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骈文评注文献丛刊
编著者:锺涛 郭英德 主编ISBN:978-7-5013-7450-2定价:40000元装帧开本:精装16开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古代骈文集有注释和评点的文献中,有侧重于注释的,也有侧重于评点的,有评注共存一书的,评注共同构成完整的阐释文本体系。骈文注评从细微处的字句考释赏析入手,通过文本的细读品鉴,由关注文本字词解释,布局章法,上升到文本的审美评价。评注是古代骈文集的一个重要阐释现象,体现了评注者的骈文观、批评观及审美趣味,体现古代骈文理论的发展,不仅为骈文作家作品研究提供了丰富文献资源,也是研究骈文传播和接受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学批评价值,对古代骈文研究有重要意义。
《历代骈文评注文献丛刊》精选二十八种重要的古代骈文注释和评点文献影印出版,对于每种骈文评注文献,编者均撰写叙录,依次介绍其编著者和注释评点者生平、书名卷数、编纂成书、版本存佚、内容价值等。《丛刊》的出版将为学界提供丰富、可靠、便捷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地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古代骈文研究的发展。駢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章形式。它以兩句平行、互爲對偶的語句,構成文章的主幹。典型的駢文,除精工的對偶句外,還多用四六句式,講究使典用事、辭采藻繪、聲律調協。駢文的寫作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從目前所見資料來看,作爲文體概念的“駢文”之名,出現得較晚,至清代纔經常使用。但這種由駢偶、典事、藻繪、聲律造就的美文,以“麗辭”“今體”“今文”等名,六朝時即已臻於極盛。初盛唐時期,駢文繼續發展。中唐到宋代,駢文在與古文的相互激蕩中,使用範圍和文體形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駢文雖然不再占據文壇主流地位,應用也更多局限於詔制表啓之屬,却完成了形式上的又一次新變,并獲得了專門的文體名稱——“四六”。“四六”之名,始於唐代。柳宗元《乞巧文》中已有“駢四儷六”之詞,李商隱駢文集則稱《樊南四六》。直至宋代,“四六”之名方大行於世。晚唐至明代,不管是駢文理論著作,還是駢文集,均習慣以四六題名,如王銍《四六話》、王志堅《四六法海》等,清代“駢文”之名雖已廣泛使用,“四六”之稱仍時見諸駢文著述。相對於六朝唐宋,元明時期駢文創作趨向衰落,但在文人寫作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清代駢文復興,駢文寫作活躍,出現了不少名家名作,且有不同的風格流派。駢文在我國古代文壇存在將近兩千年,有過輝煌有過低潮,也曾遭到衆多批評,成爲文章領域革新的對象。駢文不僅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也與我國古代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駢文大多是應用性文體,具有實用功能,某種程度上也反映着時代的脉搏,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産。
所謂“駢文評注文獻”,指注釋和評點駢文作品的文獻,主要包括帶有評點、注釋的古代駢文總集和别集。評點和注釋是駢文批評的重要方式,駢文評注文獻,包含有豐富而珍貴的駢文批評材料。海量的駢文評注文獻,至今大多没有得到整理,甚至有的還没有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本《叢刊》就是對這類文獻的彙集,以期爲駢文研究提供基礎性的文獻資料。駢文評注主要針對各類駢文總集、選本、别集的評和注。總集和選本有編選數代之作而成者,如明王志堅《四六法海》,輯入魏晋至元代的駢文六百餘篇;清李兆洛《駢體文鈔》,選録上溯晚周、下迄於隋的駢文七百餘篇;清王先謙《駢文類纂》,收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的駢文,凡一千五百餘篇。也有集一朝一代之駢文者,如清彭元瑞《宋四六選》,輯選宋代的駢文七百六十多篇;清曾燠《國朝駢體正宗》,輯清初至嘉慶間四十二家一百七十二篇駢文。