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监管干部“背锅”之痛

食药法苑 2020-12-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监管之声 Author 之了

食药法苑

点击关注我!

各种法规资料尽在法苑QQ群593933140

....



前段时间,多名市场监管干部被问责。从因超市未安排值勤人员而所长被警告,到药店落实顾客实名登记不到位班子被约谈等一系列督查问责“神操作”,引起市场监管基层人员“背锅”大讨论。
然而,呼声虽强,声援虽多,但也仅限于市场监管基层、内部,尤如海底之波涛涌动,却丝毫影响不到社会大层面的风平浪静,更改变不了当事人所受处理决定。原因何在?笔者也耐不住浅谈几点拙见:如何应对“背锅”现象?少喊冤,多砸锅,才是硬道理。

一、看清“背锅”大势,可能市场监管并不孤单
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没有任何一级党委政府,没有任何一个职能部门是旁观者。职责不清,权责不明,执行不力,角色错位,则“背锅”现象在各级各部门长期存在,“背锅”不是市场监管人的“特权”,只是“特长”。
跳出市场监管看“背锅”。换位思考,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眼里,没有锅,只有责;世间本无锅,我们市场监管人错误地担了其他职能部门的责,这才成了“锅”。确实,在疫情防控中,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不同程度地种了商务、卫健、工信、住建等部门的田;但城管、交通运输、乡镇及被我们种田的部门,同样也在种着别人的田。只不过表现突出的是,我们市场监管部门为作“宇宙最大管理部门”,种别人的田更多,或者我们没有身在其中,对其他部门的“背锅”现象不了解,不关注。疫情灾难是个放大镜,政府如何更严格按职责落实部门任务和责任,防止乱点鸳鸯谱式的“划拨责任田”?这是各级政府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应该面对的课题。


反思市场监管内部看“背锅”。在抱怨政府不按“三定”方案追责的同时,反思我们系统内部是否做到了执行到位?散煤治理、创城创卫、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到目前的疫情防控,我们习惯于发挥人员多之优势,凡有行动,全员而上,打破职能界限,放弃专业优势,单位值班、小区值守、路口值勤、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平抑物价、营业门店防控管理、复业复市的推进、各类名目的报表总结,大家如蚂蚁搬家般地在市场上乱窜,如赶鸡一般一哄而过,满眼都是忙碌的身影,种着兄弟的田,自己的田也被兄弟种着。
本应是分工不分家式的协作,却连多年积累的风险隐患一并被临时摊派,让非专业的人清理原来专业监管留下的积弊,慎之又慎,也不免出现管内勤的因食品安全中枪、管食品的因药品安全中枪、而管药品的又因哄抬物价中枪等“背锅”乱象。诚然,当应急任务大的情况下,讲奉献,讲团结,协同作战是必要;但建立一套权责明晰、执行有力、科学高效的协同监管机制,象疫情防控一样,防止“甩锅”、“背锅”疫情在我们肌体内扩散,也是我们市场监管人应该面对的课题。


二、深究“背锅”原因,或许市场监管并不冤
我们市场监管干部“背锅”之痛,客观原因有自身职能多、与其他部门职能交叉多、担当“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多。但主观原因也有我们对自身主阵地的定位不准,有些锅不是别人抛来的,而是自己招来的。“背锅”处处有,但市场监管能成为“背锅”界的佼佼者,必然有自己的“特长”之处。
树大招风飞来“锅”。市场监管部门整合后,有时在政府眼中似乎更看重人员多、“能干”,却忽视步了任务重、责任大。一些地方,负有疫情管控职能的卫健、商务、住建、交警等部门只需忠于本职,甚至因力量不足,实现向其他部门的管控任务转移。但政府却唯独对市场监管部门“高看一步”、“厚爱一层”,把住建部门的住宅小区管控、商务部门的商超管控等诸多协助任务分派过来。本身肩负疫情期间食品药品安全、物价稳定等重要任务的市场监管部门,兼修成了“兜底”、“补缺”部门。于是乎,市场监管人不得不长出三头六臂,练成“飞毛腿”、“筋斗云”之诸多绝技,自大年初一直到现在,基层干部一个个如明星赶场一样,在小区、路口、市场、门店、单位之间飞奔,每天不但要种好自家“责任田”,还要守好别人“承包地”,更要应对市、县、疫情指挥部、纪委、组织部等各级高密度的督查。个别督导组甚至带着问题指标来督导,坚持“没有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基层干部即使穷尽职能,在冒着第一线疫情防控的“枪林弹雨”,也不得不防备被一轮一轮的频繁督导的“炮架子”、“冷子弹”击中。
底气不足接来“锅”。法律法规和“三定”对部门职责有原则性的界定,但不可能细化到枝叶末梢,枝干清晰而树叶交错,我们基层恰恰面对更多的是监管中的细节,这也是市级以上“锅”少,而县及所一级“锅”多的原因所在。党委政府不会只专门研究某一个部门的职责规定,分派任务时难免粗线条。但我们却有时因业务不精,对自身职能研究不透,怕被领导批评“不讲政治”,征求意见时不能及时发现,分派任务时不能及时提出正确建议,或者提建议时依据不足、底气不足,顺便接来。一旦出事,才细扣法律条文,发现是“锅”,却已甩之不掉。

