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札| SSCI期刊主编Geoff Hall谈“文体学与文学批评”(另附how to do close reading视频)
《文体学研究:实证 认知 跨学科》一书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文体学研究丛书”系列之3。本书就实证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功能文体学、小说文学文体分析、非小说类文学文体分析、语用文体学、语言变体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本期读书小札选读了收录该文集的一篇文章Stylis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作者是文体学SSCI期刊Language & Literature主编Geoff Hall教授。该文主要观点为:最完善、最令人信服的文学语篇分析范式是自下而上的文体研究。文体学对文学价值判断并不急于诉诸预设价值判断。正如Short(1996)所说,文体学适用于教习新手分析文学语篇,跟文学批评相比,更加“学徒友好”。 文体学与文学批评要知“合则两利”,不能标同伐异,坐地自划。文体学要进一步发展就不能避谈宏大的文学议题,也不能舍弃对历史语境的追问。文学批评也要避免在性别,权力,意识形态等外围领域重复研究。Hall认为目前能将两派纳入对话的成功典范是Sotirova(2011)和Gavins(2012)。
推荐语文学批评与文体学的冷战
文体学与文学批评之间的敌意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文学批评不太熟悉文体学的近年来的发展,认为文体学是语篇形式主义,妄称文本自足性,以为审视文本便能解读文学语篇。自相矛盾的是,文学批评一面诋毁文体学仅关注细枝末节,拘泥于语言表达和形式,另一方面又提倡所谓的“细读”。但是细读也没有展示一条系统、清晰、可复制的方法论和程序论,主要还是依赖分析者的内省、推测、直觉。甚至有的文学批评家本末倒置,不去细读文学语篇,而是把精力放在细读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观点上,发表的文学观点不甚了了。小编提示,这种偏废几乎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沉珂,我国学者张江教授对此有“强制阐释”的批驳,欢迎参阅上海语言学通讯公众号之前推送的文章 学者观点| “强制阐释论”在文论界引起热议
文学批评的局限
时下的文学批评弊在:暧昧,晦涩,选择性,印象主义,缺乏复制性。不说圈外人,就是文学批评的新手也觉得很难得出独立自主的见解,往往学舌于前人。从文学文本撷取的部分仅是用来证明已知的观点,而非通过阅读延伸和加深学界未知的看法。他们关心权力,关心性别,关心伦理,关心生态,关心意识形态……但就是不关心文本,这文论消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场外征用”,长此以往,文学批评势必模糊本体与场外的界限。系统功能文体学教授Hasan(2007)也注意到,文学批评的专业学生简单复制教授的评价,学科发展陷入僵局。我们不禁要问:旧观是否定论?可否修正?自我批评,吐故纳新,这起码也是学人证明自身学科活跃发展的一种努力吧。
文体学的局限
小编在前一篇读书小札| Willie van Peer教授“文体学研究的科学方法”里谈到:认识论的更迭(比如从形式主义到功能主义、认知主义)能带来方法论的进步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方法论的科学作为前提,才能给认识论的适时、适当引入提供机会。van Peer强调文体学方法论离不开实证:描述统计(发现数据中的型式,尤其是内省方法无法洞察的型式)和推断统计(这个尤为重要,估计多大程度上可以归纳总结推延自己的发现)。那么文体学的认识论上是否就是无懈可击的呢?
Geoff Hall的文章里也有如下反思:文体学固守语篇内部,不肯放眼展望历史,文化,社会等更宏大的问题。话语文体学的兴盛(Cater & Simpson,1989; Simpson & Hall ,2002; also Bex et al., 2000) 诚然比原来的形式主义文体学更加强调语境的重要性,但是跟文学批评相比还远远不够。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文体学家分析对象往往是当代作品,对于历史作品的显得力不从心。文体学家们擅长于研究语言使用(认知文体学可能更先进有点,把触角延伸到了语言过程,意义加工过程等),但是不太关注文学阅读和意义解读的其他外围相关东西。前面批判了文学研究者过多预设,其实文体学又何尝不是呢?
