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工这位老师不仅科研做得好,指导学生参赛也屡获佳绩!
推开实验室的门,一群学生围在陶铭身边讨论问题,他听完后,有条不紊地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当一名学生问到,要如何学好专业知识时,“珍惜学习的时间,不负韶华!”简单一句话,饱含了陶铭对所有同学最真切的期望。
自2012年起就到莞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的陶铭,主要负责计算机网络、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多门本科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期间,他曾两次获得“东莞理工学院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以及“东莞理工学院突出贡献奖”。
01
提升自我,做好科研工作
过硬的科研水平是陶铭这些年来努力的成果。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工作,并以主要成员的身份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索引论文18篇(ESI1%高被引1篇,CCF推荐期刊10篇,中科院JCR1区5篇、2区5篇),申请发明专利11件(已授权6件),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
这项研究的内容繁多复杂,还需要建立虚拟模型,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碰壁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但陶铭和他所带领的实验团队在历时三年的不懈努力下,将无线物联智能家居系统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个研究成果为陶铭带来了四项国家专利,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2篇。“这是对我们不懈努力的回报。”陶铭深感科研工作的不易。
随着全网IP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对移动性支持提出了新的需求。国际IETF组织为此提出了移动IPv6(MIPv6)协议下的几种主要的切换方案,以提供更好的移动性支持。但该协议仍存在丢包率较高、切换时延较长和信令交互开销较大等问题,无法满足实时性要求较高或非实时但注重吞吐量的应用。陶铭开始关注到这个难点并思考该如何解决痛点。
在实验室研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陶铭从切换触发过程、目标网络选择、切换操作步骤等优化着手,提出“基于移动模式检测的智能快速切换”等一揽子性能优化方案,从而减少各类开销。陶铭还引入了“缓存—隧道”机制减少丢包率,通过自适应地分配缓存大小,减少接入路由器的存储开销,并设计了“流量整序器”解决缓存机制所带来的数据包失序问题,方便师生进行网络架构的学习研究。
“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问题所在,对标分析产生的原因,然后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按照这样的逻辑,总能处理大部分的问题。”多年来陶铭在科研教学的过程中总会抱着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而他也用心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团队的成员们。
02
引导好团队,做好项目建设
陶铭指导的学生团队曾参加过“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甲骨文”全国Java程序设计大赛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其中他指导的“基于机器视觉的自主导航湖面垃圾回收无人艇”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陶铭会经常到实验室与学生交流,探讨机器人的设计、疑难问题攻克的办法。
学习总是相互的,学生能够从陶铭的身上了解到做好一个项目的方法。在学生身上,陶铭能看到学生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迎难而上,力求完美的珍贵品质,“我仿佛又看到了求学阶段的自己,那种积极,勇敢,对于科研始终不放弃的积极态度,让我倍受鼓舞。”
03
引导好学生,发展好专业
为了让同学跟上业界的发展,学习前沿理论,陶铭还会带着他们参加许多学术讲座,引导他们利用好网络、期刊各种渠道,了解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动态。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他反复提醒同学要打好基础,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
在课前陶铭会向学生们介绍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大概方向,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学生遇到难题时为他们解答。“用这种方式教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在学习上会更加主动,更具有创造力。”
在陶铭的课上从不缺少笑声,在讲到晦涩的知识点时,陶铭会旁引有趣的例子来启发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思考。不仅如此,当涉及一些尚未涉猎的理论时,陶铭还会为同学们拓宽延伸。班上的胡同学认为,上陶铭老师的课程不仅可以学好本门课程的知识,还可以了解课外的相关知识,这对他们拓宽视野与开展学术研究有许多益处。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作为一名老师,陶铭始终觉得带好学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比起我自己在科研上取得的成功,引导同学在科研工作上取得成绩是我更大的突破。”这平淡的一句话,是陶铭对教学生涯的最好诠释。
#这里有你喜欢看的#
文字来源 | 李文杰 邱超凡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图文编辑 | 辛承祚
责任编辑 | 蔡耀蔚 辛承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