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子藏·儒家部·说苑卷(全二十册)
子藏·儒家部·说苑卷(全二十册)
编著者:方勇 总编纂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13-7914-9
定价:16800元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内容简介
《子藏·儒家部·说苑卷》是“子藏”系列之一种。《说苑》为西汉刘向撰,所采诸书,尤以六艺经传及儒家诸子为最。《说苑》一书自撰成之后流传颇广,至宋初乃颇散佚,宋以前之写本已不可见,然自宋以降之刻本、写本代不乏传。本卷搜罗《说苑》相关文献四十种,在搜集相关文献时,尤为注重对稀见文献的收录,如明陆可教选、李廷机订《新镌说苑玄言评苑》(明刊《新镌诸子玄言评苑》本),明史起钦纂辑《史进士新镌说苑纂要》(明万历间刊《史进士新镌四子纂要》本),明吴世济辑《说苑》(明末清初刊《汉魏丛书抄》本),陈邦福撰《说苑斠补》(民国间抄本)等,均为难得一见之传世文献。本卷较为全面地收录了《说苑》相关文献,集《说苑》文献之大成,不仅在文献方面丰富了《说苑》研究,也为学术界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
方勇,浙江浦江县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博导、《诸子学刊》主编、《子藏》总编纂、“新子学”倡导者。著作有《庄子纂要》、《方山子文集》、《庄子学史》(三卷本)等近30种,其中《庄子学史》(三卷本)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总目录
第一册
《子藏》總序 方勇一
《説苑卷》前言 孫廣一
凡例一
説苑二十卷(卷一至十)(漢)劉向 撰(清)黄丕烈 校並跋(清)顧廣圻 跋
宋咸淳元年(1265)鎮江府學刊元明遞修本一
第二册
説苑二十卷(卷十一至二十)(漢)劉向 撰(清)黄丕烈 校並跋(清)顧廣圻 跋
宋咸淳元年(1265)鎮江府學刊元明遞修本一
校正劉向説苑二十卷(卷一至七)(漢)劉向 撰
元大德七年(1303)雲謙刊本三七一
第三册
校正劉向説苑二十卷(卷八至二十)(漢)劉向 撰
元大德七年(1303)雲謙刊本一
劉向説苑二十卷(存卷十一至二十)(卷十一至十五)(漢)劉向 撰
明建文四年(1402)錢古訓刊本三七一
第四册
劉向説苑二十卷(存卷十一至二十)(卷十六至二十)(漢)劉向 撰
明建文四年(1402)錢古訓刊本(原書卷十七缺葉一)一
劉向説苑二十卷(卷一至十二)(漢)劉向 撰
明嘉靖十四年(1535)楚藩崇本書院刊本一七五
第五册
劉向説苑二十卷(卷十三至二十)(漢)劉向 撰
明嘉靖十四年(1535)楚藩崇本書院刊本一
劉向説苑二十卷(卷一至八)(漢)劉向 撰(清)黄丕烈 校並跋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何良俊刊本二六一
第六册
劉向説苑二十卷(卷九至二十)(漢)劉向 撰(清)黄丕烈 校並跋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何良俊刊本一
劉向説苑二十卷(卷一至五)(漢)劉向 撰明萬曆四年(1576)浙東鄞縣
楊美益刊《劉氏二書》本(原書卷五缺葉三下、四上)三六五
第七册
劉向説苑二十卷(卷六至二十)(漢)劉向 撰
明萬曆四年(1576)浙東鄞縣楊美益刊《劉氏二書》本一
説苑二十卷(卷一至四)(漢)劉向 撰
明萬曆間新安程氏刊《漢魏叢書》本四一九
第八册
説苑二十卷(卷五至二十)(漢)劉向 撰
明萬曆間新安程氏刊《漢魏叢書》本一
第九册
説苑二十卷(卷一至十五)(漢)劉向 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刊《廣漢魏叢書》本一
第十册
説苑二十卷(卷十六至二十)(漢)劉向 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刊《廣漢魏叢書》本一
説苑二十卷(卷一至十)(漢)劉向 撰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金谿王氏刊《增訂漢魏叢書》本一八五
第十一册
説苑二十卷(卷十一至二十)(漢)劉向 撰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金谿王氏刊《增訂漢魏叢書》本一
説苑二十卷(卷一至十)(漢)劉向 撰
清光緒元年(1875)湖北崇文書局刊《子書百家》本三三七
第十二册
説苑二十卷(卷十一至二十)(漢)劉向 撰
清光緒元年(1875)湖北崇文書局刊《子書百家》本一
説苑二十卷(卷一至八)(漢)劉向 撰(清)丁晏 批校許漢卿 跋
清刊本二一九
第十三册
説苑二十卷(卷九至二十)(漢)劉向 撰(清)丁晏 批校許漢卿 跋
