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有个小周庄
涌水清冽碧绿、河涌蜿蜒曲折,花木繁茂葱茏、秀拔多姿,桥榭亭阁错落有致、别出心裁……在禅城,有这样一条小村庄,它有秀丽迷人的景色,有古色古香的意境,有飘渺如仙的气质。村里如今仍保留着每家都有一条小艇,出入田间鱼塘要划船的水乡传统。它便是南庄镇湖涌村。
湖涌村位于禅城区南庄镇北部,南宋宝庆年间开村,距今900多年。该村东起东平河以西,西至紫洞北路,南起季华西路以北,北至紫洞灶沙村,是北江下游、东平河上游流经的地方,内河水运、水网河涌交错,形成了“银带环村绕”的水乡格局。村内的7个自然村由20多座大小桥梁连接。具有禅西“小周庄”之称,是名副其实的岭南水乡。
走进湖涌村,只见小街两侧鳞次栉比的旧楼古屋,大多是乌檐青瓦,一栋接一栋,屋檐比翼,上透一线蓝天,下照人影憧憧,意境简约,透出静谧。
村民罗叔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村子几乎“与世隔绝”,没有任何陆路连通,村民们无论是在村内出行还是到村外其他地方都需要使用小艇。草艇是各户必备的交通工具和谋生工具,出村入乡一把桨,流水潺潺皆是路。
▲湖涌村有很多船,至今仍是村民出行的交通工具(图为即将出船的老人)
草艇甚至还被用来作为嫁娶工具,被装饰成迎亲花艇。水上的迎亲队伍,小花艇取代了大花轿。新婚夫妇相依相偎安坐在艇中,伴着水乡小调,悠悠穿过夹岸的老树。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回到家中。别具一番岭南水乡特色。
如今,湖涌村至今仍保留着出入田间鱼塘“扒艇”的习惯,在湖涌,基本每户拥有一只草艇,数量近1000只,草艇仍然是必备的交通工具。“出门见水,举步登舟”,便是村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草艇,便也有河埠头,用来停靠艇只,方便人们上落,虽然经历蹉跎岁月,湖涌村仍然保留了以前的石埠头,河水清澈,人们喜欢到河边的石埠头洗刷蔬菜、簸箕……
村头一棵古榕树,身体斜探,枝叶繁茂,遮蔽了整个河面,树下泊着二三十只木划子,呈扇状排开,成为来湖涌村采风的摄影爱好者们最喜欢拍摄的水乡场景。
偶尔能看见游客乘坐湖涌特色草艇进行水路游览,沿途原生态的自然建筑与弯曲延伸的河涌相映衬,好不惬意。
禅城摄影爱好者文叔曾多次到湖涌村拍摄,这里的美景经常让他流连忘返。“这里实在是太诗情画意了,乘坐草艇可以饱览两岸的景色,充满了鲜活又淳朴的烟火气,是一个很适合拍照写生的好去处。”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主要方式,草艇也渐渐从谋生工具演变成锻炼身体,团队配合的娱乐休闲工具,草艇竞速赛开始兴起。
“上草艇,鸣花炮,齐划桨,出龙门,绕河涌。”如此热闹的赛草艇场景,每年会在湖涌村上演好几次。参赛的村民扒着草艇,你追我赶,尽情竞渡;观赛的人则齐聚河涌两岸,或呐喊助威,或专注欣赏,或拍照记录。此时,几乎所有的湖涌人都拧成了一股绳。
草艇赛源起清代,由村民自发举行,成为村民津津乐道的运动。扒草艇比扒龙舟更容易,村民拉上两、三个队友,组成几队,便可以进行比赛。相对龙舟赛,草艇赛更被村民广泛接受,在“桑基鱼塘”时期兴盛起来。
▲湖涌村的大榕树和在河边洗衣的村民
扒草艇是一项技术活,控制不好,艇会一直在水上打转,不能前进,甚至会翻艇落水。扒草艇跟游泳一样,都是湖涌村民必须学会的技能,作为长辈都会教下一代学会游泳和扒艇,代代授之,传承下来。
让湖涌人为之自豪的是,在市、区、镇各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扒草艇(湖涌)项目成功被纳入佛山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延续这项传统民俗活动,湖涌村委会制定了包括建档、保存、记录、传播、保护等在内的五年保护计划,收集并记录有关草艇赛的图文资料、口述史等,并通过制作记录片等形式,利用展览及大众传媒宣传,扩大草艇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深村民对草艇赛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湖涌村还积极改造升级环境,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改善水质,为草艇赛的举办和群众观赛提供有利环境。
不仅如此,湖涌村还积极发动长者教授年轻的村民学习扒草艇并进行日常训练,让草艇赛文化得到年轻一代人的认同和传承,鼓励年轻人参与到草艇赛中,形成年轻一代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如今,湖涌扒草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除了年长的,还有90后的小伙子。
在湖涌村,随处可见的都是绿意和水色。沿着村道前行,入眼可见的都是苍翠欲滴的绿色,一棵棵古榕树的枝蔓肆意攀长,枝干缠绕,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湖涌村的老人们在榕树下下棋逗鸟,或是陪伴孙儿玩耍,或是与三五老友聊天喝茶……生活惬意而悠哉。
在自然村格村,一棵姿态万千的老树非常吸睛。这棵树相传是护送明朝举人简麟夫人的神龙化身为树,守护着一方水土。格村村民称其为“龙树”。又因其送女子与简麒共结连理,村民又称其为“连理树”。2005年这棵树在“南庄树王评选活动”中荣获“最具姿态树王”。
