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鸣 | 孔院每年数以十亿所为何来:对《胡范铸、张虹倩二位关于孔子学院的论断错了》的回答



本号曾转发张虹倩、胡范铸先生《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问题、因由与对策》一文,引发了轩然大波。誉之者称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转折性文献”,贬之者以为“完全错误”,而后者也许可以以浙江师范大学吴强先生的《胡范铸、张虹倩二位关于孔子学院的论断错了》为代表。本期专门发表张虹倩先生的回应。欢迎吴强先生进一步参与讨论。



   

向吴强先生请教:关于孔院的论断到底谁错了



一  问题的缘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包括孔子学院,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可是,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由此如何选择基本路径”这样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上,却长期缺乏认真的讨论。为此,胡范铸等先后发表了《基于“国际传播”概念的国际汉语教育》(胡范铸等,国际汉语教育,2011)、《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胡范铸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问题、因由与对策》(张虹倩、胡范铸,社会科学,2017)、《目标设定、路径选择、队伍建设: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认识》(胡范铸等,世界汉语教学,2018)等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其中,以张虹倩为第一作者、胡范铸为第二作者《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问题、因由与对策》2017年7月报送有关部门,10月刊发于《社会科学》,尽管有多种报刊转载,但直到“话语生态研究”微信公众号转发后才引发了轩然大波。有肯定的,也有批评的,后者也许可以以浙江师范大学吴强的《胡范铸、张虹倩二位关于孔子学院的论断错了》(惭愧的是我们论文署名是张虹倩、胡范铸,而吴强先生却写作“胡范铸、张虹倩”,不知是何意思)为代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我们论文中凡是具体的数字都是来源于《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第二,我们的用意并非否定孔子学院的建设,更不是否定广大孔院教师的奉献,而是为了未来孔子学院更好地发展。



二  简单的回顾



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下我们在《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问题、因由与对策》论述的要点:

一 孔院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对于困境主要是在下文“建议与对策”中展开的)

1.孔院发展增速明显放缓

2.孔院建设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孔院全球布局意图与设置分布随意性的矛盾,二是孔子学院发展目标与学科类型设置的矛盾,三是中外合作机构与孔子学院办学层次的矛盾)

3.受目标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二 孔院走出困境的建议

1.孔院任务的重新设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孔院是一个汉语教育机构,其任务一是传播汉语,二是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孔院迄今为止的基本定位。我们以为孔院的建设、汉语的国际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路径,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传播中国文化”只是一种效益,而非根本任务。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开饭店大都是要赚钱的,但是没有一个受到社会欢迎的饭店会在自己的招牌上打上“快点来,我想赚你钱”的。)

2.孔子形象的重新定位: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师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这是我们对于孔子的基本认识,也是孔子学院“孔子”形象的基本定位。但必须指出:如果说孔子的这一定位对于中国公众是合适的,那么,在海外就可能遭遇种种误解。因为这里的“思想家”与“儒家学说创始人”、“儒教始祖”很容易画上等号,而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传播儒教是难以接受的。

为此,在孔子学院建设中,应该重新设定孔子形象。我们以为,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迄今仍然是教育学最重要的原则。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孔子首先应该被界定为一位“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师”。世界各国也都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理念,将孔子定义为杰出教师,无疑比定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说代表)”更能获得世界性认同。

3.孔院机构形象的重新设计:孔子世界和平基金会

孔院目前的形象是政府的一个机构,这一形象不但容易招致海外的“政治企图”警惕,还容易招致“有钱为什么不解决自己国内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责难。对此,我们建议设立“孔子世界和平基金会”,由基金会下属孔院,将孔院改造成为一个非政府组织,这样不但便于化解海外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天然的警惕,同时,也便于吸纳多种资金,尤其是一带一路开发企业的资金投入。

4.孔院教师身份重新定义:教学者、思考者和学习者

现在通常只是把孔院教师当作汉语与文化的“教学者”,其实,在异文化语境中,孔院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者,也是思考者,更是学习者。作为思考者,在异文化语境中,更有机缘对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与对策,对全球治理社会基础的差异与联系,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可能与困难展开探索;作为学习者,这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需要(越是善于学习当地文化的,教学越是容易成功),还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越是注意学习当地文化,教师回国以后的职业发展就越是有更多机会)。

5.孔院学科类型的重新设置:“汉语+应用学科”

