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说中医2:用西医来检验中医 难为了西医,也委屈了中医
什么是中医?
先上网查一查,解答中医概念的并不多,选了一个说得比较完整一点的。夸克百科: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恍眼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认真一看,却有很大问题,比如“朴素的唯物论”、“自发的辨证法”的说法,在现代的语境中,一般有原始的、初级的或低级的意义在内,一下子就把中医定位在蒙昧的状态,失去了与现代医学对话的资格。而实际上,这种定位是不准确的。
说明丨本文为刘加平先生《大国崛起说中医》开篇,凤凰中医公众号经作者投稿授权刊发。因全文较长, 本平台将分篇刊发,故标题为编者所加。版权为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凤凰中医观点。
连载丨大国崛起说中医1:中西医要大检验,为中医正名、为西医定位
征稿丨征集中医药时事热点、深度点评类文稿,编辑微信:aicaojilu
当西医进入时
中医就被打上了不科学的烙印
我国现在是中西医并存,在人们心目中,中医代表了传统医学,西医代表了现代医学。按常理说现代是过去的继承和发展,但中国的现代医学没有这个规律,因为她不是中国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她是从外来进口的。百余年来,西医逐渐取代中医,成为我国的主流医学,科学文化逐渐取代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医学实际上就是指西医,她是科学的应用分支,而科学现在已经成了正确的代名词,所以老百姓对西医就有了天然的信赖。中医由于对现代科学手段的应用较少,这一方面有中医被边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中医对疾病有自已的认识方法,不依赖科学的手段。中医的理论和对病因病机的解释又近乎玄学化和哲学化,让老百姓包括科学家们难以理解。他们用现代科学实验验证的方法,又难以对中医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所以,中医被打上了不科学的烙印,受到主流医学西医的打压和排斥,也难以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和政府的支持。
中医究竟是什么?我相信是很多人都想搞明白的事情。
中医是一门系统而完整的学问,她包括了对人的身体和疾病、对世界万物、对自然药物的认识和养生治病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为不把本文陷于专业的知识海洋之中,在这儿只把中医的核心内容揭示出来,让中医在大家的心目中不再神秘,可以相识、相亲、相即!
为什么要了解中医
必须了解《黄帝内经》
中医是诞生在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门医学,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三大源流《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中医就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并且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医所遵奉的经典,也是检验中医的核心标准。所以,要了解中医,必须了解《黄帝内经》。
你或许要问:中医的主要基础都建立在一部经典上,是否属于迷信。这一点问得好!实际上国内外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医学和经典。经典不是规定的,而是选择的。代表一个民族医学的最高水平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经典。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是因为其精深博大,又在实践中验证正确才被奉为经典的,同样被奉为经典的还有《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温病条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属于经验的东西是可以被推翻和修改的。
《黄帝内经》历经两千多年未被推翻,而且历久弥新,是因为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很好的诠释人与世界,找到了事物的共性和普遍联系,也就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气”。通过“气”将人与自然、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中医前贤通过了解不同事物的“气”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来把握事物,通过其相互作用,来实现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干扰,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证了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中医的其他经典如《神农本草》和《伤寒杂病论》等技术层面的东都有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被推翻与修改。但基础经典《黄帝内经》的内容不会被推翻,因为他们属于医道,是与真理和大道相通的,属于本质和规律的东西,所以不可变更。能变的是术,不变的是道。
用西医来检验中医
难为了西医,也委屈了中医
“道”是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就找到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钥匙。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大道文化,是道学。文以载道,《黄帝内经》就是承载医道的经典。当西方科学和西医至今还在不断应用科学试验的方法去了解世界,寻找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道)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已在“道”上行走了两千多年。
现在科学企图用科学试验的方法去解剖、分析世界,直到了解人与世界的整体和本质规律,要达到其目标还十分遥远!用她来检验中医,则永远只能摸索到中医的局部,难知全貌,恰如盲人摸象!难为了西医,也委屈了中医。
为什么中医已做到的事情
现代科学和西医做不到呢?
