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媒发声:基层干部是人不是神!不能在“抠脚”上小题大做!

点击右边关注→ 食药法苑 2020-12-07


食药法苑

点击关注我!

各种法规资料尽在法苑QQ群593933140

....


编者按:关于基层干部的不易,无需多说。今日推荐三篇官方文章,供大家品鉴,欢迎留言理性评价。文章综合编辑自媒体半月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廉政瞭望》杂志。

半月谈:监督干部,不能在“抠脚”等动作上小题大做

近日,河南商丘一女干部在开会时抠脚的照片被议论,为此当地镇政府作出回应:该女干部因崴脚,敷有膏药,再加上会场有蚊子,导致脚部不适,忍不住挠了一下。后来在得知舆情后,该女干部称十分后悔,向镇党委作出检讨,镇党委、政府非常感谢媒体和网民的监督和关注,就此事专门召开会议,决定以此为鉴,举一反三,在全镇开展干部素质提升专题教育,重申会议纪律,强化作风建设。

表面看来,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这次抠脚事件上的互动上很完美,整改还能“举一反三”,似乎是一次成功的监督。实际上,由于抠脚只是一个偶尔的动作,企图找出作风问题的监督已经“翻车”,镇政府的回应也经不起推敲,难道下次干部被蚊子咬了不去管?可见,监督双方的表现一是小题大做,一是息事宁人,距离严肃的监督相去甚远。


此类事件近期在网络和在基层并不少见。对干部的监督,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已经形成一种“表情”监督、“动作”监督的风气,往往依据照片、视频上干部的一个所谓不合时宜的微笑,一个不恰当的动作,企图指向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或许此类监督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效果不佳,“翻车”事例不少,结果发现只是干部正常的、偶发的一个动作和表情而已。
在互联网时代,反腐倡廉不应该有死角,干部必须面对全方位的“放大镜式”监督,这些都是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监督应体现严肃性和依法依纪的边界,不能“无限上纲”,不能对作为普通人都可能发生的动作、表情也煞有介事地进行监督。
干部毕竟是人不是神,也不是机器人,在动作表情上出现几秒钟的“问题”很正常,如果监督一味在动作表情上打转转,一是容易偏离事实,二是有损于反腐倡廉的严肃性。比如在此次抠脚事件中,小题大做的监督,“模板化”形式主义的回应,不仅不能起到整顿干部队伍作风的效果,只会让严肃的监督娱乐化,让群众阅读此事及其通报时犹如看娱乐新闻一般,严重损害党政纪检部门的形象。应该吸取教训!


解放日报:基层干部是人,不是机器不是神!

高层住宅楼落下的墙砖,砸中谁的概率最大?