孔院传授的“知识”能否切实给对象国国民带去福祉,不但关系到孔院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全球治理”、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的实现。由此,对于发展中国家,孔院的学科“+”应该是:与援建医院、派遣医疗队结合起来,开设“汉语+医学卫生”的孔院,培训初级医学人员,这对于缺医少药的国家来说特别需要;与中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开设“汉语+建筑工程”的孔院,培训建工初级技术人员;与中国电信、华为走出去结合起来,开设“汉语+电子商务”的孔院,培训懂汉语的国外电商;与全球旅游市场开发结合起来,开设“汉语+旅游职业”的孔院,培训导游等旅游业服务人员。

6.孔院办学层次的重新规划:高端对话平台‍

一种观念的传播与传播者的社会影响力密切相关,越是高层越是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孔院的“中国故事”传播应该努力争取社会高层“喷淋效应”,而不是“农村包围城市”。应注意各种“研究所”“工作室”“研究中心”的设置,特别是应该更多地首先成为中外合作方各自所拥有的研究机构、研究专家之间交流的平台,并进一步成为中外学术与思想研究者、企业高层、社会管理者之间的高端对话的平台。对此,孔院近年刚开始实施的“新汉学计划”即是这一意识的折射。但对其后续支持,如面向国外博士后、国外著名大学领袖型青年教师(未来海外社会意见领袖)的项目等,似乎都还未得到关注。

7.孔院空间分布的重新调整:充分关注印度等国

孔院的下一步建设需要高度关注中国周边国家如越南、缅甸等国,尤其是印度。印度就人口而言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市场;就语言而言是英语人口第一大国,其声音可以没有语言障碍,直接在整个英语世界中获得回响;就地理而言,直接与中国接壤,印度的社会发展与中国尤其是中国西藏的发展直接关联;就意识形态和宗教而言,印度文化缺乏极端主义土壤,容易构建长期的和平共处关系。但与此同时,当代印度与当代中国之间却彼此相当隔膜,中国无论民间还是学术界对于印度的了解甚至远远不如对于一个欧洲小国的了解,国内的印度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都极其匮乏。可以说,中印近期的边境冲突与中印社会多年来的彼此隔膜密切相关。由文化交流和汉语教学入手,全力以赴地发展中印社会的彼此理解,应该成为孔院下一步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印度才两所孔院,平均6亿多人口一所,这是极其不够的,印度的孔院建设至少应该有十倍以上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国际政治红利将持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



三  吴文想要否定什么



吴文的标题《胡范铸、张虹倩二位关于孔子学院的论断错了》,那他是指哪一条论断还是全部论断错了?

关于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我们说了三条“论断”。不知吴强先生是想说哪一条错了:

——是不存在“孔院发展增速明显放缓”?

——还是不存在‍“孔院建设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或是不存在“受目标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关于孔子学院发展的建议,我们提了七条“论断”,不知吴强先生认为哪一条错了:

——是不应对“1.孔院任务的重新设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不应对“2.孔子形象的重新定位: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师”?

——是不应对“3.孔院机构形象的重新设计:孔子世界和平基金会”?‍

——是不应对“4.孔院教师身份重新定义:教学者、思考者和学习者”?

——是不应对“5.孔院学科类型的重新设置:“汉语+应用学科””

——是不应对“6.孔院办学层次的重新规划:高端对话平台‍”

——是不应对“7.孔院空间分布的重新调整:充分关注印度等国”?

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直截了当的回应,更没有看到逻辑性的分析。



四 吴文具体在说什么



吴文根本没有回应是否(全部或者部分)否定这七条对策,只是简单地说《胡范铸、张虹倩二位关于孔子学院的论断错了》,那吴文自己具体在说什么呢?

我们不妨重新引述下:


一、对“布局意图”的反驳:

张胡二人将孔子学院的建立称作是在全球进行“布局”,而且是有“意图”的“布局”。经查阅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所谓“布局”是指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第114页);所谓“意图”是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第1546页)。可见,在张胡二人看来,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孔子学院在全球的结构、格局是要进行安排的,这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断,也就是拍脑袋的指点江山,就好像面对一副世界地图,应该在哪里哪里插上红旗?根据《孔子学院章程》第九条“中国境外具有从事语言教学和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能力且符合本章程规定申办者条件的法人机构,可以向孔子学院总部申办孔子学院。”很明显,所有孔子学院都是由外方自愿提出申请,在中外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朝鲜、不丹、文莱3个邻国为什么没有孔子学院没有孔子课堂,缅甸只有3个孔子课堂没有1所孔子学院,印度只有2所孔子学院,以及2016年孔院数量增速回落,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外方没有申办,有的国家不愿意申办或不想多申办,这种分布基于事实,完全符合孔子学院的客观发展规律。


张按:

吴强先生是不是以为“现状”就是“客观规律”?

