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文创到底缺了“啥”?
“文创”一词自1998年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起,至今不过只有20年的时间。而随着“故宫淘宝”等博物馆文创、“动漫展”等游戏文创、IP热播剧等影视文创的火爆,才使得“文创”成为近年来的热词,更使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热潮。
据权威数据统计,中国文创产业整体的GDP已接近4万亿,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五地均突破了3000亿。而根据权威预测,中国的潜在文创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从4万亿到10万亿,这6万亿的市场缺口该如何提升和拉动?
诚然,“文创”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彼时的欧美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开始向服务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转变。“文化创意”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欧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以文化创意设计来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充分挖掘工业产品的溢价空间。
近年来的中国,已基本完成了基础制造业的工业化进程,消费升级的趋势呼之欲出。并且,在高精尖技术上仍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的条件下,只有先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提升“中国制造”的溢价空间,以逐步缩小与“西方制造”在市场价格上的差距。
可以说,“中国制造”正在从低端制造向创意设计的中端制造转型升级,这将是中国文创产业迎来的最佳历史发展机遇。但从目前中国文创产业发展来看,仍与欧美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品质没有精致感,设计风格没有辨识度,文创品牌没有影响力。
“工匠精神”的缺失,造成了“中国制造”的粗制滥造;“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中式设计”的审美断层;“品牌意识”的缺失,造成了“民族企业”的昙花一现。若要做好中国文创,首先是对供给侧(生产者)进行“工匠精神”“创意设计”“品牌建设”的赋能。
而对于需求侧(消费者),则更要加强市场的培育。在中国人的消费思维里,“物美价廉”的消费思维几乎贯穿着每一个消费阶层,“得屌丝者得天下”一直就是市场的主旋律。中国文创若要取得质的飞跃,就必然会走向“好品质、好设计、好品牌”的“物美价高”之路。
这显然与中国消费群体普遍追求“物美价廉”的思维背道而驰。因此,当下“中国文创”所缺的不仅是供给侧(生产者)对“物美”的创造,更是需求侧(消费者)对“价廉”的改变。一旦市场形成了“物美价高”的普遍认知,就是给文创产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由此可见,缺乏愿意为“工匠精神”“文化创意”“品牌价值”支付高额附加费用的庞大消费群体,才是当下“中国文创产业”发展遭遇瓶颈的根本原因。中国文创产业从4万亿规模到10万亿规模的突破,关键还是要培育一批真正认可“工匠精神”、“文化创意”、“品牌价值”且具备相应经济能力的庞大消费人群,这必然是任重道远,绝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