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敦康 | 《周易》的思想精髓与核心价值

余敦康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4-09-14


《周易》这部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写这本解读《周易》的书,目的在于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把艰深晦涩的《周易》变为一般读者就能读懂的书,使易学智慧成为普通人能掌握的精神财富,其基本性质属于普及性的通俗解读。


《周易》的思想精髓与核心价值

(▲周易九卷附周易略例一卷)


1.

政治理想与治民之道


《易传》关于政治得失和治民之道的看法,其所依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和儒、道两家一样,也是属于民本思想的范畴。《易传》站在阴阳哲学的高度对这种民本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把它纳入广阔的天人之学的体系之中。《系辞传》指出,《周易》这部书,之所以能开通天下的思想,成就天下的事业,是因为它能“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所谓“明于天之道”,是说对自然规律有着深刻的了解;所谓“察于民之故”,是说对民众的忧患安乐有着切身的体察。就自然现象而言,天地万物在阴阳规律的支配之下,相互依存,流转变化。就社会现象而言,情形亦复如此。君民之间,相互依存,结为一体。如果不能体察民情,制定出符合民心的政策,那就根本不可能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易传》由此而树立了一个评价政治得失的确定的标准,即“吉凶与民同患”。吉为政治之得,是政治的成功。凶为政治之失,是政治的失败。政治的得失决定于君主是否以民众的吉凶为吉凶,以民众的忧患为忧患,也就是说,应该根据民心的向背来评价政治的得失。

《易传》认为,天地长养万物,其大德曰生,君主的权位虽然宝贵,但是必须体现天地之大德,以仁爱之心关怀人民,把养育万民的问题置于首位。这也是国家政权的根本职责。

其次,《易传》认为,为了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应该用伦理教化的方法,而不可用武力强制的手段。如:

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蛊》卦《象传》)

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临》卦《象传》)

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观》卦《象传》)

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贲》卦《象传》)

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解》卦《象传》)

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节》卦《彖传》)

       第三,《易传》认为,居于尊位的君主只有以发于至诚的信任才能广系天下之心,因为诚信是国家团结的纽带、社会凝聚的动力。如果君民关系建立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之上,君主以至诚之心对待人民,人民也会以至诚之心对待君主,至诚相感,上下交孚,于是君主就可以受到人民的衷心爱戴,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动而无违,得志于天下。如:

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益》卦《象传》)

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兑》卦《彖传》)


2.

社会伦理与道德修养


1)社会伦理

《周易》关于社会伦理规范的思想是围绕着礼的范畴而展开的。《履》卦《象传》说:“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照《易传》看来,天地为万物之本,夫妇为人伦之始。就天地而言,天为阳,地为阴,天在上,地在下,虽有尊卑贵贱之分,但是必须互相感应,交通成和,才能化生万物。因而宇宙的自然秩序是由两个不同的方面共同构成的,一方面是阴阳之分,另一方面是阴阳之合,二者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所以自然界呈现出一种秩序井然而又生生不已的运动过程。为了调整稳定各种人际关系,于是建立设置了一套伦理规范,这就是礼的起源。这种礼虽是人为的创设,但却是效法天地,以宇宙的自然秩序作为自己存在的坚实基础。社会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推广和扩展。《易传》关于社会伦理规范的思想始终是着眼于社会整体的和谐的,反复强调应该按照合乎乾行的中正之道来沟通天下人的思想。关于政治伦理,也同样应该履行这种合乎乾行的中正之道。照《易传》看来,尽管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所处理的关系不相同,具体的行为规范存在着差异,但是,同时照顾到阴阳之分与阴阳之合的中正之道却是普遍适用的。2)道德修养《周易》既强调应效法天地,按照宇宙自然的秩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又强调人应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发精进,实现自己所禀赋的善性,这种伦理思想既是“他律”的,又是“自律”的。易学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总体上就贯穿了这种“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精神。《系辞传》说: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系辞传》


