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上课,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
武汉大学“最奢侈测绘基础课” 6个院士坚持了20年,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在这个学院,
有人曾成功拯救卫星
有人解决了世界百年难题
有人将地震救灾效率提升了数十倍
还有人,奋战一线,
保卫国家空间信息安全
让这些堪比“超级英雄”的院士们
来给本科生上课
还一次来好几个
这么奢侈的事,
武汉大学竟然干了20年
在武大,《测绘学概论》被誉为“最奢侈基础课”,由宁津生、刘经南、陈俊勇、李德仁、张祖勋、龚健雅等6位院士和几位知名教授共同讲授。
(↑ 张祖勋院士在讲授“测绘学概论”)
宁津生院士是这种上课形式的倡导者,也是第一堂课的主讲人。“这门课最初是为了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宁津生介绍,20世纪90年代,测绘学科及行业长期不被社会所了解,不少新生要求转专业。“开这门课,目的是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个清楚的认识,了解测绘专业的高新科技和社会地位,增强对专业的认识和热爱。”
(↑ 宁津生院士在课余时间与本科生交流)
这个提议得到李德仁等院士的积极响应。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20年来,授课人员虽有所变动,但每年都有多位院士和知名专家参与其中,形成了一支齐聚我国测绘工程专业顶尖师资的教学团队。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
为本科生授课,对院士们来说是一种师承。6位院士早年求学时期,武大荟萃了全国测绘界的精英,夏坚白、王之卓等测绘先驱都亲自为本科生讲课,许多学生听课后深深爱上了测绘专业。
(↑左:夏坚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国家一级教授,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右:王之卓,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国家一级教授,曾任国立交通大学校长。)
李德仁回忆,他的导师王之卓院士常常晚间去学生宿舍答疑,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冬天下雪路难走,便让小女儿打手电筒陪着去;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有的十分幼稚,他也总是耐心讲解,循循善诱。
(↑1988年,李德仁教授在上课)
“名师站得高、看得远,注重对学生做人与做学问两方面的教育,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李德仁以自己的亲身学习经历,说明了名师对学生的影响。
每年重新备课加入新内容、提前一刻钟到达教室、专程从外地甚至国外赶回来讲课……院士们重“言传”更重“身教”,师德师风,就是一部生动的“活教材”。
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就大学师生关系作过精彩阐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院士与学生犹如“大鱼与小鱼”,课堂如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以身示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武大从游图”。
院士绝活让讲台变成舞台
枯燥的测绘概论课是怎样变成学生最喜欢的“奢侈课”?院士们是怎样使出自己的“绝活”让讲台变成吸引学生的魅力舞台?6位院士的课为什么能让学生像“追剧”一样一节课不能落下?
“每年八月一到,我的生物钟就提醒自己,该为这门课做准备了。”李德仁说。院士们每年更新教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他们参与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新进展等,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到当前热点和最新进展。
院士上课会古板难懂吗?听过课的学生表示,每位院士都有自己的“绝活”,充满独特的个人魅力。
(↑ 2013年4月17日,《测绘学概论》精品课程研讨会后,
陈俊勇、宁津生、李德仁、张祖勋等四位院士合影)
张祖勋院士的课很好玩
从反映“两弹一星”研发过程的电影切入,延展出逆向思维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引申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智能通信的移动终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发展等在生活中的实例,进而进行科学生动的专业知识讲述……张祖勋的课往往很“好玩”,集趣味性与专业性于一体,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张祖勋:推动测量技术数字化变革。他提出建立摄影测量网格系统,推动摄影测量从数字化向网络化和集群处理发展。有力促进了传统摄影测量技术和生产手段向数字化、自动化方向的革命性变革。
李德仁院士的课,很热闹
把摄像机放到飞机上进行测量,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放到卫星上呢?随着提问渐次深入,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很是热闹,李德仁顺势引入讲课重点——摄影测量。课堂上他会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上课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从这个过程中发现人才。”
李德仁:“李德仁方法”首创者。他提出的粗差检测“选权迭代法”,被国际知名专家一致认为“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他专注GIS研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占领曾由国外软件一统天下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宁津生院士酷爱电子潮品
“宁院士风度翩翩,平易随和,我们喜欢叫他帅院士。他喜爱用电子潮品演绎测绘科学,我们爱玩的手机应用他都会,网络新媒体是我们课上学习、课后交流的工具。”想起宁院士和学生们用微信交流的那些趣事,已是博士生的孙嘉很开心。
宁津生 : “地球重力场”泰斗,曾参与抢救卫星,令濒临报废的“风云一号”卫星重新建立三轴稳定的对地定向姿态。他引领我国现代基准建设,完成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提升。
刘经南院士,喜欢用典,考证出处