清刊本一
説苑二十卷(卷一至四)(漢)劉向 撰
民國六年(1917)潮陽鄭氏刊《龍谿精舍叢書》本四〇九
第十四册
説苑二十卷(卷五至二十)(漢)劉向 撰
民國六年(1917)潮陽鄭氏刊《龍谿精舍叢書》本一
第十五册
説苑二十卷(卷一至十一)(漢)劉向 撰
民國八年(1919)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明抄本一
第十六册
説苑二十卷(卷十二至二十)(漢)劉向 撰
民國八年(1919)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明抄本一
説苑治要(唐)魏徵等 撰民國八年(1919)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
日本天明七年(1787)刊《群書治要》本三九一
説苑纂要(明)黎堯卿 輯
明刊《諸子纂要》本四三三
第十七册
説苑類纂二卷(明)沈津 撰
明隆慶元年(1567)含山縣儒學刊《百家類纂》本一
説苑 (明)歸有光 輯評(明)文震孟 參訂
明天啓五年(1625)刊《諸子彙函》本一四三
新鐫説苑玄言評苑(明)陸可教 選(明)李廷機 訂
明刊《新鐫諸子玄言評苑》本一六一
説苑粹言(明)陳繼儒 選
明刊《藝林粹言》本一七五
史進士新鐫説苑纂要(明)史起欽 纂輯
明萬曆間刊《史進士新鐫四子纂要》本一九三
説苑品節(明)陳深 撰
明萬曆間刊《諸子品節》本二〇三
説苑奇賞三卷(明)陳仁錫 評選
明天啓六年(1626)刊《諸子奇賞》本(原書卷二十一缺葉八)二一九
説苑别解(明)黄澍 葉紹泰 撰
明崇禎十一年(1638)香谷山房刊《漢魏别解》本四四七
第十八册
説苑(明)吳世濟 輯
明末清初刊《漢魏叢書抄》本(原書缺葉四十一)一
説苑五卷(清)張道緒 輯評
清嘉慶十六年(1811)人境軒刊《文選十三種》本一八七
第十九册
説苑拾補(清)盧文弨 撰
清乾隆嘉慶間刊《抱經堂叢書·群書拾補》本一
説苑(清)任兆麟 述
清嘉慶十五年(1810)遂古堂刊《藝林述記》本九一
説苑校評(清)朱駿聲 撰
稿本一〇一
説苑校評(清)朱駿聲 撰
一九五一年排印《説苑新序校評》本二五七
説苑佚文 (清)姚東升 輯
清嘉慶道光間稿本《佚書拾存》二九七
説苑平議補録一卷(清)俞樾 撰李天根 輯録
民國十一年(1922)雙流李氏念劬堂刊《諸子平議補録》本二九九
讀説苑(清)楊琪光 撰
清光緒十一年(1885)刊《枉川全集·百子辨正》本三一九
説苑札迻(清)孫詒讓 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瑞安孫氏刊《札迻》本三二三
説苑文粹二卷李寶洤 撰
民國六年(1917)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文粹》本三三九
説苑引得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 編
民國二十年(1931)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排印本三九一
第二十册
説苑精華陸翔 輯注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世界書局石印《四部精華》本一
説苑管見金其源 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讀書管見》本一九
説苑斠補二十卷劉文典 撰
民國間石印《國立雲南大學叢書》本二一
説苑斠補一卷陳邦福 撰
民國間抄本四一九
説苑唐寫殘卷過録本附漫談唐寫本《説苑·反質篇》趙世暹 題識並批校
曬藍本四四七
内页欣赏
底本欣赏
劉向説苑二十卷 (漢)劉向 撰
明萬曆四年浙東鄞縣楊美益刊《劉氏二書》本前言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研究员
《子藏·儒家部·説苑卷》共收書四十種,整合爲精裝十六開本二十册予以出版。本卷收録目前所知有關《説苑》白文本、校勘本、節選本、輯佚本及相關研究著作,集《説苑》文獻及研究著作之大成。
一
劉向,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其高祖爲楚元王劉交,乃漢高祖劉邦少弟(按,《史記·楚元王世家》謂“高祖之同母少弟”,《漢書·楚元王傳》則謂“同父少弟”,顔師古注云:“言同父,知其異母。”二説不同)。劉交,字游,好書,多才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於浮丘伯。浮丘伯爲荀子門人,則元王乃荀子再傳弟子也。元王好《詩》,諸子皆讀《詩》。申公始爲《詩》傳,號《魯詩》;元王亦作《詩》傳,號《元王詩》。元王第四子富,景帝即位時封休侯。楚王戊與吳王濞謀亂,富嘗使人諫楚王戊,楚王戊曰:“季父不吾與,我起,先取季父矣。”