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乃至华夏文明的形成,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由中原文化逐步地向外延伸扩散的结果。
其中珠江三角洲就是中原文化扩散之后形成的一个特殊区域,尤其是近现代的发展进程中,珠江三角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珠江三角洲中有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古时候被称为“广府人”的“广东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发展并壮大起来的?
所以说研究“广府人”的由来以及演变之路就是研究珠江三角洲的社会发展史。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广府人”由来的记载,可是这些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并不能完全证明“广府人”的由来,毕竟证明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是需要史料佐证的。
所以以下文章将结合流传的“广府人”传说和史实资料来探讨“广东人”的真相。
一、明代时期关于“广东人”的传说
“广府人”这个概念是在元末明初时期诞生的,因此元末明初阶段的珠江三角洲的特殊历史对“广府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流传在珠江三角洲的“广府人”传说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关于“广府人”的传说要数珠玑巷最为广泛,其大致内容为:南宋末年时期,祖先是以南雄珠玑巷为原本籍贯的。
后来因为某一个原因从衙门那里领到了“路引”,也就是说需要他们迁移至珠江三角洲地区。
可是在迁移的过程中盘缠用光了,所以说他们就找了一家当地的“土民”借宿,祖先们就想着能在这定居也挺好的。
于是就向当地的官府递交了申请,后来也得到了官府的同意,于是祖先就在长居并且同原住民一样,不过他们却需要承担徭役,交纳赋税等等。
从这则传说中就能看出,关于“广东人”的诞生“祖先”、“土民”等等有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说想要研究“广东人”那么就要先弄明白传说中的“祖先”和“土民”到底是指代的什么。
首先关于“祖先”的简析,在这则传说中可以把“祖先”与“广府人”认为是同样的概念,因此从传说的内容上,可以得到以下几种结论:
1、“广府人”移居珠江三角洲之前是南雄的珠玑巷,也就是说是现在广东省的北部,而这个地方一直都是广东通向江西以及其他中原地区的必经之地。
因此很多人就猜测也许“广府人”的真正出身其实就是中原人,所以说“广府人”才会有很强的“汉族认同感”。
2、“广府人”的移居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这是因为当初“广府人”之所以会选择移居,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路引”,有了“路引”那么移居自然就是合法的。
在其定居珠江三角洲的时候也是上交了“路引”才被编入了户籍的,因此可以说“广府人”的移居是完全符合政策规定的。
3、传说中提到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南宋末年的,可是根据其内容分析可以得出这个时间点是存在偏差的,传说表明“广府人”原本是属于第十四图民籍。
后来移居后编入了图甲,可是根据史料来看的话无论是图甲还是里长户等等的名词都不是南宋时期实行的户籍管理名称,而是到了明初才设立的。
因此可以得出传说中起源南宋末的说法是假的,真正的时间最起码是明朝初期。
4、在传说的最后提到了要承担徭役,还要缴纳赋税,可是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瑶族是属于免除徭役的状态,而且也一并免除了赋税。
这一点与传说的结尾来对比可以得知,“广府人”并非瑶族,因此第一条线索又多了一个佐证,也许“广府人”就是来自中原的一支民族。
二、传说中的“土民”简析
在传说中“土民”其实也有着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说为什么这些“土民”对前来投靠的“广府人”非但没有敌意反而是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提供帮助,甚至还成为了“广府人”入籍的担保?
