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悦读| 博尔赫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展)的模样
今年是路易斯·博尔赫斯诞辰120周年,再过两天就是大师的生日了,又恰逢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正在进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博尔赫斯与书。
博尔赫斯与书
书之于博尔赫斯,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从他的出生说起,博尔赫斯就是从书堆儿中诞生的——他的父亲,一名有着文学梦想的中产阶级律师,拥有一个藏书上万册的大书房。而童年时期的博尔赫斯,他的学业大部分就是在这大书房里完成的,父子俩也经常一起讨论文学。
除了这座天然的家庭图书馆,小时候博尔赫斯还跟着来自英国的家庭女教师学英语,后来在日内瓦还学了法语和德语,当然,他也很擅长西班牙语。这使得他可以大量阅读不同语种的其他文学作品,也因此,人们总感到博尔赫斯自己的作品,有一种世界性。
我们只应该阅读我们爱读的东西,读书应该是一种幸福。我们要在书本上多下功夫。我总是设法阅读一遍之后再读第二遍。我认为重读比初读还重要,当然为了重读必须初读。我就是这样崇拜书的。——博尔赫斯
作家的作家
在中读推出的《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陈众议教授,作为一位资深的“博尔赫斯专家”,为大家揭秘了这个名号的误解:其实说他是“作家们的作家”指的是他的文学源泉是作品,是书,是别的作家,而不是生活。
书籍会消失吗?
上海书展刚结束,北京国际书展这两天又开始火热接力,人们穿梭在各式各样的展厅前,面对着一本本书,流连忘返,在博尔赫斯那篇谈论“书籍”的演讲最后,博尔赫斯提到了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话题,书会不会消失?他说道:
有人在谈论书的消失,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和一张报纸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报纸读完就忘了,那是一种机械活动,因而是肤浅的,而书是为了读后永志不忘。
当然,我们可能没有博尔赫斯那种“永志不忘”的野心,但在碎片化阅读,短阅读的今天,重温那个时代对书籍的那种温情脉脉,不失为一次重获幸福的机会。那么,也希望你通过《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这门课程,重新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重新开始翻阅这些珍贵的书籍。
01
一个作家,只交给一位专家
这些小说大都具有强烈的个人气质,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每研究一部,都需要花大力气深入了解作家本人和他所属的时代环境,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一个人实难同时兼重。
为此我们为每一个作家仔细挑选了一位最适合讲述他以及他作品的人:要么是有与之相关著述和评论的教授、作家,要么就是对应作家作品的主要译者。
02
由点带面,轻松扩大知识库
我们会用几节课的体量,来为读者讲透一位作家。主讲人首先会带你了解全局,然后再精选作家的一部代表作详细剖讲。
最后,主讲人还会向读者推荐他的引申阅读书目,这些引申书目并非可以随便百度到的“相关图书”,而是主讲人在多年研究中探寻踪迹、顺藤摸瓜、最终建立起体系的书目,可以帮助读者把自己的知识库轻松扩大N倍。
03
没读原作,也能进入情境
我们不会要求你在听一节课之前,还要特地买书预热。老师会用多年的研究经验,用最有力、简洁的方式摘选精华、剔除冗余,带你直达原著氛围。
04
以小说为窗,透析西方社会、文明与哲学
我们的主讲人之一,北大教授吴晓东认为:“小说的复杂与世界的复杂是相一致的。”在当时那样一个混乱、变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透过小说,我们可以直接回到现场,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去了解西方的方方面面。
不仅如此,在西方喊出“哲学已死”的口号之后,人们对哲学的思考转到了这些小说里面,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增加了不少哲学性。你看加缪既是小说家,又是哲学家,还是先锋行动派,就明白了。通过这些小说,我们对西方哲学的认知,也能更上一层。
05
特有的译者角度,直达原著语言之美
我们的主讲人阵容中,大部分都是对应作家作品的主要译者,他们长期浸泡在原著的语言环境里,对作者在不同字母里流露出来的细微情绪,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
这些译者将作为我们的主讲人,向我们分享他们积淀多年的多语言、多文化知识库,带领我们体会经典小说中原汁原味的一面。
卡夫卡曾经说过:
“生命就像我们上空无际的苍天,一样的伟大,一样无穷的深邃,我们只能通过‘个人的存在’这细狭的锁眼谛视它……”
我们希望,能够和这些优秀的主讲人一起,做读者的“细狭的锁眼”,帮助读者看到那个伟大、深邃的时代与思想。
👇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享受特价优惠
特惠截止日:2019年8月25日24:00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