(《漢書·楚元王傳》)吳楚亂起,富受累免侯,後聞其數諫楚王戊,乃更封紅侯。富次子辟彊,字少卿,亦好讀《詩》,能屬文。武帝時,以宗室子隨二千石論議,冠諸宗室。清静少欲,常以書自娛,不肯仕。後拜光禄大夫,守長樂衛尉,時年八十矣。徙爲宗正,數月卒。辟彊子德,字路叔,修黄老術,有智略。常持《老子》知足計,寬厚好施生。少時數言事,召見甘泉宮,武帝謂之“千里駒”。昭帝即位,德任宗正,與立昌邑王劉賀及宣帝劉病已,即因與立宣帝賜爵關內侯,後封陽城侯。甘露三年(前五一),因呼韓邪單于始入朝,宣帝命圖畫股肱之臣於麒麟閣,共十一人,劉德位列第八(《漢書·蘇武傳》)。劉德卒,賜謚繆侯,劉向即其子。劉交、劉辟彊、劉德爲漢宗親,又均好學,故南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四十七云:“交以好學禮賢開國,故戊雖以叛誅,而辟彊、德、向皆世濟其美,漢之宗英,於斯爲盛。”
劉向生卒年月,《漢書·楚元王傳》云:“(劉向)年七十二卒,卒後十三歲而王氏代漢。”此明文記載,可爲依據。然王莽代漢以何年爲準,固無定論,以故向之生卒年月仍難確指。據周杲《劉子政生卒年月及其著述考辨》,因所據王莽代漢之年不同,清儒於此已有四説:一則吳修謂劉向生於昭帝元鳳元年(前八〇),卒於成帝元延四年(前九);二則錢大昕謂劉向生於昭帝元鳳二年(前七九),卒於成帝綏和元年(前八);三則姚振宗謂劉向生於昭帝元鳳三年(前七八),卒於成帝綏和二年(前七);四則葉德輝謂劉向生於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卒於哀帝建平元年(前六)。今據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王莽於居攝元年(六)稱假皇帝,漢人之論漢世系亦均不數孺子嬰,則當以居攝元年爲王莽代漢之年,由此上溯,則劉向當生於昭帝元鳳二年(前七九),卒於成帝綏和元年(前八),錢大昕所推不誤。又《漢書·禮樂志》載向於成帝時上書論興辟雍,成帝以其言下公卿議而向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其後成帝崩。又丞相翟方進卒於綏和二年二月,成帝卒於綏和二年三月,據《漢書·孔光傳》此間並無丞相,則請立辟雍之丞相爲翟方進,向之卒必在綏和二年二月翟方進卒之前。以理推之,當在綏和元年是也。徐興無《劉向評傳》亦力證此説。今從錢穆、徐興無之説,定劉向生於昭帝元鳳二年(前七九),卒於成帝綏和元年(前八)。
劉向原名更生,字子政。年十二,因父故任爲輦郎,既冠又擢爲諫大夫。宣帝招選名儒俊材,更生以通達能屬文辭,待詔金馬門,“朝夕論思,日月獻納”(班固《兩都賦序》),與王褒、張子僑等獻賦頌凡數十篇。宣帝興神仙方術之事,更生獻淮南王劉安《枕中鴻寶苑祕書》,言黄金可成,於是宣帝命其典尚方鑄作事,費甚多而方不驗,有司劾論當死。父劉德上書請罪,不久即殁。兄劉安民繼位陽城侯,又上書,入國户半以贖其罪,更生乃得免死。後宣帝將立《穀梁春秋》,遂命更生受《穀梁》學,並於石渠閣講論五經。石渠閣會議後,立《穀梁春秋》博士,更生當有力焉。又此次會議由蕭望之等平奏其議,更生蓋即因此見重於望之等人。此後,又拜更生爲郎中、給事黄門,遷散騎諫大夫、給事中。
漢元帝即位,因蕭望之、周堪推薦,擢更生爲散騎宗正、給事中,與侍中金敞拾遺左右。蕭、周、劉、金四人同心輔政,因外戚許氏(宣帝皇后、元帝之母許平君母族)、史氏(衛太子劉據良娣、宣帝祖母史良娣母族)在位放縱,中書令宦官弘恭、石顯弄權,欲罷退之,事洩,爲許、史及恭、顯所譖愬,堪、更生皆下獄,及望之皆免官。後因地震及彗星,元帝感悟,詔賜蕭望之爵關內侯、奉朝請。又欲徵周堪、更生爲諫大夫,以恭、顯故改爲中郎。後又地震,更生懼弘恭等譖毁,乃使其外親上書,極言“有過之臣,無負國家,有益天下”,繫地震於弘恭等人,因請“退恭、顯以章蔽善之罰,進望之等以通賢者之路”,以消灾異(《漢書·楚元王傳》)。弘恭等疑此書乃更生所作,察之果然,於是逮更生獄,以更生與蕭望之等人離毁親戚,免更生爲庶人。蕭望之受累獲罪,不堪其辱而自殺。元帝聞之大慟,乃擢用周堪及其弟子張猛。更生見周、張在位,冀己得用,又憂周、張傾危,乃復上書論灾異,以爲用賢則致祥,用奸則致異,今灾異頻繁,乃讒邪並進之故,當誅除奸佞,“放遠佞邪之黨,壞散險詖之聚,杜閉群枉之門,廣開衆正之路”(《漢書·楚元王傳》),並告元帝不宜宣洩。然弘恭等人終見其書,愈與史、許比而怨更生等。是歲夏寒,日青無光,弘恭等皆謂乃周堪、張猛用事之咎,元帝遂貶周堪爲河東太守,張猛爲槐里令。後三年餘,周堪雖起復,而石顯等專權,不能用事,不久病故,張猛亦被逼自殺於公車。更生傷之,乃著《疾讒》《擿要》《救危》及《世頌》,凡八篇,依興古事,悼己及同類也。遂廢十餘年。
