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日知录

传承文明 · 服务学术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日知录


编著者:(清)顾炎武 著  黄珅 解读定价:106.00元(精装)70.00元(平装)ISBN:978-7-5013-6341-4(精装)/ 978-7-5013-4442-0(平装)出版时间:2021年6月装帧:精装/平装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学术巨著,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的学术、政治思想。主要内容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虽然时代已经变化,但书中提出的很多问题,至今依然值得重视和借鉴。

本书以潘耒刊刻的清康熙三十四年遂初堂本《日知录》为底本。所选文章反映顾炎武学术宗旨、经世思想、研究精神、研究方法,以期对于清代学术思想以及清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黄珅:1949年3月生。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代文史及古代文论研究。著有《新译徐霞客游记》(包括语译、注释、评析等),《杜甫心影录》、《经典入门·论语》等。主编《中华古文观止》等。合著有《近代诗词文选》等。与人合编有《海藏楼诗集》等。参与《朱子全书》编审(任副主编)等书编撰。现为《顾炎武全书》、《朱熹学术思想史》等书编撰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导读节选


顾炎武被誉为清代“开国儒宗”,《日知录》是他的代表作。全书三十二卷,博赡通贯,明体适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包世臣说:清代“言学者必首推亭林,亭林书必首推《日知录》”(《艺舟双楫·读亭林遗书》)。