炫功邀赏引来“锅”。有时角色错位,为体现有为有位,热衷于做领导关心的事,对职责之外的事主动请战,而对职责之内的事荒废耽误。上级关心群众生活供应,积极组织商超畅通进菜渠道,帮助药店寻找口罩上源;上级关心复工复产,积极帮助企业招工、进设备;上级关心小区防控,全员进行小区排查……然后,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美篇、今日头条、各级报纸网站宣传报道满天飞。上行下效,于是,基层人员也跟着市场门店满街跑,各种微信群自娱自乐式地亮照不断、点赞不断。
领导干部晒成绩,基层干部晒辛苦。不知不觉脚踩到商务部门保供应、工信部门管工业企业复工等别人的承包地里,却造成了市场监管保食品药品安全、物价稳定监管等自身职责的力量不足。
呜呼!监管职责履行不到位,是责不是锅,辛苦永远抵不了责。要知道,市场监管最基本的职责特征是保底线,无需刻意过多出彩,但我们为人民守住底线,就是最大的彩。


三、炼成“砸锅”之锤,不再当“背锅”界的侠客
第一锤:多向政府提建议,少做抢功式请战。提高自身素质,对自身职能明确定位,对于职责有明确界定的,提前或及时向政府建议;对没有明确界定的职责,量力接,充分考虑当前任务与人力的匹配,防止力不能及造成追责;多反应基层声音,引导上级督导方向,比如对疫情防控中本属于市场主体责任的入店人员登记、防止人员聚集等细节,不应该成为市场监管干部简单地被追责的理由。若因不作为、慢作为被问责,甘愿受罚;但若已穷尽职能,发现的市场主体责任问题,作为督导组也应该当场纠正,帮助整改,不应该转移到监管人员身上。督导、督导,只重督查追责,不讲纠正指导,督导组也应该谨防角色错位。
第二锤:多在自己地里种庄稼,少在别人地里插红旗。疫情防控有临时任务,有联防联控的协作,但我们的主战场在食品药品安全、平抑物价、市场稳定、责任门店复业复市等。其他协助任务应该做到位,但尽量少插旗、少表功。比如:小区排查执勤是住建部门的,住户排查是城管部门的,工业企业复产是工信部门的,保市场供应是商务部门的。过度在别人阵地上出彩,只会为今后招来更多的“锅”埋下伏笔。守住市场监管主阵地,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开展“雷暴行动”式的监管执法,净化市场,守护疫情期间 “三个安全”,才是我们应该高举的烈烈战旗。
第三锤:多为工作想路子,少往脖上套绳子。在防控最严峻的时刻,我们市场监管部门对保障民生的小超市、果蔬店、药店等落实了最严格的防控措施,细化标准、办法之多,可谓空前。但有些细化措施,反而成了后期督导组的问责依据,为督导问题提供了量化标准。比如:为防止超市入店人员聚集,要求店外排队间隔1米,因上级称“间隔过密”,后增至1.5米,甚至有的门店“勇敢”打出1.5米距离公示条幅。
在监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谁能保证全程盯着测量群众排队距离?精细化要求,或将成为督导组很方便地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绳子。为工作细致认真点赞的同时,建议严要求,暗加劲,不建议门店拉此类条幅,没必要把监管风险软肋晾在形式主义问责之剑之下。

四、谨防“背锅”突变,守好职责底线
背锅之冤,担责之怨,不能成为我们不作为、慢作为的理由。稍有懈怠,原来的锅会变成更加锋利的问责之剑,不可因冤和怨而在履职中畏首畏尾,甚至消极怠工以“自保”。
疫情来临时,能正确判断形势,第一时间休市、严管,是担当;疫情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正在鼓励复业复市,敢于放,也是担当。有些市、县已明确为疫情低风险地区,有的基层干部却因问责之痛,还在“固守”严管,对复业门店以严为名,对达到复业条件的不敢放,不愿放。避责避险有必要,但应看清形势,更需谨防另一把“阻碍经济发展”问责之剑落到头上,那时头上顶的已不再是锅。作为基层干部,我们不奢求走在地方党委政府之前去创新,但至少应该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针贬之言,或有偏颇,也难免因对号入座,触及领导,伤及同仁。但绝无妄自菲薄之意,只有感同身受之心。从善如流是圣人传说,我们市场监管人也是普通人,真正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从来都是一个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只望能起到“一石击水起涟漪”之微效,足矣!


相关链接 ↓↓

▶  中纪委:借"属地管理"之名压给基层,是形式主义新表现!

▶  从垂管到属地!药监机构浮浮沉沉20年!

▶  心声:层层甩“锅”,基层“兜不住”!

▶  央媒怒批:"上午发通知、下午要情况",让基层反感至极!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