漢成帝即位,石顯等人伏法,更生乃得起復,改名爲向。以故九卿召拜爲中郎,使領護三輔都水。數奏封事,遷光禄大夫。時王鳳專權,而灾異頻仍,向以爲乃王鳳兄弟用事之咎。時成帝方精於《詩》《書》,詔向領校中五經祕書。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灾異之記,著《洪範五行傳論》,奏之。成帝知其爲王鳳兄弟故,然不能用。後因成帝營延陵太奢,向上書勸諫,以爲“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當法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漢書·楚元王傳》)。成帝后妃趙皇后、衛婕妤等尚奢淫,踰禮制。劉向見之,以爲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故著《列女傳》以戒天下。又採傳記行事,著《新序》《説苑》凡五十篇奏之。後上書數十,言得失,陳法戒,而不能盡用。時成帝無嗣,政由王氏,向於是極言切諫,以爲“大臣操權柄,持國政,未有不爲害者也”,“宜發明詔,吐德音,援近宗室,親而納信,黜遠外戚,毋授以政,皆罷令就弟”(《漢書·楚元王傳》)。書奏,成帝召見,以向爲中壘校尉。元延中,星孛東井,岷山崩而壅江,向以爲乃國家大變之兆,極惡之,上書以論,並請爲成帝講天文圖。成帝召之,而終不能用。既得信於上,向常顯訟宗室,譏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發於至誠。上數欲用向爲九卿,而終不遷。居列大夫官前後三十餘年,年七十二卒,卒後十三歲而王氏代漢。向三子皆好學:長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中子賜,九卿丞,蚤卒;少子歆,最知名。唐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唐太宗詔以劉向等二十一人,“代用其書,垂於國胄,自今有事於太學,並命配享宣尼廟堂”(《舊唐書·太宗紀》)。宋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封劉向爲彭城伯,位居孔廟東廡(《宋史·禮志八》)。明嘉靖九年(一五三〇),罷祀劉向(《明史·禮志四》)。
劉向歷仕宣帝、元帝、成帝三朝,然宣帝時向猶年少,元帝時厄於宦官弘恭、石顯及外戚史氏、許氏,成帝時又厄於王氏外戚,其政治襟抱終未得一展。然其於學術,則成就卓絶。所著有《列女傳》、《新序》、《説苑》、《洪範五行傳論》(又稱《洪範五行傳記》)、《稽疑》(已佚)、《説老子》(已佚)、《世説》(《漢書·藝文志》著録,《隋書·經籍志》著録有《世本》,疑即此,已佚。又向宗魯《説苑校證·敘例》以爲《世説》即《説苑》,可參)、《列士傳》(《隋書·經籍志》始著録,已佚)、《列仙傳讚》(《隋書·經籍志》始著録,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著録爲《列仙傳》,四庫館臣疑其爲魏晉方士僞託)、《五經雜義》、《五經通義》、《五經要義》(以上三書唯《舊唐書·經籍志》著録,今皆亡佚)、《劉向集》(《隋書·經籍志》始著録,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著録爲《劉中壘集》,已佚。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録劉向文一卷,清嚴可均《全漢文》輯録劉向佚文三卷)、《七略别録》(《舊唐書·經籍志》始著録,爲二十卷,已佚,後世多有輯佚本)。又《漢書·藝文志》著録“劉向賦三十三篇”(大半已佚,今可考見者,《九歎》九篇收録於劉向所編《楚辭》之中,《請雨華山賦》等數篇今收録於《全漢賦》,《漢書·高帝紀贊》載劉向頌高祖文六句)。此外,《漢書·藝文志》著録《新國語》爲“劉向分《國語》”,《戰國策》《楚辭》亦係劉向編纂成書。
二
《説苑》之成書,班固《漢書·楚元王傳》云:“採傳記行事,著《新序》《説苑》凡五十篇奏之。”《漢書·藝文志》又列之於“劉向所序六十七篇”中。劉向《説苑目録》云:“所校中書《説苑雜事》,及臣向書、民間書,誣校讎,其事類衆多,章句相溷,或上下謬亂,難分别次序。除去與《新序》複重者,其餘者淺薄,不中義理,别集以爲百家。後令以類相從,一一條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萬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號曰《新苑》,皆可觀。”據此,學界歷來頗有《説苑》乃劉向所編而非其撰著之説。如南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六云:“《説苑》者,劉向之所校讎,去其複重與凡已見《新序》者,而定爲二十卷,名《説苑》。”清沈欽韓《漢書疏證》卷二十七即言:“此二書(按,指《新序》《説苑》)舊本有之,向重爲訂正,非創自其手也。”羅根澤乃特撰《〈新序〉〈説苑〉〈列女傳〉不作始於劉向考》一文專論此事,斷言曰:“劉向時已有成書,已有定名,故劉向得讀而校之,其非作始劉向,毫無疑義。”