一、顾炎武生平简介

关于顾炎武的生平事迹,清张穆的《顾亭林先生年谱》、清钱邦彦的《校补顾亭林先生年谱》、清人撰写的多种顾炎武传记,以及顾炎武友人的诗文、清人笔记,都有十分具体的记载。顾炎武,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生于江苏昆山东南小镇千墩(今千灯)的蒋泾(今花浦村)。初名绛,曾改名继绅,以后仍名绛,字忠清;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清兵南下,为了表达对文天祥门生王炎午品格气节的崇敬,更名为炎武(一作炎午),字宁人;一度侨居南京钟山下,明亡后为避害出游,化名蒋山佣。顾炎武以南朝梁陈之际的著名学者、画家顾野王为先祖,顾野王居处有亭林之胜,顾炎武也被称为亭林先生。当年的亭林早已湮芜,但“亭林先生”四字,经过时间的淘选、风雨的洗礼,青史流芳,名垂千古。顾氏为江东四大姓之一,世传“江南无二顾”。不过从《顾氏谱系考》看,自宋代以来,顾炎武的先辈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他的本生父顾同应,就只是个乡秀才。顾炎武堂叔顾同古尚未成婚就已去世,未过门的妻子王氏矢志守节,奉养公婆。以此,顾炎武出生之后,就过继给已去世的堂叔为嗣,由王氏抚育。顾炎武天生双瞳子,因三岁时出痘,一眼受到损伤,或说已经失明,或说瞳仁四周有白翳。但他七岁进书塾,依然一目十行,读书不倦。虽然其貌不扬,但生性耿介,才气不凡。天启六年,顾炎武进入县学,开始致力于科举文字。在县学中,与同窗归庄结交。二人砥行立节,孤高傲世,被人称为狂生。崇祯二年,加入复社。崇祯三年秋,顾炎武首次赴南京参加应天乡试。以后多次应举,均未得一第。崇祯十二年,顾炎武再度赴试,依旧名落孙山。当时国事溃败,民不聊生,顾炎武有感于国家多难,而书生无术,于是退而读书,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五月,清睿亲王多尔衮率兵入京。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立福王朱由崧即帝位,年号弘光。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临即帝位,改元顺治。顾炎武对中兴之业,怀有极大的热忱,积极出谋画策,作著名的“乙酉四论”(《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从军事建制、地理形势、农田开垦、钱币流通等方面,对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顺治即位后,命豫亲王多铎率大军征江南,清军铁骑长驱苏、杭。江南各地抗清义军四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也都投笔从戎。但义军的兵力远远不敌八旗精锐。顺治二年七月,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四万余人。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砍,两个弟弟遇难。嗣母王氏在常熟绝食殉节。顾炎武依然留在江南,从事秘密反清活动。但明王朝的终结已不可逆转。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使顾炎武等义士的希望逐一破灭。继弘光帝被杀,唐王被俘遇难,鲁王逃亡海上,南明小朝廷随起随落,江南反清的义士相继被杀。顾炎武写了一首《精卫》诗,表现出“明知已不可为,依然尽力而为”的精神追求。临危一死谢君王。当此天崩地裂之际,一些士人选择死节以表忠贞。但顾炎武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充满坎坷、备尝艰辛的漫长曲折之路。他认为,死节并非难事,活下去有时更难,但也更有意义。人不该将杀身成仁作为唯一的选择,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必须去做。为此,他积极投身于抗清活动之中,东至海上,北上淮安,风尘仆仆,四处奔走,联络各地义军。顺治七年,顾炎武还同归庄、吴炎、潘柽章、王锡阐等人在吴江古风庄共结惊隐诗社,以“优游文酒”的面目,抒发矢志不渝的情怀。外患日甚,内患又起。顺治十二年,为侵吞顾炎武的家产,昆山豪强叶方恒与顾氏世仆陆恩勾结,欲以“通海”罪告亭林。顾炎武自南京回昆山,擒杀叛仆陆恩,因而被捕入狱。赖归庄等人营救,九月获释。次年,叶方恒派刺客跟踪,在南京太平门外将顾炎武刺伤,并指使歹徒洗劫顾家,将世代相传的财物席卷一空。至此,顾炎武已无法在昆山居住。为了避祸,也为了结交各地豪杰,考察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他决计北游,于顺治十四年将家产尽行变卖。临行前,昆山好友设宴饯别,归庄写了著名的《送顾宁人北游序》,说:“宁人之出也,其将为伍员之奔吴乎?范雎之入秦乎?吾辈所以望宁人者不在此。夫宣尼大圣,犹且遭魋畏匡;文王之仁,不殄厥愠。宁人之学有本而树立有素,使穷年读书山中,天下谁复知宁人者?今且登涉名山大川,历聘列国,以广其志而大其声施,焉知今日困厄,非宁人行道于天下之发轫乎?”潘柽章等人亦有赠诗,以壮行色。江南信美,已非吾土。从此顾炎武掉首故乡,一去不返。这年,他四十五岁。他带走的是对故乡铭心刻骨的思念,是对国破家亡深切的反思,是“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宏愿。顺治十五年春,顾炎武登泰山,又至曲阜谒孔庙,并在章丘大桑家庄购置田产。秋季,至北京。次年凭吊山海关,发出“七庙竟为灰,六州难铸错”(《山海关》)的感慨。尽管大势已去,但顾炎武对恢复明室仍怀有希望。这年五月,张煌言、郑成功率师北伐,舟师进入长江,七月,直抵江宁城下,江淮为之一震。顾炎武闻讯南下,抵达扬州,听到明军败北的消息,只得返回天津。为镇压反对者,清廷大兴案狱,江南地区,被害尤烈。顺治十八年,诸生金圣叹、倪用宾等人聚哭文庙案,不分首从,一律凌迟处死。康熙元年,归安(今浙江湖州)知县吴之荣罢官,为立功再起,告发已故湖州南浔大户庄廷鑨私修《明史》,其中颇有忌讳之语。次年,庄廷鑨私修《明史》事结案:庄廷鑨遭开棺戮尸,因之而死的八十余人,株连多至七百家,妇女被发送边地为仆。顾炎武的好友、史学家吴炎、潘柽章,也因此狱牵连被害,潘柽章所作《明史记》草稿被销毁。事发时,顾炎武远在山西汾州,悲不自胜,作诗祭悼,又作《书潘吴二子事》一文,对此狱作了沉痛的记载。“文字狱”很快就降到顾炎武的头上。康熙七年,山东莱州人姜元衡告发其旧主黄培等十四人收藏刊印“逆诗”,并称有《忠节录》

