作可能。艺术家王友身将与该出版物的执行编辑、中间美术馆研究与策展部副主管管陶然就该出版物的幕后工作展开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