然唐劉知幾《史通·雜説下》云:“及自造《洪範五行》及《新序》《説苑》《列女》《神仙》諸傳,而皆廣陳虛事,多構僞辭。”劉知幾謂之“自造”及“多構僞辭”,則以爲劉向自作。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則謂劉向《説苑目録》所謂“説苑雜事”特謂雜聚之故事,本非書名,故但與《新序》重複,而無所謂自身重複。劉向採之,更加漢代之事以成書,其二十篇各有主題,各有總論,足見劉向本人之精思,可謂劉向自撰。今按,《説苑》一書內容,固大半採自故事,非其自撰,然劉向著述之志,亦不可掩也。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曰:“乃向採傳記爲之,所敘之事一仍古書原文……夫謂之‘採傳記行事’,則非其所自作;謂爲校中書《説苑雜事》,則當時本有《説苑》之書,向但除其與《新序》複重者,爲之條别篇目,令以類相從耳。……雖本有其書,其文亦悉採之傳記,然向既除其兩書之複重者,與他書之但除本書之複重者不同。又删去其淺薄不中義理者,與《晏子》等書但聚而編之,雖明知其不合經訓亦不敢失者不同,蓋已自以義法别擇之,使之合於六經之義。況本傳云‘採傳記行事’,《説苑敘》云‘更以造新事’,則向又已有所增益於其間。既奏上之以戒天子,亦以成儒者一家之言。故雖採自古書,仍不能不謂爲劉向所序,猶孔子因魯史修《春秋》,述而不作,要不能謂《春秋》非成於孔子也。”今當以余説爲本。
《説苑》成書之年,亦頗有歧説。其一,《漢書·楚元王傳》稱劉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衛之屬起微賤,踰禮制”,於是“序次爲《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及採傳記行事,著《新序》《説苑》凡五十篇奏之”。皇后趙氏立於漢成帝永始元年(前一六),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遂將劉向作《説苑》次於此年。然劉向睹趙、衛之屬違禮而作《説苑》等書,不必在立趙氏之年,故此説不足爲據。其二,唐馬總《意林》列《説苑》於《新序》之前,又於《新序》下注云:“河平四年都水使者諫議大夫劉向上言。”嚴靈峰《無求備齋學術新著》據此以爲《意林》既列《説苑》於《新序》之前,則《説苑》之作,當在河平四年(前二五)之前。然《漢書·楚元王傳》及《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等均列《新序》於《説苑》之前,劉向《説苑目録》亦稱“除去與《新序》複重者”,是《説苑》分明成於《新序》之後。且石光瑛《新序校釋》已舉《意林》所載河平四年上《新序》一事有三誤,“或出妄人附益,未必馬總原書如此”。是嚴説尤爲無據,必不可從。今按,宋本《説苑》卷首題“鴻嘉四年三月己亥護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劉向上”,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所記“鴻嘉四年上之”當即據此而言,則此當爲曾鞏校訂本所存,必有所據,其成書當在鴻嘉四年(前一七),學界亦多從此説,可爲定論。
《説苑》之名,自《漢書·藝文志》及《漢書·楚元王傳》已載爲《説苑》,歷代相沿不改。而劉向《説苑目録》則稱“號曰《新苑》”,其名不同,遂啓後世爭論。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已指出“《新苑》之名亦不同”。後世學者大抵認爲此書本名應爲《新苑》,後乃改稱《説苑》,可從。然於《新苑》之義,諸家之説亦有不同。一則謂《新苑》乃劉向於中書《説苑雜事》之外“更以造新事”部分。羅根澤《〈新序〉〈説苑〉〈列女傳〉不作始於劉向考》云:“劉向實就舊有《説苑》增造新事,以爲《新苑》。……自《漢志》所載,以至今行世之《説苑》,蓋即劉向增補之《新苑》。”嚴靈峰《無求備齋學術新著》亦持此論。然漢世所謂“新事”,皆指漢代本朝事跡,而余嘉錫云:“以今考之,春秋時事尤多,漢事不過數條。”是其説不可從也。二則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謂“説苑雜事”乃指聚積之雜事,並非成編之書,故但與《新序》重複而無自身之重複。劉向據以編訂,命曰《新苑》,猶陸賈《新語》、賈誼《新書》、劉向《新序》之類,至班固乃改稱或誤稱《説苑》而已。然此説僅爲推論,恐不足據。三則謂《新苑》即中書《説苑雜事》之新編。如前引黄震、沈欽韓之説,即以爲《新苑》乃是中書《説苑雜事》之重新校訂。清姚振宗《七略别録佚文》則進一步推論云:“《新苑》,疑《新説苑》,脱‘説’字,猶重編《國語》稱《新國語》也。”向宗魯《説苑校證》亦據清孫詒讓《札迻》“凡未校者爲故書,已校定可繕寫者爲新書”之説,以爲“《新苑》者,《説苑新書》之簡稱也”。當以此説爲準。
