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王维集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王维集
编著者:(唐)王维 著 陈铁民 解读
定价:75元(精装)/ 50元(平装)
ISBN:978-7-5013-7503-5(精装)
978-7-5013-7504-2(平装)
出版时间:2022-06
内容简介
王维是唐代成就最高的几位诗人之一,也是开、天时代名望最高的一位诗人。王维的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其题材划分,主要有以下四类:一为歌咏从军、边塞和侠士的诗篇;二为抨击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抒发内心的不平以及言志述怀之作;三为表现友情、亲情、闺思、宫怨、爱情等的诗歌;四为山水诗(包括山水行旅诗与山水田园诗)。这四类诗都有千古传诵的佳作,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本书选录王维诗132 题160 首,文3 篇。本集的文字以宋蜀本为底本,各卷的编排顺序则改依麻沙本。
作者简介
陈铁民,男,生于1938年,福建泉州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本科毕业后保送本校攻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工作。现为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曾任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文学评论》编委、《文史》编委等。著有《唐代文史研究丛稿》《王维论稿》《王维新论》《王维集校注》《岑参集校注》(合著)等,主编《唐代文学史》(上卷)、《增订注释全唐诗》等。其中《王维新论》获1990年北京版优秀图书文艺类一等奖、全国首届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王维集校注》获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岑参集校注》(修订版)获第八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
导读节选
王维是唐代成就最高的几位诗人之一,也是开元、天宝时代名望最高的一位诗人,当时李白、杜甫的诗名都不如他。唐代宗称王维为“天下文(“文”指诗赋等用韵之文,与“笔”相对)宗”,“诗名冠代”;唐窦臮《述书赋》窦蒙(臮之兄)注也说王维的名望“首冠一时,时议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而未提及与王维同龄的李白;殷璠于天宝末年编成《河岳英灵集》,其《序》说:“粤若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列王维为盛唐诗人之首而不提李白,其评语中对王维的评价也明显高于李白。直到贞元、元和时,李白、杜甫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才高于王维。尽管如此,王维在唐代诗坛的地位仍然是很高的,他的诗很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作细致深入的分析。下面就王维的生平、思想、诗文创作、在诗史和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以及本书的凡例等,作若干必要的说明,希望能对读者理解王维的诗文有所帮助。
一、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名与字都取自深通大乘佛法的居士维摩诘之名。他约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关于王维的生年,学界尚有其他说法(详见拙作《王维论稿·王维生年新探》)。王维祖籍太原祁县,其十七代祖王卓晋时为河东太守,卒后葬河东猗氏县,其子孙遂徙居河东,形成河东王氏一派。后来河东王氏“四县离居”,形成四房,王维属猗氏房,所以他应该是蒲州猗氏县(今山西临猗县)人(说详拙作《王维为蒲州猗氏人考》,载《文学遗产》2018 年第2期)。王维出身仕宦之家,但自高祖父以下,官位都不高。祖父胄,官协律郎;父亲处廉,终汾州司马。大约王维少时,其父即卒。母亲博陵崔氏,在王维九岁以前就已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禅师的大弟子普寂(寂也是蒲州人),前后历三十余年。崔氏的虔诚奉佛,无疑对王维颇有影响。
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新唐书》本传)。开元三年(715),十五岁的王维离家赴长安谋求进取,在途经骊山时写了《过始皇墓》诗。开元四至六年,在长安,间至洛阳,作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洛阳女儿行》等名诗。《旧唐书》本传说:“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洛阳女儿行》题下注曰:“时年十八。”诗疑即十八岁时作于洛阳。
开元七年(719)七月,赴京兆府试,中第(《赋得清如玉壶冰》题下注:“京兆府试,时年十九。”)。唐薛用弱《集异记》称王维将应举,为与张九皋(张九龄之弟)争京兆府解头,求助于岐王,岐王命其扮作乐师,携之同至九公主(玉真公主)之第,奏《郁轮袍》,得到公主的赏识和举荐,遂作京兆府解头而一举登第。按,《集异记》为小说家书,此说实际上是薛用弱(元和、长庆时人)假托王维、岐王、玉真公主之名虚构故事,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争京兆府解头的现象与请托之风),因为开元前期,京兆府解送尚未置等第(以前十名为等第,第一名为解头),根本不存在争等第、争解头之事,争等第、争解头的风尚,直到贞元、元和年间才真正盛行(说详拙作《考证古代作家生平事迹易陷入的两个误区》,载《文学遗产》2017 年第4期)。王维既然于开元七年得到京兆府的解送,自应在开元八年正月就试吏部,但唐姚合《极玄集》卷上、《旧唐书》本传都说他开元九年登进士第,故知他开元八年应试后当落第。在登第前的两年左右时间,王维每游历于诸王等豪贵之门。《旧唐书》本传说:王维游于诸王等之门,“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他的《息夫人》《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等诗,就是从诸王游宴时所作。诸王之所以爱重王维,主要是因为他工诗善画,精通音乐书法,具有多方面的杰出才能;王维之所以竭力交结诸王,则主要出于应试的需要。唐时科举考试的试卷不糊名,主考官不仅评阅试卷,还参考举子们平日的诗文和声誉来决定弃取。所以结交、干谒显贵、名人,争取获得他们的推荐和奖誉,对于一个准备应试的士人说来,就是十分重要的了。王维交结诸王,正是世风使然,不足为怪。