别集則有編輯自作駢文成集者,也有由他人選録成集者。這些專門的駢文集中,有一部分帶有評點和注釋,如對蕭統《文選》的注釋,在唐代盛行一時,現在完整存世的《文選》李善注和五臣注中,對《文選》收録的駢儷文章有豐富系統的注釋,也間或有評論性文字,可以説是現存古代集部文獻中最早的駢文評注。但在專門的駢文集中出現評點、注釋,則比較晚近。專門的文章評點創始於宋代,至明清發揚光大。然而,今存數種宋代專門性駢文集和駢文話中,并没有發現宋人的評注。古代駢文集出現評注,就目前資料來看,應始於明代。現存古代駢文評注文獻,數量衆多,僅編者所經見的就達七十餘種。這些駢文評注文獻的情况十分複雜,評注情况各不相同,評注形式也多種多樣。從評注者的角度來説,駢文評注文獻有作者自我評注和他人評注兩種。爲自己駢文集作注,始見於清代,如章藻功爲其駢文集《思綺堂文集》所作注,胡浚爲其駢文集《緑蘿山莊文集》所作注等。駢文評注文獻更常見的是他人評注。這些他注他評文獻,既有駢文集編撰者評注,也有其他學者的評注;既有編選時即評,也有成書多年後再次作評;既有一書衆人評注,亦有一書一人多次評注等。如曾燠輯《國朝駢體正宗》,評者主要是姚燮,每篇文末均有姚燮總評,張壽榮在部分篇末姚氏總評後略作參評,或論姚評,或評曾氏選文得失。李兆洛《駢體文鈔》有李兆洛原評,譚獻再評,還有翁同書、陳澧、楊鍾廣等人的評注。李評偏重對文章結構、駢文發展變化史及各時代駢文優劣的評價;譚評重視文章審美風格及藝術旨趣;翁評注重考據,校勘文中詞句,多徵引考釋。而清蔣士銓《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則是對明王志堅《四六法海》的再次選評。現存的駢文評注文獻共有三種形態:有評有注、有評無注、有注無評。駢文集有注釋和評點的文獻中,有側重於注釋的,也有側重於評點的,有評注共存一書的,評注共同構成完整的闡釋文本體系,形成其評注特色。《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三《陳檢討四六》提要:“四六之文,非注難明。”駢文隸事用典,雕章琢句,閲讀者需要注釋來幫助理解。正因爲如此,駢文集有注無評的比較多,如明孫雲翼爲宋代李廷忠駢文集《橘山四六》、李劉駢文集《四六標準》所作箋注,清王廣業、葉聯芬爲吴錫麒駢文集《有正味齋駢文》作的箋注。單純衹有評語,完全無注釋之語的駢文評注文獻并不太多,如許槤輯評的《六朝文絜》以評語精當嚴謹著稱。評注這種批評方式,形式較爲靈活。評注者讀至精彩處,有感而發,圈點品評,或長或短,或嚴肅或詼諧;閲至難解有疑處,則查閲書目,注解校勘。注釋和評點,是側重點不同的兩種文本闡釋方式。集部注釋源於經傳注疏,有其自身獨立的訓詁釋義體例,評點則更多以圈點和評語的方式,評論作品優劣得失、章法結構、運文用筆、遣詞造句等。駢文評注文獻的理論批評意義,更多透過評語表現出來。駢文評注是一種重要的闡釋現象,或隱或顯地體現了評注者的駢文觀、批評觀及審美趣味,體現駢文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文學批評意義,對我國古代文學研究有重要價值。駢文評注文獻具有值得發掘的理論批評意義。評注家的評語,展現了他們的駢文觀和對駢文史的認識。如李兆洛評顔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隸事之富,始於士衡;織詞之縟,始於延之;詞事并繁,極於徐、庾,而皆骨足以載之;初唐諸作,則惟恐肉之不勝也”,不僅點出了幾家駢文創作的特點,勾勒出從太康到齊梁間駢文藝術發展的過程,而且通過和初唐駢文的對比,指出骨力與辭采的關係,對“肉不勝骨”這種現象間接提出批評。又如清代駢文有所謂“六朝派”之説,駢文評注家也以六朝駢文家及作品爲創作典範,重視王粲、鮑照、江淹、徐陵、庾信等人的駢文,將他們作爲評價駢文優劣的參照標準。《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蔣士銓識語“唐四六畢竟滯而不逸,麗而不遒;徐孝穆逸而不遒,庾子山遒逸兼之,所以獨有千古”,評語亦云“古質處猶近六朝”“六朝遺響”“氣體古質,善學者參以徐、庾,則善之善矣”“較徐、庾爲增華,方王、楊而尚質”“直逼開府”等等,在審視駢文發展史時,推尊六朝駢文的意識比較明顯。駢文評注家重視駢文的審美評價,他們對駢文文章藝術的探討,具有啓發和借鑒意義。如蔣士銓在《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評語中,對駢文寫作手法的總結,頗具理論色彩,如評庾信《謝明帝賜絲布等啓》“千百年來,風調當新,由其熟於避實就虚之法、開合斷續之機也,可謂庶美必臻,微瑕必去”,點出了避實就虚、開合斷續等寫作手法。