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好黄河故事 | 山西文献丛编·黄河卷(全十册)

古籍编辑室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4-09-14



山西文献丛编·黄河卷(全十册)


编著者:郝平  主编

定价:8000元

ISBN:978-7-5013-7253-9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装帧开本:精装16开



内容简介


为了更好地了解、保护、利用山西古文献,进而推动当下的人文社科研究与文旅融合实践,山西大学郝平教授策划编纂一套大型地方历史文献丛书,即《山西文献丛编》。《山西文献丛编》选取代表山西文化的四大地标——黄河、太行山、长城、五台山,从历代史书、地志、政书、辞赋等文献中辑出相关史料,分卷出版。率先推出的《山西文献丛编·黄河卷》,收录了山西籍作者编修的黄河文献,以及涉及山西地区的黄河流域水利文献,如山西太原人王琼的《漕河图志》、山西兴县人康基田的《河渠纪闻》、山西浑源人栗毓美的《栗恭勤公砖坝成案》等。此书的出版,不仅为研究山西区域的黄河历史变迁、水利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而且也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三晋文化。


作者简介


郝平,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区域社会史、灾害史、明清社会经济史等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学术著作8部,古籍整理3部。主持或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

前  言


山岳如脊梁,江河如血脉。河流對人類文明的影響至關重要,這種影響包括物質與精神的多個層面。“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爲宗。”能够作爲中華民族精神象徵的河流,非黄河莫屬。

黄河是一條具有史詩般大氣象的河流。她從巴顔喀拉山北麓汩汩而出,結成九曲連環。進入黄土高原後,百川匯聚,裹挾泥沙,黄河積蓄爲黄色的洪荒之力,在壺口噴薄而出。河出龍門,一瀉千里,浩浩蕩蕩流過中原之後,黄河在東營匯入大海,完成了一曲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的恢弘樂章。

黄河自然面貌與人文性格的養成,與黄土高原密不可分。被黄河母親擁入臂彎之中的山西,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區域之一。祖祖輩輩的三晋先民扎根於黄土、逐浪於黄河,塑造了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距今一百八十萬年前,在黄河之畔的芮城西侯度,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痕迹,遠古時代的星星之火自此燎原。進入文明前夜,堯舜禹的傳説與遺迹遍布河東大地,奠定了華夏早期國家的雛形。周初分封,六百載晋國崛起於河汾之間,成爲春秋霸政與戰國劇變的關鍵角色,深刻影響了此後的歷史進程。漢武帝親泛樓船,東祀汾陰,在萬榮留下了輝煌的后土祠與一曲凄美的《秋風辭》。永濟的鸛雀樓上,銘刻着“白日依山盡,黄河入海流”的大唐胸襟。風陵渡口與磧口古鎮,猶記晋商巨賈水陸轉運的繁忙身影。至於永和乾坤灣、吉縣壺口瀑布、河津禹門口等晋陝大峽谷的地質奇觀,更是盡顯黄河之魂。

談黄河離不開山西,談山西也離不開黄河。山西在歷史上的興衰起伏,與黄河的關係密不可分。唐宋時期,山西的主體部分被稱作河東道、河東路。“河東”之名便是以黄河作爲地理坐標。一代代山西人民傍河而居,以河爲生,因河而興。他們在觀察、利用與治理黄河的探索與實踐中,留下了浩繁的歷史記録,爲今日的歷史、地理、水利、文化、旅游等多門學科的研究提供了豐厚的精神遺産。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世殊事异,今天的讀者對於黄河歷史文獻的情况已漸趨陌生。除了部分專書論著外,還有一些散見於史書、地志、文集之中的專題章節,查閲頗爲不易。大量未經整理的檔案、鈔本等珍稀文獻,更是深藏書閣之中,令學者難得一窺。

昌明學術,典籍爲重。區域發展,文化當先。讓黄河歷史文獻在新時代焕發生機,綻放光彩,成爲增進全省乃至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强的歷史源泉,是我們此次編纂《山西文獻叢編·黄河卷》的初心所在。擇精、擇要、擇善,選出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善本,以便讀者的閲讀、利用,則是此次文獻整理工作的重心所在。

根據《山西文獻叢編》的總體規劃及文獻價值,首批出版的黄河歷史文獻共計五種,成書十册。現將五種文獻的簡况介紹如下:

一、《漕河圖志》八卷,明太原王瓊撰。明弘治九年(1496),王瓊以工部郎中出治運河。在治河實踐中,王瓊深感此前王恕所作的志書《漕河通志》卷帙浩繁、古今事雜,難於披覽,於是對該書加以删節重編,輔以輿圖,新編爲《漕河圖志》。相比之下,該書筆法簡明、布局合理,對於指導當時的治河工程非常實用,“首載漕河圖,次記河之脉絡原委及古今變遷,修治經費,以逮奏議、碑記,罔不具悉”。全書重點在於講述漕運工程及其管理,在《諸河源委》《諸河考論》等部分,對明代前期黄河、沁河、汴河等情况也有記述,是一部綜合性的水利、水文專著。因王恕《漕河通志》早佚,《漕河圖志》成爲現存最早的京杭運河專志。《漕河圖志》現存最早版本爲明弘治刻本,存世稀少,湖南圖書館藏有一部,僅存六卷,《叢編》所收即是此本。王瓊在書中針對黄河脉絡的記載,從今天來看固然有其局限,不過也反映了明代主流的地理認知。書中還收録了不少關於漕運及治河的奏疏與碑文,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二、《河渠紀聞》三十卷,清興縣康基田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起,康基田長期任職於江南、河南、山東等地,主持河務長達數十年。他一生不僅治河有功,也勤於著述,爲山西鄉邦文獻的整理貢獻了不少力量。《河渠紀聞》一書輯録了歷代文獻中與河渠水利相關的内容,重點論述黄河、運河的河道變遷及治理,兼及地方管道。該書夾叙夾議,權衡得失,有經世致用之目的。叙事上起堯舜,下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詳今略古,清代部分獨占篇幅之半。清以前的部分主要是摘録、改編相關史料,闡述古代山川環境變化時多持“天人感應”觀點,價值有限。清代部分則詳細叙述河渠地理、治水經驗與理論,有不少原始材料,對於研究清中期黄河流域的治理具有較高參考意義。

三、《栗恭勤公磚壩成案》不分卷,清渾源栗毓美撰。清道光十五年(1835),栗毓美任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主持豫、魯兩省河務。該書即爲栗氏有關治河修壩的奏摺、批復、工程檔、款項預案,以及下級呈交的公文等材料的彙編,涉及地域主要爲黄河下游地區。古代修治河堤,多以梢料、葦、秸和土石分層捆束製成的“埽”爲原料。栗氏到任之際,因黄河險情嚴重,不及大量製埽,而當地民房被淹倒塌,廢磚較多,於是他組織力量收買房磚,修築長短磚壩六十餘道,有效遏制了水患。此後栗氏上書朝廷,力主推廣磚壩,推動了黄河治理工程的一次重大革新。相關資料彙總爲《磚壩成案》一書,成爲清代治黄工程的一手檔案資料。

四、《山西省各縣渠道表》不分卷,民國山西六政考核處編。民國六年(1917),閻錫山主持成立“山西六政考核處”。“六政”之中,首舉水利,而山西當時的水利資料大多陳舊落後,詳略不均,“此縣有,彼縣無,豈盡地勢之不宜乎”。爲了便於統籌全省水利事業,考核處對山西水利基礎進行了全盤普查,此書即爲當時調查所得檔案資料之概要。書中正文皆爲表格,首爲簡表,表頭有縣名、渠别、管道數、渠長里數、灌田畝數。後爲各縣管道表,總體分爲已成之渠、籌開之渠、廢渠。成渠詳列渠名、幹渠里數、渠之容量、渠之經過地、渠所受水之河、溉田畝數、溉田時期、組織方法、經費、備考,籌開之渠、廢渠則體例稍异。表後又附記有河泉源流狀况。由於引進了新的測繪技術,該書相比明清舊志中的“河渠”記載,數據更加精確詳實,是研究民初山西水利史不可或缺的水文水利資料。

五、《山西河川水利發展計畫書》九章,民國鮑璞撰。鮑璞,蕪湖人。地質學家,清末安徽首批公派留學生,後任北大講師,爲中國地理學先驅張相文先生之婿。民國二十一年(1932),鮑璞在“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畫”中擔任水利審查主任。在此期間,他針對山西“雨則一瀉無餘,旱則赤地千里”的特點,力主“畜壩分渠”,以達到涵養水源、開發水利、通航發電等目的,“造成一廣有灌溉、永無水旱之山西”。該書詳細介紹了山西“河川水利發展計畫”的步驟、預算、收益及組織機構,治理工程涉及河渠、山地、水壩、水井等多領域,堪稱近代山西首部系統的國土資源開發方案。書中對於山西河流泥沙含量較大的情况也提出了針對性的分析,對於我們今天治理黄河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從收録標準來看,《叢編》既有山西籍作者編修的黄河文獻,也有涉及山西地區的黄河流域水利文獻。内容則涵蓋了水文、水利、水運等不同領域,其中尤以治河文獻所占篇幅最大,這凸顯了山西黄河文獻的一大特徵。對於我們這個古老的農業民族來説,“河清海晏”便意味着天下太平。爲了馴服這條善淤、善徙、善决的黄色巨龍,歷代先民積纍了相當豐富的治河經驗。時至今日,水利工程技術雖早已更新换代,但是對人地關係的歷史回顧依然十分必要。若立足環境變遷與社會動員的視域,治河工程更是牽涉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環境史、水利史、灾害史等多個研究領域,意義十分重大。