……
内页欣赏
目 录
王右丞文集
卷第一夷门歌 39新秦郡松树歌 42送友人归山歌二首(选一) 43
其二 43
鱼山神女祠歌二首 45迎神曲 45
送神曲 47
扶南曲歌词五首(选二) 48其二 48
其三 50
陇头吟 51老将行 53燕支行 58从军行 63桃源行 65陇西行 69早春行 70洛阳女儿行 73少年行四首(选三) 76其一 76
其二 77
其三 78
榆林郡歌 79卷第二奉和圣制从蓬莱宫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81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84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85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87同崔傅答贤弟 91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95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97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 99酬张少府 101答张五弟 103
卷第三奉寄韦太守陟 105寄河上段十六 107寄荆州张丞相 108赠刘蓝田 110赠祖三咏 11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14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116赠裴旻将军 118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119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121赠裴十迪 123酌酒与裴迪 12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27蓝田山石门精舍 129山居秋暝 132青溪 134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136终南别业 138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选四) 140
鸟鸣涧 140
莲花坞 142
鸬鹚堰 143
萍池 144
卷第四辋川集并序(二十选十五) 146
孟城坳 146
华子冈 148
文杏馆 149
斤竹岭 150
鹿柴 151
木兰柴 153
临湖亭 154
南垞 155
欹湖 155
栾家濑 157
白石滩 158
北垞 159
竹里馆 160
辛夷坞 161
漆园 162
归嵩山作 163归辋川作 165韦给事山居 166辋川别业 168山居即事 170早秋山中作 172戏题磐石 174终南山行 175田园乐七首(选五) 177其三 177
其四 179
其五 180
其六 181
其七 182
田家 183辋川闲居 186积雨辋川庄作 187渭川田家 190春中田园作 192淇上即事田园 194过李揖宅 196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198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并序 200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204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206过感配寺昙兴上人山院 208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210过香积寺 213卷第五送秘书朝监还日本国 216送张判官赴河西 219送岐州源长史归 221送元二使安西 224送方尊师归嵩山 226送元中丞转运江淮 228送别 231淇上送赵仙舟 233送李太守赴上洛 234送平澹然判官 237送刘司直赴安西 238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40送赵都督赴代州 243临高台送黎拾遗 246送梓州李使君 247送杨少府贬郴州 250送杨长史赴果州 252送邢桂州 254山中送别 257送沈子归江东 258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260观别者 262别辋川别业 264新晴野望 265汉江临泛 266登辨觉寺 269凉州郊外游望 271观猎 273寒食城东即事 275冬日游览 277泛前陂 280登河北城楼作 281登裴秀才迪小台 283
卷第六晓行巴峡 285出塞作 287自大散已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289被出济州 291早入荥阳界 293寒食汜上作 294宿郑州 296使至塞上 298济上四贤咏三首(选一) 301
郑霍二山人 301
偶然作六首(选一) 303其五 303
题《辋川图》 305西施咏 307息夫人 310班婕妤三首(选二) 311其二 311
其三 313
羽林骑闺人 314秋夜独坐 315不遇咏 317待储光羲不至 319早朝二首(选一) 322其二 322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324寓言二首(选一) 326其一 326
杂诗三首 328其一 328
其二 329
其三 330
献始兴公 331凉州赛神 334哭孟浩然 335过始皇墓 337集外诗相思 340伊州歌 342送孟六归襄阳 343山中 345书事 347卷第七为画人谢赐表 349
卷第八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357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 360
主要参考文献 369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