《漢書·藝文志》並未載《説苑》篇數,然劉向《説苑目録》明載爲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隋書·經籍志》亦著録《説苑》二十卷。至《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録《説苑》三十卷,“三”當爲“二”之訛,後世著録亦均爲二十卷。然北宋王堯臣等撰《崇文總目》卷三則著録《説苑》五卷,云:“《説苑》二十篇,今存者五卷。”是其書至北宋初已頗散佚。北宋曾鞏《説苑目録序》云:“臣從士大夫間得之者十有五篇,與舊爲二十篇。”然曾鞏所集,實爲十九卷,並非全帙。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闕第十三卷。曾子固校書,自謂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與《崇文》舊書五篇合爲二十篇而敘之,然止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耳。”南宋陸游《跋説苑》云:“李德芻云:館中《説苑》二十卷,而闕《反質》一卷,曾鞏乃分《修文》爲上下以足二十卷。後高麗進一卷,乃足。”至此,《説苑》一書以全本流傳於世。然今本僅六百餘章(各家分章不同,唯趙善詒《説苑疏證》所分有八百餘章,其他各家所分均爲六百餘章),較劉向《説苑目録》所稱“七百八十四章”仍有所散佚,如《太平御覽》等書中即偶見佚文,後人每有輯佚之作。然其整體面貌,仍得以基本保存。今有敦煌寫本殘卷三種(敦煌研究院藏328號《説苑·反質》殘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159號《説苑·反質》殘卷、法國國家圖書館藏伯2872號《説苑·辨物》殘卷)傳世,可資比勘。
三
《説苑》一書,《宋史·藝文志》外,歷代史志目録皆列之於子部儒家類,然除此之外,又有五説。一則謂此書採集古代文獻,當爲雜史别傳一類。南宋呂祖謙《大事記》即頗採《説苑》,每有“以《説苑》修”之語。元《[至順]鎮江志》卷十一亦列《説苑》於“傳記八部十二册”下。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即認爲此書“性質與雜史相近”。郭箴一《中國小説史》亦謂“《新序》《説苑》僅爲雜史之屬”。徐興無《劉向評傳》謂《説苑》乃“儲説與事語類的書籍”,其意亦與雜史相近。二則謂此書廣採文獻而以類相從,當爲類書。清馬國翰《錙銖囊序》云:“劉向《洪範五行傳記》及《新序》《説苑》,率取古説,分類條列,皆類書也。”馬達《劉向〈説苑〉管窺》云:“《説苑》是最早的略帶類書性質的書,也可以説是最早的分類故事選。”三則謂此書多故事、有虛構,乃今所謂小説之類。屈守元《説苑校證序》云:“把《説苑》看成是帶有一定古代小説集性質的書,這是符合中國小説發展的歷史實際的。”世之治小説史者,亦多以此書與小説近似,如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説史》即稱《説苑》中的故事“是典型的筆記小説的規模”。四則謂此書頗具《漢書·藝文志》“小説家”之特色。徐建委《〈説苑〉研究:以戰國秦漢之間的文獻纍積與學術史爲中心》云:“《説苑》可以作爲研究《漢書·藝文志》‘小説家’文本樣式、文學特徵的樣本來使用,是間接的第一手材料。《説苑》的體裁特點、敘事風格很可能也是當時‘小説’所具備的。”五則謂此書遍採各家,與雜家近似。《宋史·藝文志》即收此書於子部雜家類。清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亦收此書於子部雜家類,云:“今以其有不當理處,遂改入雜家類。”總此五説,均可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則此五説者,亦莫不於《説苑》之思想性有極大消解,是則所不足也。
今論其要,仍當屬《説苑》於子部儒家類。其一,此書雖雜採諸書,然其引述之際,多加以論斷,亦非衹類編而已。其二,此書所採諸書,尤以六藝經傳及儒家諸子爲最,外此諸書非可得而並也。其三,據《漢書·楚元王傳》,《説苑》之作,本有爲而發,非如《戰國策》類徒事整理而已。是此書之作,本足見劉向之志也。其四,此書《君道》之外,篇有小序,皆劉向之所撰著也。今觀此類小序,若《臣術》之論六正六邪,《建本》之論本立而道生,《立節》之論立節行誼,《貴德》之論聖人之德,《復恩》之論君臣報恩,《政理》之論王道仁政,《尊賢》之論尊賢下士,《正諫》之論諫君匡過,《敬慎》之論恭敬謹慎等,尤可見劉向之苦心。其下所陳故事,亦皆以此小序爲本,毫無歧出。若《君道》之無小序,則但陳故事即不至説教,是亦劉向進言之術也。其五,此書每篇所陳故事,其序次先後,或前後遞進,或正反對比,或並彰一義,亦皆層次分明,文脉昭彰。其所陳故事之義理,亦皆先後相關,若括其故事義理而觀之,誠然一文而已,非類聚故事可得而盡也,豈可以叢雜視之?向本漢代碩儒,世傳儒術,此書所論亦皆歸本六經、孔子。是此書者,誠劉向之大作,儒門之寶册也!
