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建园20周年!莞工获得了这项荣誉!
从2001年到2021年,从一片“荔枝林”到一座“科学城”,过去20年间,松山湖实现了由“园”到“城”的蝶变,正奋力开启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2002年动工到2003年正式启用,从刚升格为本科高校到如今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作为园区首批进驻的高校,东莞理工学院是松山湖建设发展的开创者、参与者、见证者,和园区相伴成长、共生共荣。
今天(12月9日)下午,松山湖建园20周年“改革、创新、再出发”大会召开,回顾松山湖20年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道路,推动松山湖改革、创新、再出发。在大会上,东莞理工学院和其它19个企事业单位被评为“松山湖20年突出贡献企事业单位”。
为松山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校目前有普通全日制学生近2万人,继续教育学生近2.2万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5万人,80%左右的毕业生留莞,不少优秀毕业生直接留园区就业创业。
学校设有18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10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5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紧紧围绕学校发展需要和东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人才强校为要求,以超常规的思路全力延揽高层次人才,积聚了大批高水平人才在松山湖校区,自2015年以来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等顶尖、杰出人才59人,学科领军9人,学科方向领军44人,学科骨干46人。
近5年,通过技术开发服务、共建研发平台、协助企业升级转型、优秀人才输送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为松山湖功能区内镇街和企业提供系列科技服务,签订横向合同288项,合同金额约500万元。先后派出8名青年博士前往松山湖相关岗位挂职锻炼。
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助力松山湖高水平科技创新
根据国家、区域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学校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目前学校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拟新增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学科晋升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已入选本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等6个专业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
近3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科研总经费14亿多元。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光固化成型方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学校先后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8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38个。
参与建设大项目,共同构建松山湖大格局
东莞理工学院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区域布局,制定实施《东莞理工学院关于全面参与和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与松山湖实施共建滨海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研究平台、工程软件重点实验室等11个重大项目、平台,参与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有力支撑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研发系列重要装置,首台用户谱仪—东莞理工学院多物理谱仪投资超1亿元。东莞理工学院与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建高性能轻合金及其成型工程技术中心,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机构共建东莞新能源研究院等。
学校积极推动东莞市社会治理研究院、松山湖新发展研究院等建设成为高端智库,为松山湖功能区顶层设计、政策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共建东莞市松山湖新一代通信产业研究院,围绕通信产业的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积极参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项目筹设相关的各项工作。
松山湖20年,正迎来发展的好时机。即将迎来而立之年的东莞理工学院也将与松山湖一起坚持改革创新,继续再出发,向着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的目标昂首迈进!
#想了解莞工的你还可以看#
文字来源 | 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 | 新闻中心
图文编辑 | 辛承祚
一审 | 辛承祚 二审 | 蔡耀蔚 终审 | 叶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