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野——湖泊变迁(中国篇二)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大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然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一个人的生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世界,不太可能经历一座山脉的隆起,一条峡谷的冲成,但是很容易感受到湖泊的变化。湖泊的涨落和消失,无声记载着许许多多的故事。罗布泊,洞庭湖的消亡,既有自然因素,但更多是人为造成。许多湖泊甚至完全遗忘在历史当中。
在上一期中,我们介绍了罗布泊,洞庭湖,青海湖的变迁。回顾上一期点击这里哦~地理视野——湖泊变迁(中国篇一)
本期我们将介绍汾河中游,呼伦湖,苏北里下河平原的湖泊变迁
No4:汾河中下游诸湖
在今天的山西省土地上,难得见到天然淡水湖。这片土地似乎与水乡泽国无关。但是,谁有曾想,山西汾河平原地区(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曾经是湖沼密布,水量丰沛的湿润土地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汾河平原上面有哪些神奇的湖泊。
山西省地势图,汾河平原示意图(底图:1973年山西省地图集的序图)
汾河流域的湖泊起源和变迁
汾河平原和关中平原是一个巨大的地堑,在晚第三纪的时候,汾渭盆地一带形成了巨大的咸水湖(也就是汾渭湖)。这个咸水湖的形状,大小和构造很像今天的贝加尔湖。是一个新月形状的大湖。到了第四纪,由于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注入汾渭湖,汾渭湖被几千米厚沉积物堆积将满,湖泊几近瓦解消亡,再加上下游的古淮河切穿三门峡,湖水最终泄走,古湖彻底消亡。而山西汾河流域的几个小盆地,由于排水不畅,残存了一些湖泊系统。这些湖泊系统在历史上长期稳定存在。
如图,第四纪中期中国水系图(作者简绘的示意图)
太原盆地湖泊变迁图
太原盆地水系变迁图
在历史时期,汾河中游一带是湖泊遍布的水乡泽国,最大的湖泊是昭余祈,方圆数百里,但是由于秦汉时期过度开发,黄土高原上面的一棵棵奇松古木被砍下,木材沿着汾河顺流而下到渭河再逆流而上到长安,黄土高原的森林化为长安城的山水宫殿。失去了树木的黄土高原,马上开始了剧烈水土流失,到北魏时候,大湖已经瓦解,唐朝时候退化为沼泽,元之后就彻底消亡了。
水经注还记载了太原盆地的其他的湖泊,如上图所示。但是这些湖泊,大都因为泥沙淤积而荒废,或者是因为来水减少而干涸,也有的是因为开垦耕地,湖水被排出,湖泊消亡。而曾经水量十分丰沛的汾河,也水分锐减。在枯水期,汾河几近断流,只能维持涓涓细流,很难想象这是曾经水深辽阔,波涛汹涌的大河。这和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密不可分。
汾河历史河道湖泊示意图
上图可见,汾河中游的一些水系,最终走向了衰亡
No5:呼伦湖
呼伦湖是中国第五大湖, 也是内蒙古第一大湖,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其湖水时多时少,时淡时咸水。呼伦湖以“ 大、活、肥、洁”著称全国,是鱼类天然养殖场,年产量超万吨。
呼伦湖的起源和变迁
在地质历史时期,呼伦湖曾经是个大湖,呼伦贝尔高原实际上是一个构造盆地,在冰期结束后,由于冰川补给形成了一个大湖,后来额尔古纳河切穿贯通,湖水泄出,注入黑龙江水系。冰川消融之后,呼伦湖的补给主要是依靠克鲁伦河。这条河流经地区比较干旱,矿物质含量较多,容易积累在湖泊当中。克鲁伦河的流量并不大,因而呼伦湖的出口情况也就不一定。历史上呼伦湖一度非常大,面积最大可达7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第一大湖和第二大湖青海湖和鄱阳湖加起来面积),但是一度又萎缩。近几十年,呼伦湖一直处于低水位萎缩状态,湖水早已不能外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咸水湖。
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湖体水位持续下降,水面减少约300平方公里,导致湿地萎缩,湖区生态环境退化。从2000年至2009年,呼伦湖的水位已经下降了约4.6米,平均每年下降50厘米!呼伦湖水域面积缩减了477平方公里,比历史最大面积2339平方公里缩减了20%;相应湖蓄水量不足70亿立方米,比历史最大蓄水量138.5亿立方米减少了一半。