又如評沈約《梁武帝與謝朏敕》“夾叙夾議,此即所謂斷字訣也”“曲折頓挫,生氣盤旋”“許多意思以數行盡之,便覺遒宕可喜,使後人爲之,不知何如鋪陳”,評語對應不同文句,皆着意强調開合斷續方法的使用給文章增添的跌宕曲折之美。駢文評注家們還十分注重用簡潔語言對駢文的内部特徵和審美風格進行評價,重視行文語言特色、文章氣韵格調等,這些都是駢文批評更加深入的表現。駢文評注以讀者視角闡釋駢文内容,分析駢文藝術技巧和審美風格,闡述駢文寫作方法,標識駢文佳句,使駢文在不斷閲讀和解釋中産生典範效應。與駢文作品文本的輯選一樣,評注也是駢文作品傳播和接受的重要手段。對駢文作品的注釋、圈點和評論,不僅方便讀者閲讀,也使駢文作品得以廣泛傳播,提高了駢文家的聲譽,同時也促進了駢文作品的經典化。評注對於駢文集的文獻價值不言而喻。駢文集評注本不僅保存了大量駢文作品,也保存了評注家們對這些作品的理解闡釋,這就爲駢文作家作品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源,是研究駢文傳播和接受史的重要材料。這些文獻是中國古代駢文整理與研究中最基礎的典籍,對學界具有極其重要的閲讀、研究與參考價值。但這些珍貴的文獻,大多散藏於各地圖書館,淹没在浩瀚書海中,讀者和研究者查閲十分不便。近年來駢文文獻的影印和整理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北京燕山出版社二〇二〇年曾影印出版了莫道才教授主編的大型駢文文獻叢書《駢文要籍選刊》一百三十六册。該書以朝代爲脉絡,影印駢文别集、總集、類書及駢文話等一百零八種。一些重要的駢文文獻,不僅有影印,也有整理本出版。如清許槤輯評的《六朝文絜》,清道光五年(1825)由海昌許氏享金寶石齋刊印後,清代至民國翻刻者衆,并有清光緒十五年(1889)枕湓書屋刊刻的黎經誥箋注本。至於整理本則更是繁夥,其中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版《六朝文絜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六朝文絜譯注》頗具代表性。再如清李兆洛選評《駢體文鈔》,自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家塾首刻後,也是不斷地翻刻重印,二〇〇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了由殷海國、殷海安校點的整理本。相對而言,駢文文獻的整理和研究中,關於歷代駢文話的整理和研究最爲豐富和成熟。儘管學界對駢文文獻的影印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對駢文評注文獻的關注度却仍嫌不够。目前出版的少量駢文評注文獻,或散見雜存於各類叢刊之中,或單本别行,還没有專門對駢文評注文獻的搜羅彙聚。鑒於此,編者在衆多評注駢文集中,精選二十八種有代表性的評注文獻予以影印出版。我們期望能爲學界提供豐富、可靠、便捷的第一手資料,也爲推進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古代文史的研究略盡綿薄之力。校注橘山四六二十卷(卷一—八)(宋)李廷忠撰(明)孫雲翼注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刻本一校注橘山四六二十卷(卷九—二十)(宋)李廷忠撰(明)孫雲翼注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刻本一箋釋梅亭先生四六標準四十卷(卷一—三)(宋)李劉撰(明)孫雲翼箋釋明萬曆古吴聚錦堂刻本一箋釋梅亭先生四六標準四十卷(卷四—十)(宋)李劉撰(明)孫雲翼箋釋明萬曆古吴聚錦堂刻本一箋釋梅亭先生四六標準四十卷(卷十一—十七)(宋)李劉撰(明)孫雲翼箋釋明萬曆古吴聚錦堂刻本一箋釋梅亭先生四六標準四十卷(卷十八—二十六)(宋)李劉撰(明)孫雲翼箋釋明萬曆古吴聚錦堂刻本一箋釋梅亭先生四六標準四十卷(卷二十七—三十四)(宋)李劉撰(明)孫雲翼箋釋明萬曆古吴聚錦堂刻本一箋釋梅亭先生四六標準四十卷(卷三十五—四十)(宋)李劉撰(明)孫雲翼箋釋明萬曆古吴聚錦堂刻本一四六徽音集四卷(卷一—二)(明)馮夢禎評選(明)鍾萬禄校正明刻本四四七四六徽音集四卷(卷三—四)(明)馮夢禎評選(明)鍾萬禄校正明刻本一恕銘朱先生彙選當代名公四六新函十二卷(卷首—三)(明)朱錦輯(明)徐榛等注