这来自于认识方法的巨大差别。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运用的是内证外察法和整体观系统论;现代科学和西医运用的是实验观察法(外察法之一)与还原论。
关于内证外察法,是内证与外察两种观察事物方法的结合。外察人人皆会,内证则需要特别的修炼。这里要说明一点,并不是每个中医都具备内证观察的能力。中医的思想来源《黄帝内经》,它的产生就是内证观察结合外在观察,得出的事物本质及变化规律的理论经典。
内证其实很简单,我们人人都会做,而且人人都在做。人的精神借助五官可以向外观察世界、观察他人,也可以向内感知自己,可以知道松、紧、轻、重、寒、热、痛、痒、酸、麻、胀各种感受,以及前后、上下、长短、大小、方圆等各种形状,可以通过感知分别正常的状况和非正常的状态,非正常的状态就是病态,伴随各种不舒服的症状。所以,排除精神病,一般的人是否病了,首先是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医生的判断。病因是什么?病性是什么?病位在哪儿?病机是什么?病有多重?该怎么治?才是医生的事。
普通人知道自己病了,哪些地方不舒服,这就是普通人的内证,内证的工具是各人都具备的"精神"。但是,这种内证是被动的。
还有一种是主动的内证。有人没有病,但是想了解自己的身心,就运用自己的精神向内感知,刚开始人的精神力是很弱的,感知模糊,没有什么结果。但如果持之以恒,人的精神就会越来越安宁,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身体的结构和状态和变化就会慢慢的呈现在感知之中。其中特别优秀的人,对这种感知就特别的清楚和明白,也对邪气伤害人体的过程和内部疾病产生的过程十分清楚,而且也能了知药物进入人体后如何助益人体和驱逐疾病的。这样的人在古时的中医大家中常有,他们所留下来的资料都是自己的内证外察的经验和行医实践,有一些成为了经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帝内经》。
内证和外察都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了解事物的全貌。内证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主要区别点,现代科学文化属于外察法,缺少内证观察的内容和方法,所以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内证运用的是人体内在的精神而不是五官感知,各人的证悟高低层次不同,原则上得道之人证悟的智慧与经验,才能成为传世的标准。《黄帝内经》中描述的得道之人包括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能成为文化源流之“经”,其创作者的证悟境界必在圣人之上。
人体组织、经络、疾病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等整体而全面的信息,皆可以因内证法而被证知,但无法全部被语言文字所描述,唯述其主要结构与形态、本质与变化规律而已。比如一个人亲自见到了凤凰,他无论用再多语言来描述,也无法描述凤凰的全部,别人也无法通过他的描述再现一个一模一样的凤凰出来。虽然如此,但他所描述的东西是真实而准确的。
以科学的名义来否定中医
是无知的表现
道与内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论道、修道、悟道、得道、证道等词语在各经典中比比皆是。
《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译曰:上古时候的人比较重道,那些明道或者悟道的人,能够顺应阴阳之道,把握事物的度和技术使自己身心相和,把握饮水和吃食的分寸,起床做事和休息睡眠有一定的常轨,不无故劳累身心,所以能做到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从而活到天赋寿命的终点,度过百岁后才去世。此段论述了上古明道之人的行为举止。
《黄帝内经》还分别描述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所达到的境界和行为。现例举其中的圣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译曰:至人之下是圣人,他们证到了事物的道理,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居住,顺从于四面八方的风气,在世俗之间满足自己适度的欲望,没有仇恨和愤怒的想法,行于世间而没有过多的欲求,衣服穿着也不和世俗攀比,外在的肢体不因做事而劳累,内心也没有思想上的忧患,做自己觉得安乐和愉悦的事情,以悠然自得为有益之事,保持形体不受损害,精神不离散,也可以活到百岁之数。此段论述了圣人的境界和行为。
《道德经》八十一篇全是论道之言。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译曰:古时候在修道方面比较有成就的人,作事微细、巧妙、深远而通达,让人深不可识。此段论述了得道之人的高深境界。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译曰:一个人到内心一尘不染,虚无到极点,久守安静而毫不动摇之时,万物生长变化,我静观它的开始、结束和一次次的重复。发现芸芸万物,最后都要回归到它的根本和源头,由原来的动,归根到静,到了静才能回复生命。复命的地方是恒常不变的生命源头,知道了这个恒常的生命源头,就明白了一切事物的根源。此段论述了修道的方法和证道的过程。