在这绿意盎然的村里,有一座三层楼高的小楼格外显眼,保留有岁月的痕迹——湖涌炮楼。湖涌炮楼位于南头村小组旧村十五巷,建于民国初期,于2012年被列为“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整栋楼由青砖墙、花岗岩石窗柩组成,是民国时期广东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湖涌村的牌坊
当地村民介绍,炮楼里面原来还摆放着一支大炮,叫开花炮。开花炮要六七个人才能抬起来。炮的威力很大,一打可以打出六七公里远。在盗贼林立的年代,在战乱的时候,这座小炮楼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民国的时候,村内十六岁到四十岁的男性都要轮流去做看更人,他们每天都在村里巡逻,守卫着村子的安宁。
这里还有古朴庄重的祠堂——五世简公祠。质朴的青砖外墙,屋顶正中以绕龙造型,上面灰雕造型十分精致。青砖雕、灰雕、石雕、木雕,有人物、动物、龙凤瑞兽等环绕四周。目前公祠处于重建施工期中,预计本年内完成。
来湖涌村一定要尝尝具有当地特色美食——“浸大头”。其食法极具水乡特色,传统的做法是将鱼身沿着脊骨切片,再以盐、油、糖、蛋来腌制。切片后的鱼肉肉质透明、亮泽,然后以筷子夹着在煮沸的清水中涮食,待鱼肉变白前捞出,大头鱼的爽滑、鲜甜达到了极至。搭配家乡风味的芋头糕、萝卜糕以及鱼茸羹,一顿水乡美食让人食指大动。
村子里,随处可见河涌水网纵横交织,村民说,这便是“湖涌村”村名的由来。
出门见水 举步登舟
湖涌村除了水多、桥多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是小艇也多。无论是在小河里还是在河涌边都停放着许多小木艇。
湖涌村开村已有900多年,一直以来就是个完完全全的水乡,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仍旧与世隔绝,没有任何陆路连通,村民们出行都需要使用小艇。直到今天,小木艇在湖涌村仍然是必备的交通工具。
问起村民们,村里有什么特色的地方?他们的回答无一例外:“连理树”。
古时候的村民会在此树下约会、谈恋爱,如今,已经渐渐成为了村里老人茶余饭后聊天的地方。每逢喜事,这里就更加热闹了,新人们大婚当天,会在这里举办婚宴,邀请村里人来一起庆祝。
水岸人家 民风淳朴
水岸生活,涌畔人家,水岸边的民宅,清一色的红砖小楼,古朴而实在。
几位老人安坐门前,或是品茗闲聊,悠然自得。
路上,遇到了刚刚耕作完的村民,阿姨乐呵呵地唠嗑几句,还向小编展示了她的收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温暖入心。
这种安静祥和的生活状态,一直以来被湖涌人坚定地守护着。
远离闹市的喧嚣,寻找静谧的美好,我们想,这就是湖涌村最让人心醉的独特美吧。闲暇之时,不妨带上家人一起来这儿,一起感受湖涌的美好。
任时光不语,恬静自在。
阳光透过街头的大叶榕,在暗灰斑驳的旧砖墙上撒下或暗或明的斑点;榕树的繁茂根系垂坠在水波荡漾的河涌上,风一吹,黄色的落叶即漂满水面,仿佛一幅色彩对比明显的油画;堤岸边方格状的石纹缝隙中,水乡随处可见的蕨类植物探出头来;古旧的小舟随意系在岸边,随时等待主人划桨在河涌上飘摇……很多路过这里的外地人,像经历了大风浪的小船驶入一个宁静的港湾,再也不愿启程。
走上石拱桥,桥下的水清澈而泛出点点绿意,水上漂着一些水草、青菜叶,鱼儿追着这些天然饵料转,不停地摆动着尾巴,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站在桥头,看前来收渔网的阿公阿婆划着草艇滋滋而过,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一曲“岭南美”在空气中悠悠回荡。
如果说江南水乡是温婉恬静的大家闺秀,那么岭南湖涌水乡,则更像小家碧玉,它的美矜持而含蓄,但随处有迹可循。草艇横卧,绿荫低垂,天共水,水远与天连;人与景,人景两相全,如诗如画。依水而居的湖涌人满载着希望,摇荡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融入大自然中,勾勒出岭南水乡的一份恬静、一份朴实。
水,万物生命之源,流淌的河涌是水乡湖涌的血脉。它滋养湖涌,也赋予这一方水土灵动之美。烟云、霞光、田园、村庄,气象变换中的湖涌展现出不同的韵致。
为了留住水乡本色,湖涌村紧紧抓住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的契机,先后投入数百万元治理了4公里长的环村涌,又于前不久投入1400多万元开建覆盖全村的污水管网,一系列爱水亲水护水的举措,为湖涌打造既保存岭南水乡风貌,又彰显现代都市风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游走在水乡湖涌,桥街相连,依河筑屋,鸟鸣狗吠、瓜田李下,乡情扑面,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心动,一种“一水隔天涯,两岸传情意”的返璞归真感在心底油然而生。
潺潺的水、静谧的桥,让人心明如镜,乡愁涌起。依恋大地的夕阳缓缓西下时,点燃了一片浓郁的乡情,勾起人们对美丽文明村居的遐想。
文化兴 扒草艇成为佛山“非遗”
“上草艇,鸣花炮,齐划桨,出龙门,绕河涌。”如此热闹的赛草艇场景,每年会在湖涌村上演好几次。参赛的村民扒着草艇,你追我赶,尽情竞渡;观赛的人则齐聚河涌两岸,或呐喊助威,或专注欣赏,或拍照记录。此时,几乎所有的湖涌人都拧成了一股绳。
