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医药学的源头活水
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时事新闻类自媒体!
来源丨学习时报
作者丨畅洪昇
征稿丨征集中医药行业热点评论及深度分析稿,投稿荐稿微信:aicaojilu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一首诗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术领域,用源头活水评价《伤寒杂病论》可谓十分恰当。该书蕴含的深刻辨证思想和精湛处方技巧,不仅是对汉以前中医药医疗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升华,同时也成为以后将近2000年中医药发展的轨范。
清代官修著作《医宗金鉴》曾这样评价它的价值:“有法有方,诚医宗之正派,启万世之法程,实医门之圣书”。
李可:伤寒论之附子和乌头使用经验
(一)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张仲景,名机,南阳郡涅阳人(河南南阳市邓县穰东镇)。《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建安年间,大约公元206年前后。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疫病流行,加之当时的医学界缺乏疫情危机的医疗应对能力,导致死亡者甚多。
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张仲景也提到族人“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本着对生命的无限珍视和为医者的强烈责任感,通过勤求博采的治学方法,有机整合了前人的思想理论、诊治方法和用药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这本旷世著作。
《伤寒杂病论》共16卷,分为两部分,包括伤寒10卷,杂病6卷。令人遗憾的是,该书问世后不久,随着张仲景的逝世,加上世事不宁,遂致散乱流失。虽然到了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曾加以搜集整理,但总体看来,宋以前该书流传显晦分合不一。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曾经感叹道“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而不传”,并留心寻访一直到晚年。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官府设置校正医书局,治平年间,林亿等人奉命校正医书,以“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先校订《伤寒论》,共10卷,22篇,397法,112方,于1065年颁行于世,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随后,根据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中下卷校订杂病部分,命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共计3卷,25篇,载方262首。从此,根据所记述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即《伤寒论》《金匮要略》。
(二)
《伤寒论》主要论述了外感疾病的诊疗方法,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但今天看来,该书独特的价值更在于其对整个中医临床药物治疗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与书中建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密不可分。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包括疾病加于人体以后的六经病脉证,主要的病理要素及其转化,相应的治法、方药,以及药物的剂量、炮制方法、煎煮方法、服用方法、药物的随证加减变化和服药后的反应、调护等。这种绵密、规范的诊疗程序,体现了中医学的严谨科学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方法论的开端和诊疗思维的发源。
以此为基础,通过十几个世纪人类生命进程的观察,中医形成了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特征的多种认知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最终整合在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之中,成为研究生命科学和疾病治疗的重要依据和思维工具。
直至清代著名医家、绍派伤寒创始人俞根初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最终确立了《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各科具有的普遍指导价值。此外,《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还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法思想。
它以阴阳为总纲,结合表里、虚实、寒热,对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转化过程进行了动态的概括,既坚持了病脉证治的原则性,又发挥了随证治之灵活性,从而更能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
《金匮要略》同样采用了条文记述形式,以及病脉证治的辨治思想,先论疾病和脉证,后论治法方药,最后列出煎服方法。全书对40多种疾病的诊治进行了阐述,其中一些疾病的分析较之《伤寒论》更为系统、详细,
鉴于其巨大的影响力,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医内科、妇科的核心和基石。
此外,《金匮要略》中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治略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很大。比如,明确疾病先后发病规律基础上的治未病观,以及“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健康理念,至今仍启发着我们对健康—亚健康—疾病进程,以及纵深性药物干预策略的思考。
(三)
《伤寒杂病论》的另一个医学成就是建立了以经方为核心的方剂体系。经方具有药物简洁、法度严谨、疗效确实的特点,是东汉以前中医临床药物治疗的标志性成就。
1800多年后,在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出自《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仍占28%。
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被广为应用且行之有效的方剂,仍首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临床常用的方剂都是在经方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
因此,《伤寒杂病论》所载经方又被后人称为群方之祖,或祖方,它们不仅经受了长期的实践检验,而且能与时俱进,不断地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此外,《伤寒杂病论》所载的经方蕴含着丰富的治法,后人将其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统称八法。《伤寒杂病论》将辨证、治法、经方三者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成为了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治疗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成书以后,备受世人重视。对该书的研究,始于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这期间不仅汇集了专门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专门研究张仲景《伤寒论》的伤寒学派,还产生了众多的中医学独特研究方法,包括:考证、注解、汇补、汇通、临床等,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发展。
此外,该书的影响也远及海外,特别是在日本,还形成了专门的研究学派——古方派。可以说《伤寒杂病论》始终是中医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也是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
相关书籍推荐:
920支竹简记载失传医书?比《黄帝内经》更早,作者真实身份你应该知道!
难得一见!《温疫论》《伤寒论三注》真本现世!古中医智慧应该传承!
公益活动 振兴中医 免费参会 扫码咨询
凤凰TCM传媒 入群请加微信:aicaojilu
↙ 阅读原文 了解我们丨关注可留言,喜欢请点亮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