因此通过对整个传说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土民”确实是珠江三角洲的原住民而且还是属于良民一列。
第二“土民”对“广府人”并没有敌意反而是为他们提供了保护;第三“土民”与王朝应该保持着一种联系。
不然在“广府人”入籍的时候“土民”怎么可能成为担保人;第四从传说中“土民”的名字“冯天诚”、“龚应达”等等来看,“土民”受到的汉族文化影响非常深厚。
所以说根据分析可以看出在“广府人”迁居到珠江三角洲之前,这里的“土民”其实就很大程度上已经接受了汉族文化。
而且还将汉族文化与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融合,所以在“广府人”移居到这里时。
非但没有对这些移居之人有排外的思想,反而是热情地招待了他们,还为他们定居于此积极地献言献策。
三、关于“广东人”诞生原因的史实资料简析
传说的内容已经进行了简析,那么下面就要从史料方面进一步地进行分析,找出可以佐证传说,或者说其他更直接有力的证据,来探究“广东人”的由来。
其实在明代的广东省有着好几个“非汉族”的民族,大多分布在北部地区,根据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在广东省的“非汉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民族。
具体划分为:北部、西北部的“瑶僮”也就是现在的瑶族和壮族,中部、西部的“峒僚”,海南岛的“俚户”。
1、关于“瑶僮”概念的简析
关于“瑶僮”的概念其实更多的是集中在瑶族上,而明代瑶族与朝廷之间的关系有着明确的记载。
根据史料研究可以得知,明朝对瑶族的管理办法是在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制定的,大致内容可以理解为以下三点:
1.明朝时期对瑶族设立了“瑶首”、“瑶镇”等职位,其目的就是通过“瑶首”来达到对瑶族的统治目的,可以说明朝时期对瑶族的管理办法就是一种间接的统治。
2.在我国历史上对于藩属国家都是需要朝贡朝廷的,所以明朝对于瑶族的管理办法上同样也是实行这一政策。
而且根据前文的传说内容也可以看出明朝对于瑶族采用的是免除徭役和赋税的政策,但是必须要朝贡。
3.除了政策和规定以外,明朝朝廷还在瑶族设置了“抚瑶官”一职,其目的就是为了招抚瑶族人民而设立,而且“抚瑶官”一职还必须由瑶族人来担任。
2、关于“峒僚”概念的简析
在《利病书》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峒僚”大部分是分布在瑶族南面的,对于“峒僚”的管理有史可循的是从唐朝开始的。
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将“峒僚”登录入籍的政策。到了北宋年间还给予了“峒僚”良民的称号,可是到了明朝朝廷与“峒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在宋朝时期朝廷因为想要防止越南在我国边境进行侵扰就在“峒僚”里设置了“长官司”。
为的就是保护边境的安全,以及起到边防卫士的作用,元朝时期朝廷为了嘉奖“峒僚”戍守边防有功就授予了他们金牌和官印,并且还规定金牌和官印可以实行世袭制。
可是元明交换时期“峒僚”的各个峒主纷纷退还了官印,并且希望明朝能够发放属于明朝的官印,可是明朝朝廷却拒绝了这个请求。
于是朝廷与“峒僚”的矛盾就在这时埋下了,“峒僚”与明朝朝廷也就形成了时而归顺时而对立的状态,可以说“瑶僮”与“峒僚”在明朝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
四、关于“广东人”诞生原因的推测结果
所以说在明朝时期是土著还是客民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是否有归属图甲制,从传说的内容和角度来分析的话也能看出。
其并没有说到“广府人”与明王朝之间有什么联系,而是讲到了“广府人”在此定居时拿到了归属图甲制,成为了真正的土著居民。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广府人”在成为拥有图甲制之前,一直都是依附于“土民”的保护下,这也说明了“广府人”的祖先其实是拥有很强的汉族文化认同的。
另外“广府人”祖先并没有像原本的“土民”一样拥有免除徭役和赋税的权利,从这可以看出“广府人”虽然拥有了图甲制,但是他们和“土民”还是有些本质的区别。
因此“广府人”祖先为了能够拥有足够的独立的资本,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力量,或者是能够从明朝朝廷那里获得保护以及支援。
如果没有这些的话“广府人”其实本质上还将停留在“土民”的世界中,得不到发展。(彤陌红尘)
参考文献:
[1] 《福建六大民系》 陈支平 福建人民出版社
[2] 《珠玑巷民族南迁记》 黄慈博 南雄县志办公室
[3] 《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 北京大学人文研究院
[4] 《旧唐书》 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