《説苑》之書,首《君道》《臣術》,即此二目,便是著述之要義,淑世之根本也。何則?此書所論,無非君臣二端,正孔子“君君臣臣”之義也。今以其篇目論之:《君道》總論爲君之要,《貴德》論君之修身仁民,《政理》論王者以化民爲要,《尊賢》論識賢用賢,《權謀》論兼聽獨斷以知命知事,《指武》論上不玩兵下不廢武,《辨物》乃記灾異感應之事,《修文》論禮樂教化,《反質》論尚儉節用,凡此諸篇,皆君君之要也。其《臣術》總論爲臣之義,《立節》論立節行誼,《正諫》論諫君之道,《敬慎》論謙恭謹慎,《善説》論修辭善説,《奉使》論使臣之要,皆臣臣之義也。若《建本》《復恩》《權謀》《至公》《談叢》《雜言》諸篇,各有攸指,而兼及君臣,亦可見也。
此書所陳君臣之義,大抵皆儒家修身爲本,仁政爲要之旨。其不同者,一則曰權謀法術之論,尤頗取於法家、兵家及縱横之術,皆致治之所需,則尤可見劉向世代爲臣,長於政務之實行,故頗能發孔孟所少言。二則曰灾異感應之事,則自董仲舒以來,便爲警醒時君之要旨,劉向生平亦篤信於此,此固世所共習,不足爲劉向之病也。此二者,固孔孟之所罕言,似乎非儒家之旨。然而劉向論之,必歸本於仁義禮智之道。故君子曰:劉向所本之道,儒道也;其所用之術,則並百家所有,凡有裨於時政而不違儒道者,皆可入其區奥,是則此書之大本也。
四
自東漢以降,《説苑》流傳已廣,如《後漢書》所記人物言論,便多有援引《説苑》典故者。日本人藤原佐世所編《日本國見在書目録》成於日本宇多天皇寬平三年(八九一),其中已著録《説苑》之名,又敦煌殘卷《説苑》及李德芻所稱“高麗進一卷”,則唐宋時此書已遠播境外矣。
《説苑》一書,頗見重於歷代君王。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以劉向所撰《新序》《説苑》於經典正義多有所闕,乃撰《新集》三十篇,採諸經史,該洽古義”(《魏書·太宗紀》),是拓跋嗣視《説苑》爲解經之作,其所作《新集》即《説苑》之續作或補充也。唐貞觀十四年(六四〇),魏徵上疏唐太宗論君當知臣,即以《説苑·臣術》“六正六邪”爲論,太宗嘉納之(《貞觀政要》卷三)。唐元和四年(八〇九),唐憲宗採《説苑》等書御製《前代君臣事跡》,書之於六扇屏風而置之座右。北宋時,高麗成宗淳化元年(九九〇)七月,金審言上封事二條,其一即“請將六正六邪文及刺史六條俾委攸司,於二京六官諸署局及十二道州縣官廳堂壁各寫其文,出入省覽,以備龜鑒”(《高麗史·金審言傳》),成宗納之,以至於當時高麗“內外諸司廳壁皆書《説苑》六正六邪之文”(《高麗史·崔冲傳》)。明初,明太祖好讀《説苑》,解縉上封事予以勸諫,以爲《説苑》“多戰國縱横之論”(《明史·解縉傳》)。然明太祖仍甚好之,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諭國子祭酒李敬訓導諸生,於經史之外,兼讀《説苑》及律令;十五年,命禮部頒《説苑》《新序》於天下學校。明黄佐《南廱志·供養考》載明代學生每日讀書,“上等記一百二十字,中等記一百字,下等記八十字,四書、五經、《説苑》、律”。此等規制,蓋即由洪武十四年之令也。明成祖時,又特命楊榮等於館閣中擇能書者取《説苑》録數本,分貯各處,以備閲覽。
品評《説苑》者,代不乏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納《説苑》於“諸子”,以爲此書“蔓延雜説”,可以“博明萬事”。隋王通《中説》稱讀《説苑》“可以輔教”,可以“進物”。唐劉知幾《史通·雜説下》則謂其“廣陳虛事,多構僞辭”。北宋曾鞏《説苑目録序》又謂“其所取或有不當於理”。南宋高似孫《子略》卷四《新序説苑》極論劉向作《説苑》之苦心,以爲“其正綱紀、迪教化、辨邪正、黜異端,以爲漢規監者,盡在此書”。明代如黄省曾《漢光禄大夫劉向説苑序一首》、何良俊《重刻説苑新序序》、沈懋孝《讀劉子政書》、董其昌《劉向説苑序》、黄汝亨《重刻新序説苑序》等,類似評論尤夥,不待贅言。
