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登上自然子刊!莞工高水平科研成果又有新突破!

宣传部 东莞理工学院 2024-03-23


“十四五”以来,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大力实施 “人才强校”首位战略,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强化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加快打造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团队,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聚焦效应不断显现,近期又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陈木青特聘研究员在自然子刊

发表氮杂原子掺杂弯曲碳螺旋材料领域

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方向领军人才陈木青特聘研究员,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浙江工业大学,研制出首个具有氮掺杂黎曼曲面的弯曲碳纳米螺线管材料,填补了氮杂原子掺杂弯曲碳螺旋材料领域的空白。近日,该研究成果以东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第一单位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该研究成果首次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合成了氮掺杂的碳纳米螺线管材料(N-CNS),并且给出明确的结构。同时考察了这一类新型氮掺杂碳螺线管材料光催化产氢和催化有机反应的性能。这一成果扩充了功能性弯曲碳纳米材料的范畴,为未来开发多种独特功能的碳螺线管材料提供了实验基础。

据悉,陈木青研究员目前在邱永福教授研究团队。近三年来,该团队在新型材料领域,以东莞理工学院为第一单位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SCI 论文(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hemical Science, 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Nanomaterials等),获批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粤莞联合基金-培育项目等。

(扫描二维码,查看论文)


余翔博士在固体力学顶级期刊

发表关于有限壁厚超弹性充气圆管

轴对称变形的一维模型的研究论文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系余翔博士和英国Keele大学傅依斌教授合作在固体力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上发表关于有限壁厚超弹性充气圆管轴对称变形的一维模型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从三维有限应变理论出发,推导了用于描述有限壁厚超弹性充气圆管起鼓的一维模型。

该模型使得利用简单数值方法,来描述有限厚壁圆管的轴对称变形变得容易,能够非常准确地描述起鼓从起始、生长到扩展的整个过程,为之后研究各向异性、电载荷以及破裂等效应提供了一个起点。

(扫描二维码,查看论文)


闫景坤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食品期刊

发表综述文章

对未来食品行业的发展提出新见解


我校生命健康技术学院、食品营养健康工程与智能化加工研究中心学科方向领军人才闫景坤特聘教授团队在国际食品顶级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综述文章,学科骨干人才李垄清特聘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该综述从双歧杆菌属的组成、双歧杆菌属的杂多糖代谢酶系、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对肠道和人体胃肠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双歧杆菌代谢杂多糖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食品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见解。



(扫描二维码,查看论文)


物联网系统及应用团队

在计算机领域TOP期刊发表语义本体

在不完全数据推理方面的应用成果


近日,我校物联网系统及应用团队在计算机领域TOP期刊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发表了基于语义本体的不完全移动轨迹数据建模、查询及推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项目负责人陶铭教授为第一作者。


该研究针对时空轨迹数据(Spatio-temporal data),将经纬度坐标转换成语义位置,提高了轨迹数据的可解释性。考虑道路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车辆移动的位置关系,定义相应的语义规则,构建一个带有约束的车辆移动场景本体模型;针对不完全的轨迹数据,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推理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的测试集上,基于本体的马尔科夫逻辑网络有较好的预测结果,同时,也验证了马尔科夫逻辑网络推理的精确率与训练集的初始权重值有关,权重值为证据理论的马尔科夫逻辑网络有较好的预测结果。


物联网系统及应用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研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数据库”“无线物联智能家居系统”“污染源实时监测系统”“污染源现场排查系统”“基于床体的人体体征及睡眠质量监测系统”“矿井WiFi点对点通信装置”“基于物联网的城市安全监测与大数据平台”等。


团队未来将重点突破物联网新型数据采集终端与基础支持软件,物联网支撑层及网络层的技术瓶颈,在应用系统中实现面向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及实时处理等技术难题,提高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成效,为物联网技术大规模应用创造条件。


(扫描二维码,查看论文)


我校2项成果

获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广东省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润霞教授联合地方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完成的项目成果“高性能铸造铝合金及其半固态压铸成型技术与应用”我校国际微电子学院任斌教授联合地方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完成的项目成果“视觉健康智慧护眼技术及其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荣获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性能铸造铝合金及其半固态压铸成型技术与应用”项目针对压铸行业存在的铝合金力学/导热性能不兼容、复杂薄壁压铸件成品率低、传统热处理流程长能耗高三大难题,解决了制约高性能低成本铝合金压铸件的技术难题。已在广汽新能源、OPPO等40余家省内外企业获得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满足了广东地区电子通讯和汽车产品的对功构一体铝合金新材料需求,实现了铝压铸构件向“复杂化、薄壁化、高性能化”的高端发展,也推动了压铸铝合金行业技术跨越和技术进步。


“视觉健康智慧护眼技术及其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项目从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需求出发,以光生物机理研究为核心,突破客观定量视疲劳评测技术研制、健康光照模型构建等多项视觉防控技术壁垒,自主研制出视疲劳客观定量评测技术、视觉舒适度指数和全流程AI护眼管控系统等核心成果,并应用于显示、照明、眼镜及检测等相关行业,对我国推进青少年近视防控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坚持科学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学科交叉,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加强有组织创新工作,为实现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想了解莞工的你还可以看#






文字来源 | 科研部
图文编辑 | 李明杰
一审 | 李明杰  二审 | 范晖帆   终审 | 叶妙娴



点赞、在看,双连支持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