一书,“昆山顾宁人到黄家搜辑发刻”。此案共株连江南江北名士巨室三百余人。顾炎武在狱中七个多月,每天仅靠几个烧饼度日,备尝折磨。幸赖友人李因笃、颜光敏及外甥徐元文等人多方斡旋,大力营救,才得以保释出狱。但黄培等十四人还是以“逆诗案”被杀。自康熙元年起,顾炎武往来于北京、山东、山西、陕西之间,与著名学者傅山、李因笃、李颙、王弘撰、朱彝尊、屈大均等人订交。康熙四年,在山东章丘大桑家庄购置房屋田产。次年,与李因笃诸友在雁北集资垦荒。在顾炎武北游的二十多年间,他心藏家破国亡的沉痛,胸怀救国济民的理想,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与戴耘野》)。在给弟子潘耒的信中,顾炎武谈到途中颠沛流离,从未在一处住满三个月,一年之中,一半时间寄宿旅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亭林诗集·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二》),可谓顾炎武晚年形象的写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文人普遍的理想,但真能做到的却不多。顾炎武做到了。尽管他走得有些无奈,走得十分艰辛。北游途中,他始终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边走边读,成了游历生涯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康熙十六年十一月,顾炎武游西岳华山,寄居王弘撰家。在《与三侄书》中,他谈了欲卜居此地的用心,除了“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外,更主要的是:华阴地扼潼关、黄河险要,即使足不出户,也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地;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就有高屋建瓴之便。在抗清斗争中,文人的反抗尤其强烈,影响也更大。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反抗意识,清廷实行软硬兼施的两手政策,强化对士人的控制,限制其思想行动。一面以“文字狱”镇压、威胁不服者;一面又借助科举收买、奖励顺从者。康熙十七年,清廷为纂修《明史》,特开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名儒,一时名士赴召者不少。内阁学士叶方霭和翰林院侍讲韩菼想推荐顾炎武。顾炎武严词拒绝,并且从此不再入京。次年,叶方霭任明史馆总裁,又想招顾炎武入史局,顾炎武在回信中,慷慨陈词:“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矣!”“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与叶讱庵书》)不管面前有多少险阻,都毫不动摇顾炎武的决心,不能阻碍他前进的脚步。在顾炎武心头牵萦的,始终是对中兴大业的期盼。康熙二十年八月,顾炎武自华阴至山西曲沃,因病呕泻不止。九月,移居韩宣的宜园,病势稍有减弱。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八日,顾炎武在上马时失足落地,病又发作,整天呕泻不止。九日凌晨,与世长辞。一应丧事,全仗韩宣操持。三月,顾炎武从弟顾岩自昆山赶赴曲沃,与嗣子衍生一起扶柩南归,葬于千墩祖茔。在外漂泊二十五年后,顾炎武又回到了故乡。顾炎武著作等身。现存著作三十五种,主要作品有《日知录》三十二卷、《音学五书》三十八卷、《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肇域志》四十册、《历代帝王宅京记》二十卷、《金石文字记》六卷,以及《亭林诗文集》等。



内页欣赏




目  录


导  读

一、顾炎武生平简介( 1 )
二、《日知录》成书过程( 6 )
三、主要内容( 11 )
四、历史地位( 15 )
五、时代价值( 20 )

日知录

朱子周易本义( 29 )
艮其限 (43 )
凡易之情(50 )
易逆数也(54 )
孔子论易(60 )
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65 )
文侯之命(69 )
丰熙伪尚书( 75 )
言私其豵(87 )
大 原(91 )
夸 毗(101)
鲁颂商颂(106)
春秋阙疑之书(111)
春秋言天之学(118)
医 师(121)
乐 章(126)
爱百姓故刑罚中(136)
庶民安故财用足(139)
致 知(143)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147)
朝闻道夕死可矣(149)
忠 恕(151)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158)
博学于文(167)
予一以贯之(17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74)
自视欿然(176)
饭糗茹草(178)
州县赋税(182)
法 制(193)
省 官(202)
人 材(206)
封 驳(212)
守 令(224)
治 地(235)
苏松二府田赋之重(239)
财 用(244)
助 饷(262)
访 恶(269)
两汉风俗(272)
正 始(280)
宋世风俗(290)
清 议(300)
名 教(310)
廉 耻(321)
乡 原(330)
俭 约(333)
除 贪(340)
家 事(354)
田 宅(360)
范文正公(365)
经义论策(368)
程 文(379)
史 学(382)
搜 索(387)
秘书国史(393)
三朝要典(403)
记 注(407)
四书五经大全(411)
书传会选(417)
内 典(422)
心 学(431)
窃 书(442)
改 书(446)
文须有益于天下(451)
著书之难(453)
巧 言(458)
文辞欺人(465)
文人摹仿之病(474)
作诗之旨(479)
诗体代降(483)
四 海(486)
尧冢灵台(493)
杞梁妻(501)
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506)
赌 博(510)
外国风俗(520)
佛 寺(532)
奈 何(536)
语 急(540)(540)
主要参考文献 (547)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经典普及编辑室供稿 | 于浩   编辑 | 田秀丽监制 | 隋阳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新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