文学批评的价值
不管你的研究方向是否是文学批评,不妨回忆一下你从文学批评(课)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文学批评最擅长解决那些问题?……
Hall认为...can provide striking insights into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other times and spaces as mediated by the texts they left us....can provoke greater reflexivity and a deep comparative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and the societies in which we live.In this way they extend and prolong the effects of the texts they write about.说得崇高一点,文学批评家的使命是为文人代言,替文学续命,定文化经纬……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界会活跃着“红学家”这样一批特殊的学术研究群体了吧。
但是有时候文学批评的观点,不光说文体学不认可,就连被研究的作家本尊也嗤之以鼻。小编这里举一个例子,村上春树许多短篇都嘲弄过文学评论家,最形象的一篇是瞎眼乌鸦。故事说是一个品鉴和果子的公司,最后由一群瞎眼乌鸦决定和果子是否合格。瞎眼乌鸦为了这点小事,撕扯得羽毛纷飞、血流满地。于是村上春树得出这个结论,“我还是做自己爱吃的和果子吧。瞎眼乌鸦什么的,让他们互相啄死算了”。
(图:和果子)
作者肯定了一批伟大的文学批评家Empson, Ricks, Raymond Williams, Fred Jameson, George Steiner不一而足。文学批评当然可以就伦理,道德,审美,愉悦等问题促成追问,反思,讨论……最起码,应该对文本能发出另外一种“和而不同”的声音,这种阅读思考往往是独立完成。
文体学的价值
首先教学文体学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比如Short,1996; Hall, 2014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务实,可用,系统,可复制的方法论,Short甚至称之为“学生友好的工具箱”。文体学显然在这方面比文学批评领域的“细读”要更具优势。(本期小札还附上了一则how to do close reading的教学视频,欢迎留言对此评论看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1310s64pj9&width=500&height=375&auto=0
细读毕竟还是要求分析者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也许,中国普通读者遇到最精彩也最亲民的细读是台湾学者蒋勋细说红楼梦系列讲座。主讲人不借用多么复杂的文学理论,却给出了很多精妙的解读。比如,分析25回时,对三教九流人物“倪二”、“马道婆”等人物的分析,不需要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原理,也能对人性的真实一面分析的鞭辟入里。正是因为大观园各房、各院的怨气戾气积重,才给了马道婆这样人物有隙可乘。儒家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正是担心这种力量成为社会的一种主宰,影响社会正常的秩序。相信很多对《红楼梦》望而却步的读者也会因此产生兴趣,对细读说法产生共鸣。
小编没有读过Hall的专著,但是认真学习过功能文体学家Ruqaiya Hasan的作品Linguistics, Language and Verbal Art这本书(国内已经引进影印版)。该书选择了诗歌,童谣等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分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进行文体学解读。早期形式主义文体学提出的关键概念,比如foregrounding, defamiliarisation, parrallelism and deviation等概念在SFL的框架下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发展。该书最重大的贡献是Hasan提出了“前景化一致”(consistency of foregrounding)这一概念。小编在学习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了使用了语料库工具,应用于翻译研究,近期也将有一篇“前景化一致”的翻译类文章发表在CSSCI期刊上。
未被公认的协同增效
文体学和文学批评是否一直老死不相往来呢?从实践效果看,二者协同,产生增效。俄国形式主义不仅影响了语言学,也影响了文学批评。形式文体学说的“偏离”基本上对应了文论的“陌生化”观点,这离不开Shklovsky, Eichenbaum, Tymjampv,Propp等人的努力。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布拉格学派的旗手Jakobson(美籍俄罗斯人)都是在文学和语言学两支均有建树的知名学者。以及兼通语言学、哲学和修辞学的I.A. Richards(相信这个名字不光文学和语言学的同行熟悉。国内翻译研究者一直津津乐道于引用理查兹一句话,翻译也许是世界最繁杂的事情……)。Empson(e.g.1930)常被看做是文本细读的模范人物。可惜,文学批评界发出语篇不是自给自足的实体这一说法之后,连细读有时候也成了文学批评可有可无,甚至被贬低成自欺欺人的做法,干脆就被略去了。
耶鲁解构主义群体Derrida, de Man, Hartman等人都十分重视语言细节。英国Raymond Williams倡导文化研究的文学研究,也对文化关键词较早产生兴趣,从完全内省方法也逐步接受了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方法(Stubbs,1996)。
两个文学文体学的成功用例
最后Hall作为Language & Literature的主编,也十分敬业的推荐了文学文体学研究的两个样本,小编整理如下(其他本文提到的参考文献请参照Hall的原文论文)
Gavins, J.(2012). Leda and the stylistician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1(4),345-362.
Sotirova, V.(2011). D.H. Lawrence and Narrative Viewpoint. London:Continnuum.
以后文学文体学研究投稿给期刊也值得引用这2条文献。另外,功能文体学奠基人M.A.K.Halliday也对叶芝的Leda and the Swan做过文体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出来对比一下Gavins和Halliday的文体研究有何不同,有何特色。
SSCI期刊Language & Literature
本文编辑:同济大学 博士生 王峰
原文来源:苏晓军.文体学研究:实证 研究 跨学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欢迎各位学友加入上海语言学通讯读书小札编辑部,参与读书、讨论和写作。
有意加入者可以联系公众号负责人。
关注最新学术动态
上海语言学通讯
推荐阅读:出版与发表
学界新闻| 2016年第3期《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目录+投稿方式
相关阅读: 文体学
读书小札| Willie van Peer教授“文体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读书小札|“上海语言学通讯”语言学博士文库正式推出《委婉语研究》邵军航教授新作
学术观点| 认知文体学:探寻各类文体特征的认知理据 ——访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徐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