《易传》用一阴一阳之道统贯天、地、人。就天道之阴阳、地道之柔刚而言,是客观外在的自然律。就人道之仁义而言,这种自然律却是植根于内在的人性,成为人性的本质。因此,《易传》认为,“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之善性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而是“继之”与“成之”的动态过程。“继”是承继接续的意思,“之”是指一阴一阳之道,即客观外在的自然律。继之则为善,不继则不善,所以人必须自觉地去承继接续这种客观外在的自然律,使之变为自己主观内在的善。“成”是凝结实现的意思。“之”是既指客观外在的自然律,也指主观内在的善。成之则为性,不成则不能凝结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以人必须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修养,以进入“道义之门”。《易传》的这个思想,通天人,合内外,把发挥主体自觉的“自律”道德和遵循客观准则的“他律”道德融为一体。

(▲周易注疏十三卷


3.

涉世妙用与立身决策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代表一种时态,一种由时间、地点、条件所制约的具体情境。每一爻则代表在此具体情境下人们的行为。行为是否正确,其后果是凶是吉,是祸是福,并不决定于行为的本身,而决定于行为是否适合具体情境的规定。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经常遇到不同的情境,究竟应该作出何种对策,采取何种行动,都能在《周易》这部书中找到方法论上的指导。明代首辅张居正曾根据他的切身经验,写他读《诚斋易传》的心得体会:“六经所载,无非格言,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张太岳集》卷三十五),不仅回答了《周易》何以被列为群经之首的问题,而且相当精辟地指出了《周易》的智慧就在于“涉世妙用”,具有强烈的实践功能,是一种指导人们正确行动的理论。

六十四卦所象征的六十四个时态,几乎囊括了人们所能遭遇的各种不同的处境,如果随时去细细体会,必定能使自己裁度事物、立身决策的智慧趋于上乘。这就是《周易》这部书赢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普遍喜好,使他们受到启迪和教益的原因所在。


4.

顺天应人与太和思想


《周易》在《乾》卦的《彖传》中首先提出了“太和”的思想,认为由于乾道的变化,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刚柔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保持了最高的和谐,所以万物生成,天下太平。这种最高的和谐并非如道家所设想的那样,是一种无须改变的既成事实,而是一种有待争取的理想目标。因此,《周易》重视发挥“自强不息”的奋发有为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在《周易》的体例中,一般来说,天地、阴阳、刚柔之间上下尊卑的等级地位是不能颠倒的,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如果阴不安于自己被支配的地位而求比拟于阳,就会引起冲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阳得不到阴的支持与拥护,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也将陷入困境,导致灭亡。因此,阴阳应该根据各自所处的地位向着对方作不懈的追求,阴求阳,阳求阴。如果这种追求取得成功而达到了最佳的结合,那就是理想的和谐了。《周易》并不拒绝革命性的变革。《周易》满怀激情地把变革赞扬为宇宙的普遍规律,认为由于天地之间的变革,所以形成四时,促进万物生生不已,商汤和周武王所发动的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至于变革的目的,《周易》认为,并不是为了使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要达到一种刚柔在各自所应处的地位上协同配合的局面。《周易》虽然基本是站在儒家的立场,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等级制度是不可改变的,但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调整的方法,反复阐述居于支配地位的刚应该与柔相应,合乎中正之道,保持谦逊的美德。在必要时,可以居于柔下,损刚益柔,以贵下贱,争取被支配者的顺从和拥护。《周易》关于冲突与和谐的研究,一方面洋溢着一种奋发有为的高昂的理想主义;另一方面又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有着清醒的客观认识,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古今中外的历史有许多的个性,也有许多的共性。生活在中国先秦时期的人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当今的世界也常常会遇到。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把各种人际关系理顺,也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抑制和根除爆发于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冲突,我们仍未把这个世界建设成为一个舒适的家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回温一下《周易》的太和思想,激发更多的人们去追求最完美的和谐,共同谋划一种如同天地万物那样调适畅达、各得其所的社会发展前景,或许是有益的。

本文选自余敦康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周易》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周易

编著者:袁行霈 主编,余敦康 解读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编辑 | 吴学武    监制 | 隋阳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