水位下降4.6米对呼伦湖是致命伤害,因为呼伦湖非常平缓,只需下降1米,就会导致呼伦湖蓄水量大肆减少。蓄水量减少使得水域污染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湖水Ph值由20世纪60年代的8.5上升为9.1,碱度由2.28每升毫克当量上升到11.09,含盐量由千分之0.7上升到千分之1.6。碱化的湖水让三种鱼类已经灭绝,它们是细鳞鱼、蒙古红幽和哲罗鱼。
通过卫星影像等相关资料也可以发现,湖泊周围遭受着严重的盐碱化和沙漠化危害。数据显示,呼伦贝尔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30多万公顷,上升为我国第四大沙地,形成了3条不规则分布的沙带,3条沙带面积达88万公顷,其中流动沙地4万公顷,半固定沙地6万公顷,另外还有近300万公顷的潜在沙化区域。沙化后的牧场变得异常廉价,一亩沙化的草场3年的租金也就三四块钱。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新巴尔虎左旗草、沙、林的比例是8:1:1,而2009年已经
变成6:3:1了。新巴尔虎左旗三条沙带也已逐步发展成三块沙地。
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对水的执念在于,哪怕这个水系变化了,消失了,我们也不愿意在地图上面呈现。时至今日,呼伦湖已经非常咸了,但是几乎所有的地图,还是将其标注为淡水湖。或许,这就是对水的执念和期望吧。
另外,我们修筑了海拉尔河引水工程,去接济呼伦湖。但是呼伦湖依旧没有出口,所以,我们这一片关于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定义,似乎是需要修改了。现阶段的地图,呼伦湖流域仍然是视为外流区的,这是不太合理的。
现行通用的流域图
不过,更加有意思的是,60年代以前的图,呼伦湖却被标注为内流湖。如下图所示。
1965年的水系图,可见此时呼伦湖标注为内陆湖
仔细看看东侧乌裕尔河内流区的标注,有没有感觉1965年的图更精确呢?
No6:苏北里下河平原诸湖
江苏省北部里下河地区是一个湖荡众多,水网稠密的低洼平原。这里西南高,东北低,东北角是滨海平原。这是是中国最低洼的平原,在有些地图上面,这一片用洼地(海拔低于0米的地区)标注,这是因为国外采取的海洋高程可能比中国采用的黄海高程高一些,所以使用国外的地图和数据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片区域的数值调整。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这里发育了一系列小而分散的湖泊。
江苏省地势和里下河平原位置示意图
里下河平原的湖泊起源和变迁
真实的沧海桑田——苏北里下河平原的变化,由海变湖,由湖变陆
如上面两幅地图所示,里下河平原是黄海古潟湖演变而来(潟湖是指的是由于沉积或者构造作用被切割分离,脱离原来海洋的海湾,刚形成的时候是咸水湖)。在全新世的时候,这里是一个海湾(里下湾),黄海的浪花可以一直拍到西部山区丘陵。后来长江三角洲形成,长江注入大海的泥沙和潮流一起,在苏北形成了一个天然沙堤,分割了这个海湾,里下湾变成潟湖。这个潟湖刚形成的时候是咸水湖,但是在降水和径流的作用下,逐渐变淡。这里逐渐演化成一个淡水湖泽,并形成了诸多港湾。
黄河河道变迁示意图
公元1128年,黄河向南改道,夺淮入海。巨量泥沙在此沉积入湖,湖泊逐渐消亡。淮河在此分叉,大部分径流流入长江,并在此形成了陆上三角洲。而此时,人类的活动也对这些湖泊的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洪泽湖,高邮湖等湖泊都是人工湖,这些湖泊都是元朝时候,修筑运河大堤拦蓄河水形成的,先形成了高邮湖,白马湖,邵伯湖等,由于湖泊淤积,湖底抬高,又在上游修筑堤坝,形成了洪泽湖。这些湖泊的形成,也间接承接了里下河平原诸湖,可以认为,湖泊从运河东侧转移到了运河西侧。
在此之后,虽然此处不再是湖泊,但是地势仍然比较低洼,不仅受到洪水威胁,也受到海水倒灌,盐卤沉积的威胁。随着三河闸,苏北灌溉总渠,江都水利枢纽的修建,昔日的盐碱洼地已经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人工河湖系统,年复一年保障着这里的安澜。
江苏省水网示意图
江苏省的水系密度,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工水利设施的修筑,密不可分。我们下一期还将分享其他的湖泊变化,敬请关注~
欢迎关注呀,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