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属说“办不到”的时候……︱跟着交响乐指挥学管理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每周二原创:职场学习类干货
每周五原创:解读经典,笑看职场
互推及广告通常安排在周一或周四
不懂业务的领导,能管好技术大牛吗?
1/5
指挥是干嘛滴?
有一个经典的问题:“交响乐队的乐手演奏时从来不看指挥,指挥是在给观众做表演吗?”
还有一个经典的问题:“不懂业务的领导,能管好那些技术大牛吗?”
这两个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有一定的联系。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得知道另一个问题:“指挥是干嘛滴?”
最直观的回答,指挥是负责打拍子的。这个答案是对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以前学校里搞大合唱,指挥不懂音乐没关系,关系是胳膊长、有精神。
但真正的交响乐团指挥,可不是“演员”。
比如音乐会上,乐手们人手一本乐谱,但每个人的乐谱都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乐器的分谱,换句话说,他们只要记住自己的工作的行了。
只有指挥才有一份总谱,整个乐曲大到结构和声、小到每一个细节的强弱音色,全部牢牢地印在他的脑子里。
一个部门或公司的管理者同样如此,每一个人各司其职,只对自己的绩效负责,唯有管理者对整体负责。
所以,不论是指挥家还是管理者,他们的第一要务是整体控制。
小泽 征尔
当然,事件远远没那么简单。
2/5
指挥对关键节点的细节把控
交响演出中,如果每一个乐手都只管按自己的分谱演奏,会出现什么情况?
首先,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每一种乐器都有出场的前后顺序,乐谱上可不会告诉你,几分几秒轮到你干活了。
这时,乐手有两个办法,比如一个大号手想知道什么时候吹第一个音符,就要听弦乐组的信号。而这种配合,想要做到时间、音色和强弱的精准,又要靠排练时指挥的控制力。
不过,音乐除了准确,主要靠临场微妙的变化,想要达到指挥想要的效果,大号手就要用第二个办法:差不多的时候,眼角余光注视指挥,一看见指挥给的手势信号,再猛吸一口气,干活。
指挥的这个手势可不好给,因为要考虑到每一种乐器的准备时间,和乐手此时的情绪,比如大号手需要相当饱满的呼吸,才能让他吸上一口大气,发出第一个坚决的音符。
乐手与指挥之间的配合,非常短暂,所以我们才会有“乐手从来不看指挥”的错觉。
管理的道理是一样,除了整体控制之外,还要把控关键节点的细节。
Arthur Nikisch
3/5
如何借助他人来实现自己目标
管理和指挥还有一个共同点——要借助他人来实现自己目标,就算再不满意,也不能越俎代庖。
一个交响乐团有几十上百人,差不多一个中型公司的规模,除第一小手提琴手勉强算是个中层干部之外,其他人的地位都差不多,算是经典的“扁平化管理”。
指挥“管理”乐团,首先靠的是对作品的理解。统一认识很重要——就算是最为人熟知的莫扎特贝多芬,也是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在这里,只有指挥的理解是唯一的权威。
据说指挥家伯恩斯坦对于演奏技术的了解并不是一流的,但他对音乐有独到的理解,所以纽约爱乐乐团的顶级演奏家还是对他言听计从,努力去实现这位大指挥家“再创作”的经典。
(Leonard Bernstein)
诠释作品,并帮助乐手们提升对音乐理解层次,还能提高乐团的整体水平——这是指挥家管理乐团最重要的武器,就像最成功的管理者,总是把统一员工对工作的理解放在管理的第一位。
一个乐团五大器乐组,几十种乐器,指挥当然不会什么都懂,遇上刺头乐手,就是不按你的意思来,这是最考虑指挥管理能力的时候。
对付这类情况,如果自已身子硬,精通的乐器多的话,肯定是直接演示为上策。
江湖传闻最厉害的汉斯里希特,有回排练中,号手说有一段乐句不可能吹出来,因为圆号是最难控制的乐器,换别的指挥可能就将就一下了,可大师二话不说,冲上前去,一把抄过圆号,完美地演绎了这段“不可能”的声音。
(Hans Richter)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指挥不可能样样都能亲自演示,他们真正“统治”乐团的武器,是他的听觉。
指挥大师都能在十几种乐器的轰鸣声中,准确地找到少吹了半个音的小号手,慢了0.1秒的小提琴手。
只有露了这几手,他才能要求乐手们反复尝试,找到他想要的音色音准、强弱效果。
就像有时候管理者告诉下属“我要的是什么”,可下属一脸漠然:“这个不可能的”。如果管理者对自己工作结果理解不细,只能一脸蒙逼——到底他在糊弄我,还是真的不行?