不错,“所有孔子学院都是由外方自愿提出申请”,但是,第一,只要外方申请,中国政府就应该批准?如果不是,我们的依据是什么?第二,我们只能等待“外方首先申请”,对方还没有提出申请就不需要我们去工作,中国合作方高校过去从来没有做过工作?第三,更重要的是,孔子学院到底是一个市场化的外商企业还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部分?如果不能够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全球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一部分,中国纳税人凭什么每年贡献几十亿?

其实,据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2018年0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重要文件和报告。会议指出,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分布结构,加强力量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使之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

其中“优化分布结构”可以说就是“布局”问题,这大概不需要查词典才能理解吧?


二、对“只能是、只应是满足文化猎奇心理”的反驳:

孔子学院传播的中华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中国书法、剪窗花、包饺子等,同时还包括中国传统德育、儒家文化、中国传统与现代音乐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当代中国介绍等等(点击以下链接,有事实为证)。

案例丨与孔子相遇:在吉尔吉斯感受中国传统德育

儒家文化在校园里绽放希望之花

中国传统与现代音乐文化全景展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俄罗斯

威廉玛丽大学孔子学院孔院日活动之二:当代中国社会介绍

其实,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喜爱,绝不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心,而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自身内在的魅力。报一组数字就明白了,目前有3万多名各国教育官员、大中小学校长和师生参加“汉语桥”夏令营来华团组,亲身体验中华文化。每年有50多万名各国青少年踊跃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学生中文比赛预决赛等。


张按:

第一,我们的原文是“据调查,孔院的学科类型目前绝大多数都是“汉语教学+文化”。所谓“文化”本应该有三大层面:“器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应该是“观念文化”,但孔院“+文化”中所加的却主要是“中国传统工艺”“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武术”等今天的中国国内年起人都越来越生疏的东西,结果,“汉语教学+文化”就演变成“汉语教学+书法”、“汉语教学+古筝”、“汉语教学+太极拳”,甚至只是“汉语教学+剪窗花”、“汉语教学+包饺子”。这一学科设置的思路似乎出于一种传播上的“文化猎奇者假设”,努力满足海外一部分人对于中国的“文化猎奇心理”。因此,在学科上需要注意“汉语+应用学科”。

吴文的回应真的莫名其妙。第一,不回应是否应该向着“汉语+应用学科”努力;第二,用所谓“孔子学院传播的中华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中国书法、剪窗花、包饺子等,同时还包括中国传统德育、儒家文化、中国传统与现代音乐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当代中国介绍等等”,是想证明不存在“汉语教学+书法”、“汉语教学+古筝”、“汉语教学+太极拳”,甚至只是“汉语教学+剪窗花”、“汉语教学+包饺子”?还是想证明这样并非“满足文化猎奇心理”?

姑且不说“不仅包含”是不是就意味着其实“首先包含(中国书法、剪窗花、包饺子等)”(陆俭明先生就曾发问,“英语系课堂上为什么不去教大家吃西餐”(大意)),且说至于“3万多名各国教育官员、大中小学校长和师生参加“汉语桥”夏令营来华团组”,“50多万名各国青少年踊跃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学生中文比赛预决赛”就等同于“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吗?(其中我们国家支付了多少钱?你让他们全部自己出钱来,那也许更能证明“喜爱”)

我们始终认为:学习汉语最深刻的动力不是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而是能够帮助当地社会、当地个人更好的发展。

缺乏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根本目标的自觉认识,一会儿武术,一会儿“儒家”,似乎很热闹,但很可能不但依然只是满足了“文化猎奇”的需求,还可能继续强化海外“文化侵略”的猜忌。


三、对“未能融入所在国教育体系”的反驳

根据孔子学院总部2017年12月6日在官微上发布的数据显示(见“孔院长”今天发布的第二条微信内容):目前有432所孔子学院的课程纳入了所在大学学分体系,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了汉语课程或中文专业。


张按:

我们的原文是“这些孔子学院不但大多未能融入所在国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之中,基本上属于“兴趣班”的性质,并且大多也未能对所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的意思很明确,高校合作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对彼此学科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我们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城市研究”“亚洲研究”“全球发展研究”乃至“(中国视野的)所在国研究”能否进入该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乃至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之中?这当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但必须去努力。

毋庸讳言,由于在写作时条件所限,我们个别地方的数据不是很准确(“只有少数孔子学院的课程也成为所在高校的辅修学分”,因为此前汉办并没有相关数据)根据在本文发表后汉办发布的数据,应该是八成的孔子学院的学分已经可以进入合作学校的学分。不过,这离我们所说的“融入所在国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之中”“对所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当然如果在吴强先生心目中,这就是已经“对所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倒也无话可说。

至于“目前有432所孔子学院的课程纳入了所在大学学分体系,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了汉语课程或中文专业。”其中三个数字,第一项固然是孔子学院的工作,后面两项吴强先生该不会都以为是孔子学院的功劳吧,其他不说,“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可只有140个国家设有孔子学院或者孔子课堂,吴强先生该不会说那30多个国家的汉语学习也是孔子学院推动的?

