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知名大公司,你的职业生涯就高枕无忧了吗?
五代人前仆后继,为什么大企业转型这么难?
极盛而衰的贾氏集团,曹公开出最后的2条救命药方。
员工判断“盛极而衰”的大企业的三个脉象。
清乾隆年间,北京西山。
沉浸于《红楼梦》宏大架构中的曹雪芹,正在努力回答“大富大贵的生活是什么体验”这个知乎话题,忽然,一个问题浮现在他的脑海:
“曹家盛极而衰的命运,贾府有没有什么办法避免呢?”
尽管曹公早早为《红楼梦》安排了“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命运,但他还是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可能的答案。然后,他跳出情节,让小说中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人物——秦可卿,以托梦王熙凤这种曲笔的方式,向读者递交了一份名为《可卿管理咨询公司关于贾氏集团企业转型的建议报告书》,这份报告的核心方案有两条:
第一条:在祖坟附近多置田产:
这条是巧妙地利用了“抄家不抄祖坟”的大清律例,合法转移隐藏财产。
第二条:加强子弟学校建设:
这条就更明显了,要保存贾氏家族企业最核心的资产——人才。
这就是曹公痛定思痛后,想出的转型道路,核心就是八个字:缩小规模,先活下来。
写完之后,曹公边喝着冰冷的稀粥,边发呆,越想越觉得自己的主意妙极,曹家的祖上要是早早想到这两条,自己至少有几处田产吧,又怎会在这个破地方忍饥挨饿呢?
但很显然,书中的贾氏集团总经理王熙凤对这个方案不满意,她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问了一个问题: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贾氏集团的荣耀永远传承下去呢?”
也难怪,此时,贾元春还没当上皇妃,贾府最风光的时刻还未到来,谁又会去想到什么后路问题呢,这份咨询方案,注定是要被客户骂回来的。
为了拿到这笔宝贵的咨询费,曹雪芹思量再三,把这两条转型方案改成了三条,第一条就是:
“在稳步扩张业务的同时,注意控制管理成本,保护核心资产,强化主业……”
这“控制管理成本”引起了王熙凤的注意。
贾府入不敷出的窘况,王熙凤早就想向董事会提出来了。这次机会很好,借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名义,探探董事们的口风。
建议第一条的具体方案就是以“保持革命队伍纯洁性”的名义实施“裁员”。
要说王夫人真是老革命本色,高风亮节,看了建议书之后,立刻表态:
“非常好,建议立刻实施。只是为了保持业务部门的稳定性,先从我的办公室开始试点,消减20%的工作人员名额。”
王熙凤一想,就减您那一两个人,有毛线用。看来王夫人还是糊涂,不知道贾家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我还是再看看老祖宗的态度吧。
刚好下回吃饭时,主子们吃的白米都不够了,盛了下人的粳米上来。贾母很尴尬地说一句“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嗯,这个方案刚好可以借机提一提。
可气氛立刻就尴尬了下来,贾母抬起头,以45度角看着天空,开始喃喃地回忆起自己当年做媳妇时,贾家是如何的气派。
看来,董事会是指望不上了。
其实贾母没糊涂,在她看来,王熙凤还是嫩了点,“控制管理成本”根本不可行。
别看大企业管理费用虚高,好像节省的空间很大,实际上哪儿都减不了,您是减出差人员的五星酒店啊,还是降低办公室装修标准啊?大企业还是要靠面子工程撑着,丢了面子,不但管理人才流失,还会造成业务流失,而且是恶性循环。
不过,贾母倒是把目光投向了咨询方案的第二条: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相互参股持股,建立企业联盟。
这不就是贾氏集团从第二代就开始执行的联姻政策吗?贾母陷入了回忆。
3
虽然收入放缓,成本失控,但贾氏集团的总资本规模还算雄厚,特别是信用级别高,所以对外投资一向是贾母执政以来,贾氏企业的经营重点。
早期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与王家的联姻。其实贾氏集团从第二代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与王家联姻后,借助王家新贵王子腾的飞黄腾达,贾氏集团开拓了新业务,进入了“高利贷”和“包揽讼词”这两个高利润的垄断行业。
通过联姻这种相互投资参股的形式,四大家族还建立了“一荣俱荣”的企业联盟。
但如果是“一损俱损”怎么办呢?从“文”字辈开始,贾母的投资方向就转向了四大家族之外,其中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与林如海林家的联姻。
林家的背景与贾家相同,却转型坚决果断,终于在林如海这一代高中探花,更是兼了巡盐御史这个肥得流油的美差。
这段联姻对贾府有多重要?你看,嫁到林家的贾敏刚一去世,贾母就立刻招林家唯一的继承人黛玉进府。
当然,真正让贾氏集团“中兴”的,却是一笔倾整个集团之力的风险投资——选秀。
从元春进宫到加封贤德妃,贾氏集团大把的银子花出去,终于换来了天下最值钱的皇室股份,一个“皇企混改”的概念,让贾氏集团的市值达到最高点。
