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杜祥琬院士:发展可再生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的今天和明天

科普中央厨房 北京科技报社 2023-07-05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要开发好我国自己的可再生、非化生能源,包括核能。只有这样才能使现在能源安全,将来的能源也安全。

撰文/记者 王雪莹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对于我国工商界而言,这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做“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主题报告11月3日,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以“走向绿色经济”为主题,旨在探讨在推动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探索出一条经济繁荣、生态文明和包容性增长协同共赢的发展路径。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以“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为题做主旨报告,并围绕“全球能源危机”、“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等公众关心的话题,接受了媒体专访。记 者:2022年欧洲爆发能源危机引发了全球关注。在您看来,它会对我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杜祥琬:欧洲能源问题的根本在于,它没能把能源这个“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头。这几年,欧洲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一定举措,减少了很多煤油气,却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大量依靠俄罗斯的油气资源,最终导致了现在的能源问题。对于现在的欧洲来说,不管是什么能源,只要能过好这个冬天、别挨冻,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煤炭什么的都要用起来了。但我们需要意识到,这只是战术问题。在战略层面,欧洲的思想依然很明确,那就是要搞好可再生能源——只有从根本上发展起来,让自己手里的可再生能源足够充足、足够稳定,才能真正把能源“这碗饭”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欧洲能源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大,能源基本面不会受到波及,只是进口油气的价格可能会有点影响——因为我国能源的80%都是靠自己,这也是我们一定要发展好自己的可再生能源的根本原因。换而言之,不仅目前要用好煤炭,从长远来说,也要开发好我国自己的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只有这样才能使现在能源安全,将来的能源也安全。记 者:今年年初,欧洲提出计划投资5000亿欧元重拾核电发展。在您看来,未来,核电在欧洲乃至全球会进入一个新的建设周期吗?杜祥琬:核电本身是清洁、低碳的,是高能量密度的,这是核能的优点。但由于发展核能有安全性的考虑,所以欧洲各国的核能政策差别相当大。如今,欧洲既希望能应对气候变化又想要搞好低碳,还想要靠自己、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如此来看,核能是有一定复苏的可能。就欧洲整个来说,核电占有很重大的比例,在全球来说,核能在一次能源中的贡献比约占10%以上,在我国,这个比重不到5%。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有序发展核能”,这里的“积极”俩字很重要,过去是没有这个提法的。今天,核电的安全性较之过去,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目前,我国核电的装机比例依然较小,如果想要达到1亿多千瓦装机,2030年是完全可能的。记 者:您此前曾经说过,能源有一个“不可能三角”。换而言之,如果一个能源体系又要安全可靠,又要经济可行,又要绿色低碳,这简直是不可能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打破这个“不可能三角”?杜祥琬:可能不可能,但又必须打破。这个三角少了哪一条都不可能发展好,但打破这个“不可能三角”也未必一定不可能。比如说现在大家特别担心的新能源安全问题。因为它存在波动性,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那我们就可以把让它跟灵活性资源、跟储能、跟智能电网相结合好。结合好了,它就可以输出优质电力。除此之外,在市场化方面,如果我们的市场有一定的备用电源,能让老百姓实时获得数字化的电力信息,让他们能够自行选择家里的用电,那么新能源的安全保障也能得到很好的缓解。当然,这势必会牵扯到很多方面,像储能、智能电网、数字化信息化等等,但无论怎么说,这都将成为能源电力领域的一个全面的进步。记 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如何理解这一部署?当前如何落实“先立后破”的能源部署,实施碳达峰计划?杜祥琬:想要理解“先立后破”这个问题,就要正确认识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我们常听到“富煤”、“缺油”、“少气”的说法,但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它只描述了化石能源、煤油气这样的关系,但是我国还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这也是我们国家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样一个资源基础,我们才有的可立,我们立好了,然后再去逐步地减退传统能源,这是我国“先立后破”思路的核心。记 者:我国低碳转型资源基础十分丰厚,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整体情况如何?已经开发的再生能源占比有多少?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我国所面临最大的难题有哪些?杜祥琬:可再生能源有多种,比如开发较早的水电。我国水电的开发潜力可以达到6亿千瓦,现在已经开发到了4亿多千瓦,但是未来也还有一点潜力。太阳能和风能目前开发量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属于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提出的目标是,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我相信这个指标肯定会超过。记 者:在您看来,想让可再生资源真正成为我国能源的坚实保障,还需要哪些方面作出努力?杜祥琬: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我们提可再生能源时说,新能源一定要能够可靠地、优质地输出足够多的量,当它能够开始替代一点传统能源的时候,我们再让传统能源逐步减退,即所谓的“先立后破”。比较稳当的做法应该是,让化石能源跟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在协调当中发展,发挥各自的长处。比如说我们的太阳能、风能,它需要调峰、不稳定,而煤电作为我国电力的主力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那它就可以做一些灵活性的调整工作,既成为供电的来源,又成为灵活性的资源,跟非化石能源结合好,为我国能源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记 者:不同区域之间要如何做到,才能最终做到“协同碳达峰”?杜祥琬:我们说的“碳达峰”指的是全国的碳达峰。不同区域在资源、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同,有的地区可能会早达、有的会晚达,这是正常现象,按照自己的情况稳步实现即可。记 者:当下您认为工商界应从哪些关键的方面找到抓手,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增长?杜祥琬:工商界的抓手这个标题实在太大,因为工业有很多方面,刚才我只是提了一下,比如不同的产业,它就有不同的技术需要发展减碳技术。举个例子,钢铁的长流程改成短流程就可以节约很多煤炭。如果再进一步用氢冶金,这样一些技术进步,在各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它都有不同路可走,但都是要下功夫的。所以我觉得工商界可以有很丰富的创新天地。记 者:近年来,许多地方开始大力推进大规模储能项目。您觉得现在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杜祥琬:储能的手段多种多样,它跟具体某个地方的具体条件相关。如果有条件,成熟的技术就可以好好发展一下,如抽水蓄能。但像化学储能、电化学储能等技术,它的成本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我相信,这个问题在企业与市场的推动下会得到解决。在我看来,储能技术还需要点时间、努力和技术进步,但从长远角度看,它一定会在未来发展起来。


专访丨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将是碾压式的●世界流感日|北半球今冬或出现流感高峰,专家呼吁关注流感新冠叠加风险●评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北京科技报”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