可能是车顶,可能是路人,但百分之百会“砸”到街镇干部的脑袋上。街镇当然需要为属地安全负责。而因为墙体老化造成的坠物风险,无疑也需要即刻的维修。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一处房屋的开发商早就不知所终,维修基金“余额不足”,又未到法定大修年限,谁来出这笔数额不菲的维修款?
根据人们下意识的反应,当然是街镇。于是问题又来了——既未在预算中列支,又难言法定责任,街镇拿出这笔钱,通得过年底的审计吗?
这不是“沙盘推演”,而是不少街镇社区入夏以来正在遭遇的烦恼。现实、民意、法律、规章等,每一条都要求基层干部作出正确选择,但所有“正确选择”加在一起,未必都能让人全身而退。
有时候,来自不同出发点的不同选项,本身就有着错位甚至对冲,越是想求全,越是难保不出问题。一旦责任全压到基层,“正确选择”,常常就会变成“两害相权取其轻”。
前些年就有基层干部反映,小区车满为患,民意沸腾,社区干部想尽办法“螺蛳壳里做道场”,前脚刚辟出了车位,居民满意了,后脚就接到了有关部门厉声问责——因为调整涉及绿化,尽管已经设法让绿化面积保持“动态平衡”,却仍难抵“毁绿”的批评。也有地方,既要整顿沿街商业,又要创造“活力经济”,也要照顾居民需求,还要确保井然有序,自上而下的“两全”指令,往往让基层陷入两难。
外地还有干部亲历,上级有关部门要求每个乡镇必须建立污水处理站,不按时建要被问责,建则涉及土地报批。有不少位于基本农田附近的地,审批程序复杂、颇为耗时,如果按进度要求“未批先建”呢?也要问责。这类让基层“吃力不讨好”的事,各地都不少见。论其动因,无外乎某种“既要……又要……”乃至“也要……还要……”的要求,一种严格的“辩证法”。
其实,“既要……又要……也要……还要……”本身不仅没有错,还是追求科学发展、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应有思路,是做成许多大事、难事颇为重要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道理,基层干部都懂。但缘何谈起“既要……又要……”,不少人就面露难色,甚至提前做好“因公负伤”的心理建设,准备好“伸头一刀,缩头一刀”?
显然,正确的方法在执行中被异化、误用,“追求全面”成了“求全责备”,“辩证思维”也简化为“刀切豆腐两面光”,这与各自初衷大相径庭。再究其背后,有制度设计的问题,有权责划分的问题,也有根深蒂固的观念问题。
基层干部常常抱怨,自己总是在当“三夹板”。有时候,制度供给跟不上社会变化,基层一线不得不直面问题和压力,也难免要当一下“三夹板”,这也是对干部担当作为能力的考验,大多数人并不会怨声载道——要解决问题,制度上多动脑筋,各方协力进行突破就是了。
也有时候,“三夹板”是上下权责不清、关系不顺所致。比如“既要……又要……”,本是强调要平衡有道,到了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这里,却成了“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基层干部是人,不是机器不是神。他们没有三头六臂,没有特异功能。当他们没有被充分赋权,更没有被充分赋能,却要承担本不应由其承担的责任、义务,求那些并不存在的“完美解”时,理想中的“左右逢源”,只能变成“左右为难”。
有人说,“左右为难”也是干部的“宝贵经历”,是很能锻炼人的。这话看似境界高,其实经不起推敲。“为难”里有多少事出有因,又有多少纯属折腾,还有多少是因为“责任甩锅”“问责过度”,基层干部心里都有一本账。
这些年各地流行签“责任状”,还流行“一票否决”,有基层干部一人就签了几十张“责任状”,头顶十几个“一票否决”项目,俨然成了“高危人群”。而背后呢,本应提供支持帮助、甚至本就是责任主体的上级部门,却成了“指挥官”,当起了“评议员”。
有些自上而下“评议员”,要的还不只是下面交上的“答卷”,还是一种“感觉”,于是在就事论事的“求全责备”之外,基层又遭遇更多考题——“上午发通知下午要反馈”“今天布置明天出成效”“既要活干得多还要材料写得好”……
这背后被误读的,又岂止是一句“既要……又要……”?


廉政瞭望:
基层干部最“怕”哪四种人?


基层乡镇作为一级政府,近年来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笔者调研发现,有时从乡镇党委书记到工作人员都感觉有点“窝囊”。在具体工作中常常受到委屈。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欺负”乡镇干部的,有时不只是比他们地位更高的人。

1、手握“把柄”的乡村混混

人们通常认为,混混怕政府,在我看来其实不然。这些混混们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放火烧别人的麦秸,砍别人的树,偷别人家的羊,都做得极其隐蔽。就是明知道是他干的,苦于无证据,最后都偃旗息鼓。

有的乡镇政府为了招商引资,需要修路,一些混混会出来阻挠,向乡镇多要补偿,有的还要求在路上干点活,有的不干活,却要施工公司开份工资,甚至有的明确提出来,这条路修好了必须给我多少钱。

您就要问了,这不是明摆着敲诈吗?为何乡镇不通过公安渠道收拾他呢?因为修路占的地是基本农田,并且“以租代征”,混混会说乡镇违反国家规定。要是不答应上述要求,就检举出来。学者洪振快的《亚财政》上说,乡村“地痞、绅士”分享“漕规”的陋规,道理与之类似。

