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延明 | 赓续历史文脉的科举文献底气——《清代会试文献集成》献言
一、清代会试录,是清代会试制度实际贯彻的载体,它可以印证科举文字记录的科场条例、典章制度,又可以补充固定条例所不能收入的、考场临时变化的事例。制度文献与会试录是相辅相成的研究资料,对于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史,两者缺一不可。
据清代《科场条制》,会试有考试官,负责阅卷与录取贡士。考试官分主考官和同考官。
主考官——即总裁。总裁,或置正、副。总裁由皇帝简派。咸丰、同治、光绪时称大总裁。总裁亦称正考官,副总裁称副考官。从《清代会试文献集成》所收录的《顺治三年丙戌科会试录》中得到印证:
钞本《顺治三年丙戌科会试录》
总裁:大学士范文程、大学士刚林、大学士冯铨、大学士宁完我。
同考官:翰林院编修鲍临,浙江山阴县人。甲戌进士。
宗人府主事龚镇湘,湖南善化县人。戊辰进士。
五品衔翰林院编修廖寿丰,江苏嘉定县人。辛未进士。
翰林院编修陈翥,福建闽县人。丙子进士……
从《清代会试文献集成》还可以看到,康熙后,主考官、同考官皆进士出身。主考官之下同考官。主考官、同考官总称“试官”。清代首重试官,“主考凭房官(同考官)阅、荐之文,定其去取”。同考官阅卷,将认可的试卷荐给会试总裁决定去取,行使衡鉴大权。试官全由进士出身,主考官多为大学士,同考官多为翰林官,此亦可印证雍正帝所颁谕旨:“国家抡才大典,首重试官。”
问:“《史记》创为义例,缺者何篇?补者何人?”
三场试命题,其职甚重。由主考官拟题,多从“四书”“五经”中取冠冕吉祥语。
三、《清代会试文献集成》的古籍价值,还在于弥补史料记载之不足。如清代翻译科会试考试官,文献记载甚少,本书收录的翻译科《会试录》,给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以《同治十年辛未科翻译会试录》为例,把该榜翻译科所置考官、场务官一一列出,使读者明白翻译考场与文科会试考场所置考官与场务官之异同,这是难得的珍贵史料。
知贡举:刑部左侍郎、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志和,正蓝旗满洲人。壬子进士。
钤榜官:礼部左侍郎、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左翼前锋统领兼管太常寺事务察杭阿,镶白旗满洲人。官学生。
满洲考试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上书房满洲谙达(按:上书房教授)讷仁,镶黄旗蒙古人。癸丑翻译进士。
其下尚有内帘监试官、入号巡察官、外场巡察官、棘墙外巡察官、提调官、内收掌、受卷官、弥封官、印卷官、满洲填榜官、总理供给官、督门官、巡绰官、医官等。
四、清代《会试录》保留了所取贡士的名录及其籍贯及学历的史料,可补国子监清代《进士题名碑录》单纯只刻有榜次、进士名录、籍贯的不足。
文科会试取士,以《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会试录》取贡士三百二十八名为例:
第一名,夏曾佑,浙江钱塘县。廪生。按:殿试第二甲八十七名。
第二名,王贻典,江苏泰州。廪生。按:殿试第三甲四十九名。
第三名,吴荫培,江苏吴县。附生。按:殿试第三名(探花)。
武科《会试录》取武进士,还记录有成绩。以《康熙四十五年武会试录》为例,中式武举一百名:“第一名,徐启新,山东长山县武举。武会元徐启新三场成绩:马七箭、步二箭、弓十二力、刀一百二十斤、石二五十斤。”
五、清代会试录“前序”“后序”提供会试考试信息量很大,属当事人对本场会试的情况的综述,文献价值甚高。“前序”“后序”,除歌颂皇上谀词外,最重要的是,作者以掌握会试全域的亲临者身份,提供了不少与会试相关的第一手考试运作及相关的制度实践信息,这是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史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视角。
“前序”多由主考官撰写。如主考官章煦所撰《嘉庆十九年甲戌科会试录》“前序”,首先说明会试时间与赴会试举人到阙人数、时间:“嘉庆十九年,岁在甲戌三月,会试届期,多士集京师者四千余人。”继而又叙述了会试三场试卷,在四位正副考官、十八位同考官校阅后,共“取中二百三十五名”,宗室“钦定三名”。“四月初一日,将拟定中式前十名卷,呈览”。四千余人取二百二十五名,录取比例为:十八取一。
“后序”多由副考官撰写,觉罗宝兴所撰“后序”写道:“国家以制艺(八股文)取士,期于遴拔真才,以备器使。非崇实黜浮,一归于‘清真雅正’之程,不可为多士。”这一条,特别强调考官阅卷取士的标准:程文文风须符合“清真雅正”,这与清帝强调的取舍标准相契合。
显然,《会试录》是了解清代会试贡士名录及会试制度的宝贵文献,是研究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史料。因会试文献的编撰主体各不相同,如《会试录》是官方编纂,《同年齿录》一般由中式者私人编撰,《进士履历便览》则主要由书铺整理刊刻,其它类型的科举文献,大多依据《会试录》整理补充而成,因此多数文献无明确的作者。是书收录文献98种,成书100册,是清代科举文献整理又一盛举,充分显示了赓续历史文脉的科举文献底气,也是带给科举学界的一大佳音。
弘文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