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景德镇法院一案例入选江西法院第四批人民法庭建设案例选编

瓷都审判 2024-04-21

景德镇市昌江区人民法院

鲇鱼山人民法庭

一案例入选江西法院

第四批人民法庭建设案例选编

“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推动诉源治理”

典型案例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我们来看看这篇优秀的案例吧~



景德镇市昌江区人民法院

鲇鱼山人民法庭


传承人民司法优良传统

分层递进打造红色“无讼乡镇”


景德镇市昌江区人民法院鲇鱼山法庭地处赣东北革命老区,辖区乡镇红色资源丰富、人口较多、民营经济活跃。鲇鱼山法庭充分发挥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用心传承红色司法文化,分层递进打造红色“无讼乡镇”,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深化诉源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


扎根基层奋斗

以“诉源治理”促“基层善治”

红色砥砺,精神传承。鲇鱼山法庭辖一乡两镇,共有24个村委会、2个社区,约6万人口、316.3平方公里,诉源治理工作呈现点多、面广、线长的难点。法庭退休老干部吴庆欢总结一套“婆婆妈妈经”,通过走村串户、家长里短评是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里,所办案件无一涉诉信访事件发生,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为打通面向最基层司法服务的“神经末梢”,老庭长黄顺平在农村坚守了35年,主动加强与村民委员会、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沟通联系,积极拓宽群众参与司法渠道;设立诉前调解办公室,通过搭建平台、强化指导、宣传教育,推动纠纷化解于诉前;完成了全省首批“双达标”人民法庭建设,多次荣获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景德镇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近年来,该庭收案数逐年下降10%以上,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创新治理路径

变“被动收案”为“主动治理”

为进一步学习创新多元解纷、诉源治理、信访积案化解经验做法,鲇鱼山法庭坚持司法创新,立足一乡两镇这一诉源治理的源头,有序推进“能动司法+诉源治理”工作落地见效。坚持不断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和力量,依托金霞调解室,打造“流动”的诉调对接平台,即丽阳镇一站式社会治理调解中心,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胡名辉命名的“名辉调解工作室”为抓手,探索总结出“三勤四百五心”调解法--“三勤”即手勤、嘴勤、腿勤,“四百”即了百家情、想百家事、知百家难、暖百家心,“五心”即热心主动、耐心释法、真心析理、细心调查、诚心公平,着力拉近了调解员与群众的距离,增添群众对人民调解的信任感,为有效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奠定坚实基础。该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0余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万,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助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提质增效。


传承“枫桥经验”

从“定分止争”到“无讼乡居”

鲇鱼山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将“无讼”理念贯穿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全过程实践,以创建红色“无讼乡镇”为工作目标,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分层化解,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坚持“红色文化+诉源治理”新模式。通过主动深入景德镇荷塘廉政教育基地进行调研,认真查看历史资料,走村入户搜集红色素材,借助情景重现等方式,与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联合开展“荷塘月话”系列宣讲活动,让这些“沉睡”的红色历史,生动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让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图腾立体起来,用案件的调解达到移风易俗、弘扬红色文化的目标。二是打造“红色小站+特邀调解”新阵地。持续挖掘地方独特的文化底蕴,以乡村特邀调解员为依托,在法定辖区内建立了18个红色小站,持续放大“红色+”效应,让红色资源在保用并重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真正让这些“生动教材”成为乡村振兴的独特“风景线”。近3年,鲇鱼山法庭用法治呵护革命老区的靓丽升级、守护红色基因的一脉相承,将红色气脉转化为乡风文明、和谐共富的新画卷,荷塘乡无一例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分层递进打造红色“无讼乡镇”。




来源:江西法院

编辑:刘媛媛

一审:余凌霄

二审:周宗祥

三审:周   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