推动全球汉语热的最关键动因是中国的国力发展和全球化的进展。把这一股脑儿归功于孔子学院是不合适的。其实,海外学习汉语使用汉语的主力人口迄今仍然是华人,只是他们的努力常常被有些人、有些部门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四、对“没有孔院招收硕士、博士”的反驳

小编通过网站查询,微信消息确认: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在2012年就与威尼斯大学共同培养中文博士;喀麦隆雅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2014年开始招收中文硕士,2016年第一届硕士毕业,共计14人;2017年第二届硕士毕业,共计7人;累计培养中文硕士21人。


张按:

这是我们论述中的一个细节,但既然提到,也有必要回应下。我们的原文是“据调查,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孔院设立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所,更不要说博士研究生。”这里,说得很明确,是“孔子学院基于自己的科研与教学能力而设立的硕士点、博士点。正像耶鲁、哈佛早已可以招收中文专业的博士,可是,那与孔子学院并没有相等关系。

据调查,吴强先生所谓的“喀麦隆雅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2014年开始招收中文硕士”,我们了解到的则是“马鲁阿大学高师学院于2014年9月从汉语师范专业毕业生中招收了首批14名硕士研究生”(https://www.060694.com/p/8pkg6.html),孔子学院只是在协助这些工作。怎么就立刻算作“孔子学院下设的研究所招收硕士”。如果这也算,那胡范铸教授本人早就在十年前就曾在纽约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主持过硕士论文答辩,那是否可以说那个孔子学院十年前早已有了硕士点?能够注意到并逐步参与硕士教学,这就是我们希望孔子学院努力的一个方向,不少老师已经为此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这不对于现在孔子学院已经“设立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吴强先生在高校工作多年对于什么叫做有“可以招收硕士的研究所”应该不会这么外行吧?

至于“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招收博士研究生”更不知从何说起。巧合的是,胡范铸教授本人不但最近几乎每一年都会去意大利考察,而且还直接指导了来自意大利并且就是威尼斯大学的博士生。可是这博士生并不是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招收的,而是参加的“新汉学计划”。

据我们所知: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今天似乎没有任何中方教师具有博士导师资格,那么,何来“培养博士”?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在意大利读博士都应该有奖学金。威尼斯大学中文专业博士学额每年有两个奖学金+一两个没有奖学金的。最近几年孔子学院开始资助一个全额或者非全额的奖学金。”这难道就是吴强先生所说的具有“招收博士”。吴强先生不会把孔子学院出钱资助威尼斯大学中文专业博士生就等同于自己招收博士了吧?如果这样,是不是任何小学只要愿意也可以声称自己可以招收博士了呢。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基本论断之一就是“孔子学院的转型升级应该注意高端人才的对话与培养”,如果最近已经有若干地方的孔子学院开始能够招收博士、硕士,那只是证明我们的论断“孔子学院的办学层次应该升级”,而不是相反。

论证要讲逻辑,不是靠耸人听闻的标题,更不要说自相矛盾的话。学会敏感地发现问题而不是掩盖问题,学会逻辑地研究问题而不是搅浑问题,这不仅是吴强先生所说的“学风问题、文风问题”,更是一个学者基本的素养,也是办好孔子学院的基本要求。就此,我们愿与吴强先生共勉。

我们知道,孔子学院高层已经在开始推动孔子学院的转型升级,“新汉学计划”就是一项重要举措。只不过在很多人那里,对于为什么转型,具体怎么转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希望讨论能够不断深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转型不仅意味着国家战略的调整,也意味着从业者更大的可能,其它不论,就以“孔院教师身份重新定义:教学者、思考者和学习者”而言,如果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那些孔子学院教师回国后职称晋升困难、孔子学院志愿者回国后就业困难无疑将大为减少。可惜的是,汉语国际教育的转型发展困难重重,这不仅是出于外部条件,更来自内部某种工作惯性,也与某些人的思维方式有关。吴文增加了我们的担忧。




联系我们通讯地址: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干训楼622室

电子邮箱:hystyanjiu@163.com

话语生态研究向权力说真话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