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基层!基层年轻干部断层之忧
点击关注我!
每天看精彩文章!
....来源:半月谈 作者:赵阳 、范世辉
基层干部,尤其是乡镇一级干部,是最接近群众的公权力行使者,影响着基层治理的现状和未来,也决定着群众对政府的认同度。记者在一些地方调研时发现,基层出现年轻干部逃离乡镇的趋势,面临流失、断层之忧。一些年轻干部不愿留在基层、扎根基层,一心谋划着通过考试或借调,甚至辞职离开乡镇。
每个乡镇副职要对接18.8个县级部门,没有权力尽是责任
“老百姓觉得我就是个耍嘴皮子的骗子。”
35岁的李晓明是中部某省一街道办事处的包村干部,所包村子多年来信访矛盾突出,有些老上访户反映的问题连乡镇甚至县市政府也无法解决。包村6年里,他只能小心翼翼,尽量安抚,“历史遗留问题绝不能在自己手里点爆,否则就要因为工作不力挨处分”。
李晓明的烦恼并非个例。乡镇工作繁重琐碎,许多乡镇干部事务繁多,但缺乏事业成就感。
“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摆个桌子就是办公室,加个床就是卧室”“24小时待命”“白加黑5+2”“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证”……
这些广泛流传在基层干部中的调侃段子,折射出基层干部工作生活压力的真实状态。
“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35岁的乡镇武装部长郝登峰曾统计,县级部局共约150个,而乡镇机关职数50人,副科和正科满编11人,除了书记、乡镇长和纪检专职书记这3个人,县里150个部局的对接任务要分解到8个副职头上,平均每个副职要对接18.8个县级部门。还要经常参加秸秆禁烧、信访维稳、拆迁安置、安全生产巡查等各种临时任务,疲于奔命应付,“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情壮志日渐被消磨掉。
年轻人尚能克服艰苦的条件,但父母生病、子女教育、夫妻感情……对家人的亏欠是基层年轻干部心底永远的内疚。
“家里问题都解决不了,干事业时总会有牵挂。”北方某村一名第一书记说。
越是扎根基层,越与家人、亲朋、同学等无形间产生了距离感,感觉很孤独。
当同学旧友在微信朋友圈炫耀各种高大上的幸福生活,扎根基层的年轻干部的朋友圈要么是贫困户,要么是家禽家畜。“我们的朋友圈弥漫着一股‘土鳖’气息。”一名乡镇年轻干部调侃道。
“重复单调的填表格、一眼望到头的清贫。”
李晓明有了逃离基层的想法。“信访问题最棘手,老百姓把怨恨的靶点瞄准自己,不出政绩还整天伤肝动气。”李晓明说,“实在不想在基层干了,想走又没有更好的地方,要么干脆歇了吧。”
“不说心里憋屈,说了有损干部风范。”
待遇低、责任大、激情弱、出路难,是基层年轻干部的难言之隐。
赚不到钱升不了职,成长遇到“天花板”
多个受访的乡镇主要领导都直言,年轻干部想施展抱负、想离开乡镇,能理解,乡镇所能提供的空间和平台毕竟有限。
一名年轻干部的妻子找到乡党委书记哭诉,母亲过生日,而丈夫拿不出2000元给岳母随份子,招致娘家人不满。这位妻子质问书记:为何丈夫起早贪黑干工作,却过得如此清贫?乡党委书记赶紧自掏腰包500元帮年轻夫妇救急,和颜悦色大半天,才将对方劝走。
收入与同龄人悬殊是基层公务员面临的窘境。以北方某省的乡镇公务员为例,享受基本医保和住房公积金之后,每月收入约3800元。还房贷、孩子教育、吃饭、手机费、加油费、添衣服、随礼金……每月所剩无几,辛苦一年能有1万元积蓄就偷笑了。
相对赚钱来说,乡镇年轻干部升职更是难上加难。对于很多人来说,正科级是他们的最高理想目标,但这一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布衣型公务员只有足够优秀足够拼,才能获得晋升机会。”
为了给基层公务员更多的发展空间,国家施行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但基层干部仔细盘算后发现,办事员上科员8年,科员上副科12年,副科上正科15年,正科上副处15年。
在此升迁链条下,“一辈子只能享受一次政策,到第二次享受时就该退休了,想想都很心酸”。
对于数量占基层乡镇70%的事业编制人员而言,近年来事业编制人员通过中级职称的考试,可享受副科级待遇,但也只是待遇而非实际提拔重用,许多人从入职开始就“一眼望到退休”。
同时,记者了解到,县市级部门经常会到乡镇借调一些年轻干部,被借调者的编制还在乡镇,大都无法正式进入借调单位;如果想返回到基层再提拔,却因脱离乡镇多年,乡镇一大堆等着提拔的人早已“论资排辈”站好队。逃离出去的回不来,留下的人又盼着要逃离,形成恶性循环。
创新基层干部管理制度,让青年干部有出路、有奔头
调研中,许多人呼吁创新基层干部管理制度,让乡镇年轻干部人生发展有出路。
要想尽办法激发年轻干部的基层工作成就感。事业心的激发,组织认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年轻干部直接从群众那里获得认可。因此,年轻干部不应只呆在办公室写材料,而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在务实工作中赢得民心。在这个意义上,必须对整个基层工作重新定位,让基层工作更接地气。
基层年轻干部呼吁上级部门要少用慎用“空降”手段下派干部,把提拔机会更多留给基层的人;他们同时建议上级机关补充人员时,择优选用下级机关的年轻人才。此举一方面打破基层干部上升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在招录政策导向上引导全体年轻人先到基层历练,有利于人民情怀的培养。
作为基层工作的领头羊,一些乡镇书记也提出年轻干部管理的建议。
一是要真正落实相关待遇,包括物质和荣誉两个层面,让基层的干部能够有奔头、有干劲。
二是要真正改善基层工作生活环境,比如子女教育、公车改革、法定休息、加班补助等问题。
三是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建立基层公务员的培训、轮训制度,提升干部能力。
