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圳”精彩 | 杰出校友禹国刚当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先进模范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深圳经济特区锐意改革、勇于突破,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率先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奇迹。
40年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先锋模范,他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为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特区建设者的优秀代表。他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贡献突出、影响卓著;他们勇于开拓,敢于拼搏,在攻克技术难关、创新经营模式、引领行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他们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等方面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鼓舞斗志,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热情,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对万捷等40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表彰。
其中,我校俄语系64级校友禹国刚被深圳市委和市政府授予了创新创业先进模范荣誉称号。
禹国刚, 1944年2月出生于陕西安康,曾任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任副总经理(法定代表人)、筹备者、创建者之一,深圳证券交易所早期的理论专家和专家组组长。他毕业于我校俄语专业,在校期间还刻苦自学日语。毕业后分配到铜川矿务局子弟学校工作,八十年代初南下深圳谋职,在爱华电子公司任办公室秘书。1983年春天,禹国刚成为我国首批赴日学习证券的留学生之一,并在学成回国后,先后在爱华电子公司、中国银行工作。他利用工作之余,埋头著书。1988年,出版了将近30万字的《证券市场》一书,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随后,还陆续出版了《深圳股市》、《金融研究》等十余部论著。
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诞生,“春天的故事”唱响神州大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那时候的禹国刚已过了而立之年。1981年,他毅然调离开了陕西汉中的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凑了几百块钱的路费,带着全家人投身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初到深圳,日语专业水平过硬的禹国刚在深圳爱华电子公司担任党委秘书兼日语翻译。
1982年,共青团中央和当时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组成联合招考小组,在全国范围内招两个人去日本学习。当时招考有三个条件,一是政治条件要符合,二是日语要好,三是要懂得金融证券的基本知识。招考小组在京津沪三个直辖市都没找到合适的人,于1983年初春来到广州,辗转得知深圳爱华电子公司有个秘书懂日语,便通过深圳团市委联系到了禹国刚。正是在这样偶然的情况下,禹国刚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广州参加了选拔考试。而今谈到三十多年前这场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考试,禹老记忆犹新,“我记得当时开考时间还没过半,我就已经答完了题目,看到卷面上有些字迹涂改不太整洁,就跟监考老师申请多要一张试卷来誊抄一遍。谁知道监考老师把新的试卷给我之后就一步也没有离开,一直站在我身后看着我重新答了一次。”这场笔试过后,禹国刚直接被招考组叫到考场二楼参加了日语口试,顺利通过之后就是金融证券基本知识的考察了,禹国刚也顺利通过了。招考组感到很意外,问他是从何处学到的这些知识。禹国刚答道:“我来自深圳经济特区,半年前在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借过一本这方面的书,我认真研究过这本书,还做了些读书笔记,为了这个考试,我把笔记又翻了一遍。”招考组当即拍板,禹国刚就此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的留学生。谁曾想,那时候对金融方面书籍的广泛涉猎本是兴趣使然,竟为他日后的际遇埋下了伏笔。谈起这段经历,禹国刚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管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境遇之下,坚持学习总是不会错的,只要用心学习了,就一定是有收获的。”留学日本期间,禹国刚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积累了大量证券市场理论和操作经验,得以让他成为日后负责筹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首要人选。
1984年,禹国刚从日本学成归国就回到爱华公司继续工作。在中国改革开放这部史书中,1984年,注定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次南巡,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特区,对特区的建设成就表示充分肯定,并亲笔分别为两个特区题词。其中为深圳特区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世纪伟人的这一重要判断,是当年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最强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直走在积极改革探索的最前沿。1988年5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李灏提出,深圳应在资本市场的试验探索中先行一步,为在全国推广而积累更多的经验。同年11月,深圳市政府资本市场领导小组成立。禹国刚再次做出了人生重大选择——奉命调离中国银行,担任深圳市政府资本市场领导小组下属专家小组组长,全程参与深交所筹建工作。
从1988年11月到1989年4月,禹国刚带领的专家小组集中精力翻译了20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又按领导小组指示组织多方专家反复论证定稿,形成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即中国第一部证交所“蓝皮书”,共计33万字。这本“蓝皮书”也为后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创建提供了借鉴。
唯物辩证必然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的资本市场”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非常激烈,与之相伴的则是深交所几易其名,从起初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到“深圳证券市场”,又到“深圳证券交易中心”,最后终于还原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名称的几经更迭,一方面折射出当年复杂的情形,另一方面也暗含着筹建者们成就事业的坚强决心。
1990年12月1日,这是禹国刚终生难忘的一天。正是在这一天,禹国刚和另一位筹建人王健一同为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开市,因为当时“深安达”股票股本小,最先完成了股票的标准化和集中登记以及集中托管等工作,成为在深交所第一只集中交易的股票,这标志着新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中国证券市场由此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每每回想起这一历史时刻,禹国刚总是禁不住热泪盈眶。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微宣工作室
排版:白哲沅 张涵之
编辑:闫庆
责编:李艺华
审核:郭斐
优秀的XISUer们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