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闫毅)
闫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有机金属高分子材料研究,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8项,在Nat. Commun.,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讲《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中外联合培养全英文课程《Polymer Degradation》,研究生课程《现代高分子化学前沿》《超分子化学》《可控自由基聚合:理论与实践》《Frontier of Modern Polymer Chemistry》《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cromolecules》《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等。主编《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规划教材1部。指导学生获卓越联盟大学生化学新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陕西省化学视频大赛二等奖1项。主持陕西省新工科建设、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校经典研读课、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完成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入选校一流本科课程)1项,在《化学教育》、《大学化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3篇。
《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紧密结合我校工程应用和三航特色,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关联,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围绕工程应用开展高阶性实验;结合学科前沿引入最新的高分子聚合方法,提升课程的创新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制备、加工高分子材料,体现挑战度。经过5年的建设与实践,初步建成西北地区第一门“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课程。先后入选校核心实验课、校课程思政示范课、校创新创业课程、校高挑战度优秀本科课程典型案例、在线教学示范课案例等。
实验教学是连接理论课堂与生产实践的重要桥梁,教学团队始终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在《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既要结合相关理论讲授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加工过程,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国家亟需,以“卡脖子”技术、“中国故事”甚至身边事物中的高分子相关原理与应用等向学生传输“学术自信”、“科技报国”、“科学发展观”和“工程伦理与专业认同”等。有机融合科学层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实践层面的工匠精神和科学(工程)伦理以及社会层面的科技自信、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实现知、德、行三者的统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本课程的特色做法包括:
(1)结合化学史深入挖掘与课程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
(2)紧密结合国防特色和“卡脖子”技术,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勇于担当的“科技报国情怀”;
(3)深入挖掘高分子材料研究史中的成功、失败的案例,通过辩证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方法论”和“创新意识”,以科学家精神塑造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意识;
(4)打造基于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再现“大国重器”,让学生切身体验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体验科技自信,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5)大作业汇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课程思政”感受。
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在《大学化学》(2020, DOI: 10.3866/PKU.DXHX202008023)上发表,并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20新时代高校化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进行经验分享。本课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有效激发了学生对《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等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反馈被评价为“最有意义的大学化学实验”、“第一门真正的实验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