《説苑》一書由北宋曾鞏足成之後,有關其研究,亦漸次興起。北宋黄朝英《靖康緗素雜記》卷七《固桑》舉《説苑》與《新序》故事重複而細節不同者數條,乃較早研究《説苑》之代表。南宋葉大慶《考古質疑》卷四則舉《説苑》所載史實有誤者數條。南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六《讀諸子》有《説苑》專論,舉其故事不合情理者、一事多見而有異同者、與《新序》重複者等數十條。降及明代,王禕著《述説苑》,乃“摘其有淺薄不中義理者,用其本事,而易其爲説”。黄鳳翔《田亭草》卷九《讀新序説苑》舉其“於經傳訛謬”“枘鑿影響”“紛綸錯出”之例。朱舜水有《批説苑十八條》,於《説苑》所載故事多有批評。明人黄從誡著《劉向説苑旁注評林》二十卷,爲目前可考最早之《説苑》專著。另如歸有光《諸子彙函》、陸可教《諸子玄言評苑》、陳深《諸子品節》、陳仁錫《諸子奇賞》等明代諸子彙評類著作,亦多收録《説苑》,然以摘録本文爲主,或品評故事,少有注釋發明。
若專治《説苑》,則至清方興。盧文弨《群書拾補》於《説苑》校正比勘,兼涉輯佚。後如陳壽祺《説苑校本》、朱駿聲《説苑校評》、俞樾《諸子平議補録》、孫詒讓《札迻》等,亦皆發明不少。姚東升《佚書拾存》於《説苑》佚文輯録頗多。蘇時學《爻山筆話》卷五“取其尤乖異者,聊爲駁正”,凡一百餘條。日本人關元洲《劉向説苑纂注》乃《説苑》注本之首,又日本人桃井白鹿《劉向説苑考》摘《説苑》章句而注釋之。民國以來,則劉文典、陳邦福、趙萬里各撰有《説苑斠補》,洪業等編有《説苑引得》,後趙善詒《説苑疏證》、向宗魯《説苑校證》出,而《説苑》校注乃大明。又如前舉余嘉錫、羅根澤等,亦不乏專論,其中尤以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三卷所論影響最巨。當世學者,則左松超、盧元駿、王瑛、許素菲、謝明仁、徐興無、徐建委、朱季海、王啓敏等,皆各有專著,多所發明。
此外,後世續寫、仿寫、改寫《説苑》之作,亦頗有之。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所作《新集》三十篇即《説苑》之續作或補充。唐劉知幾長子劉貺“依劉向《説苑》撰《續説苑》一十卷以獻,玄宗嘉之”(《舊唐書·劉滋傳》。《新唐書·劉知幾傳》謂劉貺《續説苑》於劉向《説苑》“刊落怪妄”)。又《新唐書·藝文志》著録李吉甫《古今説苑》十一卷,南宋劉清之有《續説苑》,明初王禕有《述説苑》,明人夏塤有《説苑要語》,《世善堂藏書目録》著録明人黄鑑《説苑》十五卷(收於“稗史野史並雜記”類),此等著作或不可考,然大抵可視爲《説苑》之續寫、仿寫或改編。
五劉向《説苑》一書自撰成之後流傳頗廣,至宋初乃頗散佚,宋以前之寫本已不可見,然自宋以降之刻本、寫本代不乏傳。《子藏》搜羅《説苑》相關文獻四十種,集《説苑》文獻之大成。總體而言,本卷之編纂有以下幾個特點:側重歷代《説苑》傳承之序。《説苑》白文本自宋至民國刊刻較多,本卷收宋刻本一種、元刻本一種、明刻本六種、清刻本三種、民國刻本一種、民國影印本一種,不僅體現出《説苑》傳承之序,其中也不乏稀見之本,爲學術界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注重文獻版本之遴選。由於歷代《説苑》傳本較多,本卷在版本選擇上也注重從多角度考察其版本之價值。如清人朱駿聲《説苑校評》是清代較爲重要的一部著作,長期以來保存於朱氏後人之手。一九五一年,朱駿聲之孫朱師轍獻出此書,與《新序》一起排印出版,學界始能一睹此書之風采。相較於排印本,稿本則更能全面反映朱氏之學風,故本卷除收入排印本外,亦將朱氏之稿本收入。再如,曬藍本在傳世古籍中較爲少見,本卷收入趙世暹朱筆批校之敦煌寫本殘卷,其所據底本爲顧廷龍臨黄淬伯本,趙氏又予以校勘,無論是在文獻上還是文本校勘上都彌足珍貴。注重稀見研究文獻搜集。雖然《説苑》爲儒家重要文獻,但因其書之特殊性,歷來研究者屈指可數。本卷在搜集相關文獻時,尤爲注重對稀見文獻的收録。如明陸可教選、李廷機訂《新鐫説苑玄言評苑》(明刊《新鐫諸子玄言評苑》本)、明史起欽纂輯《史進士新鐫説苑纂要》(明萬曆間刊《史進士新鐫四子纂要》本)、明吳世濟輯《説苑》(明末清初刊《漢魏叢書抄》本)、陳邦福撰《説苑斠補》(民國間抄本)等,均爲難得一見之傳世文獻。本卷較爲全面地收録了《説苑》相關文獻,不僅在文獻方面豐富了《説苑》研究,也爲學術界提供了全面的研究資料。我們相信,《子藏·儒家部·説苑卷》的出版必將推動《説苑》研究乃至於儒學研究更進一步。二〇二三年九月■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大项目编辑室
供稿 | 司领超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