当然指挥并不总是“魔鬼教练”,有些指挥家就不搞“一言堂”,常常开会讨论并投票表决对争议乐句的处理,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还有些指挥家把“明星效应”抓在手上,自己成了乐团的摇钱树,“能搞定客户的领导”同样能让下属信服。
所有的方法只为了一个目标——让下属按自己的意思办。
当然,指挥别人办事也是有限制的。指挥家自己可以对音乐追求无止境,但对乐团的管理一定有止境、有明确的标准。
排练是很花钱的,乐手也不会无偿奉献时间。指挥家切利就因为过于挑剔,排练成本猛增,最后被柏林爱乐忍痛舍弃。
(Sergiu·Celibidache)
我们常说“管理艺术”,但管理并不是艺术,而是讲成本、讲效益的商业行为。
水至清则无鱼,自由是人的天性,员工对于任何管理都有一种本能的对抗。只有恰到好处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4/5
乐团控制权之争
说到这儿,我们似乎把指挥说成了掌控一切的神,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指挥,一个乐团水平再高也发挥不了作用。
事实上,这是上个世纪的看法了。
有人说, 19 世纪是属于作曲家的时代,20 世纪属于指挥家,到了21 世纪,就变成了乐团掌控一切。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19世纪的时候,古典音乐还没有完全定型,大量经典作品还在作曲家的大脑里,那时的作曲家还常常亲自告诉指挥,他的作品应该如何演绎。像马勒,索性直接把总谱写得一清二楚,把指挥家这部分的工作也给剥夺了。
所以这个阶段,作曲家的创作是最重要的,可以弥补指挥和乐队的不足。
到了20世纪时,经典的作品几乎都出来了,大作曲家都作古了,此时指挥对于作品的重新诠释就成为抓住听众耳朵的核心竞力。
再加上20世纪崇尚“明星”,一个知名的指挥家就是天生明星,上座率的保证。
到了21世纪,倍受指挥折腾的乐团,演奏技术突飞猛进,此消彼涨,指挥家的统治力就相应下降。
比如全世界所有交响乐团都存在“抢节奏”的通病,以前全靠指挥控制,但现在厉害的乐团往往具备察觉速度与自行恢复原速的能力。
这个变化,很像企业不在同阶段对管理的要求。
初始公司阶段,大都是几个有技术有资金的人坐在一块干出来的,有事吼一嗓子,全公司都知道,在座位上随时都能讨论公司战略,基本上没什么管理不管理的。
这就是“作曲家至上”的时代。
随着公司度过婴儿期,业务飞速增长,员工到了100多号人,老板开始叫不出新人的名字,新人开始不敢叫老板名字,业务开始扯皮,人员开始混事,管理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
这就是“指挥家至上”的时代。
公司再大一点,变成了集团,开始分成华北、华南、华东几大军区,元老纷纷退休,中层开始自主创业,管理也到了它的极限,这个时间,最重要的是制度流程、企业文化、员工培训等等。
这就是“乐团至上”的时代。
5/5
职业经理人的时代
中国的商界,正处于一个从第一阶段“作曲家时代”向第二阶段“指挥家时代”转变的过程。
以前的明星企业家,大多是创业者,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国企业家在世界级商业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越。
但随着创业机会的减少,明星企业家的舞台上,职业经理人将会渐渐成为主角。
就像伟大的指挥家们总是借助别人的作品完成自己的创作,职业经理人同样可以在一个有过辉煌的成熟企业中,把自己的个性融入企业的产品基因、把自己的理念融入企业的文化基因中。
与管理相关的其他文章
人神
共奋
每周两篇原创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