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6岁美国科学家成最高龄诺奖得主,他发明的光镊有什么应用? | 科学加

科普中央厨房 科学加 2019-07-01


点击上图,立即参与

96岁美国科学家成最高龄诺奖得主,并在三位获奖者中独得一半奖金。他发明的光镊为何被称为微观世界的“操作手”?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刚刚揭晓,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以表彰他们在激光物理学的贡献。他们将获得金质奖章、证书,并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96万元)的奖金。


其中,来自加拿大的Donna Strickland为女性科学家,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三次授予女性。


超灵敏的激光束使得在各种材料中切割或钻洞成为可能,在生活中也有应用。每年都有数百万的眼科手术用最锋利的激光光束来进行。


阿斯金的贡献为“光学镊子及其在生物系统的应用”,莫罗和唐娜的贡献为“产生高密度超短光学脉冲的方法”。


其中阿斯金发明的光学镊子使用激光光束来抓取粒子,原子以及分子。它们可以用来检验和操控病毒,细菌和其他活细胞而不会对其造成损伤。至此,观察和操控生命体系的崭新工具被创造了出来。


莫罗和唐娜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外一半奖金。他们的工作为产生人类有史以来波长最短,能量最高的激光铺平了道路。他们所开创的技术开启了该领域科学研究的崭新纪元,并在工业与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位获奖者简介


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美国科学家,曾在贝尔实验室和朗讯科技公司工作他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了用激光操纵微粒的工作,这导致了1986年光学镊子的发明。他还开创了光学俘获过程,最终用于操纵原子,分子和生物细胞。


1970年,阿瑟·阿什金在贝尔实验室首次报告了微米级粒子的光学散射。随后,阿什金团队开创了今天所称的“光学镊子”:他将单束激光引入高数值孔径物镜形成了三维光学势阱,证明光学势阱可以无损伤地操纵活体物质。目前所说的光镊即是这样一种三维全光学势阱。


光学镊子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用途。1997年,朱棣文正是因为使用这项技术俘获原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80年代后期,阿什金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生物学,利用它捕获单个烟草花叶病毒和大肠杆菌。


光学摄子被用于合成生物学,以构建人造细胞的组织样网络,并将合成膜融合在一起以启动生化反应。2003年,光学摄子技术应用于细胞分类领域,通过在样品区域上创建大的光强度图案,可以通过其固有的光学特性对细胞进行分类。光学摄子也被可以被用于探测细胞骨架,测量生物聚合物的粘弹性,并研究细胞运动性。2011年,提出了一种生物分子检测方法,并在2013年进行了实验证明。



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法国ENSTA极端光研究所所长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教授,作为国际激光研究与应用领域的顶尖学者,Gérard Mourou教授在超快激光、高速电子学及其应用等领域做出许多杰出贡献。他与Donna Strickland一起,共同发明了一种称为啁啾脉冲放大(CPA)技术。


热拉尔·穆鲁与他的学生斯特里克兰共同发明了啁啾脉冲放大技术(CPA)。这项技术使得短激光脉冲(10^-15秒)的扩大成为可能,使其达到极高的峰值功率,相当于太瓦(10^12瓦)。它使激光科学领域产生了空前的革新,该项技术发明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分支,包括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其在相关的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促进了白内障和眼屈光手术的发展。



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啁啾脉冲放大技术(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简称CPA技术)发明者之一、美国光学学会前主席。她曾获得过隆研究学者奖、科特雷尔学者奖和总理杰出研究奖。


“首先,你必须认为这很疯狂,”斯特里克兰接到斯德哥尔摩的电话时说道。她表示,她并不知道只有两名女性在她面前获奖。“我们需要庆祝女性物理学家,因为我们在那里,并希望它能够及时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前进。我很荣幸成为那些女性中的一员。”


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发明了多频拉曼产生超短脉冲(Ultrashort pulse generation through multi-frequency Raman generation)斯特里克兰研究非线性光学技术的多频拉曼生成(MRG)。在MRG中,用两个具有与振动或转动频率相匹配的频率间隔的强泵浦分子气体,产生从红外到紫外的大量拉曼级。其所在的滑铁卢大学超快激光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高强度、双色钛宝石激光器,是研究MRG的理想光源。这种相干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允许拉曼级被相控在一起以产生一系列非常短的脉冲,接近单个飞秒持续时间,这可以用来制作分子运动的“冻结框架”影像。


此次的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中,96岁高龄的美国科学家Arthur Ashkin因发明光镊及其在生物系统的应用独得一半奖金。他也因此成为年龄最高的诺奖得主。(此前最高龄获奖者是2007年经济学奖得主、90岁的俄罗斯裔美国经济学家Leonid Hurwicz)。那么光镊到底是什么?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



 全息光镊—微观世界的操作“手” 


文/姚保利(博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学微操纵、超分辨显微成像和数字全息显微方面的研究。)


现代光学显微技术发展迅速,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已达到了纳米级别。但是,对于微观尺度的研究来说,除了“看得见”,还需要“摸得着”,而光镊就是那只“摸得着”微观粒子的“手”。


1

什么是光镊


一束平行激光被显微物镜聚焦后会得到一个微米尺度的光斑。物镜数值孔径越大,聚焦的光斑越小(可以达到几百纳米),其电场强度梯度越大。对于电介质微粒来说,强聚焦光斑就是一个三维光学势阱,微粒会被束缚在其势能最低处。若微粒偏离势能最低点,就会受到指向势能最低点的恢复力的作用。由激光束强聚焦形成的光斑对于电介质微粒来说就像是一个“陷阱”,粒子被捕获在其中,如果移动聚焦光斑,微粒就会跟着光斑移动。这样一个强聚焦光斑可以对微粒实施捕获、移动和旋转等微操纵,就像一把“镊子”,因而被称为光镊(Optical Tweezers)。


1

光镊技术的诞生


我们知道,太阳光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是地球活动的能量来源。除了能量特性,光还具有动量(即力)的特性。早在17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Kepler就提出了光压的概念来解释彗星尾巴背离太阳的现象。到了1901年,俄国物理学家Lebedev等人首次在实验上证明了光压的存在。但是,光的力学特性应用直到激光的发明后才得到实质的发展。1970年,美国Bell实验室的Ashkin等人首次在实验上利用相向传播的两束高斯光束捕获住了在水中的二氧化硅微球,证明了激光对微粒的散射力。1986年,Ashkin等人利用经高数值孔径聚焦的单束激光实现了对电介质微球的三维捕获,标志着光镊技术的诞生。

……


(未完)


光镊技术有哪些应用价值?什么是全息光镊技术?……点击下方按钮阅读更多内容。


阅读完整文章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加入北京科技报丨北科传媒(全职/实习)

bjkjbhr@163.com

投稿或推荐选题

bjkjbeditor@163.com

bjkjbeditor@163.com

下载“科学加”客户端,阅读和搜索更多精彩内容


医学诺奖授予癌症免疫疗法,基于此研制的“神药”刚刚登陆中国 

广告如此精准,究竟谁在监视你?这幅漫画把背后技术解释清楚了 

高铁常温链盒饭被喊停!一图读懂“冷链”到底是条什么链?

有疑问或寻求帮助,快加入"科学来帮忙"群!

科学加(scipress)

提供每日新鲜科学与生活资讯

组织各类有趣活动

主办:北京科技报社 | 北科传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