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金陵王氏車書樓刻本一一七恕銘朱先生彙選當代名公四六新函十二卷(卷四—九)(明)朱錦輯(明)徐榛等注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金陵王氏車書樓刻本一恕銘朱先生彙選當代名公四六新函十二卷(卷十—十二)(明)朱錦輯(明)徐榛等注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金陵王氏車書樓刻本一新刻旁注四六類函十二卷(卷一—六)(明)朱錦輯(明)閔師孔注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王世茂刻本一四七新刻旁注四六類函十二卷(卷七—十二)(明)朱錦輯(明)閔師孔注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王世茂刻本一新刻學餘園類選名公四六鳳采四卷附録一卷(卷一—三)(明)丘兆麟選注明萬曆劉大易刻本一新刻學餘園類選名公四六鳳采四卷附録一卷(卷四—附録)(明)丘兆麟選注明萬曆劉大易刻本一新鎸選注名公四六雲濤十卷(卷一—四)(明)鍾惺選注(明)陸雲龍增訂明崇禎六年(1633)刻本一二五新鎸選注名公四六雲濤十卷(卷五—十)(明)鍾惺選注(明)陸雲龍增訂明崇禎六年(1633)刻本一簡遠堂輯選名公四六金聲十卷(卷一—五)(明)譚元春輯(明)馬世奇評釋明末刻本一簡遠堂輯選名公四六金聲十卷(卷六—十)(明)譚元春輯(明)馬世奇評釋明末刻本一四六法海十二卷(目録)(明)王志堅輯明天啓七年(1627)刻本二九五四六法海十二卷(卷一—三)(明)王志堅輯明天啓七年(1627)刻本一四六法海十二卷(卷四—六)(明)王志堅輯明天啓七年(1627)刻本一四六法海十二卷(卷七—九)(明)王志堅輯明天啓七年(1627)刻本一四六法海十二卷(卷十—十一)(明)王志堅輯明天啓七年(1627)刻本一四六法海十二卷(卷十二)(明)王志堅輯明天啓七年(1627)刻本一翠娱閣評選四六儷二卷(明)陸雲龍評注明崇禎峥霄館刻本一五九彙選注釋名公全啓四六雲韶六卷(卷一)(明)陳士蘭輯(明)王召注明刻本三八五彙選注釋名公全啓四六雲韶六卷(卷二—六)(明)陳士蘭輯(明)王召注明刻本一車書樓彙輯旁注當代名公四六瑶函六卷首一卷(目録)(明)朱錦輯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金陵張少吾刻本四一七車書樓彙輯旁注當代名公四六瑶函六卷首一卷(卷首—二)(明)朱錦輯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金陵張少吾刻本一車書樓彙輯旁注當代名公四六瑶函六卷首一卷(卷三—六)(明)朱錦輯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金陵張少吾刻本一車書樓選注當代名公新製四六明珠八卷首一卷(卷首—二)(明)朱錦選(明)王世茂(明)虞邦譽注明金陵書林王鳳翔刻本三七七車書樓選注當代名公新製四六明珠八卷首一卷(卷三—七)(明)朱錦選(明)王世茂(明)虞邦譽注明金陵書林王鳳翔刻本一車書樓選注當代名公新製四六明珠八卷首一卷(卷八)(明)朱錦選(明)王世茂(明)虞邦譽注明金陵書林王鳳翔刻本一車書樓纂注四六逢源六卷(卷首—三)(明)曾汝魯纂注明天啓七年(1627)金陵周氏得月齋刻本九九車書樓纂注四六逢源六卷(卷四—六)(明)曾汝魯纂注明天啓七年(1627)金陵周氏得月齋刻本一車書樓選注當代名公四六天花八卷存六卷(卷三)(明)許以忠選(明)王世茂注明末刻本三五七車書樓選注當代名公四六天花八卷存六卷(卷四—八)(明)許以忠選(明)王世茂注明末刻本一車書樓彙輯皇明四六叢珠四卷(目録—官制事實)(明)許以忠選(明)王世茂(明)虞邦譽注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金陵傅夢龍刻本四一九車書樓彙輯皇明四六叢珠四卷(卷一—三)(明)許以忠選(明)王世茂(明)虞邦譽注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金陵傅夢龍刻本一車書樓彙輯皇明四六叢珠四卷(卷四)(明)許以忠選(明)王世茂(明)虞邦譽注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金陵傅夢龍刻本一車書樓選注名公新語滿紙千金八卷(卷一—三)(明)李自榮輯(明)王世茂注明天啓七年(1627)刻本一六七車書樓選注名公新語滿紙千金八卷(卷四—八)(明)李自榮輯(明)王世