2、被“小事”激怒的上访者

上访人员“欺负”基层乡镇很常见,各种报道多如牛毛。不仅有缠访户、闹访护,个人普通事件引发的上访也折腾的够呛。

我了解几起真实事件。一次是一名跑长途运输的丈夫半夜回家,发现妻子和邻居男在床上,丈夫与邻居男扭打在一起,妻子跑出去了,被碾压死在路边。岳父母不承认女儿与人通奸,要求公安部门找到凶手,公安部门暂未找到,岳父母就开始了上访。

再如孙女士因儿子出交通事故死亡未找到凶手上访,交警队以照顾方式给了其10万元,但是孙的丈夫不承认,以“家里的事我做主,签字的不是我”为由,开始了上访。上访后,乡镇付出的维稳成本巨大。基层人员清楚,村民上访是基层政府公信力缺失带来的隐痛,但这个代价,却是作为个体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所承受不起的。

3、“上面有人”的强势村支书

强势村支书一般有两类:一是村里出了大官,县级领导过年过节还得来家里看看,若是村支书会充分利用这些关系,便会混得风声水起。二是村支书本身就是个乡村“能人”,自身活动能力强,与方方面面关系处得好,也就强势起来了。

遇到这样的村支书,乡镇领导会很给面子,自然会利益倾斜。如果乡镇不给,他们可能直接通过上级来压制乡镇。有时包村副职按照乡里的工作标准要求村里完成,支书们不买账,闹到乡镇书记那里,一般只会批评乡镇干部。

我有一个朋友到乡上任职,到村里开展工作,中午吃饭,我朋友自掏腰包。第二天,村支书到乡里找书记理论,说你那干部不行,这样在村里大吃大喝,影响太坏。

乡书记找我朋友一问,是自己掏的钱。村支书还是不依不饶,那也不行,你在村里吃饭,群众怎会知道是你自费?这些坏影响,还得我们村“两委”担。

乡书记只好说了他几句,以后多注意工作方法,多和村支书学习。为什么那个村支书这么牛,因为他村里出了个市级干部。乡书记以后调动还得找他帮忙。

而对于第二类“能人村支书”,则多与上级“权力”有关系。

一处省道旁有个村办砂石厂,为治理雾霾,县里要求关停,乡镇多次沟通,砂石厂就是不关,据说有县里官员参与经营。有关部门还表态,我们不查。乡上将其顶住压力关停后,不久就又开工,搞的乡镇“里外不是人”,既让村民怨声载道,也被上级批评工作没有力度,连个小厂子都关不了。

4、少数“吃里扒外”的乡镇干部

在当下的政治环境中,个别基层干部认为前途无望,既升不了职,也挣不到钱,看着别人升官发财,心里不平衡。久而久之,乡镇里便有少数干部推诿怠工,有的还把小问题激化成大问题,让乡镇工作无法完成。如个别人与一些村干部、上访人员、乡村混混等相结合,有给书记贴大字报的,有给上访户通风报信的,有散布各种谣言的,不一而足。

诚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职务晋升“天花板”的客观原因。如我们这里乡镇的副科级以上干部一般包括乡党委书记、乡长、人大主席、副书记、2名副乡长等13人,但由本乡基层干部提升的仅2到4名不等,大部分是从县里下来的干部。但根本的,还是缺乏“为官当有为”的奉献精神。

从上文中不难发现,基层乡镇“对上负责”多于“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以及因种种原因造成的违法违规行政现象,重大决策、财务、人事等制度的不透明,官方在社会公众中的公信力缺失,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客观原因。基层乡镇在整个政府序列中,处于最底层,也最弱势,这也成了基层干部产生“四怕”感慨的由头。

来源:半月谈、解放日报、廉政瞭望、纪法谈

相关链接 ↓↓

▶   公职人员有这些行为,就是黑恶势力“保护伞”!

▶   某市场监管局开展委托执法(涉及食品、药械、化妆品)

▶   最新!人社部发布休假标准~

▶   在“扫黑除恶”中工作不力,市场监管局1人被问责、3人被约谈

为防食药法苑失联,欢迎关注监管之声(ID:scjg007),这里有你想要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