让湖涌人为之自豪的是,在市区镇各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今年初,扒草艇(湖涌)项目成功被纳入佛山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涌的扒草艇项目特色鲜明,影响较大,有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兼具了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能够展现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禅城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说。
的确,上世纪80年代前,湖涌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扒草艇。扒草艇是一项技术活,控制不好,艇会一直在水上打转,不能前进,甚至会翻艇落水。在以前,扒草艇跟游泳一样,是湖涌村人必备的技能,作为长辈都会教下一代学会游泳和扒艇,代代授之,一直传承。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草艇赛活动得到村“两委”及村民的高度重视,活动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为延续这项传统民俗活动,湖涌村委会制定了包括建档、保存、记录、传播、保护等在内的五年保护计划,收集并记录有关草艇赛的图文资料、口述史等,并通过制作记录片等形式,利用展览及大众传媒宣传,扩大草艇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深村民对草艇赛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湖涌村还积极改造升级环境,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改善水质,为草艇赛的举办和群众观赛提供有利环境。
不仅如此,湖涌村还积极发动长者教年轻的村民学习扒草艇并进行日常训练,让草艇赛文化得到年轻一代人的认同和传承,鼓励年轻人参与到草艇赛中,形成年轻一代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如今,湖涌扒草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除了年长的,还有两位90后,分别是1990年出生的罗远流和1994年出生的罗俊贤。
湖涌村党委书记罗锦成介绍,兴盛于“桑基鱼塘”时期的草艇赛,近年来规模和影响力逐渐增大,每逢三八妇女节、端午节等,村里便举办多种形式的草艇赛,各小组村民踊跃参与,参赛队伍最多可达四五十支。“草艇赛成为湖涌村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湖涌村人守住乡愁,维系乡情的纽带。”罗锦成说。
两年前的端午节,湖涌村举办了首届男子三人草艇赛,参赛者多以70后为主,46条草艇齐齐动桡在村里的内河涌上演22公里的“水上马拉松”,涌面上草艇选手奋勇争先,你追我赶,岸边来自村民啦啦队的加油鼓劲声此起彼伏,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充满了整个湖涌。到了今年的端午,参赛者当中,80后、90后年轻选手已崭露头角。
今年3月,一年一度的“三八”凤艇赛在湖涌村的内河涌上再次开扒,参赛队伍多达34支,选手平均年龄48岁,最年长的有60岁,也不乏90后的年轻妇女参加。
子华村小组派出的5支队伍全部进入前15名,并连续两年包揽了草艇赛的前两名。同样来自子华村小组且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老选手罗玉杰与姐妹们一起则连续三年问鼎赛事冠军宝座。自15岁起学会扒草艇以来,罗玉杰至今已经扒了30多年,大大小小的赛事桂冠拿到手软,她也成为湖涌扒草艇的金色名片。
无论是男子草艇赛还是女子凤艇赛,子华村小组的队伍总能频现领奖台。对此,湖涌村子华村小组长罗铭垣给出了答案:村里扒草艇的氛围浓厚,主动学习扒艇和参加比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罗铭垣还有一个身份:子华村小组龙舟协会主办人。“除了镇村两级的龙舟和草艇赛事,我们还以村小组龙舟协会为平台,每年举办一系列的训练赛和邀请赛,村民赛草艇的实力也在训练和实战中不断提升。”罗铭垣说。
水乡湖涌,有南庄“威尼斯”之美誉,开埠建村900年来,湖涌人依靠桑基鱼塘这种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一方的繁荣,也滋养出丰富的水乡文化因子和“上善”的人文品质。
时代变迁下,依水而居的湖涌人,挖掘并传承优秀的水乡文化,把岭南水乡“出门见水,举步登舟”特有的生活习俗通过草艇运动延续,更在市区两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成功将这项运动申报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如此,在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热潮的带动下,位处禅西新城核心区绿岛湖腹地的湖涌村,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壮大村集体经济,整合水乡文化,书写岭南风情。 (禅城旅游、珠江时报等)
交通指引:
1、导航软件直接定位湖涌村即可
2、乘坐143路公交车湖涌村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