但集团高层心里明白,这个股份是有点烫手的,不但不能卖,分红遥遥无期,还要投入巨资保住董事会的一个席位,以目前集团的流动资金,有点跟不动啊。
事实上,正是因为投资业务的成功,掩盖了主业的衰败,贾氏集团没有象史、薛两家一样,早早露出败像。但想要改变贾氏集团的命运,还是得靠这份咨询建议的第三条——主业转型。
那么,贾氏集团的主业,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4
贾氏集团靠军功起家,一代代袭爵,属于标准的资源型企业。
袭爵是要降一等的,三代之后,就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只能靠“捐官”,这时,主业转型就迫在眉睫了。
除了购买田地,最核心的转型业务还数“科举”这条正途,可以打通官职“天花板”,再靠权势去反哺家族企业。
是啊,林家可以,为什么贾家就不行呢?其实贾家的转型之路,从“文”字辈就开始了,经历三代人,机会很多,可惜都功亏一篑。
第一个冲击正途的是贾敬。这个贾敬真是不简单,已经袭了爵位,仍然在科举这条困难重重的道路上走到了进士这一步,可见贾家第一、二代的主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转型的决心却非常大。
身为宁国府的独苗,贾敬开了个好头,却没有做好先锋表率作用,也许是来得太容易了,不好好珍惜,却去求仙问道,也不管儿子的教育,导致贾氏集团中宁国府的半壁江山先行崩坏。
贾氏集团主业转型的失败,看似有很多偶然原因,其实问题还在于缺乏一位有长远眼光,能下决心忍一时之痛的掌舵人。
王熙凤不是。她的掌控能力强,年轻有精力,但缺乏长远眼光,在集团内部盘根错节的矛盾之中,她想的只是敛财自肥。
贾母也不是。她的优势是内部管理,在大厦将倾之前,凭着一已威望,勉强维护着内部员工的稳定。但她同样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科举转型的迫切性。
贾政本来有机会,作为贾氏集团第三代的核心人物,他是第一个产生危机感的。但贾政是最大错误就是在坚守主业和转型业务之间两头下注,浪费了最后的机会。
他的如意算盘是让长子贾珠冲击科举,幼子宝玉守家业,不料贾珠早夭,只好把重任交给宝玉。但科举这玩意儿是个童子功,宝玉散养惯了, 一时回不了头,只好再把希望转移到更小的贾环和第五代的贾兰上。
可是来不及了,从极盛而衰的命运终于突然降临。
贾政的另一个问题是他太平庸了,沿着正确的方向做着错误的事情,最典型的是他对贾氏子弟学校的态度。
贾氏子弟学校是虽为帝都名校,却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可以说,这是贾氏集团创始人为后代转型留下的最宝贵的资源。可悲的是,学校到了贾政手中,管理完全失控。
贾政唯一一次关心学校的教育问题,是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只读科举参考书‘四书’,就连‘诗经’这类基础读物都不用教了。”这种违背教育规律、急功近利的行为,就好像企业只会高薪挖有经验、有业务资源的人,而不注重培养有前途、对公司忠诚度高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一样。
这样的转型,失败只是早晚的事。
好吧,上面都是看戏,最后,我们来入戏。如果你身处一家正当红的大企业,人人都会对你递过来的名片,夸一句“年轻有为啊”,你真的就安全了吗?
通过曹公深入贾府的描述,我们发现,一个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往往只有企业高层才能掌握,一般员工感受到的,不过是这家企业多年来下来积累的有形无形资产而已。
即使高层感受到危机,他们也往往心存侥幸,后来就是无力回天,唯一的选择就是极力维持“财报繁荣”,准备早早将手中的股权套现走人。
2009年9月,《快公司》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诺基亚震撼世界”的长篇文章,文中称这个雄霸全球市场40%的企业,“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娱乐媒体网络。”
这才过去8年啊,就感觉诺基亚已是上个世纪的动物了,脸打得啪啪啪的。
不过有了贾氏集团这个样本,至少我们有了三个“盛极而衰”的大企业脉象:
第一、年年强调控制管理成本,但年年开支膨胀;
第二、年年强调重振主业,但财务数据越来越依赖投资业务;
第三、年年强调业主转型,年年都是“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在大厦将倾前,人人都以为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却忘记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古训。他们以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却忽略了“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后一句。
(本文为“人神共奋读红楼”系列第14篇)
P.S.最后推荐我们的护肤号的新文章:《关于防晒,柜姐们那些有毒的建议!》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可以直接传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