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intergenerational)互助与支持一直以来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贯穿于家庭、邻里、社会的代际关系之中,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和社会代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一方面,家庭的核心化与小型化使得家庭成员内部的代际联系和情感交流日益减弱,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与此同时,无子嗣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数量也显著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因基于特定年龄而形成的区别性的政策制度、资金分配和机构设置使得不同代(generation)的人逐渐疏远分化,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刻板印象、年龄歧视问题加剧:年轻人往往将老年人与“年老体弱”“脾气暴躁”“墨守成规”“为老不尊”等语词联系在一起,并且形成“街头碰瓷老人”“广场舞大妈”“公交霸座大爷”等刻板印象;老年人则将年轻人与“玩世不恭”“沉迷网络”“不思进取”等语词联系在一起。在此背景下,应重新认识并加强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代际理解,探寻代际互助与支持方式,这对于改善代际关系、缓解代际冲突、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助力积极老龄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社会上,一种重新连接年轻人和老年人,促进双方合作、互动和交流,进而发展互惠关系并相互支持的代际实践逐渐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在代际实践参与过程中,老年人通过讲故事、分享经验、传递技能等给予年轻一代情感和文化上的关爱,帮助年轻人汲取人生经验;年轻人通过介绍新信息、新技能和反哺新型文化价值观等丰富老一代人的精神生活,促进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增强彼此的社会归属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提出积极老龄化发展战略并建设理想老龄社会。代际互助与支持作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一条创新路径,多次出现在有关老龄工作的政策文件中,表明了国家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加强代际融合的决心和规划。201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统筹不同年龄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代际共融与社会和谐。2016年,《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倡导建立代际和谐的社会文化,增强不同代际间的文化融合和社会认同,实现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进一步将代际和谐理念应用于养老体系建设,强调要引导、支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建共享。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将“为老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高校学生实践内容,探索老年人服务设施与儿童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共建共享的路径。这些政策文件一再表明,代际互助与支持在中国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成为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应对老龄化社会风险、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公共图书馆具备促进代际交流与互助的用户群体优势和空间优势,处于支持代际融合的“极佳位置”。在老龄化不断加剧背景下,不断增长的老龄用户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一类重要资源,公共图书馆正由单纯“为老年群体服务”的理念逐渐向发挥老年人优势、强调老年人参与服务的理念转变,以“代际参与和交流互助”为特点的代际实践逐渐得到国际图书馆界的关注和倡导。2011年,国际图联联合突尼斯图书馆和图书之友协会联合会(Tunisian Fede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s of the Friends of Books and Libraries)共同发表了《图书馆、阅读和代际对话的突尼斯宣言》,明确提出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基础设施开展面向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代际项目,为代际对话和代际学习提供机会和空间,促进阅读和相互理解,照顾双方的利益,减少年龄隔离,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社区。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界也零星出现了有关代际学习、代际阅读的系列研究,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代际服务实践未见广泛报道,代际理念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将研究聚焦于美国公共图书馆代际实践,对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积极引入代际理念、促进代际融合、开辟积极老龄化创新路径是及时而有意义的。纵观这本书的框架内容和逻辑结构,其亮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置身于宏观背景中,探索时代意义。这本书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代际实践置于美国老龄化加剧及代际关系演化的时代背景中进行整体考察,在宏观视域下探讨公共图书馆代际实践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刻剖析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展代际实践的时代必要性和驱动因素,拓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视野,凸显了老龄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开展代际实践的社会意义和重要价值。同时,基于美国代际实践时代背景的整体考察,有助于引发我国图书馆界对我国国情与美国国情的对比与思考,进而增强对引入代际理念、开展代际项目实践、促进代际学习和代际融合的关注与重视。二是所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靠。苗美娟利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访学之机,广泛查阅了美国代际实践相关资料,并调研了伊利诺伊州百余家公共图书馆,掌握了关于美国公共图书馆代际实践的丰富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这本书重点围绕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多元化的代际项目实践,就代际项目的认知、类型、核心理念、运作特点、关键因素、运行障碍、成效经验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较为完整地还原了美国公共图书馆代际实践的发展图景;通过分析美国公共图书馆代际阅读项目、代际故事会项目、科技导师项目、故事分享/口述史项目、代际游戏项目、祖父母和孙子女代际项目等方面的若干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和归纳了公共图书馆开展代际项目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探索代际项目提供了全面、翔实的实践范本和操作指南。三是创新思路观点,升华理论高度。这本书在提炼、升华公共图书馆促进代际融合的多元路径时,创新拓展新思路、新观点,不断增强理论高度,如:创新性地提出加强促进代际团结的顶层设计,将“代际学习和交流”作为图书馆的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将世代多样性作为图书馆的重要资产;提高对儿童文学作品中年龄歧视问题的认识水平,构建包含准确、积极和多元老年人形象的代际馆藏资源,从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入手培养儿童对老年人和衰老的积极认知;拓展或专门开辟有利于正式或非正式交流的代际共享空间,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社区空间的重要角色,促进图书馆从单代空间和多代空间向代际空间转变;等等。这些方向性建议,对当下我国公共图书馆丰富代际实践形式、增强代际实践的理论支撑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当然,作为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成的著作,这本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美国公共图书馆代际项目实施的效果、发展趋势的研究不够,在对规律的总结方面稍显薄弱,特别是对公共图书馆代际项目如何在中国开展的研究比较欠缺。这本书提出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经验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启示比较抽象,怎样结合我国注重家庭代际关系而忽视社会代际关系、浓厚的隔代照护文化传统、城镇化导致的农村“一老一少”留守家庭等特殊背景及图书馆自身特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本土化研究,还值得深入探索。总之,作为我国第一部研究代际实践的图书馆学著作,这本书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公共图书馆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一条创新路径,值得图书馆工作者和其他关心老年工作的人士阅读。苗美娟自从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后,在图书馆学专业经过了13年严格的学术历练,对图书馆学不仅有浓烈的感情,也对图书馆学知识有了深厚的积淀,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作为苗美娟的博士生导师,我很高兴看到她的成长。在苗美娟第一部学术著作问世之际,我由衷地祝愿她在结束了北京大学漫长的学习生涯后开启独立的图书馆学研究之路,为发展中国的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刘兹恒(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2022年3月6日内页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