茂注明天啓七年(1627)刻本一陳檢討集二十卷(卷一)(清)陳維崧撰(清)程師恭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有美堂刻本三七三陳檢討集二十卷(卷二—十二)(清)陳維崧撰(清)程師恭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有美堂刻本一陳檢討集二十卷(卷三—二十)(清)陳維崧撰(清)程師恭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有美堂刻本一善卷堂四六十卷(卷一)(清)陸繁弨撰(清)吴自高編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三二三善卷堂四六十卷(卷二—六)(清)陸繁弨撰(清)吴自高編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一善卷堂四六十卷(卷七—十)(清)陸繁弨撰(清)吴自高編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一隨園駢體文注十六卷(卷一—四)(清)袁枚撰(清)黎光地注清光緒五年(1879)長沙刻本二三九隨園駢體文注十六卷(卷五—十一)(清)袁枚撰(清)黎光地注清光緒五年(1879)長沙刻本一隨園駢體文注十六卷(卷十二—十六)(清)袁枚撰(清)黎光地注清光緒五年(1879)長沙刻本一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八卷(卷一)(清)蔣士銓評選清同治十年(1871)朱墨套印本四二三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八卷(卷二—四)(清)蔣士銓評選清同治十年(1871)朱墨套印本一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八卷(卷五—七)(清)蔣士銓評選清同治十年(1871)朱墨套印本一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八卷(卷八)(清)蔣士銓評選清同治十年(1871)朱墨套印本一宋四六選二十四卷(卷一—五)(清)彭元瑞輯(清)曹振鏞編(清)翁曾源批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曹振鏞刻本一五七宋四六選二十四卷(卷六—十二)(清)彭元瑞輯(清)曹振鏞編(清)翁曾源批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曹振鏞刻本一宋四六選二十四卷(卷十三—十八)(清)彭元瑞輯(清)曹振鏞編(清)翁曾源批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曹振鏞刻本一宋四六選二十四卷(卷十九—二十四)(清)彭元瑞輯(清)曹振鏞編(清)翁曾源批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曹振鏞刻本一有正味齋駢體文箋注二十四卷(卷一)(清)吴錫麒撰(清)王廣業箋(清)葉聯芬注民國石印本四一三有正味齋駢體文箋注二十四卷(卷二—十七)(清)吴錫麒撰(清)王廣業箋(清)葉聯芬注民國石印本一有正味齋駢體文箋注二十四卷(卷十八—二十四)(清)吴錫麒撰(清)王廣業箋(清)葉聯芬注民國石印本一八家四六文注八卷首一卷(卷一—三)(清)吴鼒輯(清)許貞幹注清光緒十七年(1891)味青齋刻本一七七八家四六文注八卷首一卷(卷四—七上)(清)吴鼒輯(清)許貞幹注清光緒十七年(1891)味青齋刻本一八家四六文注八卷首一卷(卷七下—八下)(清)吴鼒輯(清)許貞幹注清光緒十七年(1891)味青齋刻本一左海文集乙編駢體文二卷(清)陳壽祺撰清嘉慶、道光間刻《左海全集》本一張文襄公駢文箋二卷(清)張之洞撰(清)郭中廣箋民國六年(1917)上海國學昌明印書社鉛印本二三一廣雅堂駢體文箋注九卷(卷一—三)(清)張之洞撰(清)陳崇祖箋注民國十五年(1926)江夏陳氏問心齋鉛印本三六三廣雅堂駢體文箋注九卷(卷四—九)(清)張之洞撰(清)陳崇祖箋注民國十五年(1926)江夏陳氏問心齋鉛印本一駢體文略二十九卷(清)楊鍾廣輯清光緒十四年(1888)刻本二一三
『相关阅读』
新书 | 明文海 增订明文海(全六十七册)
新书 | 近代书评文献汇编(全三十册)
供稿 | 张珂卿 编辑 | 杨洋监制 | 高爽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