作为一名工科学者,刘经南爱读文史书,喜读古诗文,善于用历史故事结合专业讲解知识点。他曾开玩笑说,自己把《红楼梦》看了N遍,能准确指出书中部分诗文的用典和出处。在担任武大校长期间,他希望武大学生能真正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人文精神,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他说。
刘经南:被媒体誉为“中国GPS之父”,打破国外软件的垄断神话,在北斗研究领域创造多个第一。他提出了航天器快速精确定轨理论,将我国定轨精度,从原有的5-10米提高到2-3厘米,定轨精度达到美国JPL等国际顶尖实验室同等水平。
陈俊勇院士的课,贯穿中西
“陈俊勇院士对测绘学科宏观上的把握使我们获益匪浅,听他的课总能学到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他常介绍国际上测绘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发表看法,提出可能的学科增长点,鼓励我们勇于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因为在学科交叉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产生新学科的。”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冷伟认为,正是大一的“院士课”,给他和同学们插上了“科技造福人类”的翅膀。
陈俊勇:首个为大地测量学科提供数学基础公式的中国人。他推导的“1980大地参考系”参数计算公示,在全球采用至今。他组织开展了GPS广域差分系统研究试验,使我国GPS卫星实时定位和导航精度达到1至3米。
其余授课院士信息——
龚健雅: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GeoStar。这是GIS的雏形。他研发的系列软件,后来成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对保障国家空间信息安全,引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建成(曾授课):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不依赖地面控制点的高精度快速摄影测量生产体系;首次在我国建立了应急测绘集成技术体系和测绘信息应急服务系统。该项目成果应用于汶川、玉树地震后,生产效率较传统作业提高了5—50倍,不仅满足了灾情评估和重建规划需要,也在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院士授课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院士们将自己内在做人品质和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比如,如何为人、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等。这种传递就像科学之光,寄托和承载着社会文明的核心价值。”受益于院士课,即将成为一名青年教师的肖长江博士很是感慨。
上大学前,很多人对这个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很多人以为测绘就是“拿个黄色的三脚架在马路上量量”,很艰苦而且没啥技术含量。听完院士们的讲课,会让你对测绘的认识完全颠覆了。
从宁津生院士不紧不慢的讲述中,第一次知道,原来“GPS导航卫星”“可量测的全景影像”,这些高大上的先进科技,和测绘这个古老的学科密切相关。测绘早已进入“大测绘”时代。
“测绘的本质就是研究时空问题。你从哪里来?你要干什么?要到哪里去?这既是哲学家问的问题,也是保安问的问题。同时,它还是导航研究的问题。”卫星导航专家刘经南院士常笑着给新生讲这个段子。
在他的课堂上,测绘这个看似枯燥的学科,不仅与哲学相关,与历史、生物甚至天文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信手拈来各种小故事:黄帝战蚩尤时三天三夜困在大雾中,多亏发明了指南车才打赢这一仗;因为有定位基因,人类才有方向感和距离感;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测量星系之间移动的距离,让我们知道宇宙是否在加速膨胀……
要是因为退休
断了这门课很可惜
没成为宁津生的学生之前,李彬觉得宁津生就像“遥远的一颗星”。在一个高端学术交流会上,李彬远远望见这位院士、前校长坐在主席台的正中央。
成了他的博士生后,两人经常隔着一张小桌子,从科研聊到细碎的日常生活。每次离开老师家的小客厅,李彬包里总会被师母塞得满满当当,里面有豇豆、花生米、辣椒酱等各色“宝贝”。这位博士结婚时,宁津生穿着衬衫西裤出现了,做了他的主婚人。
还没等他毕业,老师突然“老了”。他的腰折了下去,走路久了便心慌腿软。来参加李彬的论文答辩时,老人在秘书的搀扶下走来。在场的评委都劝宁津生回去等消息,但他坚持听完3个多小时的答辩。
给本科生讲课时,宁津生也很难再站着上课。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院士不得不“服老”,上课时坐在一把灰黄的旧椅子上。
在德国留学时,陈永龄、夏坚白、王之卓与友人合影
但他们仍在为这门课忙碌着。教材的第4版正在修订之中;同样的概论课移植到了同济大学;最近,给研究生开一门类似的概论课,又被列入计划之中。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领导来到武汉大学,征求院士们对70岁退休制度的意见。宁津生在会上平静地说,他对退休没有意见,只有一件事,还望商榷。
这位老科学家顿了顿说,他想继续给大学新生上课。“我们6个院士有5个过了70岁,要是因为退休,断了这门课很可惜。”
正如当年老教授用精彩的讲课留住了他们,这几位院士也留住了许多年轻的学生。宁津生记得,开了这门课后,转专业的学生少了很多。到了第三年,头一遭有外专业的转进来。
在和时间的角力中,几位院士最关心的是人才的接力。
刘先林是李德仁的同班同学。之前他因一张照片在网上“火了”,至今广为流传:一个光脚穿着旧皮鞋的干瘦老头,埋头在高铁二等座上修改演讲稿。在测绘界同仁眼中,刘先林“不修边幅、不善言辞”,但他是个“奇才”,一个人鼓捣出了5种航测仪器,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德仁很钦佩这位同门兄弟,但他还是向刘先林提议,要培养年轻人。“老刘,你这个老牛能活多少年?你刘先林死了以后,刘先林的东西没有了,你不是成功的。”
刘先林有些触动,点了点头。
同几位老先生一样,6位院士都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最大成就。
宁津生和李德仁门下,各出了一位院士。
如今,他们也踏上了接力之路,踏上了这门课的讲台。
文章来源湖北新闻、冰点周刊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END -
为何武大世界第一的是遥感学科而不是测绘学科?听龚健雅院士解释
关于坐标系,这几点你不得不知道(附练习数据和坐标转换工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