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浴火重生!他把扫把做成一个自强的产业

宜春发布 2020-09-19


人物小传


张家秋,1965年7月出生于袁州区天台镇上坊村,初中文化;2012年3月在外打工时遭遇爆炸,全身烧伤90%,落下终身残疾;2015年6月联合当地5名残疾人创办袁州区棕业加工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1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2017年获评第三届“最美袁州人”、袁州区“十佳好人”。


袁州区天台镇最偏远的山村

——上坊村下坊村民小组,

张家秋创建的

袁州区家发棕业加工专业合作社

就在这里。

在这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加工场内,

张家秋向我们讲述了

他浴火重生的人生经历。



张家秋家境贫寒,14岁初中毕业后便辍了学。为了生活,他到沿海打过工,在铜鼓烧过5年木炭,做过7年农村信贷站业务员。2006年,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他进入了当时风险极大的烟花爆竹行业。因为张家秋勤奋好学肯钻研,凭着一手过硬的技术,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2012年2月张家秋到陕西渭南市一家花炮厂做技术员3月15日,花炮厂发生爆炸张家秋被烧得面目全非,四肢严重变形,全身烧伤面积达到90%。三个月后,脱离生命危险的张家秋出院回到了家乡卧床静养。他的伤势最终被鉴定为二级伤残。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这个家又重新陷入了贫困。

经过近3年的治疗和训练,张家秋最终扔掉拐杖,重新站了起来。此时的张家已经一贫如洗,仅靠国家低保政策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并且欠下了20多万元高额债务



2015年初的一天,张家秋在村里偶然看到几个外地客商在大量收购棕丝。经过询问,张家秋了解到,这些棕丝都是收购去制作扫帚的。张家秋灵机一动自己的家乡棕丝资源丰富,而且手工制作扫帚劳动强度不大,技术难度不高,为什么不可以办一个棕丝扫帚加工场呢


2015年6月,张家秋联合当地5名残疾人共同创建了袁州区家发棕业加工专业合作社。



有付出就有收获,合作社运行几个月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打开了市场销路,袁州、上高、高安等地的客户纷纷上门下订单。

张家秋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引起了袁州区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2016年9月袁州区残联在得知张家秋因资金缺乏无法扩大生产后,理事长来到张家秋家中,送来7000元帮助合作社建设了一个户外钢棚。2017年12月袁州区残联再次援助资金10000元,资助合作社建设了第二个户外钢棚。



区、镇扶贫办将合作社的生产场所列为扶贫车间,由于有5名贫困户(低保户)常年在合作社做工,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补贴合作社。上坊村委会将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愿望的村民推荐到合作社做工,帮助合作社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张家秋的帮扶责任人——天台镇机关干部魏仁甲,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联系宜春市环保局、袁州区部分中小学校,为合作社产品打开了销路;一方面帮张家秋做市场调查,利用本地丰富自然资源,将合作社生产的产品从一种发展到四种



今年5月,常年在上海、长沙、南昌等地做扫帚批发生意的商人、袁州区金瑞镇的易玉松听说张家秋的事迹后,专程从上海过来找到张家秋,签下3000把扫帚的订单,把这些产品全部销往长沙、南昌等地。


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爱,温暖了张家秋的心



2017年10月张家秋找到村委会主动要求退出低保户,把这个名额让给更加需要帮助的人。当年,张家秋被评为第三届“最美袁州人”同年获评袁州区“十佳好人”。 

目前,袁州区家发棕业加工专业合作社有固定员工5人,常年在合作社做工的有六七人,他们有些是残疾人,有些是年纪较大的村民,其中有低保户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人。



合作社现在有棕叶扫帚、芦苇扫帚、竹扫帚、铁扫帚共四种产品,每种产品都供不应求。去年,合作社共生产各类扫帚4万多把,产值30多万元今年1至8月已生产各类扫帚4万多把,实现产值35万元预计全年可生产扫把超过6万把,产值可突破40万元


为扩大生产规模,张家秋还在袁州区慈化镇建立了2个加工点,利用当地棕叶和毛竹资源,对产品进行初加工,解决了当地6名群众的就业问题。为了确保原料供应充足,张家秋还种了2亩铁扫把草。


今年上半年,张家秋到赣州一家棕丝加工生产企业考察后,很受启发。“棕床垫生产实现了全自动化,把棕丝放进去,利用电脑全程控制,不久就能生产出一床厚厚的棕丝床垫,一张这样的床垫市场价3999元。”张家秋期望,自己的合作社也能开发出更多的产品

更多张家秋的追梦故事,请关注10月23日的《宜春日报》。


来源:记者熊海军

编审:辛冬妹、谢芳芳

编辑:小蟹

小布想和你交朋友,微信号:zhangfang309

大家都在看  

➯宜春学院建校60周年,这里藏着无数人的青春

➯强势围观!宜春这场校园艺术节开幕式太亮眼!

➯实在没法低调!这份全国榜单出炉,宜春占了11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