對黄河流域各支流、管道的密切關注,是山西黄河文獻的另一重要特徵。黄河在下游爲地上懸河,支流極少,而在山陝兩岸的中游則支流密布。山西省内流域面積超過四千平方千米的大河有九條,其中汾河、沁河、涑水河、昕水河、三川河等五條河流均屬黄河流域,山西的母親河——汾河更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衆多支流與黄河幹流共同支撑起山西最重要的水網系統。如果説山西的地理形狀如同一片肥美的桑葉,那麽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管道,便是葉脉的主脉、側脉與細脉,爲這片桑葉持續提供生命之源。對支流河渠的記述,同樣是黄河研究不可或缺的補充材料。

“黄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時代的巨輪滚滚向前,舊日的水患已不再是困擾黄河沿岸民衆的難題。新時代,新征程,表裏山河的三晋大地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山西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實現轉型目標任務的重要時期,黄河與長城、太行成爲全省着力鍛造的三大旅游板塊。長達一千二百三十八公里的黄河一號旅游公路即將全綫貫通,一處處奇灣古渡、一座座美麗鄉村、一個個優質農産品基地,如同珍珠般串聯成一條黄金通道。黄河沿岸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必將重新焕發出耀眼的光芒。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推動黄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構想。如何在黄河保護與開發的進程中注入歷史文化的靈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是亟需我們面對的一份“試卷”。我們希望《山西文獻叢編·黄河卷》的編纂,爲講好“黄河故事”提供良好的文獻基礎,邁出有益的一步。在浩瀚的書海之中,還有更多山西黄河文獻有待進一步的發掘與整理,這也是我們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

中華民族熱愛歷史,尊重歷史,敬畏歷史,并且善於從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解讀黄河的過程,也是我們重新認識山西,乃至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契機。期待我們借助歷史文化的古老智慧,爲黄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一份獨特的“山西答卷”!

郝平

二〇二三年四月於山西大學

内页欣赏



总 目 录


第一册

《山西文獻叢編》序言一

《山西文獻叢編》凡例一

前言一

漕河圖志八卷存六卷(明)王瓊撰明弘治刻本一


第二册

河渠紀聞三十卷(卷一—六)(清)康基田撰清嘉慶九年(1804)霞蔭堂刻本一


第三册

河渠紀聞三十卷(卷七—九)(清)康基田撰清嘉慶九年(1804)霞蔭堂刻本一


第四册

河渠紀聞三十卷(卷十—十二)(清)康基田撰清嘉慶九年(1804)霞蔭堂刻本一


第五册

河渠紀聞三十卷(卷十三—十五)(清)康基田撰清嘉慶九年(1804)霞蔭堂刻本一


第六册

河渠紀聞三十卷(卷十六—十八)(清)康基田撰清嘉慶九年(1804)霞蔭堂刻本一


第七册

河渠紀聞三十卷(卷十九—二十二)(清)康基田撰清嘉慶九年(1804)霞蔭堂刻本一


第八册

河渠紀聞三十卷(卷二十三—二十六)(清)康基田撰清嘉慶九年(1804)霞蔭堂刻本一


第九册

河渠紀聞三十卷(卷二十七—三十)(清)康基田撰清嘉慶九年(1804)霞蔭堂刻本一

栗恭勤公磚壩成案不分卷(清)栗毓美撰清光緒八年(1882)東河節署刻本四七七


第十册

山西省各縣渠道表不分卷山西六政考核處編民國八年(1919)石印本一

山西河川水利發展計畫書九章鮑璞撰民國石印本四八三

後記五四三


弘文


『相关阅读』

《明清黄河文献丛编》(全一百册)出版

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全三册)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

供稿 | 潘云侠    编辑 | 田秀丽监制 | 高爽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