《易经》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译曰:《易经》包括了事物不易的本质和变易的道理,与天地的道理是等同的。所以它能巨细无遗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印证天地的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运用《易经》的原理,仰观天空风云变幻和日月星辰变化轨迹,俯查大地山川河流的纹理,所以知道天地之间的事物光明和幽暗的缘故。追朔万事万物的始终,故知死生终始循环的道理。精气相合构成万物,灵魂使它们成为不同的个体,于是我们可以探知鬼神的情态。明白了悟了易理,就能正确遵循天地之道,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天地之道相符,为人处事立世就不会违背天地之道。运用《易经》的道理,通达了万事万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这样,就可以宏扬这些道理,匡济天下。.而且,言行不会有过错……。此段论达了如果遵道、悟道和行道的内容。
除三大源流经典之外,四书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它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论语》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译曰:作为君子,要找到你做事的根本(修身),你的根本确立了,你心中的道就生起来了,你做事就会循道而不违道了。此句说明了务本修身的重要性。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以修身为本。
译曰:学习成为大人(智仁勇具备的人)的途径,在于明证自己内心的光明本性,然后与老百姓亲近相容,使自己行为上逐渐趋于完善为止。
又说: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了。
又说:上至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为作人之本。这几句,分别说明了修道之法、道之所在与修道的重要性。最后句与前面的“君子务本”相呼应。
《中庸》曰: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曰:上天斌予的是人的本性,了解和发挥人的本性的作用,就是作人之道,认识和学习作人之道就是教育的本职。此句解释了人道的根本及教育的根本。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曰:万物的特性在我的身上都具备了,.反躬自省诚意去追索,便是最大的快乐啊!.尽力让自己按事物的本来规律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此句点出了万物与我一体的观点以及反观内证的乐趣。
《孟子》又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译曰:此句明白指出了:尽心内证,便能知道自己的这个人的身心本性,知道了自己身心的本性,就知道了天之性(这个“天”泛指天上天下的事物)。此句阐明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从以上引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中可见一斑。可知内证与道,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中,无不体现。如果否定这一切,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以科学的名义来否定这一切,更是无知的表现。
《黄帝内经》是让后人遵循和学习的
而不是让后人去改造和修正的
《黄帝内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医的核心经典,是因为其内证与外察,对事物的本质及变化规律的认识清晰而深广,语言精深而博大,经历两千多年的实践检验,充分证明了它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它代表了中医内证与外察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医者对《黄帝内经》了解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契合得越好,应用效果就越好!这样的经典是让后人遵循和学习的,而不是让后人去改造和修正的。除非有人超越了它所承载的真知。
两千多年以来,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段发展和演变,使人心越来越远离纯朴,趋于浮躁。所以,再没有谁的内证成就和著作能达到和超过《黄帝内经》的境界。
从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利用人本具的精神内证观察,也是一条认识自我身心的途经,并能达到相当的高度。我们虽然不能让每个学中医的人都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去学习、传承和应用,造逼于人。这种内证的方法所获得的认识,恰恰是今天科学实验向外探求,用实验检测和还原分析方法无法得到的,所以十分宝贵。它与外观观察的结合,形成了对事物全貌的认识,其知识体系是整体观系统论(简称系统论)的!
这个,我们明天再谈。喜欢中医的朋友,请务必关注凤凰中医这个好平台,本人将持续在这里更新我对中医的认知。想与我一起交流、探讨中医的,请加编辑微信:aicaojilu 让我们在群里深度交流。
请转发出去,为中医点赞!
欢迎关注:凤凰中医公众号 入群请加微信:aicaojilu
↙ 阅读原文 更精彩丨关注可留言,喜欢请点亮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