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得3项专利,综合测评第一,这位国奖获得者做到知行合一!

新闻中心 东莞理工学院 2023-03-27


在图书馆认真学习,灯光下白驹过隙,刻苦钻研的模样被刻画,在白灰色的墙壁上留下记忆的倒影。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2018级自动化专业的陈楚钿在研究生备考期间不断往返于宿舍和图书馆。


大学四年,陈楚钿的学习成绩优异,综合测评均为专业第一。投身于实验室的他,获得多个国家级比赛奖项、研发专利;担任团支书的他,积极组织开展班级团体活动,致力构建和谐班级......作为2020-2021学年度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陈楚钿坦言大学生活改变了他很多,也让他学会了许多。



保持学习热情,珍惜磨炼机会


进入大学的陈楚钿,延续着高中时学习的那股热情。在陈楚钿看来,手机是学习与娱乐兼得的工具。上课他会通过手机快速记录上课内容,课后再花更多时间复习吸收。“有的同学到了大学就容易浮躁,失去束缚后学习热情也有所下降,做到课后及时复盘很有必要。”不仅如此,陈楚钿还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巩固自己的课程知识。“但还是要以课上老师的讲授为主,课后可以通过不断做题和网课加以巩固。”


大学认真学习之余,陈楚钿还积极抓住每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担任班级团支书的他还需要负责组织班里的各类活动。“开展活动可以增进班级同学的情谊、拉近大家距离的同时也提高我自身的组织沟通能力。”陈楚钿鼓励同学们可以在大学多尝试不同的身份岗位。



在老师和师兄的指导下,陈楚钿学会要用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因为对无人机很感兴趣,大二时陈楚钿加入了“停车场无人机引导系统”科研项目组,并入选学校攀登计划。该项目是希望凭借着无人机检测并进行路线规划实现管控目的。“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由于没有充分考虑计划可行性,专业性难度太大,后续我们通过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方案解决这些问题。” 身为组员的他,在会上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配合完成项目功能的实现。


“我对楚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备赛那段时间,他几乎每晚都是12点才回宿舍,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学业也未曾落下,期末成绩和比赛都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陈楚钿的舍友2018级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廖思军说道。


以赛促学,掌握解题技巧不断突破


巩固课上知识的同时,陈楚钿还十分注重实践。每当有适合自己的比赛时,陈楚钿都会积极备赛,在比赛中提升自我,通过一次次实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扎实了理论基础。


第一次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的经历让他记忆尤深。作为仿人散打项目负责人,陈楚钿统筹整个团队的合作,需要根据团队的整体情况制定好每个组员的具体工作。有的组员因为课程多的问题,没能及时完成;有的组员不清楚项目如何继续进行……这些突发情况都需要陈楚钿及时地进行动态调整并给予指导。“在我们备赛的场地,我们都会额外注意情绪的表达。”陈楚钿格外关注队员们的心态情绪,在组员情绪低落时,会给予他们安慰。除了上课时间和吃饭时间,其他时间陈楚钿都是在备赛地点准备,这样有意无意间也给组员们起到一个榜样作用。



比赛的过程总会遇到不少困难。比赛准备时间有限,且比赛规则要求参赛作品必须使用博创器材,这给团队带来很大的困扰。“这时候我们要很小心了,如果烧坏了主控,机器人无法继续使用就无法再参加比赛了。”陈楚钿会事无巨细地跟组员说明情况,然后带领组员再三进行确认。通过和团队的不断努力,第一次参与国赛的陈楚钿荣获中国机器人大赛仿人散打二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体感仿人格斗二等奖。


“楚钿的细心和担当一直帮助着团队,对于比赛规则的研究比较细致的他都能提供具有指引意义的想法,让我们的备赛少走了很多弯路。”2018级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刘泳涛说道,他不仅和陈楚钿同为电智学院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的成员,还是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中跟陈楚钿并肩作战的战友。刘泳涛觉得陈楚钿是一个很有团队意识的人,总是能积极主动地帮负责人承担起部分事务,“楚钿对于任务很上心,交给他的部分不用担心会出现什么差错。”



“制定计划的时候要把意外的处理时间也给考虑进去,这样才不会显得那么凌乱。”陈楚钿在一次次比赛中不断突破,从团队负责人到指导同组师弟备赛,陈楚钿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投身实验室,

致力研发“专属”机器人


早期便选择加入电智学院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的陈楚钿,很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入实验室让我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也有着更多的比赛名额和实验室资源。”陈楚钿强烈推荐师弟师妹进入实验室,“这是一个能很好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参赛经历,陈楚钿开始思考要如何将自己的学习实践经历转化为科研成果。指导老师的建议帮助他开拓了思路,“既然我对机器人领域十分感兴趣,那我为何不去研发一些专属于我的机器人呢?”于是在前期比赛成果的基础上,陈楚钿和团队成员共同着手研发机器人领域的专利。

 

由于疫情影响,部分队员无法返校开展实验设计,加上缺乏研究思路,起初陈楚钿团队的研究跌跌撞撞,进度并不理想。“我们团队都没有接触过这些新内容,处理繁杂的实验数据让我们十分吃力。”带着这些困难,陈楚钿去请教学院的几位老师,请他们分享自身经验,提供更多可操作的建议。


“能力不够,那我们就用时间来凑。”在学院张瑞老师的指导下,陈楚钿主动拉起队员翻阅大量的机器人设计书目,一起泡在实验室反复调试机器人参数。渐渐地他们能迅速改进机器人的设计构造,并根据实际操作出现的误差,对机器人的部件进行细微调整,从而达到实验预想中的效果。“尽管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难点,但我们把研究思路进行细化调整后,通过反复大量的实验取得了突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陈楚钿团队获得了“一种用于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的球形开发平台”、“一种串联链式自重构模块化机器人”、“一种串联链式非自重构机器人”等多项机器人领域专利。收获成果后,队员们回忆起那段通宵达旦的日子,也是十分难忘。


“感谢学校、学院和老师们的培养,让我们得到许多学习和尝试的机会。”陈楚钿很感谢实验室指导老师之一的任斌老师和他的班主任张瑞老师。作为陈楚钿《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课程的授课老师,任斌老师在讲述专业课内知识之余,也会在课堂上讲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传授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陈楚钿的班主任张瑞老师在开班会的时候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导,平时陈楚钿有什么问题也会为其细心疏导。“学习是一条黄金的道路,最宽阔,最有幸福感,最能提升自我。”陈楚钿会不断从老师的话语感悟出自己的人生。



大学的生活与经历,锻炼了陈楚钿很多方面的能力。“拥有一颗坚强的心,也是我的座右铭,初高中我比较脆弱,一遇到困难就比较想逃避,容易故步自封。是大学培养了我,让我有了许多磨炼的机会。”陈楚钿鼓励师弟师妹,每个人要跳出舒适圈,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要保持坚强。


#想了解莞工的你还可以看# 

文字来源 | 王绅锐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图文编辑 | 纪健生

一审 | 李旭琪  二审 | 蔡耀蔚  终审 | 叶妙娴

点赞、在看,双连支持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