四是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充分使用容错纠错机制,防范干得多就多出错的怪圈,让年轻人放手大胆干。
最后,最熟悉基层年轻干部的人是乡镇领导,在“县管乡用”体制下赋予乡镇领导更多的推荐权和话语权。
“越是艰苦复杂的地方越需要年轻干部去奋斗,越是奋斗越能锻炼人、越能长本事、越能够成就事业。这是一个相当艰苦、艰难的过程,但也是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一位政治与公共管理专家指出,能否破解晋升渠道不畅、发展空间狭窄的问题,是基层能否留住年轻干部的关键。
任务层层加码,压力层层“甩锅”,啥事都靠开会发文让基层干部去落实;处处留痕,不管成效如何,以影像刷存在,以材料论英雄;督查检查频繁,督检人员比抓落实的还多;问责滥用,背着处分干活竟成基层干部普遍现象……
凡此种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新变种,成为基层不能承受之痛,也成为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的拦路虎。难怪一些乡镇干部自嘲自己处于“五硬”境地,即“上级硬压、部门硬派、村支书硬顶、村民硬闹、上访户硬告”。
形式主义积重难返,贻害无穷,给基层治理带来很多痛点和堵点。
一方面,很多工作有了“面子”少了“里子”,金玉在外,败絮其中。在一些地方,扶贫干部被要求定期到贫困户家走访,不但要贫困户签字,还要合影留念。一名扶贫干部说,给了贫困户些慰问金还要拉着人家照相,不但贫困户觉得没面子,扶贫干部也觉得难为情。
另一方面,不少基层干部被形式主义所累,产生职业倦怠。在某革命老区,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干部挤破脑子想着到县直部门工作,哪怕安排个副职也非常满意。有的地方,一些干部存在不干活就不会遭无辜问责的思想,认为做“佛系干部”最安全,于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根源。
反对形式主义,治本之策在深化改革,久久为功。当前,治标之策可从基层减负做起,先解燃眉之急。
要狠刹会风,防止“以会议抓落实”。在留痕管理大行其道下,以会议抓落实,体现“我传达了,我布置了”,已成为一些地方官员求自保的方式,基层干部却成了听会的牺牲品。
在一些地方,电视电话会一直开到乡镇乃至村庄、社区,省、市、县领导层层讲,而且往往每一级都是主要领导讲了主管领导讲,很多领导的讲话内容相似,基层干部却要一遍遍听。由此,必须严防文山会海反弹,开必要的会,开短会,给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抓落实。
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减轻基层迎检压力。必要的督查检查是保障各项政策落实的有效手段,然而过犹不及。当前,基层出现督查检查过多过滥的现象,必须予以纠正。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在开展督查检查时,必须是出于“促进工作落实”考虑,而不是毫无目的的任性检查,更不能是为了体现自己“抓落实”而留痕检查。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督查检查考核“瘦身减负”。时下,各地或紧急叫停过频的督查检查,或细化措施减轻基层迎检负担。今年必须采取硬措施,确保这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不能让基层干部在无望的期待中慢慢心凉。
要完善考核机制,轻留痕、重结果。在基层很多地方,一些记录、照片、笔记已不是正常工作产生的痕迹,而是投上级所好“专门量身定制”的。即便是正常工作留痕,也出现为了迎接检查而过度留痕的现象,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事事留痕纸上看,已患新年减负艰。
新的一年,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造就大批作风沉实的实干家。为此,需要业务考核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不要以开过多少会、材料好不好、有没有留影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要树立结果导向,到政策落实的一线去“看现场、听民声”。
要给乡镇减任务,防止压力层层“甩锅”。当前,属地管理使得乡镇干部责任无限大,却没有对等权力,一直颇受诟病。在执法时被质问“你有执法证吗”是常事,还有的在拆除违建时被群众以“没有执法权”起诉。
当下,要改变很多行业职能部门变“监工”的现象,使他们像乡镇干部一样,俯下身子抓落实,与乡镇各负其责、互通有无,共同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另外,在改革发展任务越来越重的情况下,还可考虑增加乡镇编制,确保基层事权责权匹配,确保有人干事。
要审慎问责,杜绝不精准问责。在一些地方,不少乡镇十余名班子成员中有五六名干部身背处分,有的乡镇甚至全军覆没,都有处分在身。这种乱问责的现象必须得到扭转。问责要依法依规,让被问责对象心服口服,不认为自己是倒霉顶缸。同时,还要完善容错机制,对那些工作过程已经尽力只是效果不理想的干部,宜给予理解和包容。
要信任关爱基层干部。实际上,基层干部多是长期在一线历练选拔上来的,绝大多数有党性、有觉悟、愿干事。各种充满不信任的批评、通报、检查和“污名化”的负面舆论,让他们找不到作为党的执政根基的光荣身份感。新的一年,不能再让“白发书记”们流汗又流泪,严管亦需厚爱。上级有关部门要倾听基层干部的心声,从思想上、行动上信任关爱,为痛点解痛,让他们卸下思想包袱,以饱满的热情担当作为。
为防止食药法苑失联,欢迎大家关注它的“小弟”——监管之声(ID:scjg007),这里也许有你想要的资讯和知识~
长按二维码或者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