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子打在监管部门身上,很好。但百度正是监管不力的受益者
在今天这篇公关稿中,百度讲述了一个受害者的故事,但别扭的是,这个受害者却是它自己。
“魏则西事件”之后,百度公司终于通过内网发布了名为《砥砺风雨坚守使命》的文章(其实以是内部稿为名的公关文章),开头值得一读: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五一假期让百度人过得如此揪心甚至委屈。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公司,忽然间在微博、知乎、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被一场浩浩荡荡的舆论讨伐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许你和小编一样,面对来自自己亲人、朋友以及陌生网友的询问、质疑甚至责难,百口莫辩、言不尽意。
说实话,在打开这篇文章之前,我就大致猜到了这个开头,为什么呢?
这就是很多大公司危机公关的典型思维模式,百度说自己“百口莫辩、言不尽意”,阿里巴巴面对工商局的调查时说:“其实我才是假货受害者”。再早一点,腾讯在3Q大战时,更是留下了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刚刚作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我称之为“受害者心态”——在一个明明有受害者的危机事件中,更强调第三方的过错,把自己变成受害者。
“受害者心态”不仅仅是公关技巧,那些公司确实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
这种“受害者心态”是如何形成的呢?
客观分析,事件最大的责任方是医院,其次是监管部门,最后才是百度。所以,百度也千方百计地强调这是监管之过。
在这篇公关稿中,百度讲述了一个受害者的故事,但别扭的是,这个受害者却是它自己,它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医院就能证照齐全?
这个问题很好,但不该由百度来问,因为这句话暗含了一个可怕的态度:如果现实如此,我也只能如此。
就好像监狱里总是充满受害者故事,每一个罪犯都相信自己的坏,是因为社会的坏,他们都坚信别人比自己更应该被关进监狱。
百度之过不仅仅在搜索,而在于它始终把自己置于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而无视这些件事最大的伤害者是千千万万被百度搜索结果误导的普通消费者。
所以从贴吧事件到魏则西事件,百度做了什么?Nothing!
因为我是受害者嘛,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我还能干什么呢?我只需要不停地指责社会就行了,以至连自己也相信自已是无辜的。
这就是“受害者心态”的进化状态:安心做坏事。
但百度真的希望有关部门的监管能到位,让自己赚良心钱吗?恐怕不见得。
3
这篇公关稿把板子打在监管部门身上,很好,但百度正是监管不力的受益者。
为什么这么说?百度的收入来源于搜索排名竞价,但用户的搜索量总是有限的,想要收入增长,最快的办法就是提高流量单价。
怎么提高?竞拍者越多,流量价格越高。
医药类的关键词价格高到什么程度,部分热门词可达几百块一次点击,但转化率并不高。也就是说,能买得起百度医疗类流量的,不是暴利就是假药——事实上,某些关键词,一般的暴利也已经买不起了。
所以你看,如果不合格的医疗机构都被清除了,这些关键词哪来那么高的价格,百度的收入又如何增长?
百度的收入有40%来自医疗行业,被受害者揪出来算账,真是一点都不冤枉。如果百度真是受害者的话,它也是因为过度依赖一个畸形发展的行业,而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受到伤害。
如果用受害者的心态考虑这件事,那些医疗是不是也可以说自己是受害者——如果没有百度这样稳定的骗客渠道,我们本来会加强医疗技术,而不是去行骗的?
实际上,真正的受害者,除了病人之外,反而是那些真正守法经营的医疗机构,它们的利润不足投放百度广告,而失去与病患见面的机会。
如果我们继续深究下去,为什么守法经营者反而做不起推广呢?那就是搜索排名这种模式本身的原罪了。
前面说过,竞拍者越多,流量价格也越高,推广费用也越高。但是按经济学原理,一个行业的竞争者越多,产品利润也就越低,能负担的推广费用也就越低。
也就是说,百度的利益与正常经济者的利益是矛盾的。
所以凡是采用搜索排名为最主要收入模式的公司,到最后收入都会集中到少数几个特殊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特点就是假货劣品横行,监管不力。
百度是如此,淘宝也是如此。
这就是百度命根子的问题了。
说到”受害者心态“,最后还是要说说我们自己。
“受害者心态”不是大公司的专利,在我们讨论该不该扶老人时,在我们讨论谁该为空气污染负责时,在我们考虑办事要不要走后门时,在我们忙于指责社会而不是身体力行时,我们是不是把自己放在了这个社会的“受害者”的位置上了?
然而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是有责任的。
近期热文
请相信一个不靠脸吃饭的人是最要脸的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